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国策 >

第533章

国策-第533章

小说: 国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照巴基斯坦陆军总结的经验,攻占查谟的要素有三个:一是制空权,以及由制空权带来的空中支援,与之相关的火力支援;二是在其他方向上的牵制性进攻行动,由此分散查谟守军;三是突然迅速的进攻行动,特别是不依赖道路交通体系的低空突击。不管是巴军还是印军,都只有在具备这三个要素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打下查谟。

根据总结出的经验,巴军在共和国军事顾问的指导下,调整了查谟的防御部署。

制空权是空军的任务,巴基斯坦陆军没有多少发言权。按照巴基斯坦陆军的评估,只要与共和国的同盟关系没有改变,那么在未来的战争中,巴基斯坦空军就有足够的能力夺取制空权。

巴基斯坦陆军能做的,就是在另外2个方面做准备。

为了达到牵制印军的目的,巴基斯坦陆军全面加强了斯利那加北部城区的防御,让斯利那加与查谟相互依托,相互支撑。如此一来,不管印军攻打查谟、还是攻打斯利那加,都会受到另外一个方向上的牵制。而以克什米尔地区的交通条件来看,印度陆军没有足够的实力支持两个方向上的进攻行动。虽然印军在20年间也调整了陆军的兵力结构,重点发展以低空突击部队为主的山地作战部队,但是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印度陆军仍然得依靠地面交通系统,不可能像共和国陆军那样,以低空突击的方式发动进攻。为了万无一失,巴基斯坦陆军在构筑查谟防区的时候,非常重视防空,特别是对付超低空目标的防空力量。也正是如此,部署在查谟的巴军步兵配备了更多的防空武器,甚至组建了专门的防空部队。巴军做得更绝的是,在几乎每一处可以供直升机起降的地点都埋设了大量遥控感应地雷,不给敌人一块进行机降的空地。

与巴军相比,印军更加重视进攻,毕竟打回查谟是头等大事。

为此,印军的山地部队在2025年左右开始全面变革,以往的山地部队,基本上就是能够在高原地区与崎岖地形条件下作战的步兵部队。在得到美国的全力支持之后,印度陆军半数以上的山地部队转变为了低空突击部队。仅在藏南冲突之前,印度就从美国采购了上千架直升机(大部分都是免费获得的美军淘汰装备)。到战争爆发前,印度陆军总共装备了2500架直升机,其中近八成是能够在高原地区活动的CH…60M与CH…47I,适合用在平原战场上的武装直升机反而偏少。由此可见,印度陆军非常重视山地作战,甚至把山地作战部队当成了主力。

问题是,没有制空权,低空突击部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当印度陆军开始向查谟推进的时候,不得不面临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那就是原本应该用来运载进攻部队的直升机,要么躲在地下洞库内,要么撤到了南部地区,山地作战部队恢复了本来面貌,只能徒步或者搭乘车辆前往战场。

掌握了这一情况之后,裴承毅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让空军安排2个中队的J…16A战斗机在克什米尔上空巡逻之后,裴承毅没有给巴军提供太多的支援。

以印军的突击速度,就算没有阻挠,最快也要花2天时间才能到达查谟。

2天之后,战场上是个什么样子,谁又说得准呢?

当然,巴军指挥官没有裴承毅这么轻松。

印军出发之后,巴军就把重点转向了查谟。虽然不能丢掉卡苏尔,但是相比而言,查谟更加重要。

同样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巴军只能用步兵打阵地防御战。

如此一来,在21世纪30年代中叶,出现了一场很奇怪的战争,交战双方都没有大规模动用装甲力量,也没有大量投入空中力量,而是出动成千上万的步兵,在一块荒芜贫瘠的土地上展开“肉搏战”。

不管有没有人愿意相信,这就是一场步兵之间的对决。

印军的进攻打得很顽强,因为从斯利那加南下的巴军主力将在6日夜间到达查谟,如果不能在此之前攻占查谟,就将失去占领查谟的机会。更要命的是,巴军主力从斯利那加南下的目的是参加拉合尔方向上的作战行动,如果让巴军在拉合尔方向上发动反击,印军就将失去战役主动权。对印军来说,攻打查谟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而且必须在6日傍晚之前占领查谟!

巴军的防御打得很顽强,因为丢掉查谟,等于葬送5个主力师。

战斗中,印军拥有兵力上的优势。

印军总共投入了8个师,并且将唯一的装甲师打散编制,协助前线主攻的步兵师。8个师的总兵力超过10万,即便间隔1米排成一排,也能从查谟一直排到伯坦果德了。如此庞大的兵力,对仅有2个步兵师的巴军来说,绝对是艰巨考验。

巴军的唯一优势就是火力。

因为查谟与伯坦果德的直线距离超过80千米,距最近的印度城镇在40千米以上,所以除了伴随步兵与装甲兵前进的少量火炮之外,印军只能动用为数不多的远程火箭炮,几乎所有身管火炮都派不上用场。

与印军相比,巴军完全不存在火力问题。

获得共和国提供的电磁炮系统之后,除了为几个主力装甲师配备独立炮兵旅之外,巴军把半数以上的电磁炮系统编在了由军区与集团军指挥的炮兵旅中,其中两个炮兵旅部署在距离查谟不到100千米的杰赫勒姆与古杰拉特。因为巴军电磁炮的射程超过150千米,所以两处地点的炮兵旅可以在不转移阵地的情况下,为查谟守军提供炮火支援。2个炮兵旅,总共12套电磁炮系统,216门电磁炮,其火力投掷能力相当于6个传统炮兵旅,或者4个火箭炮旅。

在山地防御作战中,炮火的重要性超过了空中支援。

可以说,巴基斯坦军队与印度军队最清楚炮兵在山地作战中的意义。

数十年来,两国在克什米尔地区的炮战就没有停歇过,几乎每隔几个月,就会大张旗鼓的干上一次。用外界新闻媒体的话来说,就是久了不打,会降低炮兵的素质。

对进攻的一方来说,炮火打击肯定是最大的噩梦。

印巴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僵持几十年,印度凭借超过巴基斯坦十倍的国力,用了三次战争都没能把巴军赶出克什米尔地区,而巴基斯坦依靠共和国的强大援助,都没能控制整个克什米尔地区,关键就是山地进攻太难了。

几十年打下来,双方都掌握了炮兵在山地作战中的战术要领。

第四次印巴战争后,印度首先采购的不是先进的战斗机、也不是强大的主战坦克,而是可以用直升机吊运的大口径轻型火炮!印度在战后首先建立的军工企业,也是专门生产大口径炮弹的弹药厂。

由此可见,炮兵确实是山地的战争之王。

因为没有炮火优势,所以从一开始,印军的进攻就非常不顺利。

在到达巴基斯坦炮兵“火线”之前,伴随进攻部队前进的印度炮兵停了下来。在无法对巴军炮兵进行反击的情况下,印军炮兵确保生存的唯一办法就是留在巴军炮兵的打击范围之外。万幸的是,印军做了20年的准备,生产了足够多的远程炮弹。虽然其设置的炮兵阵地距离查谟还有50多千米,但是在使用远程炮弹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为进攻部队提供火力支援。

问题是,火力支援无法相互秀抵消。

随着印军进入巴军炮兵的打击范围,炮击就开始了。

整个晚上,巴军防御阵地上的步兵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呼叫炮火支援,为远在100多千米外的炮兵提供炮击参数。

在最初的几个小时中,巴军步兵甚至没有使用枪械,完全依靠炮火打击。

战争很残酷,印军不得不在炮火打击下前进。

此时,巴军的防御体系发挥出了威力。

按照共和国军事顾问的建议,巴军在查谟以东地区没有设置严密的防御阵地,从一开始就把希望放在了炮兵身上。换句话说,除非印军把战线推进到查谟城外,不然巴军不会与印军正面交战。

这种通过空间换时间的防御部署,不但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敌人的推进速度,还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己方的生存概率。

战斗打到这个地步,印军也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别说印军,连美军都没有装备能够拦截炮弹的防御系统。

换句话说,攻打查谟的前进路线不在地面上,而在空中。如果按照传统方式进攻,伤亡将达到无法承受的地步。

根据印军的战斗记录,仅在5日凌晨3点30分到4点30分的1个小时内,就有3421名印军官兵被巴军炮火炸死炸伤。而在这1个小时内,印军仅仅前进了3千米!从伯坦果德到查谟的路程总计174千米,就算从炮击开始的地点算起,到查谟的路程也有112千米。如果按照每小时3千米的速度推进,印军需要37个小时才能到达查谟,也就是在6日17点30分左右到达;如果按照每3千米伤亡3400名官兵计算,距离查谟还有24千米时,从伯坦果德出发的10万印军就将消耗得一干二净。

对8个师的10万印军官兵而言,从伯坦果德到查谟的山间公路,无疑是一条死亡之路。

6点过,印军停止前进。

巴军炮兵能在夜间准确无误的进行炮击,随着天色放亮,白天将变得更加危险。

问题是,对于已经进入巴军炮击范围内的印军来说,停止前进与继续前进没有多少差别,左右都是死路一条。

站在印军的立场上,如果最终目的是攻占查谟,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前进。

虽然巴军的炮火很猛烈,但是炮兵不可能一直开火,总得休整。只要坚持下去,巴军的炮击强度很快就会降低。利用巴军的炮火间隙,印军才有机会到达查谟。

问题就在这里,印军突然停止前进,只能说明印军的目的不是打下查谟。

裴承毅收到查谟方向上的战斗报告后,立即联系了蹇柄彪,让已经发起进攻的66军注意南面的异常情况。

局势非常明朗,印军攻打查谟的目的只是分散中巴军队的注意力。

在查谟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正在南下的巴军主力部队肯定会加快行军速度,赶在印军之前到达查谟。随着巴军主力部队加速南下,部署在伯尼哈尔山口的印军A集团军不用顾虑侧翼威胁,可以放心大胆的北上。

裴承毅没有插手查谟的战斗,正是希望印军A集团军北上。

66军在5日凌晨2点30分开始攻打斯利那加,按照裴承毅的部署,蹇柄彪只派出了1个战斗旅与2个航空营,同时让炮兵旅全力以赴的炮击斯利那加南部城区的印军阵地,制造66军全力攻打斯利那加的迹象。实际上,66军的主力部队全在战场外,正严阵以待的等着即将到达的印军A集团军。

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如果66军能够在斯利那加南面歼灭印军A集团军,哪怕只是重创印军A集团军,都能迫使印军向斯利那加方向增兵,甚至迫使印军假戏真做,拼尽全力攻打查谟,阻止已经南下的巴军返回斯利那加。

打到这一步,后面的战斗就不由印军做主了!

    卷十 龙腾九天

第81章 因势利导

入巴之后,蹇柄彪的日子过得就不舒坦。

对于前线指挥部的战役部署,蹇柄彪一直有很大的意见,让66军单独攻打斯利那加不是问题,不给66军足够的支持就是大问题。想当初,39军单独攻打汉城,也得到了空军与炮兵的全力支持。虽然斯利那加比不上汉城,但是考虑到特殊的的理环境,攻打斯利那加的难度丝毫不比攻打汉城差,更要命的是,在进攻时间上,前线指挥部没有给蹇柄彪任何回旋余地。

作为军人,蹇柄彪只能服从命令。

5日凌晨2点30分,66军攻打斯利那加的作战行动开始。

因为空军正在支援卡苏尔方向上的战斗,所以地面部队出动之前,塞柄彪尽其所能的让第665炮兵旅与赶来配合的陆航攻击部队进行了前期火力准备。受后勤保障限制,蹇柄彪把大部分任务交给了陆航攻击部队,只让第665炮兵旅对已经掌握的印军地面防御工事进行重点炮击。

与当初印军在拉合尔方向上的进攻一样,火力准备只进行了30分钟。

3点整,在斯利那加西南方向上展开的第662装甲突击旅在炮兵与刚刚赶来的战术航空兵的支援下,向斯利那加南部城区的印军防御阵地发起了进攻。

蹇柄彪没有把第661装甲旅派上去,算是留了一手。

在66军中,虽然第662装甲突击旅的编制规模比第661装甲旅还要大,总兵力超过了6000人,是全军规模最大的旅,但是在装甲力量方面,第662装甲突击旅比第661装甲旅稍微少一点,只有3个坦克营、总共装备DZ…31A主战坦克126辆,另外6个装甲营装备主战坦克84辆。与第661装甲旅相比,第662装甲突击旅最大的特点就是兵力配制均衡,在9个战斗营中,总共有15个坦克连与18个步兵连,另外还有2个炮兵营、1个后勤营、1个装甲拎修营、1个航空营、1个独立侦察连、以及1个旅部警卫连。得益于均衡的兵力配制,第662装甲突击旅能够适应各和战斗环境。

让第662装甲突击旅担任攻打斯利那加的任务,也是因为其独立作战能力更加突出。

关键是,蹇柄彪知道,攻打斯利那加,只是逼迫伯尼哈尔山口的印军加速北上,真正的战斗肯定在斯利那加南面。留下更加擅长装甲集群突击作战的第661装甲旅,以及能够依靠低空运输力量进行快速战术机动的第663步兵旅,才有更大的把握在南面的野战中歼灭印军主力部队。

受此影响,所军攻打斯利那加的行动是雷声大,雨点小。

地面战斗持续到4点30分,第662装甲突击旅在蹇柄彪的亲自指挥下,只发动了2次冲击,而且均在遭到印军顽强抵抗之后主动撤了下来。受此影响,第662装甲突击旅没能突破印军的外围防线,也没有在战斗中遭遇多少损失,只有8名官兵受伤,2辆DZ…31A与3辆DB…30A在战斗中受损。

在第662装甲突击旅准备第三次进攻的时候,战局出现了转机。

随着200多架DW…26B低空攻击机满载弹药返回战场,第662装甲突击旅进攻乏力的问题得到了根本性解决,准确的,是再也不用第662装甲突击旅去冒险攻占印军的防御阵地了。

按照蹇柄彪的安排,第662装甲突击旅派出了侦察部队。

在前两轮进攻中,第662装甲突击旅的侦察部队就用战术无人侦察机搞清了印军防御阵地上的火力点设置情况,随后由旅部直接向提供战场支援信息的支援部队发出请求,获得了由预警机提供的印军防御阵地全面部署情况。在低空攻击机群到达之前,第662装甲突击旅的侦察部队基本上摸清楚了印军的地下坑道系统的部署情况,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还出动数架携带了地下目标探测雷达的无人侦察机,对印军阵地进行了重点搜索,将发现的地下坑道系统标注在了火力打击地图上,通过战术数据链,同步传输给了相关作战单位,为低空攻击机群提供最准确的火力引导信息。

如同空降15军在锡金的作战行动一样,面对打不下的阵地,最好的办法就是彻底摧毁。

200多架DW…26B没有轰炸坑道,而是重点轰炸坑道的出入口,以及地下结节点。按照每架DW…26B携带2枚重型钻地炸弹计算,200多架DW…26B能够一次投掷近500枚重型钻地炸弹,足以摧毁印军在斯利那加南部城区的地下坑道系统。

战争的残酷性在这个时候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DW…26B机群到达之前,蹇柄彪让航空旅的DZ…25C战术运输机将第662装甲突击旅2个炮兵营的48门电磁炮,以及隶属于第665炮兵旅的3个炮兵营的72门电磁炮送到了斯利那加西南方向上的山头上,以俯射的方式打击印军阵地上的火力点。蹇柄彪的目的不是用电磁炮对付机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