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明末传奇 >

第423章

明末传奇-第423章

小说: 明末传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承宗的一双眼睛没有闭上,显然是死不瞑目。

“孙老先生,您放心,我不会加害朱家的子弟,郑家军一定要彻底剿灭流寇、打败后金鞑子,让老百姓过上安稳平静的日子。”

说完这些话,郑勋睿抚平孙承宗的双眼。

孙承宗的双眼奇迹般的闭上了。

崇祯十五年正月初七,少师、太子太师、原中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关宁锦防线的开拓者孙承宗在南京病逝。

消息很快传到京城,皇上下旨,追赠孙承宗为太师,谥号文忠。

郑勋睿亲自为孙承宗守灵,在山东担任知县的孙承宗的长子孙铨,赶赴南京之后,押送孙承宗的灵柩回到保定高阳县。

徐望华等人发现,孙承宗去世之后,郑勋睿的性情出现了些许的改变,那就是做事情更加的果断,对于某些迂腐的读书人,也没有那么客气了,做任何事情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能够创建一个崭新的王朝。

尽管徐望华等人不是很明白其中的原因,但他们相信这一切一定与刚刚去世的孙承宗有着莫大的关系,要知道孙承宗可以算是大明朝廷之中资历威望最高之人了。

第七百四十七章屋漏偏逢连夜雨

辽西的局势突然开始紧张,皇太极麾下的汗八旗,终于在正月十五对锦州城发起了进攻。

谁都知道后金鞑子攻城拔寨的能力很弱,但谁也没有想到,此番攻打锦州城的是汗八旗,汗八旗的军士,绝大部分都是有汉人组成,且不少是投降后金的明军,这些军士经过了严酷的训练,其战斗力大大的提升,同时他们拥有令守卫城池军士最为畏惧的武器,那就是火炮。

孔有德麾下的汉军,基本都编入到汗八旗之中,这些军士曾经专门在登州和莱州训练,其训练的重点之一就是火器的操作,他们对火器的熟悉程度,甚至超过了守卫城池的军士。

这就让锦州和宁远的守军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皇太极率领大军抵达辽西之后,没有着急展开进攻,而是与明军相持了一段时间,等到增援的明军大量进入到锦州和宁远之后,才展开行动,率领大军一举拿下了锦州和宁远外围的地方,让锦州和宁远以及部分的军堡成为了孤城或者孤堡。

期间皇太极率领八旗军拿下了不少的军堡,没有引发太大的注意。

一直到皇太极正式准备对锦州城发动大规模进攻的时候,蓟辽总督洪承畴才发现了皇太极的打算,这一次后金鞑子的进攻,不仅仅是准备拿下辽西的锦州和宁远等城池,而且还要大量的消灭朝廷大军,让朝廷从此以后无法在辽西立足,只能够苦守山海关。

一旦山海关失守,那么大明的京城将面临灭顶之灾。

明白皇太极的意图之后,洪承畴高度紧张了,可惜他率领的大军驻守在宁远城池。距离锦州还有一百多里地,短时间之内无法增援,当然洪承畴也知道,后金鞑子一旦开始了全力进攻锦州,对于锦州和宁远城外的诸多地方,就不可能牢牢掌控了。

锦州这座城池。有着其自身的辉煌,当年皇太极率领大军猛攻锦州,最终没有能够拿下,无奈率领大军撤离,现如今驻守锦州的是山海关总兵祖大寿,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只要牢牢死守,按说是没有多少问题的。

可洪承畴的内心有疙瘩,那就是汗八旗之中正黄旗的旗主祖泽润是祖大寿的儿子。虽说祖大寿祖咒发誓,没有祖泽润这个儿子,但父子连心,谁知道汗八旗进攻锦州城池的时候,祖大寿会不会考虑到儿子祖泽润。

洪承畴让祖大寿驻守锦州城池,也是无奈之举,他麾下的军官,不管是能力还是勇气方面。都无法和祖大寿比较,而且普遍都带有恐金症。

就在八旗军开始进攻锦州城的消息传来之后。洪承畴做出了一个决定,关键的时候,率领大军驰援锦州城,后金鞑子是人不是神,面临前后夹击,总是要疲于应对的。当然大军出击需要把握最好的机会,否则当年大凌河之战的一幕就很有可能重演。

洪承畴迅速给朝廷写去了奏折,禀报后金鞑子开始全力进攻锦州城池了,同时也将自己排兵布阵的情形禀报朝廷,期盼得到皇上和朝廷更大的支持。

李自成率领的流寇。很快拿下了泽州全部的地盘,驻扎在泽州的宁山卫军士,被迫完全撤离,几乎是逃命一般的朝着潞州的方向撤离,正是正月的时间,本以为李自成会偃旗息鼓,至少等到正月之后再行发动进攻,谁知道李自成根本不歇息,命令刘宗敏率领大军继续朝着潞州的方向杀过去,潞州卫的军士和驻扎在潞州的沈阳中护卫的军士,被迫开始迎击流寇。

联合起来对付流寇的军队有潞州卫、沈阳中护卫以及宁山卫,三路大军的总人数超过两万人,只可惜战斗实在不行,就算是驻守在城池之中,都没有多少的斗志。

潞州知州以及山西巡抚知道凭借自身的力量,是难以真正抵抗流寇侵袭的,故而给朝廷写去奏折,恳求朝廷调派大同的边军驰援,不说打败流寇,至少护卫住太原府,要知道流寇一旦拿下了潞州,就可以沿着太谷的方向,长驱直入进攻太原府城了。

没有说怀疑流寇的战斗力,他们既然能够拿下开封府城,也就可以拿下太原府城。

驻扎在郧阳的张献忠,此刻也开始不安分了,他亲率大军,朝着四川挺进,在夔州与白杆兵展开了激烈的厮杀,尽管马祥麟很是骁勇,白杆兵的战斗力也很是强悍,可惜在人数上面远不能够与流寇比较,他们拼尽全力的厮杀,也不能够阻挡流寇前进的步伐,一直到流寇陈兵夔州府城的时候,秦良玉和马祥麟才被迫给朝廷写去奏折,恳请得到驰援。

五省总督熊文灿与监军王永吉率领的十余万大军,本是要彻底剿灭张献忠的,不过熊文灿发现大军的士气异常的低下,无心与流寇面对面的厮杀,就连监军王永吉,对于彻底剿灭张献忠及其麾下的流寇,都没有丝毫的信心,这让熊文灿不敢轻举妄动,当年他率领大军驰援京城,被后金鞑子包围,麾下的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这样惨痛的教训,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故而在大军没有做好充足准备之前,熊文灿不打算出兵。

四川出现危局的消息传到襄阳府城之后,熊文灿发觉了情况的严重,夔州一带山大人稀,一旦流寇进入到四川,朝廷大军围剿的任务就变得极其艰难,真正等到流寇攻打了四川成都一带了,说不定能够占山称王了。

熊文称终于做出了决定,大军前往夔州剿灭流寇。

不过熊文灿的这个命令,未能快速的执行,包括王永吉在内的军官,提出了粮草方面存在的问题,毕竟湖广一地支撑十余万大军的粮草,难度太大了,几个月的时间过去,朝廷拨付的银两,如水一般的花销出去,已经进入冬季,漕运的粮食也无法运输,必须等到开春之后才会继续运送。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熊文灿发脾气也没有用。

偏偏这个时候,熊文称收到了兵部的敕书,要求他调遣五万大军驰援辽西。

这让熊文灿如同泄气的皮球,率领十余万的大军,都不敢保证能够彻底的剿灭张献忠及其麾下的流寇,抽点近一半的兵力到辽西,剩余的军士,怕是更不敢深入到夔州征伐了。

兵部的敕书,其实就是皇上的意思,熊文灿不敢违背,只能够咬牙抽调军士,不过如此一来,熊文灿没有进入四川征伐的想法了,他想到的就是巩固湖广的襄阳以及武昌等地,至于说进入四川的张献忠,重点就靠四川总兵秦良玉应对了。

京城,紫禁城,文渊阁。

不过几天的时间,陈新甲的头发就白了很多,他的年纪本不是很大,尚未到白头的年纪,可接到了蓟辽总督洪承畴、五省总督熊文灿以及山西巡抚、湖广巡抚方孔炤、河南巡抚张溥以及潞州知州等的奏折之后,强装镇定的陈新甲绷不住了,不久之前他还想着能够暂时稳住后金鞑子或者是流寇,让兵部的主要精力集中到一处,想不到正月尚未过去,三处地方同时出现了大问题。

在禀报皇上之后,陈新甲咬牙给熊文灿发去了敕书,要求其抽调五万军士驰援辽西。

这道敕书的发出,意味着朝廷在剿灭流寇的战斗之中,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了,说白了就是期盼流寇动作能够慢一些,不要直接进攻山西的太原和湖广的襄阳府和武昌府等地方,其余的地方暂时顾不到那么多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如此焦头烂额的局面,陈新甲是神仙也没有办法应对。

一直冷眼看着陈新甲的内阁首辅钱士升,此刻抓住了机会,他向皇上建议,值此危急时刻,内阁次辅、兵部尚书陈新甲应该要统筹协调指挥,目前朝廷的重点在于辽西,陈新甲可代表皇上和朝廷前往辽西督战,力求以最快的速度打败后金鞑子,等到后金鞑子撤兵之时,朝廷可集中经历对付李自成和张献忠两路流寇。

钱士升说的是不错的,可所谓站着说话不腰疼,没有谁能够保证辽西的战斗取得胜利,若是与后金鞑子形成了相持的局面,则河南、山西、湖广以及四川等地就会出现重大的危险,流寇要是开始进攻山西太原、湖广的襄阳、武昌以及四川的成都等地,中原就会完全陷入到混乱之治。

若是辽西的决战失败,那后果更加不堪设想。

皇上几乎没有过多的思考,就同意了钱士升的建议,决定派遣陈新甲前往辽西,全权协调和指挥辽西的决战。

陈新甲没有办法,只能够是硬着头皮前往辽西,他计划驻扎在山海关,至于说是不是到宁远去看看,那是下一步的事情。

不过在离开京城之前,陈新甲是必须要面圣的,他有些话必须要说出来了,大明可以算是到了四面楚歌的局面,此刻必须分清楚主次,将主要的精力集中到某一处,其他的地方则是暂时采取忽略的方式。

陈新甲很是忐忑,他已经坐在了火山口上面了。

第七百四十八章成事不足

“皇上,臣建议灵活处理辽西战斗厮杀的事宜。。。”

紫禁城,乾清宫,偌大的宫殿之内,只有朱由检和内阁次辅、兵部尚书陈新甲,这是陈新甲准备出发之前的一次绝密汇报,牵涉到辽西征伐的事宜,按照内阁首辅钱士升的建议,陈新甲需要代表朝廷前往辽西监督征伐事宜,且有临机专断的权力,当然这个权力,主要是针对不能够很好的抵御后金鞑子、出现临阵脱逃情形的惩罚。

陈新甲出发之前,一再恳求单独面见皇上,终于在出发前两天得到了准许。

朱由检的脸上没有什么表情,听着陈新甲的话语,陈新甲的建议,是与后金的皇太极媾和,以暂时平息辽西的战斗厮杀,让朝廷能够集中精力,应对愈发猖獗的流寇。

应该说陈新甲的建议是有道理的,辽西的局势紧张,朝廷的主要精力和兵力几乎都抽调到辽西去了,包括五省总督熊文灿率领的大军,都抽调了五万人,如此情况之下,朝廷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应对流寇,可河南、湖广以及山西等地真的被流寇逐渐的占据,中原就将陷入到彻底混乱的局面之中,到时候朝廷根本没有能力继续维持辽西的征伐。

说白了,朝廷只能够全力以赴的应对一个方面。

如此情况之下,陈新甲提出来这样的建议,若是得到了皇上的许可,他前往辽西的时候,就会想方设法的找到后金的皇太极,商议和解的事宜。

朱由检内心是不愿意与后金的皇太极媾和的,在他的心目之中,大明王朝是至高无上的。和后金鞑子议和太掉价了,不过现实的情况,逼迫他要做出决定,要么同意陈新甲提出来的变通办法,要么就眼睁睁看着大明王朝陷入到万劫不复之地。

可朱由检内心还是有着一丝的希望。

毕竟集中在辽西的大军人数达到了近二十万人,面对的后金鞑子也不过是十五万人。其中汗八旗达到了十万人,后金鞑子不过五万人,从兵力方面来说,大明朝廷占据明显的优势,而且八旗军主要是攻城拔寨,大明军队主要是守卫城池,皇太极面临的困难大很多。

从这个方面来说,朱由检是轻易不愿意认输的。

长期在深宫之中长大,朱由检对外界的实际情况并非是特别了解。对于征战厮杀方面,更是没有直接的感受,总是有些想当然的味道,认为兵力上面占据优势,就应该获得胜利,若是军士不敢厮杀和征伐,那必定是主帅的问题等等。

陈新甲说完之后,朱由检沉吟了好一会才开口。

“陈爱卿。你的意思朕明白了,不过尚未开始厮杀。就想着与后金鞑子媾和,这不合适,朕看这样做也会遭遇到满朝文武大臣的反对,更是会遭遇到天下人的谴责,爱卿说的也是实际情况,朝廷同时面临后金鞑子和流寇。难以应对,朕看是不是想想其他的办法。”

听见皇上这样说,陈新甲有些傻眼,他根本想不出来其他的办法,要是说有办法应对目前的局面。兵部早就提出来了。

蓦然间,陈新甲想到了太子太保、南京兵部尚书郑勋睿和郑家军,难道皇上的意思是准备调遣郑家军参与到厮杀之中,若是皇上能够有这样的想法,那么辽西的危局以及中原的流寇,都能够很好的应对了。

抬头看了看皇上,陈新甲知趣的闭嘴,他从皇上的脸上,没有看到这层意思,至于说皇上是什么样的想法,陈新甲已经明白了几分。

“兵部一直都在操心辽西和山西、湖广、河南等地的战局,也是很辛苦,眼看着流寇愈发的猖獗,若是没有很好的办法应对,中原会陷入到混乱之中,这必定影响到辽西的战局,朕看这样,爱卿前往辽西督战的时候,要求洪爱卿主动发起进攻,若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打退后金鞑子的进攻,那辽西就能够保持很长时间的稳定。。。”

陈新甲内心有些发凉,嘴里也是发苦,这个想法他不是没有,只是没有太大的把握,要知道后金是皇太极亲率大军征伐,准备肯定是非常充分的,若是在辽西展开决战,不能够取胜怎么办,皇上的意思是不能够取胜,考虑媾和的事情,可到了那个时候,皇太极会同意媾和吗,狮子大开口怎么办。

不过陈新甲也很清楚,目前的情况之下,直接与皇太极媾和,不要说他这个内阁次辅、兵部尚书无法承受质疑,就算是皇上都顶不住压力的,到时候一切的计划都是白搭。

以钱士升为首的东林党人,叫嚣的一直都是拼死的杀敌,不能够有任何的屈服,朝廷必须表现出来大义凛然的姿态,而东林党人的这番姿态,也是得到了广泛支持的,尽管有些清醒的文武大臣,认为两面厮杀难以支撑,可都没有谁敢于提出来变通的观点。

看见陈新甲没有及时的表态,朱由检脸上闪过一丝的不快。

“陈爱卿,是不是还有其他的什么建议。”

清醒过来的陈新甲,连忙开口了。

“皇上,臣的意思是朝廷难以支撑两面的征伐厮杀,眼看着流寇愈发的嚣张,若是不能够很好的平定内部,则外部的事情也无法解决,如今的情形之下,最好是能够稳住一方,抽调主要的兵力应对另外一方的厮杀,从实际情况看,还是暂时与后金鞑子媾和的好,臣可以保证与后金的皇太极秘密商议。。。”

陈新甲依旧没有改变自身的认识,他认为在辽西展开厮杀,朝廷没有必胜的把握。

朱由检终于有些忍不住了,后金鞑子两次入关侵袭,最终不都失败了,尽管说每次都是被郑家军打败,可士气总是遭受到打击的,如此的情况之下,后金鞑子也强悍不到什么地方去,如今朝廷在辽西集中了近二十万的大军严阵以待,要是尚未开始厮杀,就准备与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