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明末传奇 >

第184章

明末传奇-第184章

小说: 明末传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交待的情况,牵扯到大量的其他官吏,这些都成为了总督府掌握的铁一般的证据。

不过徐望华等人,暂时没有动漕帮的人,因为这是郑勋睿特意吩咐过的。

徐望华和文坤等人,已经整理出来了一部分的资料,这些资料都是牵涉到漕帮,以及南方的诸多士大夫和商贾的,有些甚至牵涉到了京城的高官,这些事情究竟该怎么处理,肯定是需要郑勋睿做出决定的。

当然这些材料上面反映出来的情况,目前来说都是绝密。

让郑勋睿倒吸一口凉气的是,郑家军从剿灭的漕帮之中,缴获的钱财价值超过了三千万两白银,这等于大明一年赋税的总和了,而且还从漕帮之中缴获了很多的武器,甚至有火炮,这说明漕帮的力量绝非一般了,也说明这么多年的漕运,老百姓不知道遭受多少的盘剥勒索。

十月初三,第二批的漕船出发,运送的漕粮达到了四十万石,沿路护送漕船的,悉数都是郑家军的将士,已经知道淮安各地事宜的帮丁,这次非常的老实,不敢有任何的动作,毕竟他们还没有得到太多的消息,相互之间也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联络,这个时候要是找岔子,那就等于是找死,再说他们的利益没有太大的损耗,此次的漕运,省去了投文过堂的相关费用,算算赚到的银子,可能比以前还要多。

看在银子的份上,谁会找无趣。

第二批的漕粮运送出去之后,郑勋睿松了一口气,他要开始亲自审讯那些漕帮的帮主了。

审讯的第一个漕帮帮主,是宿迁帮的帮主。

宿迁帮在漕运十大帮之中,力量属于下游的。

宿迁帮的帮主,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张的五大三粗的,看上去就是跑江湖的人,面对郑勋睿的时候,这个帮主很快就崩溃了,他根本想不到,总督大人会亲自审讯,所以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说出了不少幕后的人,包括一些入伙的士大夫和商贾,这些人从漕帮之中获取利益,同时也利用各自所有的关系,为漕帮排忧解难。

至于说宿迁当地的官吏,几乎是全线陷落,此外就是负责卫漕的指挥使、千户和百户,也从漕帮之中获取了大量的好处。

宿迁帮帮主的交代,与当地官吏交待的情况是差不多的,也完全印证了杨贺、王小二等人的调查,包括阿炳爷说到的诸多情况,漕运已经成为一条不折不扣的黑色产业链,各方从中获取好处,他们就好比是依附在老百姓身上的蚂蟥,不间断的吸取老百姓的鲜血。

郑勋睿第一个审讯宿迁帮的帮主,是为后面的审讯做准备。

徐望华、郑锦宏、杨贺、王小二和文坤等人进入东林书屋之后,郑勋睿脸色严肃的开口了。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审讯,你们也获取了大量的材料,可以说掌握了漕运的大部分黑幕,进入我想提醒你们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不管是掌握的什么情况,都不准泄漏出去,不能够让外界知道丝毫,这是我们掌握的最好利器,漕运黑幕背后的那些人,之所以不敢动手,就是不知道我们的底细,等到他们真正明白过来的时候,他们已经没有机会了。”

“第二件事情,对官吏以及漕帮人员的处理,不能够打击面太大,抓住其中主要的就可以了,尽管说这些人都对百姓犯下了罪行,可那是因为整个氛围的问题,若是所有人都惩处了,会让更多的人产生反抗的心理,我们惩治首恶,就能够宽慰不少人的心,接下来我们就要确立起来制度,一旦制度确立起来,再行乱来的人,那就严惩不贷了。”

郑勋睿说出来这些话,在众人的预料之中,其实在审讯的过程之中,大家也发现问题了,那就是牵涉到的人太多了,若是个个都去追究,那是没完没了的事情,会牵扯总督府衙绝大部分的精力,根本就不要想着做其他的事情了,所以说这里面必须要有处置的重点,那就是领头的人,以及背后暗中操控的人。

不过让大家感觉到奇怪的事情还是有的,那就是郑勋睿暂时没有对某些已经浮现出来的士大夫和商贾动手,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徐望华隐隐猜到了一些,他感觉到郑勋睿肯定会动手,但可能不是众人想象的抓捕或者是斩杀,也许郑勋睿会利用这些证据,直接控制南方大部分的士大夫和商贾,让这些士大夫和商贾服服帖帖,按照官府的要求做事情,而不是倒过来暗地里操控官府,才是真正目的。

再说了,士大夫和商贾的社会地位是不一般的,真正将南方大部分的商贾,以及一些有名望的士大夫都问罪了,恐怕最终不好收场,毕竟这些人在朝廷之中是有着不俗依靠的,动了这些人,就等于是彻底得罪了这些人背后的力量。

第三百二十六章后手

淮安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京城里面居然很是平静,这让人有些疑惑,应该说牵涉到漕运的官吏,京城还是不少的,特别是前任的漕运总督、现任的内阁大臣杨一鹏,应该是感同身受的,郑勋睿此番的大动作,岂不是让他如坐针毡,恐怕要想着郑勋睿就是白眼狼了。

实施恰恰相反,杨一鹏非常的平静,甚至看不出来思考的焦虑之情,在得知了郑勋睿所采取的一系列动作之后,还大大的赞誉一番,认为郑勋睿实实在在为大明之天下考虑。

其实京城之中,有人想着趁机闹事的,可惜皇上平静,内阁平静,如此的情况之下,那些想着闹事的人,肯定不敢有动作,这个时候动作了,那就说明是心虚了,是和漕帮有勾结嫌疑的,是不是从中获取了巨大好处的。

散朝之后,回到府邸的杨一鹏,告诉了管家,他不见任何人,接着迅速来到了书房,这样的情形,出现不是一天两天了,自从淮安来信之后,杨一鹏就基本这样了。

这一次有所不同,书房里面有人等候,而且摆上了酒宴。

杨一鹏对着来人抱拳开口了。

“沈大学士,今日光临寒舍,招待不周,还请谅解。”

“大人客气了,下官专门来拜访,承蒙大人不忘旧情,内心惶恐。”

等候在书房里面的,居然是翰林院学士沈忠仁。

沈忠仁在翰林院的时间不短了,郑勋睿高中状元,成为翰林院修撰的时候,沈忠仁就是翰林学士,这么多年过去,还是翰林学士。这是很少见的情况了。

不过沈忠仁可不简单,要知道翰林院是清贵之地,大明内阁大臣,几乎都是从翰林院出来的,翰林学士身份尊贵,可谓是皇上不择不扣的顾问。而且每次的会试和殿试,有着很不错的发言权。

沈忠仁前来拜访杨一鹏,这在外人看来有些匪夷所思,尽管说杨一鹏是内阁大臣,但进入内阁的时间不长,可沈忠仁长时间在京城,也得到了皇上的信任,要说沈忠仁巴结内阁首辅温体仁还差不多,不需要巴结杨一鹏。

看似奇怪的事情。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

杨一鹏和沈忠仁之间的关系非常好,但外人不知道。

两人是同年,当年科举考试的时候,沈忠仁的家境不是很好,得到了杨一鹏很多的帮助,而且两人意气相投,年轻的时候就是铁哥们,只是后来各自为官。天南地北,很少见面。但相互之间有书信往来。

杨一鹏能够进入内阁,这里面有沈忠仁的功劳,皇上在考虑人选的时候,曾经征询过沈忠仁的意见,沈忠仁对杨一鹏是赞不绝口的。

如今两人的地位不一样了,在官场经过了多年的磨砺。见识也完全不同了,抛却了当年的青涩,代之的是官场的成熟和圆滑。

杨一鹏进入书房,称呼严肃,沈忠仁的回答同样严肃。

还是杨一鹏绷不住了。

“老沈。你我之间就不要有那么多的礼节了,我都很不自在了。”

“哦,我以为大人进入内阁了,什么事情都是公事公办了,自然不敢怠慢。”

杨一鹏挥挥手,端起了桌上的酒杯,沈忠仁也端起了酒杯。

几杯酒下肚子之后,气氛迅速融洽了。

杨一鹏终于提到了关键的事宜,这关系到他如何做出决定,也关系到他与郑勋睿之间的关系,这可不是小事情,京城之中,他最为信任的就是沈忠仁,所以只能够咨询沈忠仁。

“老沈,淮安的动静,你也知道了,我是有些不安啊,尽管说郑勋睿写信了,可漕运牵扯出来的事情太多了,万一牵扯到我头上了,那就不好收拾了,我是真的不知道郑勋睿是什么想法,一直难以做出决定来,我也知道朝中有人反对郑勋睿,甚至是恨之入骨,他们肯定想着找到我,要求我表态,你看,这些日子,我只能够闭门谢客。”

沈忠仁笑了笑,慢悠悠的开口了。

“大人,郑勋睿的来信不用多说,有一件事情,难道你没有发现吗,那就是漕运总督府没有什么官吏被责罚,你以前是漕运总督,主要责任还是在总督府,既然总督府没有多少贪墨的官吏,那淮安的震动,与你有多大的关系呢。”

杨一鹏显然是不放心,依旧眉头紧皱。

“大人,任何人做事情都是有目的的,郑勋睿在淮安的动作,暂且不说是不是直接针对你的,可分析下来,我感觉到,他没有任何理由针对你。”

“其一,郑勋睿和你没有任何的仇怨,其二,郑勋睿若是扳倒你了,他得不到任何的好处,这内阁空出来的人选,他不可能得到,其三,你与东林党人没有任何的瓜葛,甚至可以说对东林党人有些看法,郑勋睿与东林党人格格不入,他若是对付你,岂不是在朝中自找无趣,自己打灭支持的力量吗。”

“最为重要的一点,郑勋睿在动手之前,已经给你写信了,告知了一切的事宜,而且总督府衙门风平浪静,难道如此情形之下,你还有什么担心吗。”

杨一鹏叹了一口气。

“老沈,你说的这些,我都想到了,可郑勋睿就算是没有这样的心思,保不住其他人不这样想啊,你想想,漕运出现了大问题,大家会怎么看,毫无疑问就是我担任漕运总督时候出现的问题啊,若是有人揪住这一点弹劾,我该如何解释,最重要的是,我至今不明白,郑勋睿为什么会这样做。”

“大人说到了关键,既然信任我,那我就帮助你分析其中的缘由。”

杨一鹏看着沈忠仁,点点头。

“郑勋睿不是常人,一手创建了郑家军,郑家军的骁勇,你我都是知晓的,可以说能够与后金鞑子面地面厮杀,而且能够击败后金鞑子的,恐怕只有郑家军了,不过颇为奇怪的是,朝廷没有负责郑家军的军饷,这不能够说不是大笑话。”

“如此情况之下,郑勋睿必须想方设法的维持郑家军的开销,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完成的任务,郑勋睿维持下来了,那就说明他想到了办法。”

“郑勋睿担任陕西巡抚的时候,其他人是无法插手陕西诸多事宜的,包括延绥各地的事宜,都不能够插手,若是你还记得,应该知道,洪承畴都不能够直接干涉陕西和延绥的事宜,要知道那个时候洪承畴是五省总督,负责剿灭流寇事宜。”

“郑勋睿出任漕运总督,那么他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彻底掌控漕运,不允许其他人插手,大人,面对这样的情况,不客气的说,他也要剪除你留在淮安的力量。”

沈忠仁说到这里的时候,杨一鹏的眼睛亮了。

“还有一点,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郑勋睿的奏折,是直接写给皇上的,皇上收到奏折的时间不短了,除开要求调整牵涉到漕运的诸多官吏之外,没有说到其他的事情,更是没有斥责大人,难道说其中的缘由,大人看不清楚吗。”

“按照大人的理解,是应该有很多弹劾的奏折,让大人无法应对的,可到如今,我是没有看见任何的弹劾奏折,也没有看见有人公开品论大人的不是,至于说内阁里面是不是有什么反映,我不清楚,但大人应该知道。”

“事到如今,我只能够判断,郑勋睿做事情的时候,留了后手,也就是说,郑勋睿不仅仅是给大人写信了,恐怕给其他的某些大人也写信了,正是因为郑勋睿安排的这些后手,让朝廷风平浪静,大人,郑勋睿如此的精明,思虑如此的深远,面对这等的人才,你难道真的愿意得罪吗,真的得罪了,有什么好处吗。”

沈忠仁说到这里的时候,杨一鹏的脸上已经露出了笑容,他再次端起了酒杯。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要不是你老沈的提醒,我还真的钻进死胡同里面了,这杯酒我敬你,真心表示感谢。”

“大人客气了,这是我应该要说出来的话,我倒是想着提醒大人,不要仅仅关注目前的局势,更要关注淮安日后会出现什么事情,我总是觉得,郑勋睿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恐怕最终的目的是不简单的。”

沈忠仁说到这里,杨一鹏笑了。

“老沈,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一点我倒是想到了,你想想南直隶是什么地方,那是东林党人的老巢,东林党人在南直隶的力量非同一般,他们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力量,无非是得到了江南士大夫和商贾的支持,据我所知,这些士大夫和商贾,与漕运有着紧密的联系,郑勋睿选择漕运为突破口,最终的目的,不就很清楚了吗。”

沈忠仁也端起了酒杯。

“是啊,这么简单的事情,我怎么没有想到,东林党人的确做的太过分了,处处算计郑勋睿,他们恐怕想不到,人家郑勋睿不是害怕他们,而是不屑一顾,人家郑勋睿不动手就不动手,一旦动手,动摇的就是东林党人的根基了。”

喝下这杯酒之后,杨一鹏笑着开口了。

“不管他了,让他们闹去。”

“大人可不要这么想,该出手时就出手,不妨学学郑勋睿,也留下后路啊。”

很快,书房里面传出了爽朗的笑声。

第三百二十七章预知危险

淮安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京城之中整体上是平静的,可暗中涌动的潮流,是无法完全掩饰的,毕竟大家都是明白人,对于郑勋睿下狠手整治漕运,有着各自不同的认识。

南直隶在大明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这里是陪都,大明建国的时候,首都曾经在南京,后来是明成祖朱棣搬迁到北京的,其次是南直隶人才济济,每次的科举考试,都有大量的人才涌现,这些人进入朝廷为官,逐渐形成了诸多的团体,甚至左右朝局,其三是南直隶的富庶,应该说大明最为富庶的地方,就是南直隶以及紧靠着南直隶的浙江等地了,这里商贾云集,士大夫与商贾之间难以有明确的划分,不少的大商贾,本就是士大夫。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让南直隶的地位不一般,这里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发朝廷的注意,就更不要说郑勋睿下手整治漕运事宜了。

朝中大人明白而不会提及的事情,那就是南直隶的东林书院和东林党。

南直隶是东林书院的发源地,在南直隶的影响绝非一般,可以说南直隶的读书人,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东林党的影响,在天地君亲师儒家理论至上的时代,身在南直隶的读书人,想避开东林书院,可能性都不是很大。

东林党遭受过很多的非议,当然也迎来了属于自身的辉煌时代,当年的东林党人,前赴后继的与魏忠贤为代表的阉党展开斗争,虽说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可也为之后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崇祯皇帝登基之后。清剿魏忠贤及其党羽,东林党人得以扬眉吐气,进而掌控了朝中大权,在崇祯初年的时候,东林党人的势力几乎无人敢抗衡。

历任的内阁首辅,虽不是东林党人。但也不会与东林党对着干,至少不会进行你死我活的博弈,这让东林党人在朝中的势力逐渐得到稳固。

如今的东林党人,更是迎来了再次的辉煌,内阁之中,有两名东林党人,钱士升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