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彀中记 >

第211章

彀中记-第211章

小说: 彀中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住富贵,可惜啊,这想法好是好,但是用错了对手了。以为现下这大明,还是以往的大明吗,哼,真是不知死活。阿峰,让下边人的密切注意,找到那冯凯章和姜家勾连的证据,让后这边让魏二虎把姜家灭了吧。反正我听说这姜家当年也是勾引过鞑子从他们驻守的大同破关而入劫掠京师左近的。大明的那些所谓的九边将门,我看也是该下场了,该咱们表演了。”

“谨遵少爷口令。”

待到陈峰出了办公室,陈政又开始翻看起这大连新成立的中学的情况。当初在北岛上的学校,现下也是都迁移了过来。经过这四五年的学习,当初读小学的孩子,现下已经结束学业了。跟着父母迁移到大连的,陈政便决定让他们继续读中学。而他请的那些教员们,也都是跟着来到了大连。钱世强和沈青虽然可以回松江老家了,但是他们还是决定留在这大连。因为这里有新建成的实验室,他们还可以继续他们的研究。那宋应星和老吴自然也是不愿意动地方的,他们更加注重的是那些所谓的“奇技淫巧”。当然,这其中有一批教员则是被陈政送到了美洲,那边建立起来的金山市和枫叶城都是需要教员的。完全做成现代一般的教育,那是不可能的,毕竟,能教陈政编写的那些理科教材的人还真是不多。所以,这次创办的中学,陈政倒是奔着精英式的教育来执行的。那些造工厂里干活的工人们看到自家孩子能在东家的学堂里免费的学习,自然是感恩戴德。他们知道,他们既然已经入了陈家的门,那就一切要听东家的。虽然有的人想让自己的子弟走科举的道路,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好像这科举并没有多大用处的。

尽管在青岛和上海县那边,也有类似的学校创办,但是都不如大连这边正规,所谓的正规,指的是更加的接近于现代教育。毕竟,教育这种事,可是急不得的。陈政知道,他想要改变一个民族固有的一些东西,靠枪杆子可以压制住一段时间,但是长久来开,还是要靠教育。让新的一代不再拘泥于四书五经,转身投入到科学的殿堂,那才是他最大的理想。

第三百四十九章 风潮

九月份的上海,已经初现冷意。不过黄浦江东岸的工厂区中,却是仍旧热火朝天。工业生产,因为大都集中在厂房中,倒是受那天气影响的不太多。

这一条江,倒是暂时性的把这上海县分成了两个世界。江西边仍旧和大明其他各处一样,到了江东边,那就是烟囱林立,机器轰鸣了。

每天在这江边的码头上,外洋来的帆船都是一堆堆的堆在那里。码头上的工人们都是忙忙碌碌的,忙着装货,忙着卸货。

不过在九月十日这天,上海县这边也突然的热闹起来。在上海县城外三里远的地方,一座新的建筑拔地而起。

建筑外观自然还是大明的固有样式,不过进了里边,那就不一样了,若是有一个现代人来到这里,怕是要惊奇了,因为这里边和现代任何一所大学的设置都是相差无几的,甚至有些地方还要好过现代的大学。

几处主要的教学楼外观都是采用飞檐画梁,完全的是大明的建筑特色。但是细心观察一下,却会发现这料子却不是和大明用的一样。

大明各处的建筑,多用木料,但这些房子,却大多是用钢筋水泥的。那些主要的柱子,也都是钢筋水泥混凝土浇注成的,只不过外观上描画的像木质一般。

此时,这学院的外边,正在进行所谓的开学仪式。外观的人也是多,这个时代,没有更多的娱乐,离城三里也不远,城里的闲人们自然是要出来看着热闹的。

有识字的算命先生告诉众人,这是一所书院,因为那牌子上写的很清楚,上海东方学宫,学宫便是书院的意思了。

一阵鞭炮响过之后,就看到一些先生模样的人在那早就搭建好的台子上开始讲话了,说的也是之乎者也的那一套东西,众人都是听的不怎么太懂,但大致意思是明白的,那人是在感谢建了这学宫的陈家。有人问那算命先生,这陈家可是松江府那创立了几社的陈子龙,那算命先生却是不知道。他们这些升斗小民,对于现下朝廷中的事情,知道的还是不多的。但是整个江南地界的缙绅们,现下都是知道了这陈家到底有多厉害了。

就在几天前,就有人从北边带来了消息,说是大同的姜家被朝廷下旨羁押了。理由是曾经里通鞑子,造成边患。同时朝廷也下令解除原来九边的军镇。

这两个消息看似和陈家没什么关系,但是知道底细的人都是知道,现下朝中的首辅李岩,曾经就是被陈家提携起来的。在山东曾经做过一省的总督的,只不过那时候大家都盯着京师,没有人关注过山东。

可是谁会想到,故去的崇祯皇帝竟然暗中就选上了这李岩来辅佐他的太子,选中了陈家来帮扶这永历皇帝呢。

当然这些都是明面上的借口,私底下,众人也都是明白,大概是这陈家借着保扶太子的机会上位。这和南京城这边那阮某人曾经做的事情如出一辙。只不过陈家下边的私兵的确厉害,要不然,说不定此时大明就是一南一北两个朝廷了。

裁撤边镇,这句话要是放到崇祯朝的时候,那就是自绝后路了。大明早就已经没了可战之兵了,只能靠着各个边镇的军兵来充门面。然而这些边镇的表现却是让崇祯皇帝费劲了脑筋。最后却是谁也没用上,还是让李自成打进了北京城。那些边镇,几十年下来,早就成了大明身上的毒瘤了。辽东李家倒了之后,便在崇祯朝出了吴家。这姜家在大同也是有了几十年的根基的,现下倒是说打倒便打倒了。吴家在山海关那边也曾经力抗过鞑子的,可是在崇祯十七年的时候不知道怎么的就没了踪影。现下大同的姜家,在面对朝廷的旨意和斥责后,竟然也是没怎么样就服了软,连最起码的反抗都是没有了,这让众人都是惊讶。不反抗是不可能的,已经在一地经营好几十年了,怎么样身边也是要有一些用的上的家丁亲兵的,可是这些人竟然在那所谓的朝廷兵马面前一点风浪都没有掀起来,这就让众人吃惊了。这朝廷的兵马现下竟然已经厉害到了如此地步。想一想也是,据说山西陕西那边现下早就平定了,也是朝廷的兵马过去平定的。

崇祯一朝,十七年的时间,到处都是烽火,到处都是漏子,到处都是民变。崇祯皇帝从上位开始,事情就是一桩一桩的,没个消停。而且从他爷爷万历朝就起兵反抗大明的满清鞑子也更是嚣张。内忧外患,让崇祯皇帝每日里都是难以睡个好觉。

可是自打他儿子上位后,这天下就奇怪的仿佛一瞬间就消停了。原来攻破京师的西北反贼们,现下竟然被朝廷兵马剿平了;原来盘踞在辽镇的满清鞑子,也是在崇祯十七年的时候跟着消失了踪影。这真真是怪事。

江南这些缙绅,也都不是糊涂的,自然有人打听清楚了这朝廷新的兵马是个什么样子。其实在南京小朝廷刚成立那会儿,众人就已经清楚朝廷兵马是个什么水平了。船上的炮能直接打到南京城上,五百人的一队军兵就能打的朝廷上万人马大败而归。南京城的城门被人家一炮就给轰塌了。大明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的军队,哪里有这样的战力啊。

即便是后来以松江徐家为首的那些人不死心,可还不是在朝廷面前碰的头破血流。虽然他们还在和朝廷抗争着,在这米和布上挣扎着,但是明了事情内幕的人都知道,这些人家,早晚让朝廷吃的渣滓都不剩。

陈家保扶的永历皇帝,上不上朝,问不问政,众人都是不太清楚。但是众人都是知道,自打李岩成为这首辅后,新鲜事就多了起来。这不,这新成立的学宫就是其中之一。

从八月份开始,在江南各地,都是有这样的学宫成立。打的名号就是帮助那些没有足够学资的士子们到这里来学习。各地有名的士子们也都是被青岛了这学宫里任教。这学宫不同于原来朝廷在各县设置的县学,却是完完全全的私立性质的,但现下却是免费的。那些上不起族学,上不起县学的士子们倒是可以在这学宫里继续的学习。学费是不用交的,一天三餐也是免费。若是家离着远的,也是可以在这学校的宿舍里住着的。当然,要住在这里,自然是要通过审核的。

这样的做法,在大部分人看来,倒是有种败家的感觉。但是陈家却是执着的坚持这么做,这让所有人都是弄不清楚。

弄不清楚归弄不清楚,现下有便宜可占自然是要占上一些的。许多读不起书的学子们都是来到这里。经过了审核之后,自然就获得了在这里学习的资格。一些落第的书生,也是纷纷来到这里,谋求一份职业。因为这学宫建立起来,不光要学生,先生也是需要的。

其实陈政在这里建的这所学校,倒是兼有小学、中学和大学集中在一起的感觉。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这所学宫第一要务是给在工厂区工作的那些工人们的子弟服务的,第二才是针对这江南地区的文人士子们进行思想渗透的。

江南历来是大明的富庶之地。河南河北地方的中小地主,大概都是要亲自下地耕种的,但是江南却是不同,一些租种人家土地的佃户,也是能吃上白米的。许多人家有闲钱拿出来供养子弟读书,一二百年下来,就形成了这里浓郁的学术氛围。陈政所谓的渗透,绝不是想一下子改变大明江南读书人们的思想,而是慢慢的顺势而为。

建立这学宫,便是这渗透的开始。教员有的是江南各地的士子,有的则是在北岛经过陈政培训的一些北方读书人。在一所学校里,江南的士子们要交给学生四书五经,而北岛培训后的教员,则是要教学生数学、地理和物理化学的。

那些自己上完了课的士子们,在闲暇时间,也是可以去看看这些北岛过来的教员进行的教学的。江南的这些落底士子们,很多都是不愿拘泥于这四书五经里边的,像钱世强和沈青那样的,更是大有人在。这些人就是陈政要渗透改变的第一批。陈政知道,改变人的思想,可不是一撮而就的,这要慢慢来,当然,手段是多种的。

在上海县这边成立了这学宫,在扬州、苏州、南京,陈家自然也是成立了这样的学宫。思想的改变要从这江南地界开始,陈政设立的这些免费的学校,自然也是要从这江南地界开始的。至于银钱,陈政现下还真是不缺。

就这样,从永历元年的九月份开始,在江南各地,一时间,这新建起来的学宫成为了各地读书人的一个梦想所在。即便那些能上的起自家族学或是县学的,为了图个新鲜,也为了赚上那么一点便宜,也是纷纷来报名。当然,这中间也是要先紧着那些家境贫寒的。

在江南的文人士子中,现下倒是涌动起一股风潮。因为那新成立的学宫,每个月的中旬和下旬都是要举行一场所谓的学术辩论会的,但凡上台有新说法的,能吸引众人眼球的,都是要登上那所谓的学报的。而且这学报有个特点,竟然能把人的模样分毫不差的印上去。虽然是黑白颜色的,但是也是一个露脸的机会了。那学报可不仅仅是在这学校里传播的,而是要送到各地的官府一份的,便是在大街上,也是有专门的门店来发卖的。不过也不贵,就是一碗茶水钱。但凡是想看这报纸的,怕是没有几个人付不起这茶水钱的。

第三百五十章 萌芽

“请诸位安静,安静,下边,我们开始今日之辩论。想必诸生都知道,顾先生是我们学宫的教习。前些时日,顾先生在学报上所做八股之害,更是引发学宫之中诸生之议论纷纷。诸生都应知,本学宫从建立之日起,就有真理越辩越明之学风。今日,顾先生特在此大合堂学社,与诸位争辩。在坐诸生,皆可与顾先生进行言论,只要有理便可。哦,此真理,本人以为,便是这世间普遍之道理,可为行万事之准则。哦,除了诸生,各位教习也可与顾先生辩论。”

在苏州新建成的会稽学宫中,此时正在那大型的阶梯教室中进行着一场辩论会。当然,这辩论会还没有开始。但进入此屋的学生们,却已经开始针对文史教习顾炎武在学报上发表的论述开始了辨析。

能引起这么大争论的,自然是那顾继坤所发表的八股之害的议论。学报现下才出了五六期,但是如此大胆且题目鲜明的言论,却是第一次在这学报上刊印出来。诸生也是奇怪,难道朝廷此时没有什么锦衣卫来盯着这里。要知道虽然崇祯朝的时候把这民间的言论放宽了许多,但那大都是因为朝廷那时候整日里光顾着对付各地的民变和北方的鞑子了,所以才没有闲心思管他们这些读书人。而现下,朝廷可是重新稳定下来了,各地也是没有民变了,或是便是有,也是小规模的,不为人所知的。而满清鞑子,此时也不知道怎么就没了踪影。有人说那是他们和李自成的大顺军拼了个两败俱伤。总之在座诸生是不需要考虑这天下兴亡的事情了。

没了这层隐忧,诸生自然是要过往日那些醉生梦死的日子的,当然这中间是需要继续探讨这学问的。这新建起来的会稽学宫也是奇怪,凡是通过这资格鉴定的,便可以在这里白吃白住,学习也是不花钱的。

有了这样的条件,士子们自然是争先恐后的往这里来了。来到这里之后,忽的发现这学宫里的言论倒是自由很多,不单是学生可以私下说上许多,便是先生们也是市场发表见解。学宫里发行的那学报,更是大胆的把各式各样的言论印在了上面。在学宫里发行也便罢了,竟然还发到了苏州城里头。没了忧国忧民的心思,整天读着之乎者也的士子们,对于这些新奇的言论,自然是要发表一下自己的感慨的。而且众人都是奇怪,以往对这样的事情颇为敏感的督抚衙门或是锦衣卫此时却是不见踪影了。江南地界,其实从万历朝以来,这学术上的言论便是自由了很多,即便是涉及到朝政上的一些事情,也是有很多士子们拿出来在大厅广众下说的。而且因为在天启朝的时候,因为江南地界的东林党和朝中的魏阉争斗,使得这江南地界的文人们更多的都是以各种名义结社结党。无论是东林党,还是那复社,都是有他们自己的主张的。这学报上刊发出来的文字,若是能获得诸生们的认可,便是在那画舫里,也是要被倒茶的侍女敬上几分的。

年轻的士子们,对于这样可以出彩的机会,自然是不会放过的。于是每一期学报一出来,自然是各处争相购买。学宫里看不到了,那就跑到外边来求一张,哪怕用新发行的一块钱的银元来买也是在所不惜。

辩论还没有开始,士子们已经三三俩俩的坐在座位上开始了言论。在朝中,朱家皇帝规定了言官们可以言者无罪。而在这学宫里,在墙壁上或是那大门口处,也都是写上了什么言论自由的话语。自由这个词,诸生们到也是来到这学宫里才获知的,便是可以随便说,无所顾忌的意思。

正因为如此,那主持的教习才大声的敲起了惊堂木,让诸生镇定下来。而那顾继坤,此时则是站在那讲台上,等候诸生的发问。

这顾继坤,便是陈政来的那个时空的顾炎武。此时此刻,他倒是没有把自己的名字改过来,因为清兵根本就没有入关,大明还是大明。不过这顾继坤的性情却是一样的没有变化。他和他的好友归庄一起加入了这新建成的会稽学宫,在这里边做了教习。

像他这样的屡试不第的士子,在江南地界,实在是太多。许多人不能一味靠着家里人养活,在这学宫开设后,便找到了这样一个即安稳,又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