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明末传奇 >

第389章

明末传奇-第389章

小说: 明末传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那个时候,朝廷对流寇的态度主要还是剿灭与招抚并存,且以招抚为主,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寇言而无信,每次接受朝廷的招抚之后,不长时间继续造反,这让朝廷彻底摒弃了招抚的策略,改为彻底剿灭。

陈新甲和孙传庭率领的大军,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开始了彻底剿灭流寇的战斗。

应该说朝野对于剿灭流寇的战斗,都是非常乐观的,这么多年过去,朝廷大军每一次的作战。几乎都是取得胜利,失败的次数寥寥无几,众人都以为,朝廷此番集中力量剿灭流寇,一定能够取得完胜,彻底平定北方的局面。不过很多人忽略了,曹文诏和卢象升这样的猛将,就是折戟在流寇手中的。

对此次剿灭流寇之战斗不看好的,人数不多,郑勋睿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

郑家军与流寇交战多次,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能够彻底剿灭流寇,流寇生命力之顽强,郑勋睿是有着不一般认识的。流寇能够死灰复燃的原因很多,表面上看,北方遭遇太多的灾荒,农户走投无路,吃不上饭,只有造反,根子里的原因,还是朝廷无法救济受灾的百姓。地方官府不在乎百姓的死活,导致流寇不断的发展壮大。

郑勋睿认为。皇上和朝廷已经无法改变大明王朝腐朽堕落、千疮百孔的局面,每一次的内忧外患,都在沉重打击大明王朝这艘不堪重负的巨轮,这艘巨轮已经面临颠覆的命运,或许皇上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却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收复襄阳府城的战斗。于十一月初六打响。

陈新甲和孙传庭排兵布阵还是经过了认真的思索,八万大军负责进攻襄阳府城,四万大军负责防御襄阳府城的周边,也就是防御刘文秀、李定国和艾能奇等人的驰援,同时保证粮草的供给。孙传庭负责率领大军进攻襄阳府城,陈新甲负责率领大军在外围防御。

刘良佐和左良玉两个总兵悉数加入到进攻的队伍之中。

在孙传庭的计划之中,进攻的主力任务由陕西卫所军队负责。

陕西卫所军士展现出来的强悍战斗力,让孙传庭很是感慨,从陕西卫所军士的身上,他时常想到郑家军,可惜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郑家军没有参与到剿灭流寇的战斗之中。

驻守襄阳府城的流寇,其中一万人为水师,护卫襄阳府城的南面、东面和北面的水域,张献忠当初攻陷襄阳府城,几乎缴获了襄阳水师所有的战船,经过了改造和训练之后,其麾下一支强悍的水师队伍诞生。

孙传庭首先需要打败的就是这一万水师。

可打败这一万水师,可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尽管说湖广总兵左良玉麾下有水师,可惜其战斗力不堪一提,这么多年过去,大明遭遇的战斗,几乎都是以陆路为主的战斗,水师已经成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就这么不死不活的维持,怎么可能有什么战斗力。

冬季的江面,基本都是平稳的,有利于作战的双方部署。

这就预示着,惨烈的厮杀首先在双方的水师之间展开。

襄阳府城周遭的江面异常的宽阔,想要绕开水师直接进攻府城,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孙传庭尽管非常着急,但必须要打败流寇的水师,才能够真正开始围攻襄阳府城。

直接进入襄阳府城南门的陆路,早就被张献忠布下重兵把手,而且水路和陆路相互之间可以支援,从理论上来说,必须要打败流寇的水师,才有可能真正的控制陆路,这样的现实条件,让孙传庭别无选择。

江面上的战斗只能够依靠左良玉麾下的水师。

孙传庭将作战的命令下达给了湖广总兵左良玉。

左良玉是有私心的,这一点早就显露出来,驻扎在武昌府的时候,他麾下号称十余万的大军,尽管增援襄阳府城的时候,遭受到了一些损失,但绝大部分的军士还是回到了武昌府,左良玉的实力没有遭受到太多的损耗,此次陈新甲和孙传庭共同商议之后,决定抽调湖广军队参加剿灭流寇的战斗,左良玉是很有怨气的。

左良玉仅仅抽调了三万人加入到大军之中,剩下的三万多人,依旧驻扎在武昌府,这里是他左良玉的地盘,由不得外人插手。

在左良玉看来,剿灭流寇的战斗是朝廷直接负责的,也就是五省总督孙传庭负责的,与湖广没有太多的关系,故而当初孙传庭指挥战斗的时候,左良玉是阳奉阴违的,兵部左侍郎陈新甲来到武昌府,左良玉发现情况不对,不敢继续怠慢,才真正投入到战斗之中。

孙传庭要求左良玉率领大军,首先展开战斗,打败流寇的水师,左良玉敏感的察觉到,这是一场不一般的战斗,就算是打败流寇的水师,他麾下的军士损失也是异常惨重的。

如此的情况之下,左良玉采取了一个擦略,拖。

他不断的派出水师侦查对方的动静,同时将战斗厮杀存在的诸多问题禀报给陈新甲和孙传庭等人,暗地里注意和监军王永吉搞好关系。

原定于十一月初十展开的总攻,一直到十五日,尚未有任何的动静,至于说那些小规模战船之间的交手,根本就不算是什么战斗。

也就是说,从十一月初六就开始的战斗,一直到十五日,足足过去了十天的时间,大规模的战斗尚未展开,都是一些零星的交手,以及双反相互之间的侦查和刺探。

孙传庭肯定是不能够容忍这等局面出现的,他开始督促左良玉,马上对流寇的水师发动总攻,务必在五天的时间之内,也就是在二十日之前,彻底打败流寇的水师,左良玉提出来的所有困难,能够解决的孙传庭悉数解决,不能够解决的干脆利落的驳回去。

左良玉拖的办法无法维持了,他暗地里找到监军王永吉,提出来要求,既陆路和水路两面同时展开对襄阳府城的进攻,这样就能够分散流寇水师的部分力量,让他麾下的水师承受的压力小很多。

左良玉一切的想法,无非是想着保存实力。

左良玉的这个建议,自然得不到孙传庭的支持。

进攻襄阳府城的战斗,因其特殊性,本来就分为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打败流寇的水师,占领所有的江面,第二个步骤是对襄阳府城展开直接的进攻,拿下府城。两个步骤的战斗环环相扣,一旦流寇的水师被打败,陆路的进攻马上开始,流寇没有调整和歇息的时间。

第一个步骤的进攻,若是投入大规模的步卒,必然影响到第二个步骤的实施。

十一月十五日的夜里,孙传庭对左良玉下了最后的通牒,必须按照原来的战术计划实施,不能够继续拖延,不管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十六日都必须展开大规模的进攻。

监军王永吉不好继续支持左良玉,应该说他能够想到的办法,全部都用了,给与了左良玉不少的粮草,也帮助左良玉陈述了诸多的困难,不过大战在即,王永吉还是能够分得清厉害祸福的,他不可能因为支持左良玉,让自身陷入到麻烦之中。

左良玉无法继续推脱,军令如山倒,若是真的惹怒了孙传庭,他这个总兵怕是当不成了。

十五日的深夜,游击将军以上的军官,悉数集中在左良玉的中军帐。

左良玉开始部署作战的任务了,十一月十六日展开总攻,务必在五天的时间之内打败流寇的水师,为了保证作战的顺利,左良玉一口气派遣了两万的军士,其中五千人负责在陆路展开进攻,其余一万五千人则对流寇的水师展开围攻。

外围驻守的陈新甲,对孙传庭的部署表示了明确的支持,且再次督促早点展开进攻,不能够拖延时间了。

左良玉已经没有了退路,必须要开始厮杀了。

第六百八十八章郑家军的建制

郑家军总人数已经达到了十二万,分别驻扎在陕西西安、山东的蓬莱、复州、金州以及南直隶的淮安、南京等地,其中陕西三万人,山东五万人,包含驻扎在蓬莱的一万水师,淮北一万人,南京三万人。

郑家军人数达到这个规模之后,暂时固定下来,按照郑勋睿的意思,停止招募军士。

郑家军一共七十个营,其中骑兵营三十个,神机营二十五个,炮兵营四个,斥候营四个,执法营四个,亲兵营两个,女兵营一个。

郑家军的建制,一直都是按照卫所军队之要求编营的,虽说后来进行了一些改变,例如骑兵营和神机营都是按照两千人的编制进行编排,但总体的格局是按照卫所军队进行的,这样的建制,随着郑家军规模的扩大,越来越不能够适应了。

军队是根本,没有强悍的军队,一切都是枉然。

郑勋睿是穿越之人,明白这一切的重要性吗,他终于下定决心,要对郑家军的建制进行大规模的改动了,这一次的改动,将彻底突破大明王朝对军队的编制要求。

郑勋睿之所以对郑家军要进行大规模的建制改动,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是淮安火器局生产的大量毛瑟枪、红夷大炮、弗朗机装备到了军队之中。

随着火器的普及,骑兵营的作用明显下降,无论是野外的战斗,还是攻城拔寨,火器都将发挥出来决定性的作用。从军队的开销方面来说,骑兵营的开销是最大的,战马的消耗比军士要大很多。

军队的建制,自秦朝以来,经历了很多的变动。但万变不离其宗。

郑勋睿重点考虑的是综合性编制军队,还是专业性的编制军队。

所谓综合性编制军队,就好比是几百年之后的大军区编制一样,军队之中涵盖了方方面面,陆海空一应俱全,所谓专业性编制军队。那就是明确骑兵营、炮兵营、神机营等等,相互之间可能有一定的交叉,但保持各自的重点。

两种编制军队的性质,各有各的好处。

郑勋睿偏向于综合性编制军队。

包括郑锦宏、杨贺、刘泽清、洪欣涛、洪欣贵、洪欣瑜、王允成、郑凯涛等郑家军的总兵和副总兵,也是赞成综合性编制郑家军。

综合性的编制郑家军,已经展现出来不一般的气势,严格说起来,只有皇上和朝廷才有资格综合性编制军队,且郑家军就是朝廷编制的军队之中的一部分。现如今郑勋睿单独将郑家军实行综合性编制,表露出来的意味就不一样了。

大明军队分为两个系统,第一个是卫所制,这是沿袭几百年的军队编制,另外一个就是卫所制度逐渐不适应形势之后出现的总兵领兵制度。

郑勋睿不打算突破这个制度,他计划将两种制度结合起来。

按照郑家军所处的地域,郑勋睿将郑家军分为三块,南直隶为第一块。山东为第二块,陕西为第三块。分别以第一军、第二军和第三军称呼,在第一军、第二军和第三军的基础之上,设立旅一级的建制,以一万人左右的军士为一个旅,旅直辖营,每一营依旧是两千人左右的编制。

如此郑家军就形成了以军、旅、营为骨干的编制。不过关于军、旅、营的编制称呼,仅限于郑家军内部,对外是不公开的,避免引发皇上和朝廷过度的猜忌。

第一军、第二军和第三军都是混合型编制,包含有骑兵营、神机营、炮兵营、执法营、斥候营、骑兵营等等。第一军有专门的女兵营,第二军有专门的水师。

每一军之中,单独设立炮兵旅,突出炮兵的重要作用,第二军之中单设水师旅。

南直隶的第一军辖下四个旅,山东的第二军下辖五个旅,陕西的第三军辖下三个旅,每一旅由参将直接指挥,辖下五个到六个营,每一营由游击将军直接指挥。

军、旅、营都需要配备参谋官,由相应级别的军官担任,譬如说军一级的参谋官,必须由副总兵担任,其作用相当于监军,或者说几百年之后的政委。

军官的配置方面,严格要求,不得突破,每一军配备两名副总兵,六名到十名参将,三十名到五十名游击将军,游击将军以下的军官,按照原有的编制,不予变动。

郑锦宏依旧为郑家军的总兵,统领整个的郑家军,名义上领导郑家军的调查署。

南直隶的第一军,由刘泽清直接指挥,洪欣贵出任总参谋官,山东的第二军,由杨贺直接指挥,王允成出任总参谋官,陕西的第三军,由洪欣涛直接指挥,郑凯涛出任总参谋官。

内心里面,郑勋睿还是很想彻底打破大明军队之建制,重新来进行编制的,不过目前的时机不是特别的成熟,再说郑家军的将士,也不一定能够接受几百年之后的那些称呼,而且在郑勋睿的内心,还是有着浓厚的情节,那就是他率领的军队,将成为全世界的楷模,他所决定的军队的建制,逐渐完善之后,将成为全世界军队效仿的榜样。

郑家军的建制编制完成之后,搬迁到南京秣陵镇的讲武堂,开始了又一轮的培训,这一次的培训,郑家军所有的军官都要分批次的参与,培新的时间不长,每一期五天左右,重点就是讲解郑家军的建制之变化,以及由于这个变化带来的一系列的变动。

这一次的讲武堂培训,郑勋睿亲自给郑家军的总兵、副总兵、参将以及游击将军授课,他授课的重点,一方面是讲解重新编制郑家军建制的重要性,另外一个方面就是重点讲解参谋官的重要作用了,参谋官不仅仅是承担监军的职责,还要负责军纪军规、思想动员等方面的事宜。

按说参谋官由文官出任是最好的,但目前的条件尚不成熟。

郑勋睿非常严厉的强调了一件事情,那就是郑家军是一个整体,虽然根据地域形势的不同,分为第一军、第二军和第三军,可一旦面临大规模的战斗厮杀,三个军的建制有可能打乱,根据战斗形势的需要临时编制,譬如说第一军有可能指挥第二军辖下的一个到两个旅等等,这样的交叉今后长期存在。

不过这种打乱建制的交叉,需要郑家军的总兵发布命令。

郑家军同时设立总参谋部,总后勤部和总装备部,凌驾于三军之上,总参谋部、总后勤部和总装备部由郑锦宏、徐望华、马祝葵、罗昌洛、李岩等人组成,郑勋睿亲自负责,总参谋部的主要任务就是决定郑家军对外的征伐、作战部署以及军士的招募等等事宜,总后勤部负责协调征伐所需要的粮草以及其他后勤事宜,以及平时的军饷和粮草事宜,总装备部负责火器、战马等等的协调。

郑家军的调查署纳入到总参谋部的领导之下,淮安火器局纳入到总装备部的领导之下,今后的时机成熟了,三总部还将扩充职责。

此次培训引发的震动是很大的,谁都知道,郑家军此次建制的调整,意味着其基本脱离了皇上和朝廷的节制,成立的三总部,其实就是代替了兵部,设立了参谋官,其实是摒弃了朝廷的监军制度。

特别是设立三总部,凌驾于郑家军之上,由郑勋睿直接负责指挥,等同于是郑勋睿从明面上直接掌控了郑家军,而且掌控了一切与郑家军发展有关的事宜,这里面就包括了后勤和装备方面的事宜。

郑家军建制的大调整,虽然说内部通用,暂时不会对外宣布,但朝廷迟早都是要知晓的,如今朝廷大军正在与流寇展开厮杀,郑勋睿在这个时候大规模调整郑家军的建制,一方面有规范郑家军的意图,另外一个方面,也可能是对朝廷大军剿灭流寇的战斗没有多大的信心。

郑家军肯定是要参与到剿灭流寇的战斗之中去的,这一点郑家军的将士都是很清楚的,只不过参与的程度不好说,朝廷之中的纷争,除非是郑家军副总兵以上的军官才可能知晓,也是因为如此,不少的将士对于不能够参与到剿灭流寇的战斗,表现出来了不服气,流寇最为惧怕的就是郑家军。

郑家军游击将军以上的军官,内心都是清楚的,那就是郑家军从规范建制的那一天开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