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第11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战早已证明,对于国土面积过于广袤的国家,战略轰炸的意义并不明显,甚至会让轰炸方付出不可承受的损失。历史上,被轰炸炸垮的只是一些国土面积狭小的国家,而且主要是孤立无援的岛国。别说对付美国这种拥有完善的本土防空系统的国家,哪怕是在20多年前,共和国在占据了几乎所有优势的情况下,也没有通过一场大规模战略轰炸来打垮国土面积大约为美国三分之一的印度,而是出动百万大军,以一场规模宏大的地面战争击败了印度。当时共和国不是不打算用轰炸来打垮印度,也不是想让陆军官兵做出牺牲,而是权衡利弊之后,做出了打地面战争的决策。
对付美国这样的国家,战略轰炸的难度更大。
别的不说,要想炸垮美国,至少需要动员数万架轰炸机,消耗数以亿计的弹药。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仅仅将阿拉帕契亚山脉以东的美国东部地区变成废墟,就需要出动千万架次的轰炸机,消耗2亿吨弹药物资。以出动1000万架次为准,按照战争期间轰炸机的平均损失率计算,这都意味着要损失大约3万架轰炸机(平均损失率为千分之三,即出动一千架次损失三架)。毫无疑问,如此巨大的损失让轰炸变得得不偿失。要知道,共和国在2061年生产的轰炸机也不过2万多架。相对而言,弹药消耗更加惊人。暂且不说生产2亿吨弹药物资需要多少资源,仅仅向前线运送这些弹药物资就需要载货量为10万吨的商船航行2000次,即一支由50艘商船组成的船队航行40个来回。因为在航运途中会有损耗,商船本身也需要消耗物资,加上其他部队消耗的物资,投向美国的弹药仅占实际消耗的40%左右,即需要运送的物资不是2亿吨,而是5亿吨。如此一来,就算共和国投入20支船队,也要保证每支船队在1年内跑5个来回。
组织、调运、分配与管理这么多的物资,绝对是一件能让人发疯的事情。
正是如此,在进军美国之前,共和国先后占领了迪戈加西亚、控制了塞舌尔群乌、让南非出让了福尔斯湾、扫荡西非地区、攻占佛得角群岛、进军小安德列斯群岛、强攻波多黎各。这一切,都是在为进军美国做准备。
问题是,从理想角度出发,进军美国的最佳前进基地是古巴,而不是波多黎各。
别的不说,如果能在古巴的西北地区部署射程在1500千米以上的大口径电磁炮,就能用炮火摧毁从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到田纳西州的纳士维尔、再到阿肯色州的小石城、再到得克萨斯州的休斯顿,这条线以南的所有城镇,使美国最富庶的,也是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变成无人区。
这绝对不是在吹牛,对澳轰炸的时候,共和国海军就用行动证明了远程炮兵的威力。
更重要的是,部署在古巴的战略轰炸机能以最大载弹量的方式起飞,轰炸除了阿拉斯加州与夏威夷州之外的美国所有州,并且保证以平均每天一个架次的速度出动,持续作战好几个月。
古巴还可以作为护航战斗机的基地,掩护部署在海上基地群上的战略轰炸机。
如果有必要,古巴甚至能的成为共和国地面部队的前进基地。
总而言之,不管是以战略轰炸、还是以地面战争的方式结束这场战争,共和国都得进军古巴,并且把古巴作为进军美国本土的跳板。
正是如此,古巴才是共和国军事行动的终极目的之一。
虽然还存在第五种情况,即在战略轰炸全面开始之前,只要共和国能够证明可以通过战略轰炸来取的胜利,美国当局就会在巨大的战争压力,特别是全面毁灭的压力下,接受共和国开出的投降条件,以美国投降的方式来结束战争。但是这种可能性也不是很大,毕竟一个拥有8亿人口的国家很难在尝到苦头之前投降。而且要让美国尝到苦头,要让美国人相信美国已经输掉了战争,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战略轰炸。说得直接一点,战略轰炸就是在教训美国,是在为避免地面战争而努力。
随着共和国军队进军波多黎各,美国没有投降的迹象,第五种可能基本上成为泡影。
在此情况下,共和国当局只能考虑第四种可能,即在不得不出动地面部队之前,让美国当局做出投降的决定。
为此,共和国必须进军古巴,而且越快越好。
2062年底,共和国海军率先经牙买加海峡进入古巴东南海域,并且在离开之前炮击了关塔那摩美军基地。
虽然此时波多黎各的战斗还没结束,但是美国当局已经认识到,古巴是必须守住的战略要地。受此影响,美国当局做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决定,让成军不久的4支主力舰队南下与之前参与了佛得角群岛海战的2支主力舰队会合,在古巴北面的佛罗里达海峡待命,准备迎击北上的共和国海军舰队。
因为背靠本土,所以美国海军没有出动航空舰队,也没有向南部署海上基地。
面对美军的挑战,共和国海军别无选择,只能北上应战。说得简单一点,美国舰队的存在,挡住了共和国进军古巴的步伐,在美国舰队的威胁消除之前,共和国不可能冒险向古巴派遣军队,古巴也不会冒险参战。
只有夺取制海权,才能让进军古巴的行动变得有意义。
为此,共和国海军几乎出动了大西洋上的全部作战力量,即8支主力舰队、4支航空舰队与6座海上基地群。
最后的海上决战即将到来!
卷十四 硝烟漫天
第119章 二次革命
这场被称为“古巴海战”的海上决战,可以说是一次承上启下的战斗。
从海上作战的战术范畴来看,第三次世界大战有两个重大转折点。
第一个转折点就是大口径电磁炮登上海战舞台,成为海战利器的“马尔代夫海战”。虽然在这场战斗中,受射程等次要因素限制,配备了大口径电磁炮的水面舰艇的表现并没不是完全令人满意,但是实战结果已经证明,以大口径电磁炮为代表的超远程火力打击的时代已经到来,海战将进入一个由火力投送决定胜负,而不是由航空兵决定胜负的时代。接下来的几场海战中,主力舰登上了海战舞台,并且以“五分钟表演”征服了海洋,让称霸海洋一百多年的航母沦为配角。
短短几年,惊人的技术进步就让主力舰的战斗力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不得不承认,战争对科技发展有着无与伦比的推动效果。说得不客气一点,很多在平时想都不敢想的技术,在战争期间不但可以想,而且很快就会变成现实。举个最为简单的例子,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诞生的核武器,如果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交战双方对胜利的疯狂追求,以和平时期正常发展速度为准,即便再过一百年,也不见得能够制造出可以实战使用的原子弹。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恐怕没有任何一个政治家会相信能够制造出可以摧毁一座城市、甚至毁灭整个人类的炸弹。与原子弹相似的还有其他很多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技术,比如抗生素、比如电子技术、比如计算机等等,这些都与战争有关,而且最初都是为战争服务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电力革命也与战争有关。
第三次世界大战实际上是由电力革命引发的人类社会生产结构大调整的直接结果,是老牌帝国与新兴大国为了争夺人类文明主导权所产生的直接对抗。
这种影响,深入到战争的各个层面。
垂直起降运输机的出现、以及在战场上得到广泛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地面战争的面貌与战术,让地面部队不再依靠公路、铁路等基本交通线,受地理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可以更加灵活自由的行动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地面战术。
当然,这种影响也体现在了海军身上。
这就是以电磁炮为代表的能量武器。
如果没有电磁炮,海战战术很有可能倒退一百多年。
重要的是,技术进步不会因为某种战术得到验证而停下来,当某种具有革命性的技术取得突破之后,战术必然发生重大变化。这就如同内燃机的出现,让人类首次获得了飞上天空的能力,从而让航空兵成为战场主宰,航空战术决定了一切一样,第二个重大转折点就来自一次技术革命。
量子通信技术!
作为一种基础技术,量子理论与相对论几乎同时出现,而且从一开始就是矛盾,即在量子理论主导的微观世界中,光速并非信息传递的最快速度。
自从量子理论得到证实,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就没有停止过相关的研究,几乎所有量子理论学者的最大梦想就是能像原子弹那样,将量子论从理论变成现实。比如在20世纪,世界各国就花了很大的力气,希望能够将量子理论变成现实,研制出所谓的量子计算机,从而突破电子计算机的限制,获得更加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
量子理论并不高深,要变成现实却非常困难。
与相对论比较就能发现,量子理论只能用在微观层面上,而人类控制微观层面的能力显然不如控制宏观层面的能力。
这也正是原子弹比量子计算机更加容易制造的原因。
当然,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没有足够巨大的、大到能够由量变引起质变的投入。
要知道,如果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话,原子弹也不可能在1945年爆炸,并且以此而改变人类历史。
能达到引起质变的投入,只能打一场规模浩大的战争。
当然,在战争爆发之前,共和国与美国就在量子领域投入了巨额科研经费。
根据战后解密的资料,早在21世纪20年代初,也就是电力革命初期,共和国就在国家物理实验中心设置了一个专门的实验室,并且以国家科研的方式,为量力理论的实用化提供巨额科研经费。到2049年的20多年间,用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经费高达数千亿元,只是取得的成果非常有限。
归根结底,还是投入不够。
这一情况,在2049年得到了改变。
在战争威胁面前,科研经费不再是问题。更重要的是,当时共和国军队面临着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即强制电磁干扰系统在全球扩散,使得众多精确制导武器变成摆设,如果不能找到不受电磁干扰的通信手段,并且使之实用化,共和国军队就得回到机械化时代,依靠机械力与人力来大赢第三次世界大战。毫无疑问,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或者说会因此而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
新的通信理论是现成的,即量子理论,只是实用化的难度非常大。
从2049年开始,随着共和国启动战争准备工作,用在量子理论研究上的科研经费增加了几十倍。更重要的是,这一年,共和国当局采纳了物理实验中心的建议,把量子理论应用研究的重点由量子计算机转到量子通信。
这么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量子通信更加简单。
从理论上讲,可以把微观粒子的状态分成高能态与低能态,而这两种状态就相当于电子计算机里的开关电路,也就是二进制中的1和0。如此一来,只需要通过控制微观粒子的能量状态,结合量子理论,就能将信息瞬间传递到另外一个或者几个同态量子上,达到无间隔传递信息的目的。因为不依靠电磁场传递信息,所以这种通信手段不会受到电磁干扰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微观粒子的状态是无法模仿的,所以量子通信系统在理论上能够做到绝对保密。
总而言之,量子通信有着非常光明的发展前途。
当然,这也符合共和国军队的胃口,毕竟军队最需要的不是更快的计算机,而是安全有效的通信手段。
问题是,获得2个以上的同态量子是最大的技术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共和国的数千名顶级科学家用了十多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直到2060年,也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第四个年头里,才通过加速器,首次获得了一对同态量子,并且将其成功分离,由此证明了量子通信理论的正确性。
万事开头难,开起头,也就不难了。
因为在大战期间,所以量子通信技术上首先就应用在了军事上。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种“遥控战斗机”。
因为量子通信不受速度限制,能够即时传递信息,所以遥控战斗机的反应速度不比有人驾驶慢。量子通信在理论上不受干扰,因此不会出现通信受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量子通信系统的信息传递速度是电磁通信的几百倍,理论上甚至能够达到无限,所以遥控战斗机不会出现通信带宽的问题。
当然,光有一种先进的通信技术,无法带来先进的武器装备。
作为一种划时代的战斗机,除了采用量子通信设备来传递遥控信息之外,还集成了几乎所有用得上的先进技术。比如,这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具备空天作战能力的战斗机。说得准确一点,就是在不牺牲大气层内作战能力的前提条件下,具备完善的轨道作战能力,能够像轨道飞行器那样执行作战任务。又比如,这是世界上第一种完全采用动力升力技术的战斗机,即没有气动升力结构,也就没有机翼、没有能够产生升力的机体,也就不需要为了提高升力而采用特殊设计,而是完全根据作战目的,即所执行的作战任务来设计机体,使其作战效能最大化。
在众多技术中,最突出的,还是被称为“意识遥控”的控制技术。
所谓的“遥控”绝对不是那种拿着遥控器来控制在几千千米、甚至上万千米外作战的意思。要知道,如果采用传统的控制方式,即靠四肢来控制,通信技术早就不是问题,真正的瓶颈在人类的神经系统上,即人的反应速度跟不上作战要求。正是如此,在J…22等众多所谓的高机动战斗机上,需要采用生命辅助系统,用药物、电流等等方式来刺激飞行员的反应神经,使飞行员的反应速度提高好几倍,甚至好几十倍。如果没有这些技术,有人驾驶的战斗机早就被无人驾驶的战斗机取代了。
可惜的是,有机体的反应速度毕竟有限。
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掘遥控战斗机的潜力,就得改变这一局面,使控制武器装备的人类不再是武器裴备性能的制约者。
唯一可行的就是“意识控制技术”。
所谓的“意识控制技术”,就是直接收集控制者的脑电波,并且对脑电波进行分析,搞清楚控制者的意图,然后由装备来执行这些意图。因为“意识控制技术”属于电磁领域,技术跨度不是很大,在大战爆发前就已成熟,只是受应用范围、可靠性等等因素影响,直到大战爆发后好几年,才在J…22上得到应用。问题是,在没有可靠通信技术的情况下,不得不把意识控制系统做成全封闭式,以免受到电磁干扰的影响。也就是说,飞行员仍然得呆在战斗机上,而飞行员的身体承受能力自然成为了战斗机机动能力的短板,即便使用了抗荷服与能够提高机体承受能力的药物,人类也最多只能承受20多个G的过载,而这也是J…22等最后一代有人驾驶战斗机机动性能的极限。
“意识控制”加上“量子通信”就成了“意识遥控”。
因为控制战斗机的人员(不在战斗机上,自然不能称其为飞行员)留在了后方,所以战斗机的机动能力不再受人类肌体承受能力限制,可以尽量提高。正是如此,遥控战斗机才取消了升力结构,原因很简单,传统的气动飞行器中,主要提供升力的部分、比如机翼的承受能力都比较差,算得上是结构上的缺陷。要想尽量提高飞行器的机动能力,就得像把飞行员留在地面上那样,去掉这些结构缺陷。
受此影响,第一代遥控战斗机与传统意义上的飞机,甚至是J…22这种离经叛道的战斗机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