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第6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运输力量,足以证明后勤保障上的问题。没有足够的后勤保障,投入再多的部队也没有用。这也是为什么只在博帕尔投入38军,没有投入更多地面部队的主要原因。攻打博帕尔尚且如此困难,攻打新德里谈何容易?当然,我们在西线战场上还有三个主力军,但是西线战场上的作战物资本来就不充足,三个军都没做好准备,即便参与攻打新德里的行动,也发挥不了多大作用。”
“攻打新德里不容易,难道从博帕尔向西推进就不存在后勤问题了?”
王元庆看了眼叶致胜,然后朝裴承毅点了点头,示意裴承毅接着开始的话说下去。
注意到元首的神色,叶致胜闭上了嘴,没再多问。
“战略大方向上,攻打新德里固然重要,但是攻打博帕尔更加重要。军情局已经收到了足够准确的情报,印度正在为迁都做准备,而且打算死守新德里。虽然我相信在印度政府逃往海得巴拉之后,留守新德里的印军不会坚持多久,但是我们必须明白印度的意图,必须知道在新德里陷入苦战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简单说,我们在新德里打得越狠,越容易激起印度人的抵抗情绪。战争打到这个时候,我们在占领区没有遇到多少麻烦,与印度人的不抵抗行为有很大关系。设想一下,如果印度全民皆兵,我们还有能力打赢这场战争吗?即便退一万步,能够兵不刃血的拿下新德里,也无法使战争立即结束,逃往海得巴拉的印度政府肯定会坚持抗战。要想让战争尽快结束,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印度政府彻底绝望。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就得尽快转向南下,占领印度的大后方。到时候,再回过头去攻打新德里,或者在此期间占领新德里,不管印度政府是否迁都、是否继续抵抗,战争都会结束,至少属于我们的战争会迅速结束。”
王元庆微微点了点头,似乎对裴承毅的回答很满意。
见到其他人没有立即提问,裴承毅对叶致胜说道:“叶副总理的问题很关键,向西推进确实存在严重的后勤保障问题,为此,西进行动要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将沿着纳尔莫达河前进,争取在半个月内到达肯帕德湾,夺取某座港口城市。为了尽快获得作战物资,舰队将同时前往阿拉伯海,运输船队跟随舰队前进。只要能够在阿拉伯海沿岸地区站住脚,后勤保障就不是问题。”
“下一阶段呢?”顾卫民追问了一句。
“视情况而定,我也无法断定到时候会是个什么样子。”裴承毅微微一笑,说道,“当然,我可以做个比较大胆的预测。到达阿拉伯海沿岸地区后,我军已经从战略上将印度拦腰斩断,实现了战略切割,不管印度是否迁都,都要安排一支部队扫荡阿拉伯海沿岸地区,就向之前扫荡孟加拉湾沿岸地区一样。突击部队南下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向内陆挺进,与孟加拉湾方向上的突击部队会师。至于在什么地方转向,得由战场情况决定。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在两个方向上展开行动,一是在西线战场上与巴军配合,要不要攻打新德里,仍然得由战场情况决定。二是迅速扫荡纳尔莫达河与默哈纳迫河以南地区,向海得巴拉方向推进,必要时可以与孟加拉湾沿岸地区的突击部队协同作战。只要在这三条战线上取得胜利,就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在明年春节前结束大规模军事行动。”
“这么打的话,需要投入多少兵力,不会少于一百万吧?”
听到颜靖宇的话,裴承毅微微皱了下眉头,正想开口,裴承毅就看到了项铤辉递来的眼神,随即闭上了嘴。
“兵力确实是个问题。”王元庆叹了口气,灭掉烟头,对裴承毅说道,“这也是我们最担心的问题,我们想知道的是,如果不增加兵力投入,有没有办法按照你开始说的,顺利结束这场战争。”
裴承毅迟疑了一下,说道:“如果不增加兵力投入,就得做好两件事。”
王元庆点了点头,示意裴承毅说下去。
“一是让盟国出动更多的部队,维护占领区的秩序。当然,这不是主要办法。”裴承毅拿起香烟,点上抽了两口,说道,“二是在印度成立一个新的政权,至少要在我军越过纳尔莫达河与默哈纳迪河之前组建新政府,然后武装一支军事力量,或者是准军事力量,然后将部分占领区交给新政权,减轻我军的压力。”
王元庆微微皱了下眉头,没有急着开口。
顾卫民长出口气,说道:“这两个办法可以考虑,只是不能贸然做出决定,毕竟与盟国相关的不是小事,在印度成立新政权也不是小事。”
“如果要成立新政权,就得打下新德里。”叶致胜嘀咕了一句。
王元庆又朝叶致胜看了一眼,跳转了话题,说道:“除了兵力,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战争投入会增加多少?”
“短期内肯定会增加不少,但是从长远看,不但不会增加,还会减少。”裴承毅回答得非常干脆,“提前半年结束大规模军事行动,装备、物资、运输、人员费用至少能够减少三分之一,战斗伤亡也能降低不少。虽然其他方面的好处很难用金钱衡量,但是越不能用金钱衡量的东西,越应该得到重视。”
王元庆微微一笑,听出了裴承毅这句话的意思。
“短期内投入剧增,肯定会对我国的经济、社会与政府开支产生很大的影响。”颜靖宇叹了口气,说道,“别的不说,各大军工企业不可能为了短期的巨大投入提高生产力,更不会花巨资招聘更多的工人。”
裴承毅微微皱了下眉头,知道颜靖宇要说什么。
作为政府总理,颜靖宇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前线作战的部队提供充足的作战物资,同时尽量降低战争对正常社会活动造成的影响。虽然裴承毅是军人,而且参战的共和国军人中级别最高的一个,不需要过分考虑战争对国家与社会造成的影响,但是他也非常清楚,这场战争已经对共和国的每一个家庭造成了影响。前线指挥部一些参谋的家属在来信中提到,国内的基本生活物资都在涨价,而且上涨幅度很大。为什么会涨价?裴承毅不需要了解,他只知道这场战争已经使共和国的公民感受到了压力。正是如此,裴承毅才在攻打博帕尔的行动上如此坚决。如果能够提前半年结束战争,意味着所有共和国的公民能够提前半年过上正常生活,意味着国家能够提前半年恢复正常秩序。
颜靖宇强调战争对经济造成的影响,实际上就是在强调战争对公民生活造成的影响。
“军事物资也是个问题。”叶致胜只说了一句,没再说下去。
王元庆长出口气,说道:“这些是我们的问题,我觉得没有必要让裴将军在百忙之中还得为弹药够不够用,粮食够不够吃发愁。如果我们连这些基本工作都做不好,如何让前线将士奋勇争先呢?最后一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裴承毅抛开烦恼,打起精神。
看了裴承毅一眼,王元庆说道:“虽然我们都相信裴将军的才能,也知道裴将军能够用实际行动交出一份优秀的答卷,但是作为国家领导人,我们不能仅凭裴将军的几个保证做出关系到国家未来的重大战略决策。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更充足的理由,需要一份更加详细与明确的战争进度表,并且是经得起推敲,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进度表。”
裴承毅点了点头,说道:“计划正在制订,需要过两天才能出炉。前面我已经说过,因为战场情况变幻莫测,如同我们没有料到印军如此不堪一击一样,我们也不可能对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做出准确无误的判断。”
“裴将军说得没错,就算是我,也不可能做出任何保证。”项铤辉知道裴承毅无法回答元首的这个问题,主动说道,“作战计划出炉后,总参谋部会全面审核。元首说的战争进度表,将在作战计划中体现出来。毕竟博帕尔的战斗还没有结束,而且攻打博帕尔也是根据战局做出的临时调整,不管是前线指挥部,还是总参谋部,都需要足够的时间对战局做出新的判断,然后才能拿出下一阶段的作战计划。”
“需要多少时间?”王元庆直接问了出来。
项铤辉迟疑了一下,把目光转向了裴承毅。
“最快两天,最慢三天。”
王元庆微微点了点头,说道:“既然如此,我们今天就谈到这里吧。两天之后,或者三天之后,等到裴将军拿出具体的作战计划,我们再讨论做出最终决策。”
元首示意送客,众人陆续起身告辞。
离开元首府,裴承毅才松了口气。虽然王元庆不是军人出身,而且没有参加过任何战争,但是从开始的情况来看,元首不但懂得战争,还非常清楚战争的核心问题。对裴承毅来说,接下来的事情是如何在三天之内拿出一份足以让元首感到满意,能够说服其他几位领导人的作战计划。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常难以完成的任务,因为从沃济拉巴德出发前,作战计划连个框架都没有。
不管怎么说,裴承毅决定等到明天才去考虑。
好不容易回来了,而且可以住上几天,怎么也得花点时间回家陪老婆女儿。
第155章 无法衡量的价值
因为总参谋部的参谋对前线的情况不是完全了解,所以接下来两天,裴承毅一直泡在总参谋部的通信中心,通过远程指挥让袁晨皓安排前线指挥部的参谋制订作战计划。考虑到国家领导人中没几个精通军事,也没几个看得懂专业作战计划,更没有时间详看印出来足足有几千页厚的战术计划,裴承毅让参谋首先制订总体战役计划,即调整战争计划之后的战役行动该如何进行、需要投入多少兵力物资、持续多久、能够达到什么目的等等,再将各个战役计划串联起来,形成一份简要战争计划。
裴承毅忙着制订新的战争计划时,王元庆也在忙着做相关工作。
从整车国家的角度考虑,王元庆最关注的不是在什么时候结束战争,而是调整战争计划后会对国家产生多大影响,以及能不能消除这些影响,或者使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最大限度的确保国家处于正常状态。
众多问题中,王元庆首先考虑的就是兵力问题。
毫无疑问,仅凭现在投入的地面作战部队,很难跟上新的战争速度。
虽然按照诗初的战争计划,仍然得在大规模军事行动结束前占领大半个印度,但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在占领新德里之后成立新政权,然后为新政权武装一支军事力量,由其担负维持社会秩序的任务。因为原计划要在2036年底才能结束大规模军事行动,所以有足够的时间扶持新政权,培训军事力量,前线进攻行动也缓慢得多,不会对作战行动产生太大影响。现在的问题是,进攻速度明显加快,如果仍然按照原计划,占领新德里之后扶持新政权,则无法在大规模军事行动结束之前培训出足够的军队。到时候,要么让印度打内战,要么让作战部队承担占领任务。毫无疑问,两种选择的后果都很严重,前者会严重削弱这场战争给共和国带来的好处,不管印度内战打成什么样,一个变成废墟的印度,肯定不是共和国想要的出口市场与劳动力输出地。后者会使战争损耗与伤亡超过共和国的承受能力,还会加剧印度民众的抵抗情绪,对共和国与印度的未来关系造成严重影响。
王元庆非常清楚,裴承毅也在考虑这个问题,不然不会直接提出两个解决办法。
第一个办法的可行性不大,除了盟国不愿意出动更多的部队之外,还与战前达成的秘密协议有关。按照共和国做出的承诺,各国控制的占领区,将成为战后划分各国在印势力范围的基础。也就是说,谁控制得越多,谁的责任越大,好处也越大。虽然这一协议有鼓励盟国出兵的作用,但是除了巴基斯坦之外,其他几个参战国的国力都很弱,承受战争的能力也很差,不见得愿意背负更大的负担。以孟加拉国为例,除了明确要求控制西孟加拉邦与邻近的孟加拉族聚居地区之外,并不愿意承担其他占领区的治安工作。从共和国的立场上讲,因为要通过这场战争控制拥有17亿人的庞大市场,即便可以与盟国签署“门户开放政策”之类的利益共享协议,也无法从根本上保障共和国的利益最理想的方法,仍然是通过扶持亲华政权来控制印度,而不是肢解印度。
第二个办法看似理想,实施操作起来却有很多问题。别的不说,扶持新政权,必须为新政权提供地点,而最理想,也最有说服力的地点肯定是新德里。虽然也可以在其他地方成立新政权,但是从外交上看,要想让印度新政权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就得占领新德里,把新德里设为新政权的首都。这样做,至少在形式上使新政权获得正统地位,逃到南面去的老政权则变成了流亡政府。
占领新德里,谈何容易?
按照裴承毅的计划,打不打新德里都是个问题。
当然,王元庆非常清楚裴承毅的政治头脑,虽然在第一天晚上没有明白过来,但是以裴承毅的目光,在制订作战计划的时候,肯定会把攻打新德里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甚至有可能先打新德里,再转向南下。
即便如此,问题仍然比较棘手。
按照王元庆的估计,就算在10月之前占领新德里,然后让新政权上台,同时着手组建与培训“印度新军”,到2036年春节,最多武装一支人数不超过10万的军队,而且很有可能是一支没有多少战斗力的准军事部队。靠这样的部队,肯定无法控制整个印度。要想稳住印度的国内局势,至少需要50万“新军”。毫无疑问,培训肯定会持续到2036年底。新军担不起重任,共和国的作战部队还得留在前线。果真如此的话,在2036年初结束战争又有什么意义呢?
作为政治家,王元庆不会像军人那样思考问题。
实际上,以军人的手段,也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
解决办法也不难,只是得更加深入的权衡利弊。
以王元庆的战略眼光,他不可能不知道如何解决。说到底,解决办法很简单,那就是在战争结束后,以最快的速度建立民主政权,把印度的还给印度,共和国尽量不要干预印度内政,由印度人决定印度的未来。
虽然这也是必须走的一步,但是早走与晚走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按照王元庆最初的想法,战争结束后的一段时期内,肯定要以人道主义援助、战后重建等等名义在印度推行军管政策,等到印度社会秩序稳定下来,物资供应能够满足绝大部分民众的需求,再考虑解除军管政策,通过大选组建正式政权,由此确定印度的政治体制与国家基本结构。
可以说,这么做最稳妥,也最能实现共和国的利益。
提前在印度推行民主制度的问题非常多,比如战争对印度人造成的影响,极端民族主义情绪会对民主选举造成巨大影响,而民主与极端民族主义结合,将使印度再次对共和国构成严重威胁。无论如何,王元庆不希望数十年后再打一场印度战争。
要想达到最初的目的,也不是没有办法,只是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按照王元庆的设想,必须首先在占领区的管理问题上做出让步、将部分权力交给印度人,而不是由占领军掌握当地民众的生杀大权,由此产生的问题足以让王元庆头痛,比如其他盟国会不会同意这么做;然后还得加大对印援助,尽快在占领区恢复正常秩序,使占领区的民众过上比战前还要好的生活,由此产生的巨大投入也能让王元庆头痛,比如维持几亿甚至十几亿人的生活,就得用光共和国战略粮仓里的粮食,给战争受害者的补偿,也足以让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