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明末传奇 >

第431章

明末传奇-第431章

小说: 明末传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锦州、宁远等地的控制,多年苦心打造的关宁锦防线,毁于一旦。

这样的结局,皇上和朝廷难以想象,更是难以接受。

第七百六十一章齐聚南京

洪承畴在辽西大败的消息,很快传遍大明天下,尽管朝廷邸报并未专门说到辽西战斗的事宜,不过各种渠道还是将消息传开了,这以及成为上下最为关注的事情,当然知道和关心辽西之战以及流寇动向事宜的,也就是诸多的士大夫和朝廷的官吏,寻常百姓是不会关心这些看上去与他们无关的事情,也没有精力关心这些事情。

郑勋睿的预测全部都兑现了,这让徐望华等人更加的顶礼膜拜,好在郑勋睿这样的预测多了去了,正是因为郑勋睿神一般的预判,让郑家军抓住了太多的机会,逐步的壮大起来,不过辽西发生了巨变,李自成和张献忠两路流寇在山西、河南、湖广和四川等地闹腾的正欢,这肯定影响到相关的决策,郑家军也要做好相应的准备了。

就在参谋团紧锣密鼓的商议之时,南京来了两个重磅的客人。

四月中旬的南京,气候很是适宜,春天的气息尚存,气候也不是那么热。

原内阁首辅周延儒,原内阁大臣、兵部尚书杨嗣昌一同来到了南京,他们当然不是到南京来闲逛的,而是来找郑勋睿的。

南京南直大街,郑勋睿的府邸。

周延儒和杨嗣昌进入府邸的时候,感受到很是特别的气息,那是特别安宁的气息,府邸内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不过心事重重的两人,可没有心思关注这些。

郑勋睿在书房等候两人。

周延儒和杨嗣昌来到南京,郑勋睿早就从调查署获得了消息,他隐隐猜到了两人来的目的,应该说两人的目的不一样,而接下来的交谈,很有可能触及到敏感的地带。

徐望华、郑锦宏、文坤和李岩等人都在府邸等候。不过他们暂时不会和周延儒等人见面,需要的时候,郑勋睿会通知他们。

“周大人,杨大人,二位大人到郑某的府邸来,真是蓬筚生辉。”

“不敢。山野之人前来打搅,得到郑大人的关照,感激不尽。”

周延儒的回答中规中矩,身边的杨嗣昌没有开口,只是仔细的看着年轻的有些过分的郑勋睿,这个横空出世的郑勋睿,目前应该说是大明最有权势的人了,其实力甚至超过了皇上和朝廷,可以决定大明江山的未来。

一番寒暄之后。郑勋睿请周延儒和杨嗣昌落座,管家泡好了西湖龙井茶,躬身退出。

正式的交谈开始,出乎郑勋睿的预料,周延儒没有说,杨嗣昌首先提出来要求。

“郑大人,朝廷大军在辽西惨败,损失兵力达到十余万人。蓟辽总督洪承畴大人生死不明,而且损失的军士大都是边军。可谓是大明朝廷战斗力最为强悍的军队,现如今辽西被后劲占领,流寇李自成、张献忠正在中原造反,皇上和朝廷根本无法应对,若是任由此情况发展下去,大明江山将不复存在了。。。”

杨嗣昌说的倒是直接。点名大明江山岌岌可危。

郑勋睿看了看周延儒,两人目光对视的刹那,周延儒低下了头。

这个细微的动作,让郑勋睿明白了,周延儒恐怕不赞同杨嗣昌的想法。只不过碍于情面,不得不与杨嗣昌一同来到南京。

“。。。在下知道,皇上和朝廷对郑大人不公,不过如此情况之下,能够挽救大明江山的,也就是郑大人了,在下与周大人仔细商议,厚着脸皮来到南京,求助于郑大人,期盼郑大人能够率领郑家军,挽救大明江山于水火啊。”

杨嗣昌是忠臣,这一点毋庸置疑,可惜的是杨嗣昌不识时务,没有看清楚南直隶的实际情况,郑勋睿所做的一切事情,早就抛开了皇上和朝廷,实行的是自身的那一套,南直隶、陕西乃至于浙江、山东的部分地方,俨然成为独立王国,南方的士大夫和商贾,基本都被郑勋睿收拾过来了,不敢有任何的反对,否则就无法立足。

如此情况之下,杨嗣昌专程来到南京,恳请郑勋睿出兵,岂不是笑话。

杨嗣昌说完之后,郑勋睿的目光再次看向了周延儒,他不会让周延儒保持沉默,必须让周延儒表现出来明确的态度。

其实周延儒能够顺利的离开经常,得以保全自身,还是依靠了郑勋睿的帮助,要不然锦衣卫和东厂的番子,绝不会让周延儒轻易的离开,而郑勋睿之所以这样做,主要还是看在周海燕的份上,毕竟周海燕是他的亲弟媳,其父亲遭遇到事情不出手,也说不过去,再说周海燕嫁给郑凯华之后,一直都是维护郑家的利益,做的也是很不错的。

这一点周延儒是清楚的。

周延儒看了看杨嗣昌,终于开口了。

“文弱,话虽是这样说,可也要看实际情况,北方已经大乱,此时此刻,若是要求郑家军出击,也需要得到皇上和朝廷之许可。。。”

“玉绳兄,到南京来的路上,你我不是商议过了吗,只要郑大人同意,你我可以赶赴京城,求见皇上,称述其中之理由。”

杨嗣昌看样子很是心急,甚至打断了周延儒的话语。

周延儒的脸上露出尴尬的神情,看着郑勋睿,不再开口。

郑勋睿微微一笑,看着杨嗣昌开口了。

“杨大人,您曾经是内阁大臣、兵部尚书,为了能够彻底剿灭流寇,提出了十面埋伏、四正六隅的作战方案,应该说这个战略部署是很不错的,可为什么会遭遇到失败,甚至在朝廷征收剿饷、保证大军开销之情况下,依旧是惨败,开封府城失陷,震惊朝野,这么多年剿灭流寇的战斗,曹文诏、卢象升、孙传庭等人先后阵亡,这些都是朝廷难得之人才,活生生的葬送在剿灭流寇的战斗之中。”

“至于说辽东的战斗,我就不想多说了,后金鞑子在辽东和北直隶如入无人之境,没有什么军队敢于厮杀,前两次后金鞑子入关劫掠,要不是郑家军出击,还不知道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可惜郑家军付出的努力,全部付诸东流了。”

郑勋睿说到这里的时候,杨嗣昌低下头。

朝廷的内情他非常清楚,有些话不好说,说出来恐怕郑勋睿会翻脸。

“杨大人,皇上对我的猜忌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些年以来屡次出手对付,为了大明江山,我从未正面应对,可笑的是,很多人认为我应该无条件的效忠皇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最好是我自杀身亡,让皇上和朝廷彻底放心。”

“杨大人,周大人,到了如今的境地,我实话实说,皇上和朝廷已经无力回天,辽西之战的失败是必然的,李自成和张献忠两路流寇的势力也会越来越大,至于说后金,本意就是想着能够统治中原,皇太极如此睿智之人,岂会错过这么好的机会。”

郑勋睿的话挑明了。

杨嗣昌脸色发白,若是没有外力的干预,大明王朝必定会轰然倒下,稍微有头脑之人都能够看出来,杨嗣昌自然也能够看出来。

此番他专门邀约周延儒来到南京,就是想着挽救大明朝廷的,不过郑勋睿好像不愿意出击,如此说来,郑勋睿的心思非常明确了,坐看大明江山轰然倒下,然后派遣郑家军将士,剿灭流寇、打败后金鞑子,统一大明江山。

说白了,郑勋睿是要做皇帝的,是要创建一个全新王朝的。

书房里面沉默了好一会,杨嗣昌看着郑勋睿,艰难的再次开口。

“郑大人饱读诗书,乃是我大明朝廷之状元郎,天子门生,难道要抛弃礼义仁智信之信仰,做一个乱世枭雄吗。”

周延儒连声咳嗽,似乎是想着制止杨嗣昌说下去。

郑勋睿倒是没有在意。

“杨大人同样饱读诗书,诸多道理都是明白的,别的我不想说,也不想摆出来什么宏大的理论,我只想让杨大人想想隋唐之历史,隋炀帝其人兢兢业业,可惜好大喜功,劳民伤财,导致强盛的大隋王朝维持几十年就轰然倒下了,之后的大唐盛世,成为了我汉人永恒之骄傲,难不成一代明君唐太宗也应该要遵循儒家思想,继续维护大隋王朝之统治吗。”

“任何一个王朝的衰败,都是其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大明王朝已经病入膏肓,没有了任何的出路,我还可以说的更加直白一些,按照目前的态势发展下去,最多两年时间,大明朝廷就会灰飞烟灭,统领这天下的,必定是后金的皇太极。”

郑勋睿说完之后,杨嗣昌以及无法开口。

周延儒却猛地开口说话了。

“郑大人,在下认为,真正能够统领大明江山的,非郑大人莫属,李自成、张献忠之流,不配做郑大人的对手,就算是后金的皇太极,也无法与郑大人抗衡。”

杨嗣昌猛地看向周延儒,似乎不敢相信这些话从其嘴里说出来。

周延儒没有在意杨嗣昌的眼神。

“在下回到家乡也有一段时间了,要不是亲眼看见、亲身体验,根本不敢相信南直隶发生的变化,家乡的不少老人都说了,他们活了几十年,眼下才是活的最为舒坦的时候,南直隶的富庶,百信之安宁,是在下第一次见到。”

“郑大人之治国能力,无人能出其右。”

第七百六十二章无奈的挣扎

辽西之战对于洪承畴来说是灭顶之灾,对于内阁次辅、兵部尚书陈新甲来说,同样是当头一棒,奉旨在辽西督战的他,一直都在山海关,朝廷大军惨败的消息,他是最早获知的,获知消息的一夜之间,他的头发白了一大半。

辽西大战失败的原因,有贸然的出击,也有洪承畴指挥失误,更是有将帅之间的不和,但这一切都不重要了,如今最为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阻止皇太极继续对山海关展开进攻,毕竟山海关是北直隶和中原的最后一道屏障,一旦山海关失守,京城将处于巨大的危险之中。

几乎是没有什么犹豫,陈新甲就想到了议和,不过这个时候议和,效果究竟如何,后金的皇太极是不是会接受,或者是提出来什么过分的要求等等,陈新甲没有把握,而且这个时候与后金议和,存在巨大的危险,一旦被朝中的大人得知,他陈新甲恐怕是死无葬身之地。

但这个时候不议和,朝廷也没有其他的出路了。

表面上看,朝廷能够调动的大军还不少,包括南方卫所军队,数起来上百万的大军,可谁都知道那些卫所军队已经烂到根子里去了,军士没有丝毫的战斗力,甚至比农民都不如,若是剔除这些因素,实事求是的说,那么朝廷可以调动的军队,总是不足三十万人,其中十余万驻扎在山海关,而大同、宣府、榆林等边关的兵力已经严重不足,能够调遣用来剿灭流寇的大军,就是熊文灿率领的五万人左右了。

辽西之战,让朝廷大军不仅是损失惨重,士气也低到了极点,损失的大军都是朝廷的精锐。若是皇太极率领八旗军继续进攻山海关,朝廷无法应对,陈新甲这个兵部尚书也想不出任何好的办法了。

议和成为了唯一的出路。

万般无奈的陈新甲,在嘱托了监军杜勋和宁远总兵吴三桂等人坚守山海关之后,急匆匆的赶赴京城,与后金议和的大事情。需要皇上做出决断。

陈新甲不会想到,皇太极也想着议和了。

此番的辽西之战,对于大清国来说代价也是沉重的,大军阵亡接近四万人,消耗的粮草不计其数,尽管说攻克了塔山城池,获取了大量的粮食,可这些粮食也仅仅是供八旗军的开销,大清国的老百姓已经难以为继了。

作为大清国的皇帝。皇太极的眼光当然不一样,此番的辽西之战,是为了大清国的未来,故而倾尽全力,可战斗胜利之后,就需要考虑到国力的恢复问题了。

辽西之战已经动摇了大明王朝的根本,这一点皇太极很清楚,但大明王朝的富庶。还是大清国不可能比拟的,故而军事上的胜利。要暂时放到一边去了,现如今最为主要的问题,是从大明朝廷得到更多的钱粮,以恢复大清国的国力。

皇太极不会忘记辽南的郑家军,换位思考,他几乎可以断定郑勋睿的想法。那就是让八旗军和明军拼死的搏杀,一旦战斗进行到关键的时刻,两边都是苟延残喘、实力大为减损的时候,郑勋睿就会动手了,那个时候郑家军从辽南发起全面的进攻。直接威胁到辽阳等地,甚至有可能杀到大清国的都城沈阳去。

皇太极绝不能够冒险,他需要适可而止。

多尔衮、多铎、阿济格、阿巴泰和岳托等人都建议一鼓作气,杀向山海关,这个提议被皇太极直接否决,想要攻下山海关,凭着十余万人,几乎不可能,强行的进攻只能够带来巨大的伤亡,而且只要八旗军真的开始进攻山海关,郑家军就一定会从辽南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到了那个时候,大清国辽西之战的胜果,将毁于一旦。

皇太极心里有数,辽西的重镇锦州、宁远等城池,悉数被八旗军占据,大明朝廷仅仅剩下山海关,这个时候他皇太极提出议和,就算是价码开的高一些,大明朝廷也会被迫答应下来,趁着这个时候,索要大量的钱财,同时要求在辽西开通与中原的互市等等,这一切的条件,就算是崇祯皇帝也不可能拒绝。

回到京城的陈新甲,强烈建议在辽西与后金议和。

朱由检发过一通脾气之后,默许了议和的事情,中原已经乱成了一锅粥,辽西若是不能够暂时稳定下来,恐怕这大明江山就真的保不住了。

议和的事情乃是绝密,朱由检交给陈新甲办理。

也就在这个时候,皇太极派遣的使者将信函送到了山海关,其中明确提出了议和的事宜。

皇太极开出的条件是一千万两白银,以及开通辽西的互市,允许商贾交易,允许大清国百姓与大明朝廷交易。

这份信函迅速被送给了陈新甲。

陈新甲喜出望外,他想不到皇太极会在这个时候提出来议和,只是皇太极提出的一千万两白银的赔偿,数额太高了一些,朝廷根本就拿不出来,想想也是,朝廷若是有一千万两的白银,那就可以组织大军继续在辽西厮杀了。

但陈新甲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苦思苦想之后,他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大明朝廷答应赔偿,但要分年度给付,不可能一次性的赔偿一千万两白银。

陈新甲手书的信函,被秘密送到了宁远城池。

此时皇太极早就回到沈阳去了,暂时驻守在宁远城池的是饶余贝勒阿巴泰。

看到了陈新甲的信函,阿巴泰很是气愤,本想着一口回绝的,不过想想皇太极的嘱托,他还是忍下了这口气,迅速将信函送到沈阳去了。

半个月之后,皇太极的圣旨抵达了宁远,同意大明朝廷提出来的条件,一千万两白银分三年付清,第一年三百万两,第二年三百万两,第三年四百万两,在开通辽西互市的事情方面,没有什么可以商量的,必须要办到。

辽西暂时平定下来,秘密的谈判一直都在进行。

这就苦了陈新甲,身为兵部尚书,既要考虑到与后金的谈判,又要考虑到李自成和张献忠两路流寇,可谓是焦头烂额,偏偏他与内阁首辅钱士升的关系一般,钱士升也好像看热闹一般,不帮忙出主意,也不过问。

可能是因为太忙了,陈新甲将与后金商谈的最后文书,放在了家中的书房桌上,管家疏忽,没有及时收起来,结果被前来拜访的内阁首辅钱士升看见了。

这一下子掀起了轩然大波。

后金鞑子是大明朝廷最大的敌人,身为内阁次辅、兵部尚书的陈新甲,不想着如何打败后金鞑子,收复失去的土地,反而想着与后金鞑子媾和,这简直就是出卖大明朝廷,上对不起皇上和祖宗,下对不起亿兆的百姓。

此事随即在朝中产生了巨大的争论,陈新甲自持有皇上撑腰,还自我辩解,殊不知这个时候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