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明末传奇 >

第565章

明末传奇-第565章

小说: 明末传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看脸色都不是很好的众人之后,多尔衮缓缓开口了。

“我大清国已经到了最后时刻。”

“传闻明军近百万的大军,围困沈阳,马上就要展开进攻,我们唯有与沈阳共存亡。”

“已经过去的事情,追究变得没有任何的意义,我们陷入到绝境之中,但并不是没有出路,只要我们能够拼死抵抗,沉重的打击明军,机会就能够到来。”

“昨日我偶尔听到了消息,传闻明军已经从辽阳、抚顺和萨尔浒等地开拔,朝着沈阳而来,恐怕明军是准备展开大规模进攻了。”

“我期盼的就是这一天,若是大明皇上郑勋睿封锁沈阳,恐怕我们很难支撑多长的时间,沈阳的满人和八旗军,总人数超过十五万人,这些人都是要吃饭的,都是要活下去的,我们怎么可能拿出来那么多的粮食,就算是沈阳储存的粮草,能够维持半年左右的时间,可半年之后我们怎么办。”

“明军决定进攻沈阳,那就不一样了,我们八旗军将士全部都是巴图鲁,誓死与明军厮杀到底,若是我们能够在战斗厮杀之中获取胜利,那么我们面临的困境,就有可能得到缓解,甚至我们能够乘胜追击,突破明军的封锁。”

多尔衮说这些话的时候,代善等人的脸上没有多少的表情,就算是性格颇为急躁的阿济格,都没有开口说话,脸上也没有出现笑容。

豪格以及正蓝旗的覆灭,对众人的打击是致命的,特别是自信心方面的打击,从作战能力方面来说,正蓝旗与正白旗几乎不相上下,代善等人是明白的。

大清国最为骁勇的正蓝旗,被明军完全剿灭,剩下的八旗军士,难道还能够创造奇迹,更加要命的是,明军几乎占据了全部的优势。

多尔衮这种鼓舞人心的话语,可以对着满八旗的军士去说,但是面对代善等人的时候,说出来没有任何的作用。

多尔衮说完之后,看见没有谁开口,他也知道自己这些话说的勉强了一些,但他必须要说,或者算是提醒代善等人,或者说是给自己鼓气。

“我刚才说的这些话,都是内心真实的想法,我八旗军节节败退,现如今全部都集中到沈阳周遭的地方了,看上去我们没有其他的出路,唯有最终被明军剿灭,不过我们满人历来都是不服输的,明军想着剿灭我们八旗军,做不到。”

多尔衮如此自信的态度,让代善等人有些奇怪了,他们抬起头,看着多尔衮。

“我们还能够依靠的还有草原科尔沁部落、外喀尔喀部落等,我已经命令人想办法突破明军的封锁,前往草原去求援,我们与科尔沁部落是唇亡齿寒的关系,相信他们一定会驰援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住。”

“明军大举进攻沈阳,对于我们来说,不算是坏事情,若是他们一味的固守,对于我们来说反而是不利的。”

“我们还有机会。”

多尔衮说到这里,眼神变得犀利起来。

“你们都是八旗军的旗主,麾下将士战斗力如何,士气如何,与你们的态度息息相关,要说你们都是心灰意冷了,那下面的军士怎么办。”

多尔衮话语刚落,济尔哈朗就开口了。

“睿亲王说的是,我们若是不能够打击精神,下面的军士更是灰心,不管明军是不是会大规模的进攻,我们都是要鼓舞麾下的军士,只要我们有信心,大清国就还有机会。”

第九百九十七章沈阳之战(1)

整个的四月,郑锦宏都忙于排兵布阵,要想着将二十万的大军部署好,且能够在进攻沈阳城池的时候统一发力,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至于说皇上为什么会给出一个月的时间进行部署,在郑锦宏看来,还是有着消耗八旗军粮草、打压八旗军士气的意思。

当然威慑是更加主要的,要知道在明军凌冽的打击之下,八旗军已经是人心惶惶,在郑锦宏部署大军的过程之中,压根没有发现八旗军有过一次进攻,哪怕是小规模的偷袭都没有,由此可见,八旗军的士气低落到了极点。

至于说消耗也是明显的,沈阳已经是大清国唯一占据的城池,近十万的八旗军以及数十万的满人都生活在沈阳城,消耗肯定是巨大的,时间稍长一些,大清国肯定难以维持。

郑锦宏是带着满满的自信和骄傲来部署的,曾几何时,明军有着强烈的恐金症,面对八旗军的时候,根本就不敢迎战,跑的比兔子还快,不到十年的时间,这一切都倒过来了,明军面对八旗军的时候,有着强烈的自信,哪怕是出于劣势的时候,也丝毫都不会畏惧,相信一定能够打败八旗军,而能够做到这一切,完全都是皇上的睿智和能力。

攻陷沈阳,意味着八旗军的彻底覆灭,也意味着大清国的彻底灭亡。

如此情况之下,将士的斗志是高涨的,更是迫切希望投入到战斗厮杀之中的。

当然,郑锦宏是有着充分清醒头脑的,他也知道即将到来的厮杀,将是无比残酷的,丰镇之战。以及剿灭满八旗正蓝旗的战斗,留给郑锦宏的不仅仅是抹不去的记忆,还有绝不能够轻敌的思想,哪怕是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也要以最佳的状态和最为犀利的进攻对付八旗军。

沈阳是大清国的都城,天启五年。也就是1625年的时候,努尔哈赤将后金的都城迁到这里,将沈阳更名为盛京,不过这个称呼一直没有得到大明王朝的承认,皇太极更是在沈阳创建了大清国,让大清国走向了巅峰。

历经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建设,沈阳城的防御体系异常的坚固,皇太极在沈阳构筑了皇宫,比照大明京城将沈阳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以皇宫为主,居住在内城的全部都是满人权贵。当然沈阳不可能与大明京城比较,不过也是大清国最大的城池了。

在攻城拔寨方面,八旗军一直都不是特别的擅长,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在这方面都是吃过亏的,所以他们在城池的建设上面,也是特别用心的。

作为大清国都城的沈阳,城墙高达九米。比大明京城的城墙还要高一米,这是皇太极特意构筑的高度。目的就是想着压过大明京城,沈阳城外的护城河宽达五十米,比紫禁城外的筒子河仅仅窄了两米。

皇太极加高和修筑城墙的时候,没有耗费多少的银两,这些工程都是汉人构筑的,而且都是被八旗军从关内劫掠的汉人完成的。城墙上面与城外的护城河,都有着汉人的血汗甚至是生命。

大清国成立的时间不长,崇祯九年成立,到瑞元五年,一共也就是十三年的时间。算上努尔哈赤迁都沈阳的时间,一共也就是二十三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大清国定都沈阳前后一共是二十三年的时间。

不过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面,沈阳的变化是巨大的,蜂拥而至的满人,数不清被劫掠的财富,都集中到沈阳,努尔哈赤与皇太极更是重视城池的建设,让沈阳在短短十余年的时间里面,成为大清国最大的城池,也成为大清国最为富庶和最为坚固的城池。

不过不管如何的建设,沈阳与大明京城比较起来,还是有着巨大差距的,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关外,不管是人口方面,还是商贸方面,都有着不小的差距,这些差距仅仅凭着皇太极的努力,是不可能有太大起色的,加之满人根本不重视商贸,他们获取财富的主要手段,也就是劫掠,自身很少会努力去创造财富,就连农耕事宜,绝大部分的满人都是不会的。

这限制了沈阳的发展。

说到底,沈阳的富庶,其实就是满人的富庶,这里是满人的天下,蒙古人地位仅次于满人,至于说汉人和朝鲜人等等,运气好的能够成为满人的奴才,运气不好的连奴才都当不上,可以说没有丝毫的地位。

沈阳的富庶不是依靠自身的发展,不是依靠商贸的繁荣,更不是依靠农业的兴旺,而是依靠劫掠来的大量的财富,这就注定沈阳的发展不是良性的,一旦遭遇到外界的打击,这种兴旺富庶的景象,就难以维持了。

现如今的沈阳,已经陷入到全面的萧条之中,原因很简单,大清国被大明朝廷封闭已经达到好几年的时间,沈阳无法吸取到更多的财富,自身又不能够创建财富,逐渐陷入到萧条之中就是很自然的情况了。

八旗军全面退守沈阳之后,尽管城内外的人明显多起来了,但萧条的景象依旧是存在的,而且绝大部分人的精神看上去都不是很好,特别是那些满人。

头脑稍微清醒一些的人,都知道明军攻陷沈阳城池是迟早的事情,汉人遭遇满人这么多年的****,一旦明军攻陷了城池,城内的满人怎么可能有活路,人家明军岂不是要杀光城内的满人。

当然,追溯历史,大明王朝成立的时候,女真人是没有什么地位的,当年努尔哈赤造反,就是因为父亲被明军冤杀了,从这个时候开始,努尔哈赤怀恨在心,暗暗绸缪,一定要让女真强盛起来。

冤冤相报何时了,从这个方面来说,努尔哈赤与皇太极都不能够免俗。

八旗军的驻扎,主要分布在沈阳的南北两边,东西方向的防御稍微弱一些。

满八旗之中最为骁勇的正白旗,驻扎在南面,固守南门,这也是沈阳最大的城门,最为主要的城门,镶白旗与镶红旗则是驻扎在北面,固守北门。

镶蓝旗驻扎沈阳的东面,固守东门,正红旗驻扎沈阳的西面,固守西门。

正黄旗驻扎在皇宫之外,固守内城,镶黄旗驻扎在外城,固守沈阳城池。

作为总指挥的多尔衮,将指挥部设在了自身的府邸里面,这方面他还是有着不俗的头脑,拒绝了将指挥部设在大政殿的建议,要知道大政殿是皇上处理政事的地方,他多尔衮若是堂而皇之的在大政殿处理所有事宜了,将皇上置于何地。

多尔衮的府邸已经成为整个沈阳的中枢,满人喜欢集聚财富且时时刻刻携带财富的这一点,反而帮助了多尔衮,沈阳集聚的粮草是足够的,在八旗军全部退守沈阳的时候,多尔衮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理,沈阳城内的粮草,至少可以维持一年时间左右。

当然这是多尔衮的算法,他仅仅是计算了沈阳城内人口每人每天需要消耗多少的粮草,而且他的目光盯住的是满人,一些汉人和朝鲜人未必计算在内。

必要的时候,多尔衮会将满人权贵所拥有的财富充公,若是大清国都不存在了,满人权贵不可能保住自身的财富。

为了能够保证指挥的畅通,多尔衮在征得皇上同意之后,下达了最为严格的命令,不管是大清国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或者是八旗军旗主,若是不遵从多尔衮下达的作战命令,或者是其他的命令,多尔衮有权处置任何人,也就是说,包括代善和济尔哈朗等人,多尔衮都是可以直接处置的。

这保证了多尔衮绝对的权力。

整个的沈阳城内,多尔衮唯一不会插手的地方就是皇宫之内,其实皇宫之内已经不需要多尔衮插手,皇太极诸多的嫔妃,除开少数一些坚强的,其余的都慌神了,顾及自身都难以做到了,哪里还会关心外面发生什么事情。

嫔妃之中最为清醒的是庄妃,也就是皇上的母亲,不过庄妃很聪明,从未过问多尔衮做出了什么决定,以及为什么做出这些决定,但是对多尔衮表示了绝对的支持。

皇上老练很多了,十二岁的年纪,能够坐得住,就算很不简单了。

满人权贵都明白,其实到了这个时候,多尔衮就是大清国实际的皇上了,要是多尔衮愿意,甚至可以废掉顺治皇帝,自己成为大清国的皇上,而且多尔衮这样做了,满人权贵也不会反对,相反很多的满人权贵都会表示支持。

绝对的权力,也意味着责任。

沈阳岌岌可危,大清国岌岌可危,所有人都看着多尔衮,看看多尔衮是不是能够力挽狂澜,是不是能够真正的挽救大清国。

绝大部分的满人相信多尔衮能够挽救大清国,就好比是他们相信大清国能够统领中原一样,好勇斗狠的性格,让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自信,就算是撞上了南墙,他们也不会低头。

如此的情况之下,多尔衮的地位稳固了,甚至比当年的皇太极还要稳固,这让多尔衮能够集中精力,安排沈阳的防御部署事宜。

第九百九十八章沈阳之战(2)

瑞元五年五月初,沈阳外围的战斗打响。

满八旗控制的范围,为沈阳城外方圆五里地左右的范围,郑锦宏在四月份部署的时候,就曾经请示皇上,是不是在部署二十万大军的时候,顺带展开外围的战斗,不过皇上没有同意,皇上的意思很明确,满八旗控制沈阳外围的地方越大越好,如此就能够让满八旗兵力更加的分散,按照调查署搜集到的情报,满八旗总兵力不过八万多人,加上城内能够参与战斗厮杀的满人,总兵力也就是十万人左右,就算多尔衮仅仅在外围部署少量的兵力,驻守沈阳城外的八旗军总是需要粮草消耗的,这也是对整体兵力的分散。

整体部署完成之后,按照皇上确定的时间,郑锦宏决定展开城外战斗,这个时候皇上没有任何其他的意见了,仅仅要求郑锦宏按照战役部署展开厮杀。

外围的战斗持续的时间不长,也不是特别的激烈,八旗军似乎是有意避开大军的锋芒,往往在战斗厮杀持续不长的时间之内,就会整体朝着沈阳城池的方向撤离。

不过外围的战斗,彻底激发了诸多将士的怒气。

沈阳城外挖了不少的沟渠,这些沟渠不是很深,但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面阻止骑兵的冲锋,也让火炮不好部署,这些都不算什么,毕竟双反是生死搏杀,战场上什么办法都是可以采用的,但将士们在一些沟渠之中,竟然发现了大量被草草掩埋的汉人尸首,有些尸首甚至直接就暴露在沟渠里面,来不及掩埋。

毫无疑问,八旗军是强迫汉人来开挖这些沟渠的。并且在沟渠开挖之后,压根没有想着让这些汉人活命,从这些汉人的尸首来看你,有的身上到处都是伤痕,明显是被活活打死的,有的骨瘦如柴。只剩下了一把骨头,明显是累饿致死的。

满人欺凌汉人,这是众人都知道的事情,但是无情到了这种地步,还是罕见的。

就连皇上听闻了郑锦宏的奏报,看到了部分被掩埋的尸首之后,都是好长时间说不出话。

于是,外围战斗进行到后期的时候,诸多的将士也开始变得狠毒起来。他们在与八旗军厮杀的过程之中,根本不要俘虏,只要是被包围的和来不及撤离到沈阳城内的八旗军军士,全部都是斩杀的,投降也没有作用。

这样的情形持续了几天的时间,皇上开口了,要求诸多将士停止这种杀戮的行为,皇上的意思很明确。战场上作战的时候,可以迸发出来最为强悍的战斗力。不给八旗军任何的机会,可一旦对手放下武器投降了,就不能够继续杀戮了,满人的确是残忍,随意的杀戮手无寸铁的汉人,但朝廷大军不能够这样做。否则与毫无人性的某些满人就没有任何的区别了。

尽管不少的将士内心感觉到憋屈,作战的时候总是有着熊熊的怒火,但他们是坚决执行命令的,只是那些被俘获的满八旗军士,待遇就不是很好了。收到打骂是很正常的情况。

面对这样的情形,皇上也是睁一眼闭一眼,或许满人的残暴,也激怒了皇上。

作战的过程之中,郑锦宏丝毫不着急,有些时候一天推进仅仅几百米的距离,而且所有的进攻都是白天展开的,夜晚绝不发动进攻。

这样的推进速度,让参与战斗厮杀的诸多将士着急,包括直接指挥战斗厮杀的各级军官,他们忍不住的时候,会请战,但这样的请战,往往遭遇到郑锦宏的训斥。

终于,五月份过去了,到了六月初的时候,沈阳外围全部被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