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国策 >

第785章

国策-第785章

小说: 国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军队签署一份“紧急征召合同”,即在国家发起紧急动员的时候无条件的相应号召,则能按照一定的比例终生领取退休金(仍然以陆军上尉为例,服役10年后退役,每个月能够领到6000块的特别补贴,而陆军上尉的退役年龄一般在35岁左右,明显比以往一次性领取30万的补贴好得多)。该待遇不但给军人带来了好处,还给军队带来了好处。别的不说,军队可以在平时尽量少养军官,多养士官。除了士官的津贴相对较低之外,士官在基层部队的作用也明显超过了低级军官。也就是说,可以用裁减兵员节省下来的开支供养更多的士官,让

除了待遇,军人的社会地位也非常关键。在改革中,王元庆就明确提到,军人是国家的骨干力量,理应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正是如此,虽然众多军人对第三次军事改革的很多内容不满,但是真正反对的人并不多。按照王元庆在改革初期提到的解决方案,所有退役军人不管有没有与军队签署紧急征召合同,在返回社会之前,都拥有享受由政府提供的高级技术培训的权利。也就是说,只要愿意提前退役,就能得到一笔技能培训补偿,花两到三年的时间在大学或者学院进行深造。事实上,在2035年到2037年间退役的军人中,近八成都用了三年时间学习掌握劳动技能,在2038年到2040年间陆续融入社会,为共和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更重要的是,军队是纪律部队,在军队生活了好几年的军人,天生就把纪律放在首要位置上。这些军人参加社会劳动之后,很多人都找到了合适的生活方式,其中不少还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

三是更加先进的武器装备。总结印度战争的经验教训时,共和国陆军明确提到,能够用50万地面部队击败20倍以上的敌人,足够巨大的装备优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大量先进武器装备,不但伤亡数字会增加好几倍,而且有可能输掉战争,或者导致共和国当局在取胜之前结束战争。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共和国陆军史上最关注技术的一次改革。相对而言,前两次军事改革对陆军而言,以放权为主,即改变陆军一家独大的局面,给空军与海军留出更多的发展空间。尤其是第二次军事改革确定了由陆海空三军司令轮流担任总参谋长,使陆军的影响力在2037年之后急剧下降。地位下降不等于陆军不重要,不管怎么说,共和国的地缘位置远不如美国,甚至比不上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在众多西方国家可以通过海权成为霸主的大背景下,共和国永远不可能放弃陆权。事实上,只要来自北面的威胁没有消失,共和国就得把陆权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如此一来,要想维护陆权优势,共和国当局只能想办法保证陆军的战斗力。

毋庸置疑,在陆军总体地位下降的情况下,保证战斗力的唯一办法就是先进装备。

问题是,减少军费开支、削减军事项目是第三次军事改革的重点之一。如此一来,共和国陆军只能退而求其次,不断提出各种各样的装备发展概念。

事实上,这与21世纪初的美国陆军非常相似。

当时美军受阿富汗战争与伊拉克战争的影响,虽然每年有高达数千亿的国防开支与上万亿的战争开支,但是大部分金钱都用到了战争上,能够用来研制武器与采购武器的经费非常有限。为了引领军事发展潮流,美国陆军不得不在概念上做文章,在短短10多年内提出了几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概念。

印度战争之后,共和国陆军也走上了这条发展道路。

6年不到,共和国陆军就提出了三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一是由项铤辉发起的“轻型化”,二是由陆军司令部在2038年提出的“空中化”(实际上就是轻型化的高级阶段,而且大部分必要工作已经落实,实施难度接近于零),三由国防部在2040年初提出的“人工智能化”。不管什么“化”,事实上都是一种炒作,主要目的是借助引领陆军发展潮流,让对手被迫跟随,而无法超越。

历史早已证明,在只能跟随的情况下,永远不可能超越对手。要想超越,唯一的办法就是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讲,共和国陆军能够超越美国陆军,在半岛战争中大展神威,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国防部提出的“人工智能化”事实上并没有得到落实,原因很简单,投入太大,超过了军费预算。

对陆军而言,大肆炒作概念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借机发展新型装备。

事实上,在任何装备都难以获得支持的情况下,只有借助炒作概念才有可能获得研发装备的必要经费。不但陆军在这么做,空军也在这么做,就连大权在握的海军与备受关注的天军都在这么做。

更重要的是,在为军事建设出力的不仅仅是政府,还有各大军火集团。

裴承毅对此也算少有了解,就他所知,第三次军事改革开始后的几年间,光三坚集团就“无偿”援助了共和国陆军上百亿元的科研经费。如果算上其他军火企业提供的“无偿”援助,共和国陆军在这些年内大约获得了1000亿左右的科研经费,再算上出售二手装备与帮助他国培训军事人员的收入,陆军至少在装备研制上投入了1500亿元。虽然这点钱对于大批量采购武器装备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但是对于开发几种关键装备来说,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总体而言,陆军的建设受到了影响,但是战斗力并没降低。

    卷十二 大战前奏

第38章 战斗单位

毋庸置疑,这句话绝对不是在赞扬项铤辉。

事实上,陆军将领除了担心战斗力下降之外,最大的担忧就是位置不保。要知道,改变前有14个军长,而改编后只有10个“战斗单位”。也就是说,就算平级调动,也将有4位军长“失业”。因为整个指挥体系都在瘦身,加上下任总参谋长来自海军,所以多出来的4位军长很难获得升迁的机会。说直接点,就是有4位军长必须在达到最高服役期限之前退役。毫无疑问,哪怕是混得最差的军长也不希望在必须退役之前退役。不管怎么说,作为指挥几万名官兵的一军之长,算得上是一方霸主了,肯定是很有事业心的人。对这些50岁左右的军人来说,让他们退役,等于夺走了他们的生活目标。没人愿意退役,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没人支持新的编制体系。

针对这个问题,项铤辉采用了各个击破的策略。

严格说来,在推行军事改共之前,项铤辉就展开行动了。

印度战争结束后不久,项铤辉就召开了陆军高层会议,在宣布即将启动第三次军事改革的消息之后,他跟14个军长逐个“谈心”。从后来发生的事情来看,就在这个时候,项铤辉就向凌云霄、江晚承、罗少鹏、杜子歧与蹇柄彪等少将许愿,保证他们能在改革之后继续担任军长级职务,也就是“战斗单位”的指挥官。也就是说,这些人在改革初期反对进行编制改革,肯定是项铤辉故意安排的,其目的无非是要借此机会让董承芳、唐应龙、曲茂康与蔡岁康等一批上了年纪的中将选择退役,为年轻人留出发展空间。为了安抚这些中将,项铤辉不但给予了他们足够的荣誉,还让他们先后晋升为陆军上将。也就是说,让他们取得了和平时期军人所能得到的最高军衔。

对付将领只是一方面,要推动改革,还得让全军官兵心服口服。

2036年底,第一个“战斗单位”完成全部训练之后,项铤辉亲自安排了一次高强度对抗演习,让凌云霄指挥的“战斗单位”对抗傅卫民指挥的39军。因为“战斗单位”从诞生的那天开始就是为了进攻,所以演习中,凌云霄主攻,傅卫民主守。

虽然这让人觉得不太公平,毕竟39军也是一支擅长进攻的部队,但是仍然没有多少人看好“战斗单位”,因为39军的兵力是“战斗单位”的2倍,装甲力量也多得多,在以防御为主的情况下,有足够的把握顶住“战斗单位”的进攻。

演习结果确实如此吗?

根据当时的相关新闻报道,在仅仅持续了48个小时的演习中,“战斗单位”以毫无悬念的优势击败了39军。虽然报道中没有提到具体情况,比如“战斗单位”如何取胜,39军败在什么地方,但是“毫无悬念”足以说明问题,不是39军的官兵没有尽力,而是根本打不过“战斗单位”。

正是这次演习,解决了陆军改革的主要问题。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其余9支战斗单位陆续组建完成,并且接受了全套训练。

到2040年底,10支战斗单位都已拥有完备战斗力。

因为按照新宪法的规定,陆军主力部队将不再承担战争之外的其他责任,所以10个战斗单位全都部署远离城市的陆军基地内,其中4个战斗单位部署在海外(由凌云霄指挥的第一战斗单位部署在巴基斯坦的拉合尔,由罗少鹏指挥的第二战斗单位部署在印度的维沙卡帕特南,由李继先指挥的第三战斗单位部署在柬埔寨的西哈努克市,由杜子歧指挥的第四战斗单位部署在琉球的那霸),6个战斗单位部署在国内(由江晚承指挥的第五战斗单位部署在辽宁省,由蹇柄彪指挥的第六战斗单位部署在河南省,由商雪韵指挥的第七战斗单位部署在台湾省,由王学平指挥的第八战斗单位部署在广东省,由傅卫民指挥的第九战斗单位部署在新疆自治区,由李东石指挥的第十战斗单位部署在四川省)。以往需要由野战军完成的国内任务均交给了武装警察部队,比如拱卫首都的重任就与战斗单位没有关系,39军的编制从此撤消(事实上39军的衣钵已经由第九战斗单位继承了下来)。

这一变化,反映出了第三次军事改革的主要思想,即提高正规军的职业化程度。

对拥有10亿人口与上千万平方千米国土的共和国来说,供养20万正规军不算多,如果连这20万部队都无法全力为战争做准备的话,共和国陆军的战斗力肯定有问题。早在半岛战争期间,共和国的军事体制就受到了挑战,当时在第一次战役之后,各主力部队损伤惨重,继续补充作战人员,而从二线抽调的作战人员压根就无法适应战场,导致包括54军在内的好几支野战军必须用更多的时间进行休整。在此之后的第二次军事改革格外强调了正规部队的作战能力,并且提高了二线部队的训练水准,才使共和国陆军在印度战争期间发挥出了惊人的战斗力,但是仅仅提高训练水准是治标不治本应急办法,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得从编制上着手。

作为陆军的中坚力量,20万主力部队的质量必须得到保证。

用项铤辉在向陆军官兵解释第三次军事改革的重要性时的话来说:20万主力作战部队必须确保在任何情况下,打赢一场除了世界大战之外的任何程度的地区性战争,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共和国陆军就算不上全球头号陆军,共和国陆军的改革就没有取得成功,必须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

不管共和国陆军算不算得上是世界上头号陆军,用20万部队打赢任何激烈程度的地区战争不算太高的要求。

用外界的评论来说,如果共和国不急于取胜,并且更加合理的使用兵力,在印度战争期间,20万地面部队也能击败印军。当然,前提条件是,第三次军事改革提前5年进行,并且在印度战争爆发前取得全部成果。

作为大国陆军,仅有20万主力部队肯定不够。

虽然在某些人看来,第三次军事改革中,陆军就是用“战斗单位”取代了原来的野战军,但是这绝不是简单的替换,而是总体战斗力的提升。按照项铤辉提出的改革方案,与“战斗单位”配套的二线部队,也就是“机动单位”才是原野战军的对应部队。也就是说,14个野战军中除掉20万精锐人员之外,剩余的大约30万官兵成为了陆军的二线部队,而原先的二线部队改编为预备部队。因为“机动单位”的主要职责就是维护国内安全,所以需要承担一些社会义务,比如守卫重要军事设施、军事基地、战略仓库等高价值的战略设施,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参与救灾、救火等社会活动。最重要的是,“机动单位”是由野战军直接演变而来,除了番号有所变化之外,编制体系并没发生多大的变化,甚至连指挥体系都与以往一模一样,所以在必要的时候,“机动单位”能够随同“战斗单位”一同执行作战任务,或者为“战斗单位”提供兵员。说简单一点,“机动单位”就是“战斗单位”的战略预备队,是共和国陆军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新的编制体系,赋予了共和国陆军更加灵活的作战能力。

事实上,正是需要更加灵活的作战能力,才对编制做了调整。

用项铤辉的话来说:印度战争之前,共和国陆军一直在家门口作战,而且往往有十分明确的目标,为战争做了充足准备,能够依托本土庞大完善的交通系统,因此在战斗中无往不胜;印度战争之后,共和国陆军必须走出家门,到更远的地方去作战,再也无法依托本土的基础设施,必须具备更加强大的独立作战能力与战略机动能力,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战胜更加强大的敌人。

由此可见,“战斗单位”确实是最适合未来战争的地面部队。

除了非常强大的独立作战能力之外,战斗单位的战略机动能力也非同一般。在标准配备的情况下,一个战斗单位的兵力在2万人左右,各类武器装备与持续作战1星期所需的作战物资的集成总质量在30万吨左右,能够由1支拥有8艘战略投送舰的运输部队送往世界上的任何一座港口,并且在到达之后的12个小时内形成基本战斗力,在24小时内形成全部战斗力。如果由80架Y…16运输机进行空运,能够在24小时内将战斗旅投送到2500千米外的战区,在1周之内空运全部作战力量与作战物资。

毫无疑问,“战斗单位”的战略机动能力足够强大。

为了确保陆军的战斗力,除了在编制上着手之外,还得在装备上下手。

严格说来,应该是有什么样的装备,才有什么样的部队。如果装备跟不上,即便编制再完善,也不可能拥有足够强大的战斗力。

对共和国陆军来说,准备确实是个问题。

    卷十二 大战前奏

第39章 拆东墙补西墙

严格说来,共和国陆军在编制上大做文章,就是装备采购产量不足的直接后果。

因为早在印度战争爆发前,王元庆就订下了第三次军事改革,并且提出了改革的主要目的,作为总参谋长,项铤辉肯定早就知道王元庆会在印度战争之后大举裁军,并且大幅度缩减军费,所以在印度战争期间,作为陆军上将,项铤辉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为陆军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

根据李存勋提供的资料,整个印度战争中,共和国的战争开支与特别开支超过5万亿元,其中大约5%,也就是近2700亿元被总参谋部挪用,而用在陆军身上的大约有1200亿元。

从某种意义上讲,裴承毅是项铤辉的帮凶。

就裴承毅所知,印度战争期间,经前线指挥部过手、却没用在战争中的经费就有500亿之多,而这些经费大多用来采购根本不可能用在印度战场上的武器装备。比如由DZ…31A主战坦克改进而来的DZ…31C主战坦克。因为当时裴承毅是前线指挥官,项铤辉又刻意保护他,所以他不太清楚挪用的经费到底花在了什么地方,最多只是猜测。看到李存勋提供的资料后,裴承毅才知道,他的猜测多半没有错。

印度战争结束之前,共和国陆军启动了一个名为“关键项目”的武器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