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庆丰年 >

第125章

庆丰年-第125章

小说: 庆丰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的私事,咱们怎么管得着?况且,樊将军跟干爹是同僚,还是领导,咱们又不是什么正经亲戚,哪里管得了人家这些事情?”

赵大娘犹自嘟囔,“象咱们正正经经的人家,就算是纳个妾,也比去找那种女人好啊?也不知他是怎么想的!咱们老爷成天跟他在一起,可不要被带坏了才是。”

钱灵犀又劝了几句,赵大娘才气鼓鼓的告退下去。钱灵犀往后一看,钱敏君已经闪开了几步,她才放人出去。

等到下午,钱敏君就开始怔怔的发呆,做绣活也是不断出错。石氏看不下去,让她回房去练字静心。这却正好给了钱敏君借口,傻傻的坐在那儿想心事。

钱灵犀暗道一声对不起,不仅是对钱敏君,也是对樊泽远的。

军中官兵因远离妻小,偶行风流之事本是常事,但樊泽远却持身甚正,没怎么听说在烟花之地留连过。但眼下除了诬赖他一回,确实也没有更好的法子能令钱敏君斩断情丝了。

一个女孩,无论怎么大度,只怕都不能容忍自己的意中人去逛窑子的,就算这是捕风捉影之事,但钱敏君难道还能到樊泽远跟前去对质?

想想他,正值壮年,妻子亡故,又没个妾室,会如此行径也是理所当然。可是……可是钱敏君写着字,却生生的把好端端的宣纸划破,显见心中气闷之极。

到了晚间,钱敏君按捺不住,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向钱灵犀求证,她只希望是自己听错了,或者是误会了她们的意思。

可是钱灵犀却毫不留情的告诉她,“……此事没有真凭实据,我也不好多说什么。可即便就是樊将军有此行径,世人也会说,那是过世的樊夫人考虑不周的缘故。象婶娘,在干爹来此之时,不就让秦姨娘随行了?姐姐对樊将军有意思,可你有没有想过,若是你嫁了他,头一件事就是得替他纳小收房?他眼下还年轻,仕途长得很,你们这两地分居还不知得多少年,不放人在他身边就只好任他去那些烟花之地了。”

钱敏君怔住,久久无语。

第220章赶考

钱敏君辗转反侧了一夜,钱灵犀在她身边,替她担着心,自然也是一夜难眠。

到得天明起来,何奶娘又来问午饭吃什么,要炖什么汤,钱敏君却是意兴阑珊,提不起半点兴趣。

石氏和钱灵犀交换了一个眼神,彼此都觉松了口气。瞧她眼皮微肿,想来昨夜肯定哭过。石氏心中怜爱,便笑称自己嘴馋,点了几个菜,只让她们姐妹去安心刺绣。

严家那门亲事,石氏想了许久,才终于找到理由婉拒了。她也不提别的,只是隐晦的说,自家老爷近来仕途不顺。她这可不是撒谎,就是严家去打听也不怕的。宋氏一听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了,仕途艰险,好时自然不必多说,但不好起来,那说不好还会牵连亲戚,于是她也不再多说。

可是今日宋氏上门,在打发两个女孩去做针线之后,她再次找到石氏,带来严家的回复,“……仕途不顺是常有的事,但他们家说相信钱家这样的书香门第,绝不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况且你们连这样的事情都愿意告诉他们,严家很是感动。表示自家身份不高,能够高攀上这门亲事已经是喜出望外,若是钱大人真的有难,他们也很愿意同舟共济。”

这……这让石氏怎么办?好不容易才解决了樊泽远,可这个严家怎么就这么仁义呢?真是头疼!

荣阳。

今天是科举开考的日子,林氏继前儿办了桌酒后,今天一早又特意做了甜甜的年糕,还裹了几个红枣粽子,寓意高中,给钱扬名和钱扬辉。还让他们带一份给房亮。哪怕不吃,有这么个意思也是好的。

虽然有点迷信,但应试的人还是宁可信其有的,象完成任务一样,神色庄严的把年糕粽子吃下。兄弟俩准备去考场了。

钱文佑正打算出门去雇辆车。亲自送他们前去,却听门前马蹄声响。是陈晗来了。因昨日钱文佑请假,说起要送孩子考试之事,他就留了心。“今儿街上的车可不好雇。你们快上来。早点送过去,省得一会儿路都走不通了。”

钱文佑林氏忙上前道谢,可徐荔香却自恃是在为陈氏办事,也要占这个便宜。“那就麻烦陈少爷也送我们一程吧,不远。拐一拐就是。”

林氏顿时沉了脸,但陈晗却不欲令他们为难,大方的表示,“若是不嫌挤的话,就请两位嫂嫂上来吧。”

“不行!”眼见徐荔香想上车,林氏快步把她拦下,“一车的男人,你跟上去做什么?是要人笑话我们家连这点子规矩也不懂么?孩子他爹,你带扬名他们走吧。”

钱文佑心中称善,带着钱扬名钱扬武和陈晗走了。留下徐荔香也无法可想,只得跟董霜儿一道步行出门。

可路上董霜儿还要在她耳边唠叨,“姐姐按说年纪也不小了,怎么行事如此莽撞?要知道我们现在可是在荣阳,离国公府近着呢,要是有些不雅之事传到亲戚耳朵里,才要给人笑话呢!”

徐荔香想反驳,偏偏董霜儿说得还挺在理。她静下心来一想,确实是自己不对,若是这些事让陈氏知道,不再用自己,那岂不是自己的损失?

在钱扬威跟她们召开的小家庭会议里,不管她们出于什么目的,都表示愿意出来单过。若是董霜儿有钱,而她没有,只怕家庭地位就要差上一大截了。所以听着在理的话,她难得的没有反驳,只是嘀咕两句,也就罢了。

董霜儿心中暗暗得意,自从林氏上回教训过一回之后,董霜儿的心态也发生了些许变化。从前徐荔香年纪既大,又强势,她几次争不过,便有些低头的迹象了。可林氏那天的话却给了她一个当头棒喝,要是自己总这么放任徐荔香下去,她往后还不得骑到自己头上来?

这些时在外头行事,董霜儿其实也看到了,人们对于妻妾之别还是看得很重,那她为什么不好好利用自己的身份降伏徐荔香?谅她一个妾室又能怎地!

若是林氏知道大媳妇这么快就能生出这番心思,只怕又要夸奖小女儿几句了。钱扬威老实,要是妻子能够济事,往后的日子也没那么难过了。

九原。

“今天,好象是科考的日子吧?”软软翻看着老黄历,疑惑的说起。

紫薇也站了过来,扳指头算算,“没错,正是今日。要是在荣阳,肯定忙活得很。”

钱灵犀听婢女们的闲话,心中也记挂起家中的兄弟们来,钱扬武倒还罢了,年纪毕竟小上几岁,只是钱扬名,她真心盼他中个功名,省得小堂哥把自己逼得太狠。

只是想起科举,她又惦记起赵庚生来,那小子不是听说用功得紧么,也不知考中武秀才没有。她随口就问了起来,“你们知道武举是怎么考么?”

“知道啊。”软软和紫薇都是原来国公府中训练了伺弄笔墨的丫头,于这些科举大事都是了若指掌。

南明王朝的武举只有三年一次,除非遇到战事,否则不设恩科。各省府每三年开考,前六十名授武秀才,然后由省府学衙统一组织进京考试。

与文科举一样,首先进行笔试,然后上演武场进行较量。只要这六十人成绩不太差,都会获得武举人资格。如果在考试中表现优异,不仅可以得到进士等功名,还可以直接授职任官,其余人等就进入武学上舍进行学习。这个跟文科举的庶吉士差不多,培训完毕,若是考核合格,便择优分配。

软软跟钱灵犀讲得格外仔细,“我朝对军队历来控制极严,就算是官宦子弟,也不能随随便便进到军中,所以这武科举便算是习武之人唯一的晋升之路了。每回开考,竞争都是极其激烈的。而且皇上往往亲自到场监督,要是没有真本事,一上场就得给人撂趴下,任你是谁家王侯世子都没法子。但若是考得好,却是极为荣耀。象信王府的大姑老爷,他从前就中过武探花。”

钱灵犀听得如此难考,连连咋舌,任凭赵庚生再如何下苦功,毕竟年纪太小,他要是能有个机会进京参考就不错了,想要名列前茅只怕没那么容易。

但有人肯定不这么想。

京城。

“让开让开,都让开点!”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一个高大的布衣少年背着个包袱,正火急火燎的往某处赶去。

今天是科举开考的日子,大街上多的是穿着儒衫,头戴方巾之人。目标都是同一个方向——贡院。但也有例外,就譬如这位考生。

因为京城的举子多,地方金贵,没有那么大的地方同时容纳所有的考生,故此分散了几个考场。但朝廷为了防止考生作弊,不到考试这天,不会在贡院门口张贴告示,通知考生到底是在哪个考场。是以考生们都得起个大早,先赶去贡院,找到自己的名字,看是在什么地方考试再说。

京城的百姓一见这少年的打扮,就知肯定是要去找考场的。宽容的纷纷让出路来,让他先行。

赵庚生真是觉得倒霉透顶,他一大早跟大队人马跑到这儿来,结果会宁府就他一人被抽中要到城西最远的一处考点,虽说离考试时间还早,但哪个考生在奔赴这样重要的考场路上还能做到镇定自若?

赵庚生简直是心急如焚,恨不得肋生双翼了。这该死的京城,物价真是贵!平日租一匹马至多百十来文,可今日却涨到一两银子,还是有价无市。可以出租的提前一个月就给人订完了,他们在这儿人生地不熟的,上哪里租去?

带他们来考试的会宁府官吏费一清倒是想把马车给他代步,但那种拖他们上京的大马车个头太大,要是在京城这人挤人的路上走到城西,只怕真是要迟到了,是以赵庚生二话不说,拿了自己的学籍和包袱,就大步流星往城西赶去。

路上当然也有不少跟他一样的倒霉蛋,同样提着包袱急急往城西赶。

不过有些学子却精明一些,有位白衣秀才便拦住本地百姓打听,“可有甚么往城西考院去的近路么?”

“有的。”好些热心人早等着这个可以显摆的机会了,“你们从这个胡同插过去,然后往北,见到一所仁德堂时再往西是最快的。要是不清楚,路上再跟人打听就是。”

“多谢。”赵庚生跟在后头听见,也抱拳道了声谢,然后抢在前头,大步往人指引的方向去了。

京城的胡同密密麻麻,那人说得简单,但真正进去了,却是七弯八绕,还得走不少路。却且喜这一路上清静许多,不再有那些恼人的车马挡路,赵庚生尽情放开步子,倒也走得畅快。

只是在问过一位坐在门口剥豆的大婶,又拐进另一条胡同时,忽地迎面慌慌张张跑来一个四旬妇人,看见赵庚生就一把拦住,“小伙子,麻烦你来帮忙救个人吧,我家孩子掉沟里了!”

赵庚生一听,二话不说就要跟她走,“人在哪儿?”

“就在前面不远处,你快随我来!”

可是赵庚生随她走了两步却又停下,“我这还要去赶考呢!大婶,您另找个人吧。”

可那大婶却急都快哭了,“眼下你让我去哪儿找人啊?小伙子,求你行行好,去帮帮忙吧!”

她不管不顾的一把将他拖住,竟是不肯放手了。

第221章白衣秀才

赵庚生遇见拦路求救的戚大婶,就好比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了。

被她生拉硬拽的拖到出事的地点一看,赵庚生暗叫坏事,这要救人,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南明王朝因为雨水较多,容易出现水患,是以朝廷一向都很注重地下沟渠的建设。象在小莲村建村之初,都考虑到了水渠问题,前门是吃用的水,后门是生活污水,安排得井井有条。而在京城,这个沟渠就建得更加完善了。

因为人口众多,京城的沟渠挖得不仅深,而且井盖的设置也更加科学。全部是打磨得三分厚大小均等的石板,两头略凹,留出寸许宽的缝隙容纳雨水,而石板一头底下还做了暗扣,如此一块压一块,块块重逾百斤,就不怕有人蓄意破坏,或在里头藏污纳垢。

但如果哪块石板出现问题,凭百姓一已之力是无法打开的,必须呈报当地保甲,由官府派专业人士用特种设备进行维护。

现在引发问题的就是一块正呈报维修的石板,这块石板的一边雨水槽给不知什么重物砸出一个粗如海碗的洞,金大婶的小孙子,约摸一两岁大的一个小娃儿,就是从这里路过时,一个不小心就掉了下去。

幸好眼下冬天,不是雨季,沟渠里的水并不深,底下还有不少烂菜叶之类的污物堆积,所以小孩子摔下之后,可以勉强坐住,口鼻还能露出水面,暂时没有性命之忧。

但孩子年幼,在沟渠里吓得哇哇大哭,虽然凭本能扒住了渠边的一块砖,但若是时间长了,他肯定气力不支,若是到了中午各家各户用水的高峰期,上面泼几桶水就能把他冲走。再要去救。就是大罗金仙也没办法了。

在戚大婶走开寻人帮忙之时,附近有几个婆姨在那儿帮忙看着孩子,一面跟孩子说话,替他鼓着劲。一面议论纷纷。

原来这块石板从去年冬天起就坏掉了,早报到保甲那儿去了,保甲也上奏了衙门,可是因为问题不大,官府派人来看过之后,只拿几块砖头挡了挡,一直没派人来修。可附近孩子顽皮。也不知什么时候把那砖头给踢没了,谁曾想这就出了大事。

戚大婶也不是故意要为难赵庚生,非把个应试的考生抓来帮忙,实在是眼下这个点各家各户的男人们该上工的上工,该干活的干活,留下的全是些不中用的老弱妇孺,她也没地方抓人去。

可赵庚生空有一身本事,来了也在这儿急得团团转。用乡下人的话说,真是狗拿刺猬,无处下嘴。

只因那洞口实在太小。大人根本下不去,如果伸手去抓的话,饶是赵庚生身高臂长,离那孩子还有一掌的距离。

附近邻居早有拿来绳子的,可孩子太小,根本抓不住,试了几次,还差点被水冲走。赵庚生见了急忙喊停,孩子要是就在这个落点,还有一线生机。要是被冲跑了,那可就再难找寻了。再者说,这孩子就算是勉强抓住了绳索,若是在提的时候出个意外,再掉下去,也就没有生还的机会了。

要是掉下去的不是个人。而是个东西,那就不怕了,直接拿绳索套上铁钩,就凭赵庚生的功夫,很快就能把东西捞上来。可这偏偏是个娇娇弱弱的小娃娃,要是一个不好,把他弄伤怎么办?

赵庚生左右为难,实在是想不出好招来了,只得跟那哭哭啼啼的戚大婶求饶,“大婶,我真不是不愿意救人,可我眼下还要考试呢,再耽搁下去就要迟到了。能不能麻烦你去衙门里找人?眼下这情形,除了把这几块石板撬开,我看也没法子救人了。啊呀!”

他正说着话,就见上游又涌来一大股水,把那孩子冲得一荡,眼看就要给冲走了。旁人尽皆惊呼,戚大婶一见之下,脸都吓白了。赵庚生急中生智,一个箭步冲到旁边,捞起盆子里的洗衣槌,往地上一扑,用那木槌将洞中的孩子抵住,才算是解了危情。

可眼下一来,他就更不能动了,孩子已经从沟渠边冲到沟渠当中,要是再来点风吹草动,一定保不住了。戚大婶哭得更大声了,手脚发软,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

赵庚生一头心挂着考试,一头也实在做不到撤手抽身,只得大吼,“你哭什么?快去找人帮忙啊!”

眼下这情形,若是孩子救不出来,他也别想走了。旁边有那明白的邻居见此,赶紧帮忙着出去找人了。

时候不长,又抓来一个路过的应试考生。

赵庚生回头看着就火冒三丈,心说这些老太太真是不长眼,要找也找个跟他这样身强力壮的啊,找个文文弱弱,脸无三两肉的白衣秀才来作甚?

他性如烈火,心情不好管你是天王老子也不会给面子了,“那个秀才,你也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