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明末传奇 >

第479章

明末传奇-第479章

小说: 明末传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自成抛出这个观点之后。顾君恩和刘宗敏都沉默了。

朝廷曾经要求义军攻陷陕西,其实就是想着义军与郑家军展开厮杀,就是想着让义军的实力大损,如今义军进攻北直隶,与官军厮杀,实力的损耗更大,这样下去,恐怕义军攻打京城的时候,已经没有了继续下去的能力,说的不客气一些,义军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次的争论,李自成的决定最终被执行了。

义军开始全面的撤离北直隶,李自成率领的大军,从真定府方向撤离到山西,刘宗敏率领的大军从大名府方向撤离到河南。

撤退的过程之中,李自成命令义军军士,对于所占据的城池实施掠夺,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是需要的东西,一律都带走,这道命令下达之后,执行的过程之中很快变味了,女人和钱财粮食被掠夺的同时,一些手无寸铁的老弱被残杀,青壮被强行招募到义军之中,房屋则被烧毁,真定府和大名府各处都陷入到悲鸣之中。

杨嗣昌也面临抉择,是乘胜追击还是偃旗息鼓,保住北直隶。

杨嗣昌本人的意见是保住北直隶,不要追击流寇,他甚至认为要求大军此刻追击之人,是心怀叵测之人,而且在给皇上和朝廷的奏折之中,杨嗣昌也建议暂时不要追击流寇。

但左良玉与贺人龙等将军的意见不一样,他们认为这个时候追击流寇,正是最好的时机,流寇的粮草损失太大,根本无法长时间的维持,此刻若是能够展开迅猛的追击,必定对流寇造成更加重大的打击。

杨嗣昌不置可否,他认为流寇没有遭遇到致命打击,其主力还在,这个时候追击流寇,很有可能激发流寇的斗志,与朝廷大军拼命厮杀,毕竟从兵力上面来说,朝廷大军是处于绝对劣势的。

杨嗣昌不可能无视左良玉与贺人龙的建议,他很清楚,两人在战场上面的敏锐度,是要强于他这个大帅的。

杨嗣昌内心坚持自身的认识,以等待皇上的圣旨或者是朝廷的敕书为由,命令大军暂时不准追击。

也就在这个时候,流寇全面撤离北直隶的消息传来了。

左良玉与贺人龙着急了,屡次来到杨嗣昌这里请战,两人恳请率领部分的军士,前去追杀流寇,撤退的流寇是没有任何战斗力的。

杨嗣昌终于松口了,同意两人各自率领一万军士,从真定府和大名府两个方向追击流寇。

这么命令下达的太晚了一些。

左良玉与贺人龙各自率领大军前去追击,流寇得知官军前来追击之后,顾不上在地方上的劫掠,加快了撤离的速度,左良玉与贺人龙率领大军拼命的追击,也没有能够追到流寇。

在这个过程之中,左良玉与贺人龙两人对杨嗣昌都有了意见。

应该说杨嗣昌指挥的这场战斗,的确是罕见的大胜,可是在取得胜利之后,杨嗣昌没有能够果断的下达命令,要求朝廷大军乘胜追击,结果丧失了绝佳的彻底击溃流寇的机会。

战斗厮杀不是以攻占城池为目的,而是以剿灭对手的力量为目的。

杨嗣昌的这个失误太大了,恐怕对今后的征伐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左良玉抵达真定府城之后,停止了对流寇的追击,他还没有胆量进入到山西去作战,毕竟麾下的军士人数太少了,不可能面对数十万的流寇。

贺人龙抵达大名府之后,同样在大名府城驻扎了,停止了对流寇的追击,他的想法与左良玉是差不多的。

两人都是长年征战厮杀的总兵,对于战斗的局势还是能够把握的。

更巧的是,两人同时给杨嗣昌写信,恳请暂时驻扎在真定府城和大名府城。

皇上的圣旨和朝廷的敕书同时抵达。

圣旨要求朝廷大军乘胜追击,敕书也是同样的内容。

到了这个时候,杨嗣昌才发现自己的确犯下了错误,没有要求朝廷大军乘胜追击,结果让流寇得以喘息,其实流寇没有他估计的那么厉害,一旦遭遇到惨败,士气不振,就会一泻千里,这个时候追击流寇,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胜利。

好在左良玉与贺人龙率领两万军士前去追击了。

左良玉与贺人龙的信函送到保定府城的时候,杨嗣昌的脸色很不好看,这两人驻扎在真定府城和大名府城,究竟是什么意思,难不成在这两处构筑起来工事,阻止流寇的再次入侵。

此时杨嗣昌的想法已经出现改变,他决定率领大军进入山西剿灭流寇。

此番战斗的胜利,以及皇上的圣旨和朝廷的敕书,给与了杨嗣昌很大的信心,他不再想着驻守在北直隶了,而是要主动出击,此番战斗缴获了大量的粮草,这些粮草至少能够维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加上原来储存的一些粮草,大军足够能够主动出击了。

杨嗣昌马上给左良玉与贺人龙回信了,要求左良玉在真定府城等候,要求贺人龙迅速率领军士赶赴真定府城至于说下一步该如何的行动,杨嗣昌在信函里面没有说。

前来宣旨的礼部官员,私下里告诉杨嗣昌,皇上对此番的大胜异常的看重,认为朝廷大军一定能够彻底的剿灭流寇,对杨大人也是有着足够的信心,司礼监本来建议派遣监军,被皇上直接拒绝了。

礼部官员的话语,让杨嗣昌如坐针毡,他为自己的失误痛苦,若是时间能够倒转,他会毫不犹豫的命令大军接连追击,甚至暂时不要收拾和打扫战场。

不过现在行动还来得及,流寇遭遇了失败,士气不振,这个时候朝廷大军突然进入到山西厮杀,流寇一定是猝不及防,若是把握机会合适,朝廷大军甚至能够彻底剿灭流寇。

前后不过十来天的时间,杨嗣昌的想法就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这让人有些看不懂。

杨嗣昌不会知道,他的这些想法,会遭遇到强烈的反对,因为这都是他一厢情愿,根本不切实际,战局是瞬息万变的,有些机会一旦失去之后,就再也不能够挽回了。

第八百四十六章暂时的稳定

杨嗣昌的雄心,遭遇到左良玉与贺人龙两人的同时反对,只不过左良玉更加的老奸巨猾,反对的态度温和一些,左良玉则是直来直往,根本没有什么掩饰。

反对的理由是非常充分的,河南与山西可以算是李自成的老巢了,回到老巢之后的流寇,表现肯定不一样,其战斗力会明显提升,若是想着彻底剿灭盘踞在河南与山西的流寇,至少需要三十万大军,且要有充足的粮草,这样的战斗不比防御型的作战,需要一座城池一座城池的拿下来,攻城拔寨的战斗特别多,后勤保障与兵力充足是决定性的因素。

目前朝廷能够调动征伐的大军,最多十五万人,首先人数上面就是不够的,其次粮草方面更是不用说,不可能维持很长的时间,一旦战斗进行不是特别顺利,大军缺乏粮草的情况出现,就是彻底崩溃的时候。

左良玉与贺人龙的认识是很有道理的,也是从实际情况出发的,两人毕竟是多年征伐,想当初朝廷为了剿灭流寇,征收了剿饷,而且采用了十面埋伏、四正六隅的作战部署,几乎是总动员了,那是多大的力度,什么都能够保证,也没有能够彻底剿灭流寇,如今的朝廷大军,明显处于劣势,只不过在保卫北直隶的战斗之中获取了一次的胜利,原没有彻底剿灭流寇的实力。

杨嗣昌不是听不进意见的人,他已经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譬如说没有要求大军乘胜追击,给与流寇更大的打击,可对于贺人龙的态度,他是很不满意的。

进剿流寇的战斗得不到左良玉与贺人龙等人的支持。想要完美执行是不大可能的,朝廷大军之中,如同两人这样骁勇的总兵已经很少了。

杨嗣昌不得不停止进剿流寇的想法和部署。

经此一战,北直隶暂时稳定下来,杨嗣昌仔细考虑之后,给朝廷写去奏折。建议十五万大军分别驻扎在真定府、大名府、河间府以及保定府一带,真定府方向由总兵左良玉负责,大名府方向由总兵贺人龙负责,河间府以及保定府等地则由其他人负责。

杨嗣昌的这种安排,明显排斥了贺人龙。

从个人的凶悍方面来说,贺人龙超过了左良玉,而且其威名也让流寇胆寒,按说是应该驻扎在保定府的,流寇想要进攻京城。保定府是非常重要的门户,可惜对贺人龙有些看法的杨嗣昌,将贺人龙安排到了大名府。

至于说杨嗣昌本人,圆满完成了作战任务,应该要回到京城去了。

几天之后,皇上的圣旨再次下来,同意杨嗣昌的奏折。

十五万大军就此分散,到各自应该去的地方。

左良玉与贺人龙两人对这样的安排都是有意见的。左良玉驻扎在真定府,这里紧靠着山西。流寇一旦进攻北直隶,必定从真定府方向进攻,可驻扎在真定府的大军总人数不过两万人,凭着这两万人能够做什么,根本无法抵御。

贺人龙就更不用说了,驻扎在大名府。麾下只有一万军士。

保定府安排的军士人数最多,达到了八万人,其余四万人安排在了河间府,据说是要保证漕运的畅通。

因为内心有意见,故而左良玉与贺人龙没有提出什么建议。其实他们已经看出来了,杨嗣昌此番的安排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粮草的供给,十五万人需要的粮草是不少的,北直隶各地都遭遇到数次的劫掠,根本没有什么粮食,如今是初秋的季节,距离来年的秋收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十五万大军的粮草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事情,不解决这个基本问题,不管军士分布在什么地方,都是难以长时间维持下去的。

不知道为什么,杨嗣昌没有想到这个最为主要的问题,其奏折之中根本没有牵涉到粮草,这个关键年问题被忽略,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杨嗣昌怕是难以预料。

时间到了九月底,北直隶基本稳定下来。

回到京城之后的杨嗣昌,负责管辖兵部和户部的事宜。

户部一般都是内阁首辅直接管辖的部门,此番由杨嗣昌负责管辖,可见皇上对其是非常信任的,不过这个时候管辖户部,也不是什么好事情,因为北方缺粮,就连京城之内,缺粮的问题都凸显出来了。

漕运停止之后,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京城,尽管北直隶其余地方遭遇到数不清的蹂躏,不过京城一直稳如磐石,不少士大夫和富户都借机进入到了京城,应天府在年初的时候曾经做过一次统计,京城的人口已经接近百万人。

这个数字放在几百年之后,也不是小数目。

人多了,粮食的消耗就多,还在六月份的时候,京城粮食的问题就显露出来,因为大部分的漕粮都直接提供给朝廷大军了,用于民生的寥寥无几。

杨嗣昌主管户部之后,需要开始考虑粮食的问题了。

杨嗣昌不是神仙,不是什么事情都能够考虑到的,他关注的眼神,基本集中在兵部,也就是朝廷大军需要的粮食,这就包括了山海关、宣府、大同以及北直隶其余地方驻军的粮食,至于说老百姓需要的粮食,他还真的没有想过。

维持军队的粮食开销,唯有漕粮。

杨嗣昌迅速给漕运总督府下了敕书,要求恢复漕运,同时也给郑勋睿、周延儒、杨一鹏、熊文灿等人都写信了,言必须要恢复漕运。

杨嗣昌的信函、朝廷的敕书、曹驰的请示涵等等,都摆在了郑勋睿的面前,是不是恢复漕运,就等他的一句话了。

周延儒、杨一鹏、熊文灿、甘学阔甚至杨廷枢等人的意见,都是要恢复漕运,而徐望华和郑锦宏等人的意见,则是暂缓恢复漕运。

秋收季节过去的时间不长,南方的粮食基本都丰收了,各级官府购买了大量的粮食储存,这个时候运送漕粮,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没有人知道,郑勋睿正在因为漕运的事情遭受煎熬。

京城的暗线源源不断送来情报,北直隶各地的粮荒已经逐渐爆发出来,这种情况到了冬季,将是大爆发的时候,而京城的局势更加的严重。

京城斗米已经涨到五钱银子,预计随着时间的推移,价格可能更高,南直隶石米三两银子,价格悬殊接近二十倍,这本来是很好的商机,可没有任何的商贾敢于做这样的生意,北直隶已经乱成一锅粥,虽然表面上平静了,但到处都是土匪,粮食不可能运抵京城,稍微安全一些的水路,潜在的危险也是巨大的,若是没有郑家军护航,根本不敢做。

京城的人口太多,富户只有那么多,绝大部分都是寻常的百姓,家中不可能有太多的存粮,而那些存粮的大户,已经开始囤积居奇,想要他们拿出来粮食接济百姓,根本不可能。

熟知历史的郑勋睿知道,缺粮的情况延续下去,历史上又一件事情将要大爆发,那就是鼠疫。

鼠疫夺去了北方一半多人口的性命,爆发鼠疫的原因就是缺粮,吃不饱饭的老百姓,无奈抓老鼠充饥,同样吃不饱的老鼠,自身的免疫力地下,身上携带的跳蚤等病毒更多,其身上的病菌一旦传染给人,则人与人之间的传染将迅速蔓延,到了那个时候,鼠疫就形成了。

历史上崇祯十六年到十七年爆发的鼠疫,属于肺鼠疫,这种病毒在低温之下传染,也就是冬天传染,气温上升之后会自动的消失。

北方已经大规模的缺粮,漕运若是不能够尽快的恢复,那么北方的鼠疫将大规模的爆发。

如今没有爆发鼠疫,郑勋睿和郑家军功不可没,漕运的畅通,以及陕西对流民的容纳,让饿殍满地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更兼之郑家军与草原的互市,保证了草原上的稳定,这才让北方没有爆发出来大规模的饥荒。

北方的鼠疫是不是会爆发,就在郑勋睿的一念之间,他若是恢复了漕运,保证对北方粮食的供给,则局势能够稳定下来,若是停止了漕运,让北方得不到漕粮,那么大规模的饥荒将迅速爆发。

可恢复漕运,则大明朝廷还能够维持,说不定还有逐渐稳定和强盛的机会,至少郑勋睿内心之中的计划将要遭遇到挫折。

是不是恢复漕运,让郑勋睿痛苦,他迟迟下不来决心。

穿越十多年的时间,他的内心已经变得较为冷酷了,可如此大的事情,他还是无法真正的做出决定。

十月初,郑勋睿终于下定了决心,恢复漕运。

他良心上过不去,且不说北直隶,就说京城之内,百万人之中,绝大部分都是寻常的百姓,这些百姓是无辜的,漕运若是停止,这些人很有可能饿死,京城爆发鼠疫的可能性成倍的增加,这是郑勋睿无法承受的历史责任。

至于说郑家军何时朝着北方进军,就算是历史的轨迹发生了变化,无非是推迟一下时间,郑勋睿正好进一步稳固南方的局面。

第八百四十七章出人预料的交易

退回到山西的李自成,突然发现日子不好过了。

此番四十万义军出征,目的就是拿下北直隶和京城,这样就能够彻底壮大义军的实力,不过征伐需要大量的粮食,前期筹备的粮食不少,足够征伐的开销,可惜在保定府的一番大败,损失了太多的粮食,让粮食问题瞬间表露出来了。

秋收季节过去的时间不长,该征收的粮食全部都征收了,继续征收粮食肯定是不行的,那样会导致河南与山西等地的大乱,更何况有钱人几乎都跑到陕西去了,留下来的要么就是无法远行的穷苦百姓,要么就是支持义军的人,继续征收粮食,维持义军的开销,让这些人负担太重、活不下去了,那么义军就将失去支持。

以往这些事情基本都是顾君恩出面处理的,李自成很少操心,他主要关心的是义军的战斗力、规模以及作战目的和部署等等,现在粮食问题迫切的摆在了面前,顾君恩也想不到很好的办法,那就需要李自成也开始思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