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婴儿战争 >

第27章

婴儿战争-第27章

小说: 婴儿战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到她躺在那里,流泪抽筋什么也没办法说,只能瞪着双眼,孩子会非常难受。”    
      女人停了一会,胡乱地抽出了面纸。    
      “我忽略了孩子们,我知道我有。我真的没有时间、精力去看望她、担心她之余,还能当一个称职的母亲。我没有好好地照顾孩子的三餐,没有陪他们做功课。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    
      朋友喝下最后一口咖啡,轻巧地将杯子放在桌上,说她该走了。    
      “嗯。”朋友说,找一些话来安慰女人,“也许不会太久了。真的,我很抱歉,真的要走了,今天该我去学校接孩子放学。”    
      朋友站起来,整了整衣服。    
      “她中风以前是多么有活力,”女人还继续说着,抬起头看着她的朋友,没办法停止地说着,“她以前帮助我照顾孩子们那么多。”    
      她的朋友没有响应,走向门口,让主人能够正视她要离开的事实。    
      “我很抱歉失态了。”当她看见朋友走向门口时,女人说,“但是我现在想到的就是我的生活被毁了,而且我什么也没办法做。”    
      来拜访的朋友试着安慰她地笑了一下,“没关系。”她说,“我很抱歉我没办法再留久一点。”    
      女人关上门。女人今天下午把两个孩子从学校直接带去保姆那里——她耳边已经想起他们的抱怨声了。她很不情愿想起这个,但是她真的希望母亲可以让他们从困境中解脱。    
      人类的死亡是一个感性的议题,很难用客观的方式来探讨。所以一开始我们先从其他物种的死亡开始谈起,然后再将结论试着与人类的死亡联结起来。最中心的原则是,在动物生涯的某个时刻,当它的长期繁衍成果达到最高的时候,它不是试着活着,而是会死亡。对于人类而言,通常很难看得出来这个原则是如何运作的,没有一个很清楚的时间能够预测这样子的一个决策。但是有些物种——例如太平洋鲑鱼,可以帮助我们非常清楚地勾画出整个情况。    
      太平洋鲑鱼从河流游到好几千里以外的太平洋,哺育、成长并成熟。然后一年之后,它们又回到同一条河流。当成鲑回到河流,它有一个选择:在整个回游的过程中保持着健康及生存,然后两年以后再产卵,或者是它在最累的时刻繁衍,只不过这么做的话会放弃它下一次再繁衍的机会。    
      当然,自然淘汰已经在太平洋鲑鱼身上预设了让它具有繁衍成果的决定——就是繁衍,然后死去。现代的太平洋鲑鱼回游到出生地仅就是为了繁衍。这样的程序设计是为了最大化它们的繁衍成果,尽它们所能——它们肠胃的退化也是,因为这是它们在游泳或是交配时所不需要的器官。这种退化强化了它们的精力,好让它们在一生一次的繁衍机会中尽力。不过也由于精力已经耗尽,它们再也无法回头;当它们的繁衍结束,没办法再修补或成长时,它们就会急速地衰老,最后死亡。    
      有两个理由来解释为什么这种被预设好的死亡之旅对于鲑鱼可以达成最佳繁衍成果。第一,如果母鲑鱼回到河流选择活着,而不尽力繁衍的话,它会有较少的精力与卵。跟此相似的是,公鲑鱼因为会有较少的精力去生产精子而使较少的卵受精。第二,即使它们今年能够存活,来年在消耗体力及危险的回游过程中也难保能够再繁衍,所以它们此刻可以达成的就是繁衍。    
      很显然的,人类与大多数其他的动物不会像太平洋鲑鱼一样,不是繁衍就是死亡。不过,相同的过程也是在运作着。再一次提及,在前两章中曾经讨论过的,我们必须去想像自然淘汰在一个大家庭中的运作。关键性的原则是,在某个时刻,若一个人继续存在会开始对于大家庭中的繁衍成果有负面的影响的话,为了让成果不至于变糟,他需要做的就是将自己除去。一个方法是离开,另一个就是死亡。看来,离开会是一个比死亡更能令人理解的方式——如果不是衰老的话的确如此。但是衰老与虚弱通常都会让离开且独立生活变得不可能。然而为何人类年纪变大的现象就是衰老与虚弱,虽然这是一个很难察觉的过程,大约开始于50~70岁之后,然后就死亡呢?    
      有两个理论试图去解释老年症候群与死亡。第一,假设这只是身体一生必然的变化以及这源于化学物质的错误;另一个就像人类在繁衍期间的种种变化一样,老年征候群及死亡是被自然淘汰所设计好达成繁衍成果的最后一招。从表面上判断,二者像是完全不同的理论,但也许并非如此。事实上它们可以是以两个层面来述说同一件事情,我们也即将会看到确实如此。    
      原则上来说,衰老的理论是非常地简单。每次身体细胞分裂的时候,它所包含的基因内一长串的DNA也必须完全复制自己,如此在分裂之后才能够延续到每一个细胞中。构成DNA的元素,比方说线粒体,它是细胞动力的来源也必须分裂。通常细胞DNA的复制是相当完美的,事实上细胞内有些基因的工作就是修正错误并中断DNA的突变,让其恢复正常的复制。即使如此,错误往往会发生,它们逃脱这样的修正而产生突变。复制出来的细胞内存着退化萎缩,这是因为端粒(telomere)会逐渐因为突变而退化,结果造成细胞仅可以分裂一定的次数,直到端粒已经筋疲力尽为止——然后就会放弃。只有三种细胞可以逃脱这种衰退,这三种细胞中含有某种酵素可以使端粒恢复活力,这些细胞是卵子、精子以及癌细胞。    
      这种细胞活动的结果就是,当人类年龄增加,身体也累积越来越多的突变——基因的、线粒体的以及端粒的。逐渐地,增加的细胞——也就是身体本身的,会停止适当的功能,这是不可避免的结果,而人就会衰老。    
      乍看之下这似乎与演化理论相反。我们曾经讨论过,自然淘汰的策略是让男女都能够增加他们的繁衍成果,在提及为人祖父母的阶段时,其主要的贡献就是帮助、建议、给予资源及经验上的帮助。不过终其人类的演化过程中,即使在现代生活里,年长者还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本支出:祖父母辈占有空间及食物。在祖父母期之初,当孙辈需要较多的看护与照顾的时候,此时孙辈需要较少的食物,祖父母的贡献是相当卓越的。但孙辈长大了,也需要更多的空间食物时,祖父母的照顾功能消失,他们的存在就多了一些缺点。逐渐地,当平衡点一过,祖父母的存在开始降低繁衍成果了,因为他们会开始对子女及孙辈有利的资源有所竞争。    
    


第八章 人生的尽头场景25 最后贡献 (2)

    有一个方式让祖父母辈减低他们对于资源的需求,当他们的贡献比起所需要小的时候,自己会减缓所需的空间(让自己比较没有动力),降低所需的食物(在身材上缩小),逐渐地将需求降至最低,当他们要停止自己变成繁衍成果的威胁时,就把自己完全地移走——死亡。如果他们还保留着生存的选择,不简化亦不衰老,就会降低繁衍成果。因此自然淘汰会预设人类首先会退化,然后死亡。    
      这个演化的理论解释了大多数人类在老年时期所发生的大部分变化,也解释了在自然淘汰的预设中,男女之间最大的差异:事实上平均来说,女性活得较久——通常比起男性要多了好几年。一般而言,现代的女性可以比男性多活四年,女性寿命和男性寿命的比例大约是67。2﹕63岁。女性的优势在欧洲是最大的,几乎比男性的寿命多了8年多;东南亚最小,几乎只有多1年。全球不等的差异也许较多是反映医学进展上的差异而非演化性的。所有族群都相同的是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年龄差异,这是有演化上的基础的。女性能对自己为人母或为人祖母的确认程度较高且于照顾孙辈上有更多的贡献,所以比起男性有较大的机会能够在她为人祖母时提高繁衍成果。同时,平均来说,女性比起男性而言体积较小,对于食物的竞争也较小。当孙辈逐渐成长,她有正面的影响是多于负面的。换句话说,在死亡成为女性最后能增加繁衍成果的方法之前,她可以再活久一些。因为这个解释,当时候到了,身体要杀掉自己的时候,那些因为基因突变缘故发生的疾病,比方说癌症及心脏疾病等等会变成一种工具。这时我们回到突变的假设。    
      所以,这两个理论哪一个比较接近正确的呢——突变或自然淘汰呢?答案会是两者皆是!它们都不是惟一的答案。所有细胞分裂的后果很清楚地发生,但是它们仅仅描述有机体老化的过程,并不是真正的原因。突变的一连串过程与修复可能是被自然淘汰所形成的,好让人类达成老化及死亡的过程,让人类有更高的繁衍成果。    
      突变的累积是不可避免会发生的。当修补变成必要时,细胞可以修补突变与端粒。男性比女性死得早,因为前者有更高的突变几率,而后者有更高的修补几率。其实自然淘汰也不一定需要如此运作的,所以这样差异性存在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女性活得越久就获得越多,这才是为什么她们会有更低的突变率及较高的修补率的原因。如果人类有必要活两百年来提高最高的繁衍成果的话,自然淘汰绝对会这么做,就像它让乌龟及树木的寿命很长一样,而且自然淘汰所需要做的只是调整突变及修补的几率而已。    
      不管我们接受哪一个理论——或是将两者结合,在古代与现代情况之间的差异仍然很明显。老年症候群若发生在以前农耕渔猎祖先中的大家庭时,可以减少空间与食物的获取。因此在这样的关联中,我们可以预测自然淘汰产生一种年老及死亡的方案以达成繁衍成果。不过在现代的环境中,由于快速的环境变迁及大家庭的消失,不但让祖父母辈的影响消失,也让他们在为人祖父母阶段对繁衍成果的贡献减少。此外,现代医疗的进步使得寿命延长,人类吸取家庭资源的时间更久,而关于这样的支出与获利的不平衡,自然淘汰还没有时间去修正。    
      因此不令人意外的是,越来越多现代环境中的家庭视年老的父母为负担而非资产。令人伤感的是,在本场景中,女人的困境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常见。祖父母终生建立的经验与资源会传给后代,由此增加后代子孙的生命及前途以提高繁衍成果,然而现在资源在人类老年时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及舒适而消失了。很多人必定已经到达了开始吸取儿女后代资源的时刻,开始降低繁衍成果。    
      关于死亡是一种增加繁衍最高成果策略的讨论,似乎是一本探讨有关为人父母主题的书一个很好的结尾。对某些人来说,最令人惊讶的——对其他人而言,这可能是可憎的——就是纵贯本书的中心思想:所有人类为人父母的行为,包含死亡,都是被自然淘汰所形成的,因此人类都被基因、身体的化学物质以及被许多潜意识的动机渴望所驱使。(仅仅有时候,这些策略会浮上理智,但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并不需要思考自己所做的事情——我们只会去做)。    
      为人父母的行为之所以被自然淘汰强迫地形成的理由是,它在人类做选择的过程中有着直接的影响——也就是影响繁衍成果。人生的每一个层面,从受孕到死亡,都深深影响到个人的繁衍成果,这些细节已经在许多场景中描述出来。本书中的一些主题已经将整个关于为人父母的经验与行为表现给连贯起来了。    
      第一个主题是,第二代其实是人类在为人祖父母及之后阶段的跳板。自然淘汰不会将奖赏仅颁给生了最多孩子的人,它会等着看质与数如何。因为这种对于成功评量标准的延迟,伴侣的选择、家庭计划及父母亲的偏爱等等都是重要的,还有更多策略是比仅仅让孩子安全更重要的。孩子们如何被哺育、教育、保护——以及被控制——都会造成个体间繁衍成果的极大差异,这也就是为什么财富与地位的累积是为人父母行为中自然的现象,与健康、繁衍等等同样地重要。    
      第二个主题是冲突——就像我们已经看到的,婴儿代表了战争。冲突会在每一个阶段挑起——受孕、怀孕、分娩、婴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为人父母及为人祖父母阶段,直到我们咽下最后一口气为止。所有家庭中的成员——父母、父母与后代、兄弟姐妹、祖父母与父母等等,都会互相竞争。事实上每个家庭成员的利益是如此广泛与不同,让家庭生活似乎永无安宁之日。在家庭中安稳的时光也许是有的,不过也是在自然淘汰的安排之下。一个家庭越能成功地合作,得到整体越大的资源,每个个体就越能获利。然后,由于这些资源的取得,冲突就会以手足之争与父母亲的偏爱等等形式浮现。结果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弥漫在家庭生活中的紧张气氛,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冲突与合作、爱与仇恨、和平与混乱中。    
      接着是为人父母确认性的问题带给家庭冲突的重大影响。这样的观念对于大多数的女性也许是非常陌生的,女性通常无法辨认出男性父性确认的问题,不过也许可以从害怕在医院抱错孩子的恐惧里看出端倪。男性对于孩子可能不是自己亲生的恐惧却是预设在心理层面的。也许有些男性永远无法在意识上接受——或不敢说出来,怕侮辱伴侣——但是这种关于父性确认的怀疑还是会显露出来。关于男性父性确认的问题会表现在他们对待孩子的表现上;男性越不确定,给予的照顾与关心就会越少。就像许多研究中显示出来的,在其他物种来说,父性确认会潜意识地控制它所给予的关心。    
      第四个主题是来自于演化给予人类情境反应的困惑,换句话来说,身体内有预设的程序让我们在行动之前会先检查环境。出生顺序所造成的差异就是这样的一个情境反应下的策略;对于孩子性教育的开放程度则是另外一个。此外,这样的策略看起来很像是天性——若不是天性,可能就会是环境的,因为一点也不像基因上预设好的。但是一旦情境反应是被预设好的假设一成立,我们就能够看清楚行为之中的真理。情境反应策略是造成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不只是造成个体之间不同而已,在文化之中也有所不同。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历史阶段就提供了不同的环境,有着不同的机会与危险——疾病的危险——也因此引发了不同的行为表现。结果就是有人认为,文化的不同造成社会上为人父母行为规范的差异。事实上,自然淘汰是一位建筑师,而文化只不过一个宣称有自己的思想与规范的抄袭者而已。    
      第五个主题是关于很多在祖先环境中形成的行为,到了现代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还能够完全地传递过来。在为人父母时,不管是婴儿的照料、性教育、为人祖父母或是衰老死亡等等,要了解并有此演化传承的觉醒是非常重要的。衣服的出现、惩罚性的法律制度,以及快速环境上的,包括社会上的变迁,让自然淘汰面临了从所未有的新情况。自然淘汰的响应总会产生,但却不总是完美的。从最小的,比方说哺喂母乳与父母无法安睡的夜晚,到破坏力大的,比方说谋杀孩子或是性虐待等等——在现代生活方式之下,这些都是我们必须付出的代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