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帝御山河 >

第416章

帝御山河-第416章

小说: 帝御山河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纪将书本摊开。托在左掌上,眼睛望着书本的第17页,只是看了几眼,目光便变得凝滞起来。

这是大汉皇朝一位很老的农桑司丞留下来的怀念性的笔记。从书藉的老旧程度来看,这位农桑司丞很可能是上上任,上上上任,甚至更久远之前的。

书本的内容其实也很简单,其实就是老农桑司丞关爱自己年轻的后任。叮嘱他们一些农田水利方面的事情,把自己在农桑水利方面几十年的一些心得告诉后继者。

这是东西都是非常繁琐而且细碎的。没有太多陈述的价值。

整个第17页唯一特别的,是这位老农桑司丞在不厌其烦的叮嘱之余,感慨的说起的一件从某个不知名的,更早的,可能是大汉皇朝立国之初听来的关于农桑司的一件逸事。

说是琅琊郡的农桑洞库并不是现在这个。而是另外还有一个。一千多年前,大汉皇朝初创霸业的时候。琅琊郡的最初几位农桑司丞管理农桑水利的用具都不是在现在这个地方。而是另有其所。

那个地方据说是深山深处,而且是属于前朝的。

当时的那位农桑司丞曾经感慨,说那个前朝的洞库离得太远,搬运要走好远的距离,实在是不方便。

当时的那位老农桑司丞也曾经提前。那个洞库其实最开始并没有那么荒僻,至少在前朝的时候应该不是那么偏僻的。

只是随着沧海桑田、陆地变化,战争混乱,王朝更迭,才看起来位置这么偏僻。

毕竟,琅琊城也是在一片荒芜的平原上新建起来的。

当时的那位老农桑司丞感慨说,将来一定要另外弄个府库,最好离琅琊城近一点,这样也方便一些。

哪想到,当时的那位老农桑司丞年岁太高,说完这些没多久,什么都没交待清楚,就一命呜呼。

这情况倒是和杨纪之前的那位陈大人一模一样。

老农桑司丞一死,所有关于那个农桑古库,以及曾经从农桑古库中搬出来的那些大型的前朝农具居然全部消失了。

从那以后再没有人知道那个农桑古库在哪里,在深山中的哪个位置?

好好的一个地方就这么没了!

按照琅琊郡农桑司代代相传的说法,那个古库里其实是有不少的好东西。最开始的时候,甚至还种过那种抗旱高产的异谷。

只是因为之前战争的原因,前朝的农桑古库里的异谷种子也不多。所以每次种完之后,异谷种子都会收上来。

谁想到,只不过种了几次,就这么没了。

而除了农桑司内部,琅琊郡里的百姓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种过那种特殊的异谷。

老农桑司丞在书里提到,这个故事是他听上代的农桑司丞亲口说的,而上代的农桑司丞又是听上代农桑司丞说的……,每一代都是如此传下来。几乎成了农桑司丞交接传承的惯例!

消息虽然无法考证,但应该是真的,至少每一代的老农桑司丞相信是真的,否则不会一代代的传下来。

老农桑司丞说到最后,在书里唏嘘不已。

杨纪左掌托着书本,看完这一页,抬起头来,心中说不出是什么感觉。

“这本书恐怕就是一切的源头,上任的陈司丞恐怕就是因为这个,才孜孜不倦,花费了一辈子的时间来追寻这个梦。”

杨纪心中感慨道。

手掌轻轻的从书页上拂过,那书里的故事也似乎散发出一种味道,钻进鼻中。杨纪的目光穿透了无尽的时间,仿佛看到了无数个日日夜夜,老司丞一个人孤独的站在书架上,点着油灯,一遍遍的翻看着这本书,在无数次自己快要退缩的时候,鼓舞自己,从中汲取前进的动力!

杨纪长长的叹息一声,说不出心中什么感觉,翻开了书藉,翻向了第24页。

“嗯?”

杨纪眉头皱了一眼,目光随着书藉里掉出来的一样东西落向了地面。那是一张书页,纸张的书页枯黄枯黄,比杨纪手中的书本仿佛还要久远。

杨纪蹲下身,拣起来,翻看了两眼,立即发现了特殊的地方,“这是另一书的书页,别说纸张,连字迹都不是一样,……两者根本不是同一本书。”

杨纪暗暗诧异,这看起来似乎是陈司丞从另一本不同的书藉里抽出来,夹在了第24页的位置。自己打开到那一页的时候没注意,加上手掌是斜托着书藉,所以这张书页一下子掉了出来。

杨纪把这张纸放回第24页的位置,重新夹好。然后看了起来。

这张夹在里面的张年代更久,看起来似乎是更早的农桑司丞留下来的。和杨纪开始预想的一样,书页中的内容也是关于前朝的农桑古洞。

不过书中的内容和第17页不一样,这一位居然记载的是农桑古洞内部的情形:

“……那里(农桑古洞)的入口很隐蔽,洞口有许多的碎石,还有藤蔓掩盖,周围的山林里,时常有凶兽经过。”

“从入口往里,是一段甬道。甬道足有二十多丈长,地面铺着尖锐的碎石,非常难走。到了里面,可以看到两根破损扶栏,栏杆上上面有拳头大小的石麒麟矗立,其中一头石麒麟左眼已瞎……”

“头上是厚厚的岩石,非常的坚固。有钢铁铸造的龙骨支撑。龙骨上刻着前朝铭文,虽然有破损,但依然完整……”

“农桑古洞内非常巨大,前端是农具室。有楼房大的水轮子,非常精密。有舂谷的大磨盘,所有的裨谷和谷壳从一端下去,米粒从另一端管子下去。地上放着许多的管子,很像是灌溉用的……”

“农具室往后,左边一半是书藉室。书藉室用钢铁建造,需要特殊的钥匙才能进入。但是有栅栏可以看到里面放的书藉、书架,不止是农桑水利的书,还有前朝的档案……”

…………

这是一段转述的文字,林林总总,非常详细。记述的都是农桑古库内的情况。从书本上的记载来看,这个农桑古库比杨纪想像的要大很多。

“看来后面全都是记载和农桑古库有关的东西了。”

杨纪此时心中一片通透。已经过世的老司丞不止是看了这本书,而且是下了大量的功夫,阅览了大量的书藉。

他在不同的书藉找到了许多隐蔽的,同样记载的农桑古库的内容,这才确信了农桑古库的存在。

而且,也恰恰是这些历史记载,鼓舞了老司丞,让他花费了一生的时间,孜孜不倦的访山探水,堪探琅琊郡的地形,寻找农桑古库的存在。(未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章 农桑古洞(一)

杨纪继续往下看下,像这样零零散散的线索非常多。也并不是每个地方都记载的那么详细。只要有个农桑古库这四个字都被他搜集过来了。

而且杨纪发现陈司丞插在书藉里的书页很杂,并不全都是农桑司的东西。还有一些完全是一些和农桑司八杆子打不着一起野史。仅仅是因为里面出现了关于前朝的记叙。

“他在搜集前朝的资料。”

杨纪接连翻看了好几页,发现了关于前朝的资料。有些资料还非常的新的,分明是陈老司丞从外面搜集来的。

这些前朝的资料很零散,单独的看,杨纪实在是判断不出这样搜集的依据。直到看到书页中一块小孩巴掌大的东西,枯黄、残缺,而且有些地方还很模糊。

“前朝地图!”

杨纪伸出两根手指,从书页中夹起这张纸片。迎着油灯的光芒,这分明是一张残缺的前朝地图,上面密密麻麻的蜿蜒曲线。

在地图的中央,“琅琊”两个字清晰可见。只是和杨纪所知的不同,这张纸片上显示的琅琊地图,和杨纪所知的有很大的出入。

——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前朝地图!

电光石火间,杨纪看着手中残缺的前朝地图,脑海中闪过无数的念头。龙蛇起陆,沧海桑田,一千多年的时间,地壳运动、惨烈的战争都可以导致地表地形的变化。

毫无疑问,现在琅琊郡的山川地形和一千多年前前朝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想要从前朝的地图看出现的地形来,无疑是很难的。

不过看到这些,杨纪已经明白了陈老司丞想要做什么。

“……他想要通过前朝的地图找出农桑古库,再通过和现代地图的位置对比。确定它的位置。”

杨纪脑海中闪过一道念头,终于完全明白了陈老司丞的思路。一千多年的时间,人物、城池、地形都会有很大的变化。

然而万变不离其宗,不管这一千多年怎么变化,总有那么一些东西是不会变的。只要找到那些不变的东西,就能大略的确定两张地图上的位置。从而找出农桑古洞的位置。

“……怪不得陈老司丞会花费那么大的精力堪绘琅琊地图。”

杨纪心中恍然。他已经完全明白陈老司丞的打算了。要想通过两张地图对比的方法确定农桑古库,首先就必须有一张琅琊郡的地图。

陈老司丞必然是想绘出一张完整的琅琊地图,然后两相对比,找出相似的地方。然后进行最后的定位工作。

“只可惜,天不假年。陈老司丞花费了这么大的精力,最后还是没能完成。”

杨纪心中一叹,不由暗暗惋惜。

这项工作他其实已经完成了九成以上,可惜,就算到死的时候。他都还是没通够画出完整的琅琊地图。

杨纪暗暗惋惜,这项工作现在只能是由他来完成了。

一路往后翻去,杨纪看到了许多陈老司丞不知道从哪里搜集来的残缺地图。这些东西都只有一部分,并不完整。

但是看着这些残缺的前朝地图,杨纪脑海中已经慢慢拼凑出一张完整的前朝地图。翻到书本的最后一页,在封皮夹层里,杨纪果然找了老司丞绘制的一张地图。

地图被他折成了方形,打开之后。和杨纪脑海中拼凑的地图几乎一模一样。地图的左上部有一个醒目的黑点,赫然就是农桑古洞的位置。

“陈大人。放心吧。无论如何,我都会完成你的遗愿的。”

杨纪深深的叹了一口气,抽出里面的地图,然后把书本合上,插回了书架上原来的位置。

从房间离开,穿过来时的那条弄堂。杨纪又回到了农桑司衙门的大堂。俯下身,杨纪又把地上的图纸一张张收集起来,仔仔细细的摊平,整理好,然后放到了书桌上。

陈老司丞的工作已经完成九成。现在只剩下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了!

杨纪取出一支农桑司的毛笔,摊开一张纸,蘸了蘸墨,沉吟片刻,然后将脑海中由数百张图纸拼凑出来的琅琊地图画了出来。

要想将数百张繁杂的草稿图纸,整合成一张完整的地图。对于陈老司丞这样的普通人来,毫无疑问是一项需要花费很大心力和时间的庞大工作。

但是对杨纪这样的武者来者,则远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困难。

灯火摇曳,杨纪在火光里独自书写。将这些草稿图纸拼在一起并不是很难,但是要将这副巨幅的“琅琊地图”按照前朝地图的缩略方式,简化成相同制式的地图却并不容易。

陈老司丞的堪绘地图太详细了。而真实的地图远没有这么详细,——至少陈老司丞收集的前朝地图就远没有这么详细,杨纪需要将这些详细的地形有所裁剪,并且按照一定的尺度微缩,制造出和前朝地图相似的制式地图。

“不行!这幅地图至少还有五六处地方不够完善,这样根本没有办法制造出想要的地图。”

半个时辰之后,杨纪停下了毛笔,一双剑眉深深的皱起,看着笔下。老司丞还是有些地方没有堪绘到。

杨纪本来是以为没多大影响,但真正到了最后一步,杨纪才发现缺了这些部分,这张地图根本就没法制造出来。

“只能停一停了。得把剩下的几个地方堪绘完整,才能描述出来。”

杨纪叹了一口气,将毛笔搁到了一边。好在老司丞没有堪绘的地方也不多,以杨纪武者的能力,要不了多久就能完成。

第二天,天一亮,杨纪就奔赴西北而去。接下来的几天里,杨纪都奔波在外。一处处悬崖峭壁,一处处深渊天堑……,杨纪拿着纸笔,到一处都画一处。

五天之后,杨纪一沓稿纸返加农桑司衙门。

“终于完成了!”

杨纪将笔往笔架上一挂,看着眼前一张墨迹未干的琅琊小地图,微笑着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就像卸下千斤重担一样。

不管怎么样,老司丞的遗愿,自己总算是替他完成了最后一步!眼前的地图只有巴掌大小,和那数百张图纸相比,也远没有那么精细,不过这正是自己所需要的。

杨纪左掌托着自己画的琅琊地图,右掌托着老司丞从那些古书古图中总结出来的前朝琅琊地图,左右对比,目光游移不定。

能不能找出农桑古库,就看这最后两张图了。

杨纪神色凝重,目光看着两张地图一动不动。从内容上看,这两张地图地形地脉完全不同。

如果不是知道,很多人第一眼可能认为这可能就是两张完全不相关的地图。不过杨纪仔细的分辨,还是从这两张看起来完全不同的地图中找出了一些相似的东西。

“万坟岭……”

杨纪目光雪亮,突然伸出一根手指,在一堆杂乱、扭曲的线条中点住了地图上的一点,“这个位置就是万坟岭。”

万坟岭由来已前,是历代的战场,不管是前朝还是本朝,万坟岭这个乱葬场的位置从来都没有变过。

不管沧海桑田,两张地图怎么变化。万坟岭的位置是永远不会变的。再过个几千年,陆地变化,这个地方依旧会在这里。

第一个点确定了!

杨纪微微松了口气,万事开头来,万坟岭是个意外的收获。只要找到第一个点,就会有第二个不变的点,第三个不变点……。

而两张地图只要确定了三个不同的点,杨纪基本就能这张大汉皇朝的琅琊地图上找到前朝农桑古洞的位置。

“琅琊城是不能用来做定位依据了,官道也不成。前朝的时候和现在完全不同,现在的城池以前的时候说不定就是荒地。”

杨纪心中暗暗道。伸出的食指在扭曲、复杂的线条中不断游走。这些扭曲的线条,看在杨纪眼中就是一座不断变迁的山峦、溪地。

琅琊郡靠海,大海和陆地之间不断冲撞、挤压,就会引发地震。在琅琊郡,地震不会太频繁,但每隔几十年总会有一次。

所以十多年前,平川城遭遇冥界灾劫的时候,朝廷掩盖真相,说成是遭遇地震,也没有人怀疑就是这个原因。

在琅琊郡志中,早就把这些地震记载了进去。

杨纪以前看书的时候,就接触过这方面的记载。而地震,恰恰是造成沧海桑田,陆地变化的原因。

一千多年的时间,足够琅琊郡的地形发生很大的变化了。这对杨纪这样的后来者来说,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杨纪皱着眉头,一言不发,在这些复杂、扭曲的线条中,不断努力辨识着可以联系起来的东西。

“山峦、河流,这些完全没有办法做为辨识的依据……”

杨纪眉头皱得紧紧的,想要在两张不同的地图中确定出三个不变的点根本不是件容易的事。

杨纪冥思苦想,入神的看着眼前的两张小地图,一动不动。

“平川城……”

杨纪脑海中灵光一闪,突然想起了平川城,“平川城虽然在前朝的时候不一定存在。但是平川城外有一个贯穿冥界的巨大的时空旋涡。”(未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一章 农桑古洞(二)

“冥界存在的时间不知道多少亿万年。这种贯穿两个世界的时空通道,是在极漫长的时间中长形成的。相对于时空旋涡成形的时间,一千多年的时间根本算不上什么。所以不管前朝的陆地怎么变化,这个时空旋涡的位置一定不会变。”

“现在时空旋涡的位置,就是前朝时空旋涡的位置。”

……

杨纪心中突然兴奋起来。涉及到复杂的时空问题,那些山脉地形不是那么容易变化的。当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