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国策 >

第740章

国策-第740章

小说: 国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在很大的程度上,王元庆继承了纪佑国的衣钵,也就继承了纪佑国的影响力,不但彭茂邦与潘云生无条件的支持他,接替两人的项铤辉与李存勋也支持他,但是王元庆终究不是纪佑国,就算能够获得高层的支持,也不等于获得了基层的信赖。受此影响,半岛战争后期,王元庆通过全力支持裴承毅,向少壮派军人伸出了橄榄枝,通过打压世家派,最终与少壮派结盟。可以说,这是王元庆建立军事背景的神来之作。甚至可以说,正是这次非同寻常的结盟,让王元庆登上了政治权力的巅峰,也改变了共和国的命运。以当时的情况,如果没有项铤辉、裴承毅等少壮派军人的支持,王元庆不见得能够战胜顾卫民,理所当然的成为赵润东的接班人。

这次政治家与军人的结盟,被后人称为共和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军政联姻”。

当然,影响绝不仅仅限于共和国内部。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因为依靠少壮派的支持才登上了政治权利的巅峰,所以在接下来爆发的日本战争中,王元庆不得不放纵军人的战争要求,即没有过分约束军人的战争行为,让军人尽情的发挥了一次。当然,这也是王元庆为了收回军事大权耍的手段。

日本战争之后,王元庆利用军队在战争期间的一系列过激行为收回了军事决策权,将包括裴承毅在内的一批在军队中有很大影响力的将领打入冷宫。虽然王元庆没有搞大清洗,但是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最终成为了共和国军队的最高统帅,掌握了军事大权,为接下来的印度战争做好了准备。

由此可见,不管是王元庆还是纪佑国,都离不开军队的支持。

王元庆在军事方面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净化”了军队的内部环境。在他掌权的10多年内,因为世家派分崩离析,只剩下了少壮派,所以军队内部不存在派系斗争,最多是各军兵种为军费问题产生争执。

问题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权利,而有权利的地方就有利益之争。

世家派没有了,不等于少壮派一片和睦。

连续两次军事改革之后,共和国的军事大权实际上已经分成了两个部分;一是由国防部掌握的预算、人事等“文权”,二是由总参谋部掌握的调动、战争等“武权”。虽然这种权力划分仍然不够理想,按照大多数人的观点,最终应该形成由国防部领导军队,总参谋部只负责作战指挥的,即文官管理军队的权力分配方式,但是理想的军事管理方式必须具备一个基础条件,那就是民主政治,即军队向国家效忠,而不是向执政党效忠,所以首先得完成政治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军事改革与政治改革是同步前进的,因为共和国的特殊国情,即政治改革需要得到军队的支持,所以军事改革总比政治改革快那么一点。为了确保通过温和的改革来解决社会矛盾,而不是把改革酿成暴力革命,所以军事改革不可能走得太快,更不可能单独存在。

明白这个道理,也就不难理解,王元庆为什么要存离任前提出第三次军事改革了。

虽然在普通老百姓看来,第三次军事改革是王元庆的使命,因为纪佑国搞了第一次军事改革、赵润东搞了第二次军事改革,如果王元庆不搞一次军事改革,其在共和国历史上的地位就将受到影响。但是明白事理的人都知道,如果王元庆仅仅为了名留青史,就应该在日本战争之后搞第三次军事改革,而不等到离任前才下手。不管怎么说,军事改革也是社会改革,需要足够的时间,不可能在一年半载内见到成效。更何况政权交接本来就是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如果没有绝对的必要,王元庆不可能在即将离任,共和国将迎来10年一次的政局更迭的时候搞第三次军事改革。

那么,第三次军事改革的必要性是什么呢?

前面说了,军事改革与政治改革相辅相成。

纪佑国在这么做,赵润东也在这么做,王元庆没有理由不这么做。也就是说,第三次军事改革的必要性就是支持政治改革,成为继续推动政治改革的动力。

以裴承毅的政治头脑,不可能不明白这其中的深刻关系。

袁晨皓也不是笨蛋,经裴承毅提醒,也明白了这个道理。

“关键是,元首即将离任,即便第三次军事改革的想法非常美好,能否达到目的还是个问题。”

“能不能达到目的,那得看采用的手段。”

袁晨皓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等着裴承毅继续说下去。

“归根结底,第三次军事改革的现实意义就是利用军队的影响力,将政治改革推入一个崭新的层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元首肯定有所安排。而我个人认为,元首肯定会在军队的内部问题上做文章。”

“派系斗争?”

裴承毅点了点头,说道:“你想想,如果没有了斗争,军队还有价值吗?”

袁晨皓一下没有明白过来,也就没有开口。

“从改革趋势来看,民主制度建立起来之后,军队的基本属性肯定会发生转变我们都知道,理想情况下,军队属于国家与公民,因此军队不能介入政治斗争,军人也不能干预政治。事实上,这些年来,我们不是一直在提倡军人不干预政治的口号吗?”裴承毅笑着摇了摇头,说道,“问题是,理想离我们太遥远了,非常不现实。现在的情况是,随着元首离去,在下任元首会不会积极推动政治改革的情势还不明了的情况下,需要一股相当的势力来推动政治改革。毫无疑问,军队是唯一的选择,只要政治改革符合军队的利益,得到军队中多数人的支持,不管谁住进元首府,都不可能改变政治改革的前进方向。正是如此,元首在离任前发起了第三次军事改革。问题是,只要是改革,就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让另外一部分人获得好处,为此,元首必须做好一件事情。”

“扶持支持改革的军人?”

裴承毅点了点头,说道:“简单的说,就是这么回事。可是具体做起来,却不是一句话这么简单的了。你想想,哪些军人会支持改革?”

袁晨皓微微皱了下眉头,似乎预感到了什么不太好的事情。

“支持改革的,肯定是长期以来利益受到损害的,或者说是受压迫的,既得利益集团永远都不会支持改革,除非是打着改革旗号的剥削手段裴承毅长出了口气,说道,“母庸置疑,项总离开总参谋部之前,军队里的既的利益集团就是陆军。你想想,几十年来,陆军司令一直霸占着总参谋长的位置,而且大部分时候也霸占着国防部长的位置,只要对陆军有好处的改革计划都能得到支持。虽然这些年来,受国际形势影响,特别是对外战争影响,陆军的势头有所收敛,但是总体而言,陆军的霸主地位仍然非常明显,前两次军事改革并没有改变陆军称王的局面。实际情况也是如此,第三次军事改革开始之后,陆军的抵抗情绪最为严重。”

袁晨皓苦笑了一下,似乎他开始想到的事情得到了证实。

“现在明白我为什么要离开总参谋部了吧?”

“说实话,我不佩服都不行。”袁晨皓朝裴承毅看了过去,说道,“直到你开始提起的时候我才反应过来,而你在一年半前就看得一清二楚了。”

裴承毅笑了笑,说道:“看得再清楚又有什么用呢?不管怎么说,我们是陆军将领,就算我们有意投诚,恐怕海军与空军也不会接纳我们。对我们来说,如何度过今后的艰难时光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你有什么想法?”

“最好不要有任何想法。”裴承毅晃了晃手,说道,“局势再明白不过了,元首已经与林啸雷达成了协议,至少形成了默契,未来五年、甚至十年,海军将是主导军种,国防政策也会向海军倾斜。因为空军与海军的关系较为密切,加上陆战队的影响,所以陆军将成为这轮军事改革的最大牺牲品。当然,你不会受到多大影响。”

“可能吗?”

“为什么不可能?”裴承毅看了袁晨皓一眼,说道,“陆军肯定会受到影响,但是受影响最严重的肯定不是年轻将领。不管怎么说,年轻将领在陆军中有威望,却没有足够牢固的基础。换句话说,你我有多少关系?离开了军队的基本制度,除了我们身边的那几个参谋军官之外,还有几个军人听我们的指挥?所以我们受到的影响最小,甚至会是这次军事改革的受益者。”

“老裴,你也太有信心了吧?”

“这不是有没有信心的问题,而是我比你看得更深入一点,或者说看得更长远一点。”

袁晨皓苦笑了一下,摆出了洗耳恭听的样子。

“你想想,为了得到项总的支持,元首在安排林啸雷出任总参谋长的时候,做出的承诺是轮流坐庄。也就是说,最多二十年后,又将轮到陆军上台。”裴承毅稍微停顿一下,说道,“二十年后,你多少岁了?应该五十多岁了吧。而对一名将领来说,只要你能在五十岁之前晋升为陆军上将,肯定将前途无量。”

“得了,你已经是陆军上将,而且还不到五十岁。”

裴承毅笑着摇了摇头,说道:“我说的是二十年后。你在南亚战区干了一年多,应该清楚外面的形势,虽然我们与美国的关系还没有发展到需要大动干戈的地步,但是谁能保证二十年后不会点上几把火呢。元首的眼光比我们长远得多,不可能不知道二十年后的共和国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现在混得再好,也不等于二十年后能有杰出表现。再说了,二十年后我就不是四十多岁的将军了。元首有足够长远的目光,也就会重点栽培你这样的年轻军人,不然也不会让你回来参加高层会议了。”

袁晨皓苦笑了一下,没有反驳裴承毅的观点。

事实上,接到回国的消息时,袁晨皓就有同样的想法。作为驻外军事指挥官,虽然袁晨皓算不上官员,但是涉及到很多对外事务,所以对国内外的情况都有所了解,知道元首在离任前搞出这么多事情来,就是在为未来做打算,而让他这样的年轻军人在共和国的军事政治生活中发挥重大作用,也是在为未来做打算。

“怎存样,想明白了?”

“还是有一点不明白。”袁晨皓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既然元首知道共和国将在二十年后面临最为严峻的挑战,为什么还要把军队内部搞斗争呢?”

裴承毅的眉头跳了几下,似乎不相信这个问题是从袁晨皓的嘴里问出来的。

“当然,我也不是不明白,虽然按照最理想的方法,我们应该抓紧时间搞好建设,加快军事改革速度,强化国防军事力量,但是在短期内,受国家实力的限制,我们不可能把所有力量都用在军事建设上,果真如此的话,我们将成为第二个苏联。”袁晨皓长出口气,说道,“关键问题是,在军队内部搞斗争只有害处没有好处。就算我们能够为大局着想,不参与内部斗争,也不能保证其他人能有同样的想法,是不是?”

“实际上,你的话已经说出了原因。”

袁晨皓愣了一下,没有反应过来。

“确实如你所说,军队内部斗争没有好处,可你的另外一句话已经说出了关键,即不是所有军人都有同样的想法。也就是说,这场斗争看似利用了军队的内部矛盾,实际上却是在解决军队的内部矛盾,即铲除阻挠改革的反对份子,让支持改革的人掌握军队大权,从而最大限度的确保改革能够顺利完成。”裴承毅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也就是说,这场斗争很快就会结束,说不定就这几天的事情。事实上,随着总参谋长的人选问题尘埃落定,这场斗争自然就会结束。”

“你对未来有什么想法?”

“我?”裴承毅愣了一下,知道袁晨皓是在关心他的前程,“我没什么想法,反正现在有的是事情让我做,你还是管好自己的事情吧,既然极有可能成为南亚战区司令官,你就得拿出个样子来,做点实际的工作。”

“得了,你又来了。”

“我可没有跟你开玩笑,如果我没猜错,五到十年之内,你都得呆在南亚战区。”

袁晨皓笑着摇了摇头,说道:“就算如此,我又能怎么样?”

“还看不明白?”裴承毅笑了笑,说道,“你想想,马岛冲突就要结束了,南大西洋那边搞不出什么名堂来,就算今后我们要在美国后院点几把火,最多也是些小动作。南亚地区的问题早已解决,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随着欧州正一步一步的走向统一,俄罗斯借着经济复苏再次扬眉吐气,下一个热点地区就在你那边,或者说就在你的旁边。”

“中东地区?”袁晨皓立即皱起了眉头。

裴承毅笑了笑,没再多说什么。

“果真如此的话,恐怕让我回来就不仅仅是参加会议这么简单的。”

“也就是说,你早就做好了准备。”

“没做好准备,我敢回来吗?”

裴承毅笑着摇了摇头,没有追问下去,而是让袁晨皓自己决定说还是不说。

毫无疑问,袁晨皓也是个聪明人,而且在某些时候比裴承毅还有心机。

    卷十一 重新洗牌

第109章 十字路口

东方闻再次赶来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两人稍做准备,乘车去了总参谋部。虽然按照新的编制体系,裴承毅去了物理实验中心后,所有工作向军情局负责,而袁晨皓则向国防部负责,但是按照项铤辉的要求,参加重要高层会议的将领先去总参谋部报道,再一同前往元首府。看似平常的安排,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即便是再不懂政治的军人都看了出来,项铤辉通过此举表达了军队的态度,即不管谁出任总参谋长,军队都是铁打的一块。

事实果真如此吗?

前往总参谋部的路上,裴承毅与袁晨皓没有谈军队内部的事情,而是重点讨论了下一个热点地区,也就是中东地区的局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东的区被称为“世界的火药桶”,算上2017年的伊朗战争,在短短70多年内,该地区连续爆发了三次中东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总计7场战争,以及大大小小无数次武装冲突。若论战争频率,中东地区无疑是世界上最热闹的地区。直到伊朗战争结束,该地区才稍微平静了一点。原因无二,之前该地区的所有战争都与石油有关,当石油不再是头号战略资源的时候,该地区的局势自然缓和了许多。从某种意义上讲,以色列能够与阿拉伯国家和解,特别是允许巴勒斯坦建国,就是因为中东不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战略要地。

因石油而兴起,又因石油而衰落,恐怕是中东地区最真实的写照。

更重要的是现实是,随着大萧条结束,受中美冷战的格局逐渐形成,欧洲与俄罗斯不甘心成为二流国家,伊朗、以色列、埃及等地区性强国与地区性大国力求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等因素影响,中东地区再次成为了战略热点地区。其中最“热”的无非就是以色列与伊朗的宿怨。

单纯的讲,以色列与伊朗没有矛盾。

从历史上看,犹太人与波斯人也没有血海深仇。

可以说,以色列与伊朗的矛盾,就是谁来控制中东地区的矛盾。

20年前,美国悍然出兵攻打伊朗的时候,正是共和国与俄罗斯的鼎力支持,伊朗才没有成为第二个伊拉克,在经历了长达数年的艰苦抗战后,最终赶做了侵略者,并且成为中东地区数一数二的大国。

只是,现在的伊朗已经不是20年前的伊朗,现在的共和国也不是20年前的共和国。

事实上,伊朗战争期间,积极支持伊朗的不是共和国,而是俄罗斯。当时共和国刚刚经历了东海战争,军队暴露出了很多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