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明末传奇 >

第52章

明末传奇-第52章

小说: 明末传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九十二章京城

京城的繁华,还是超出了郑勋睿的预料。

大明朝廷的有一点政策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藏富于民,这也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农民,曾经讨过饭,深知农民的苦楚,所以建立大明王朝之后,很是注意体恤百姓,不管后来的继位者是不是做的很好,但这是大明王朝一条基本的国策,若是皇上要增加赋税,满朝文武大臣立马就会反对,认为这样做是不行的,哪怕朝廷已经无法维持,哪怕皇上将宫里的人参都要拿出去卖掉。

崇祯年间的农业赋税是很低的,而且是按照北方粮食亩产的一石二斗的产量来计算的,赋税总额也就是三厘多的银子,折合三十四文钱,这样的赋税在农业社会不能够算是高的,而且这还是多次调整和增加之后的情况,就算是如此,皇上每年还要下旨免去一些地方的赋税,征收的时候,税赋的拖欠很高,最为典型的是崇祯五年,拖欠的赋税达到全国赋税收入的四分之一,让朝廷几乎无法维持了。

这一点是得到历史研究者证明的,后来的大清赋税,远远高于大明的赋税,只不过有些东林党人,投降大清之后,为了粉饰大清政权的合法性,说明大明政权必须是垮掉,为他们的投降找到借口,所以在某些史料的编辑之中,说到了明朝赋税的沉重,甚至举出了一些极端的例子,认为官府强征赋税,导致百姓造反。

真正让百姓走投无路造反的,是连年的自然灾害,很多地方颗粒无收,农民不要说上缴赋税,饭都吃不上了,官府没有能够及时的救济百姓,这才导致农民起义的大爆发。

大明的京城分为外城、内城和皇城,从东直门、西直门以及德胜门等可以直接进入内城,但外来进京赶考的举人,一般都是首先从永定门、广宁门和广渠门等地方进入外城,接着从崇文门或者宣武门进入到内城,至于说皇城,那不是一般人能够进去的。

郑勋睿和杨廷枢首先来到的是外城。

在他的印象里面外城应该没有那么繁华的,不过眼见为实,笔直的大街两边,到处都是林立的商铺、酒楼、客栈和青楼等等,这里好像没有受到后金鞑子侵袭的任何影响,也许是是京城的百姓已经忘记了那些事情,反正他们没有遭遇到什么损失。

举人有功名,在外城可以骑马,但内城不准骑马,朝廷三品以上大员在内城可以骑马,至于说在皇城,任何人都不准骑马。

食宿肯定是在内城,因为京城的贡院在内城的东南厢,会试在贡院进行,进入贡院的时间是卯时到辰时,若是住在外城,那就意味着一整夜都不要想着歇息,这是会试的大忌,影响到考生的精神,偏偏第一场考试也是最为重要的。

会试和乡试的规矩是一样的,前后九天的时间,从二月初九开始,一直到二月十五结束,参加会试的举人必须提前一天进入考场,一直要在贡院八天的时间。

参加会试的新科举人以及以前落榜的举人,总人数大约在两千五百人左右,但是能够通过会试的举人,只有区区四百人左右,也就是说只有四百人能够参加殿试,这种竞争的程度是非常激烈的,当然通过了会试,称呼也就改变了,被称之为贡士,这只是临时的称呼,因为参加殿试的贡士,没有人会落榜,就看你在殿试的排名,前三名为一甲,第四名到第六十名为二甲,后面的全部都是三甲,一甲前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老百姓将这些金榜题名读书人统统成为进士。

在外城的时候,郑勋睿和杨廷枢等人还是骑马的,虽然速度不是很快,但比起走路还是要快很多的,他们需要尽早进入到内城,找到住宿的地方,应该说他们这个时候来到京城,住宿的地方不是太好找了,要么就是档次特别高的酒楼,要么就是档次太低的客栈,太高的酒楼耗费的银两不少,大部分举人还是有些舍不得,档次太低的客栈,有些掉价,读书人很好面子,不愿意在这样的地方住宿。

内城更加的繁华,大街上的人也是熙熙攘攘的。

郑勋睿和杨廷枢来到京城的时间有些特殊,正月十五,这一天正是京城灯市最为热闹的时候,灯市在皇城的东面,正月十五的晚上,天刚黑的时候,皇上是要与万民同乐观赏花灯的,就算是崇祯皇帝特别勤劳和简朴,这一天也是要走出皇城的。

众人京城内城之后,已经没有多少的心思观看京城的繁华了,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到住宿的酒楼或者是客栈。

三年一次的会试和殿试,也是酒楼客栈生意火爆的时候,而且殿试和会试之间相隔的时间有些长,会试二月初九开始,殿试三月十五才会举行,期间相隔一个多月的时间,就算是会试落榜的举人,也不一定全部都离开京城,其中不少的人会留在京城,到礼部备案之后,直接进入国子监学习,学习结束的时候,在吏部备案,等候吏部派遣到京城各部门或者是外地去做官,这足以让酒楼客栈的生意火爆一个多月的时间。

很多外地的举人尽早进入京城,也是为了能够找到好的客栈,一方面能够安心的温习功课,一方面也能够结朋交友,毕竟将来进入朝廷之后,大家都是同僚。

郑勋睿和杨廷枢的想法早就不一样了。

郑勋睿是不用说的,杨廷枢经历了退出应社的事情之后,对读书人之间的交往,看的淡了很多,有时候这样的交往,不是什么好事情。

在内城走了足足一个多时辰,杨廷枢已经累的脸色发白,郑勋睿看上去没有什么事情,至于说洪欣涛等人,根本就看不出来。

询问了好几家的酒楼客栈,都是客满,尽管诸多的掌柜知道郑勋睿和杨廷枢是来参加会试的举人,他们也没有办法了。

酒楼客栈是非常重视进京赴考的举人的,要是举人金榜题名了,那酒楼客栈的名声就跟着出去了,哪家酒楼客栈考中的进士多,生意就愈发的火爆,若是状元住在酒楼客栈,那名气就更不用说了。

酒楼客栈也有一个规矩,若是住宿的举人之中,有人高中状元,那么酒楼和客栈的名称下面,就可以加上进士及第楼或者是状元楼的牌匾,这样的酒楼客栈,往往几个月之前就注满了赶考的举人,诸多的举人,谁不想着沾光啊。

“清扬,看来我们还是疏忽了,酒楼客栈大都客满了,这要是找不到住宿的地方,可就真的麻烦了,要不我们去投靠亲戚吧。”

“不用着急,偌大的京城,不可能找不到住宿的地方。”

郑勋睿可不愿意投亲靠友,按说他到京城之后,完全可以投奔文震孟或者是文震亨等人的,这些人都在京城做官,府邸虽然不大,但好歹能够住下。

郑勋睿不是一个人到京城来,身边还跟着随从,这样的情况之下,就更不可能投亲靠友了,杨廷枢的情况好一些,可杨廷枢与郑勋睿肯定是要住在一起的,若是大家都去投亲靠友了,一下子增加六个人吃住,寻常的亲友是无法承受的。

一直到申时,眼看着灯市就要开始,大量的百姓已经出门,朝着灯市的方向而去,郑勋睿和杨廷枢终于找到了一家酒楼,这里的位置稍微偏僻,牌匾下面也没有状元楼或者是进士及第楼的副匾。

这里住的举人也有,但不是很多,大概是以前住在这里的举人,没有多少能够高中,这让大部分的举人不会选择。

能够找到酒楼就算是不错了,一行人进入酒楼之后,开了两件上房,三间扑通的房子。

看着展柜背后木牌上面的价格,郑勋睿只能够是摇头叹气,上房三两银子,普通房间一两银子,一两夜是无所谓的,可时间长了,光是住宿的费用,就要耗费近百两的银子,这样的消费水平,谁能够吃得消。

安顿完毕,众人来到大堂的时候,伙计马上开始上菜,灯会很快就要开始,读书人大都是要去看灯会的。

吃饭之后,郑勋睿径直朝着楼上的房间而去。

杨廷枢跟在后面,有些奇怪的开口了。

“清扬,好不容易遇见这样的机会了,不去看看灯会太可惜了。”

“算了,此地距离灯市尚有一段距离,来的时候我就注意了,马车几乎都被雇完了,若是我们走着去看灯会,还不知道多长的时间,回来也很晚了,这样就更累了,不划算,南京的灯会,你我都看过,想必京城的灯会,没有太大的区别,无非是人多一些。”

“可皇上也要参加灯会啊。”

郑勋睿看着杨廷枢,脸上露出了苦笑的神情,这个时候他才想起来,忠君的思想,在绝大部分读书人心目之中都是存在的,赶赴灯会的意思,很大程度上面是想着能够见到皇上,尽管是远远的看着,甚至可能什么都看不见。

第九十三章会试主考官

郑勋睿最终还是和杨廷枢一起去了灯市,不出他的预料,尽管说皇上参加了灯市,可惜人山人海的情况之下,大家就知道朝着皇上所在的方向拥挤,根本就不可能看见什么,而且那个时候人特别多,根本挤不动。

正月十六,郑勋睿和杨廷枢两人同时到了礼部,递上了所有的资料,礼部官员勘验了两人的身份之后,给每人一个木牌,这个木牌就是两人进入贡院参加会试的凭证。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之后,郑勋睿和杨廷枢不打算出门了,还剩下二十多天的时间,他们就在酒楼里面了,到了这个时间,所有进京赶考的举人,基本都在复习功课,准备应考,至于说相互之间结交关系的时间,已经过去了。

朝廷的主要精力,基本集中到会试和殿试上面了。

正月初八开始上朝的时候,皇上在大朝的时候,专门提到了会试和殿试的事宜,当然宣布主考官和同考官的事宜,还在二月初,这也是避免有考生提前去拜见,虽说会试的主考官都是内阁大臣来担任,但就有通天本事的考生,能够想到办法拜见。

内阁大臣只有那么多人,究竟是哪两位能够出任主考官,这也是众多文臣议论的话题,崇祯元年的主考官,分别是内阁首辅和内阁次辅两人,按照这样的规矩来说,这次会试的主考官,就应该是内阁首辅周延儒和内阁次辅徐光启了。

朝廷需要处理的事情很多,不可能完全关注会试和殿试的事宜,因为各地的灾害频繁,百姓的生活遭遇到极大的困难,正月的时候,陕西延绥一带的大饥荒,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情况,震惊了皇上,皇上命御史火速前去赈灾,同时在正月二十六的时候,召集了内阁大臣、六部尚书、都御史和部分的左右侍郎,集中到文华殿,询问如何救济百姓、防御陕西和山西流寇等诸多问题。

不过总体来说,会试还是朝廷事物的重心。

皇上没有特意提到会试主考官的事宜,这让诸多文武大臣以为,这一次的会试,应该和崇祯元年的规矩是一样的,不过有人却不这么看,这个人就是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温体仁。

会试是礼部主持的,不管怎么说,温体仁都是要负责操办此事的,但是不能够成为主考官,意味着他只能够做一些服务性的工作,其余事情与他就没有关系了。

温体仁不愿意错过这次的机会,因为他知道内阁次辅徐光启难以抽身。

徐光启的主要精力放在了登州和莱州,登州和莱州组建的新军,是按照徐光启的提议成立的,而且购买的诸多火器,这也是徐光启和洋夷联系之后采购的,过去的一年多时间,徐光启几乎没有过问其他的事情,加上登莱巡抚孙元化是徐光启的学生,两人之间的配合很好,登莱的新军眼看着训练有素,战斗力慢慢强大,也让朝廷看到了剿灭后金鞑子的希望,皇上正月二十六召集诸多大臣的时候,还专门提到了,必要的时候动用登莱新兵剿灭流寇。

皇上的这个举措,让温体仁看到了希望,他觉得自己成为会试主考官的可能性骤然增加了,而且希望是很大的。

会试主考官需要集中精力,毕竟在录取贡士的时候,主考官的意见最为重要,徐光启主要操心的是登莱新军,哪里有时间和精力来应付会试。

温体仁非常善于揣摩人的心思,皇上正月二十六没有宣布会试的主考官,其实就意味着主考官的人选有变动和调整,否则当日就宣布了。

会试主考官这个职位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党争日益激烈的朝廷之中,会试主考官可谓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参加会试的考生,都是各地的举人,这些人的学识都是不错的,从两千多举人之中,录取四百名贡士,那么贡士的水平,就更加不一般了。

要知道会试的主考官,就是这些贡士的恩师。

恩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牢固的,可之间也是亲疏有别的,毕竟贡士太多了,老师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人,就只能够关注其中特别优秀的人选,在日后给与这样的学生很多的帮助,如此的交集之中,恩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会越来越融洽,至于说那些关系一般的学生,注意不注意也没有多大的了不起。

虽说这些贡士都要参加殿试,被皇上钦点,成为进士,名义上都是皇上的学生,可是其中能够接触到皇上的人很少,再说皇上关注的是朝廷的大事情,关注的是内阁大臣、六部尚书、都御史已经各地的巡抚等等,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关注殿试录取的进士,最多也就是关注一下一甲的状元、榜眼和探花。

被殿试录取的进士,想法也是非常实在的,他们希望能够在仕途上面大放异彩,人人都想着能够进入内阁,或者是成为地方大员,不过能够有次机会的人凤毛麟角,每三年一次的会试和殿试,进士几乎都是四百人左右,累积起来人也不少了,朝廷就是金字塔的结构,绝大部分人还是在下面的。

如此情况之下,进士拜见恩师,引起恩师的注意,那就是特别关键的事情了,要是能够得到恩师的关注和提携,仕途会很顺利,提拔的机会也多得多。

况且会试的主考官,悉数都是内阁大臣,也就是朝廷的丞相了。

这里面的道理,温体仁都是清楚的。

内阁首辅周延儒去岁九月刚刚上任,说起来还不到半年的时间,温体仁与周延儒之间的关系很不一般,崇祯元年枚卜大典的时候,两人因为没有得到提名,联合起来演出了一场好戏,让那一次会推内阁大臣的事宜,不了了之,当时的礼部侍郎钱谦益还因此被罢官了。

所以周延儒担任内阁首辅之后,温体仁是尽心竭力的辅佐,内阁商议事情的时候,他是坚决站在周延儒一边的,这也让周延儒对他另眼相看。

举荐会试主考官,周延儒有很大的话语权。

周延儒三十六岁就成为了内阁首辅,得到了皇上极大的信任,几乎是言听计从,而温体仁以五十七岁的年纪,才进入到内阁,成为内阁大臣,从年龄上面比较来说,他对周延儒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毕竟年龄就是老成持重的代名词。

这一次,为了会试主考官的事宜,温体仁动了一些心思。

他专门找到了周延儒,说内阁次辅徐光启大人事情太多,皇上还刚刚询问了登莱新兵的事宜,徐大人全部的心思也是在登莱新兵那里,若是成为了会试的主考官,这让礼部很不好安排,若是徐大人的精力来不及,礼部还要做其他的准备。

这样的对话,不用多说,周延儒自然是明白的。

崇祯四年二月初一,皇上下旨。

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少保、内阁首辅周延儒为会试主考官,东阁大学士、内阁大臣、礼部尚书温体仁为会试副主考。

这道圣旨,很快引发了朝廷的议论,谁也没有想到,排名靠后的内阁大臣温体仁居然成为了会试的副主考,温体仁是礼部尚书,会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