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国策 >

第1110章

国策-第1110章

小说: 国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毫无疑问,共和国必须推行一种类似于“马歇尔计划”的全球复兴计划。

在这个计划中,自然少不了美国的份。

也就是说,不管共和国与美国的矛盾有多么深刻,随着战争结束都成了过眼云烟。在美国已经战败的情况下,共和国肯定要帮助美国度过难关,也就需要向美国投入巨额的战后重建经费。

问题是,有多少共和国公民支持这么做呢?

要知道,即便是更加开放的美国人,也不见得会帮助刚刚拼得死去活来的敌人进行战后重建。就拿第二次世界大战来说,大战结束之后,如果不是苏联对西方世界构成的巨大威胁,美国肯定不会急着帮助德国恢复元气,更没有理由重新武装德国。这一点,在日本身上就体现的非常明确。日本能够在战后迅速复兴,仅仅用了30多年就成为发达国家,而且是全球第二的经济大国,关键不是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的主要对象是德国、法国、英国等众多欧洲国家,日本获得的好处非常有限),而是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以及10多年后的越南战争。在这两场战争中,美国目庞大的物资需求成为日本经济复兴的强大动力,也是日本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因。

可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没有多少美国人支持美国政府帮助日本重建。

这种情况,在共和国也存在。

虽然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直接起因与美国无关,但是美国是主要推动者,而且美国也是共和国的主要敌人。几乎所有共和国公民都认为,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俄罗斯绝对不会成为共和国的敌人,更没有胆量挑战共和国,第三次世界大战也就不会爆发,至少不会在2057年爆发。

更重要的是,共和国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代价。

在此情况下,要共和国公民节衣缩食,帮助不久前还是敌人的美国进行重建,恐怕就算裴承毅有着崇高的威望,也没有办法说服共和国公民吧。

受此影响,必须用一个折中的办法帮助美国进行战后重建。

为波多黎各人支付巨额迁徙补偿金,就是共和国当局找到的折中办法。

不管怎么说,绝大部分共和国公民并不清楚波多黎各与美国的关系,甚至没有几个共和国公民能将“波多黎各”与一座岛屿联系起来,而不是把它当成某种快餐、或者是某种西方奢侈品。

共和国支付给波多黎各人的12000亿安置费用,在美国的战后重建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因为这些钱是通过消费、建设等方式直接流入市场的,所以对经济发展产生的拉动效应相当于50000亿元的政府直接投资,如果算上航运、物流、资源开采、人员流动等等因素带来的影响,则相当于80000亿元的政府直接投资。战后,一些西方机构甚至认为,共和国通过“波多黎各大迁徙”注入的资金相当于10万亿政府直接投资。更重要的是,这些投资并不是没有回报。

美国经济迅速复苏,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帮助共和国、以及以共和国为核心的集约集团走出了困境。

原因很简单,美国复苏所需要的资源与投资主要来自共和国与集约集团。

随着美国市场复苏,得益最多的就是共和国的民间资本。要知道,整个战争期间,共和国当局通过发行战争国债、战争债券、战争信贷等等方式,募集了大量资本,而这些资本在战后都将陆续偿还。也就是说,战争期间,共和国的企业家都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而战争结束之后,共和国的企业家就得为巨额资本找出路了。在此情况下,一种合适与合理的投资方式比什么都要宝贵,而一个旺盛的市场,且注定会发展壮大的市场,自然是最合理的投资目的地。

美国,正是这样一个市场。

根据战后解密的一份资料,当时共和国当局估计美国战后重建的市场规模高达150万亿元。

因为没有能够充分估计到美国的抵抗意志(这份资料出现的时候,美国正处于战略大溃退期间),所以没有对美国遭受到的战争破坏做出全面评估。也就是说,严重低估了美国战后重建的市场规模,即便是150万亿元,也足够共和国的资本家忙活几十年,并且在这几十年间赚得盆满钵满了。

由此可见,帮助美国进行战后重建,实际上就是在为共和国的资本开拓一个新的市场。

很显然,让波多黎各人自由选择去留,绝不仅仅是民主抉择那么简单的事情。

在得到经济利益的同时,共和国当局也需要为此承担更多的政治麻烦。这其中,最大的麻烦就是如何安置那些不愿意离开的波多黎各人。

战争爆发的时候,波多黎各的登记人口超过500万人,除掉战死的、以及在战争期间前往美国的,战后还有大约450万人,其中320万人选择前往美国。也就是说,还有130万波多黎各人留在了岛上。

虽然比起近千万的犹太人,130万波多黎各人不算多,但是从法理上讲,这些波多黎各人才是波多黎各的主人,因此他们的利益在犹太人之前。如果不能妥善解决这些波多黎各人的利益要求,波多黎各将变成第二个巴勒斯坦。

问题就在这里,共和国会安心解决这个问题吗?

事实证明,共和国当局不打算解决这个问题,也没有真正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原因很简单,一个犹太人控制的波多黎各就不是波多黎各了。

从政治层面出发,控制犹太人国家的最好办法就是为这个国家制造麻烦,让其不得不依靠大国的帮助。以色列能够成为美国的附庸国,并且在上百年内成为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头号打手,就是因为以色列有很多麻烦,不得不依靠美国。

最初的时候,共和国也想扶持一个必须依靠共和国的犹太人国家。

问题是,共和国当局把这个问题想得太简单了,不管怎么说,犹太人是西方民族,而且是西方最核心的民族,文化上的差别使犹太人不可能成为共和国的盟友,更不会心甘情愿的听从共和国的调遣。

欧洲在犹太人问题上咬着不放,就与此有关。

不能控制与利用,就只能打压与牵制。

如果将整个波多黎各交给犹太人,谁也不能保证,50年后,犹太人不会再次成为西方振兴的主导力量。

要知道,这场战争改变了世界格局,却没有改变犹太人在西方世界、特别是西方社会财富中的主导地位。

牵制犹太人的最简单办法,就是在波多黎各安排另外一股力量。

可以说,130万决定留下来的波多黎各人,成为了决定波多黎各未来的关键因素。

再回头看,也就不难明白,共和国为什么要让波多黎各人自行选择未来了。不管波多黎各与美国的关系有多么密切,总会有一部分波多黎各人选择留下,而这部分波多黎各人就是共和国控制这座岛屿,牵制犹太人的关键力量。

根据《开罗协议》,战争结束之后,将把波多黎各分成“犹太区”与“拉美区”。为了避免历史重演,并不分开建立“犹太国”与“拉美国”,而是成立联合政府。联合政府将采取议会总理制,总统只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由犹太人与波多黎各人轮流担任,议会分为上议院与下议院,犹太人与波多黎各人在上议院各5成席位,下议院分区选举产生。这样既能保证两个民族的权利,又能充分民主。

显然,这对犹太人并不有利。

只不过,欧洲当局必须接受这样的结果。原因很简单,共和国已经在安置犹太人的问题上做了让步,如果不是欧洲始终坚持要把犹太人定居点设在大西洋上,而且得在以西方文明为主的北大西洋上,共和国肯定会选择太平洋上的某座群岛,比如马里亚纳群岛、或者夏威夷群岛,甚至有可能把犹太人定居点设在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既然共和国在犹太人定居点上做了让步,欧洲就的在政治体制上做出让步。

谈判本来就是相互妥协,不可能始终由某一方让步。

可以说,欧洲为犹太人做出了很大的牺牲。

要知道,为了帮助几百万犹太人迁徙到波多黎各,欧洲也投入了数万亿经费,而这些钱几乎都用在了波多黎各的重建上,与美国重建、与欧洲重建、与俄罗斯重建、与中东重建没有任何关系,而波多黎各仅仅只是一座面积不到10000平方千米的岛屿,就算这座岛屿上的人口最终超过了1000万,其市场份额也非常有限,对欧洲经济发展产生的拉动效应也非常有限。

从某种意义上讲,帮助犹太人迁徙,成为了制约欧洲战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只不过,欧洲更关注的不是大西洋对岸的犹太人定居点,而是近在咫尺的中东,以及与欧洲关系密切的阿拉伯国家与伊斯兰世界。

    卷十四 硝烟漫天

第116章 大国舞台

与犹太人问题比起来,阿拉伯人问题要复杂得多。

名义上,“阿拉伯人”是一个民族称谓,但是在具体的民族划分上,阿拉伯人与汉人非常相似,即没有一个固定的、而且得到全部成员承认的基本文化。广义上讲,讲阿拉伯语与使用阿拉伯文的都是阿拉伯人,而一些不讲阿拉伯语、也不使用阿拉伯文的人也自认为是阿拉伯人。

简单的说,“阿拉伯人”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广泛的称呼。

受历史、地理等等因素影响,特别是历史上,阿拉伯人创造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所以阿拉伯人的分布范围非常广泛,且地区差别非常明显。

如此一来,要将阿拉伯人统一到一个政府之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受民族独立运动影响,阿拉伯世界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希望将所有阿拉伯人统一到一个政府之下。这个努力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阿拉伯国家联盟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惨败而化为泡影。随后的几十年间,因为美国主导的世界格局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所以阿拉伯世界的统一努力不但没有收到任何成效,反而在几次地区战争之后变得遥不可及,直到21世纪20年代末,美国在伊朗战场上一败涂地,共和国在东方崛起,阿拉伯世界的统一努力才看到了新的希望。只不过,这也仅仅只是希望,因为“阿拉伯世界”是一个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千米、人口超过4亿、包括二十多个国家的广大含义,所以不管是共和国、还是想在中东地区插上一手的其他国家,都对阿拉伯世界的“统一大业”不太感冒,甚至刻意回避。

共和国在犹太人问题上徘徊不前,与阿拉伯人的关系最为密切。

说的直接一点,如果不能妥善解决阿拉伯人问题,也就是在不激怒阿拉伯人的前提条件下阻止阿拉伯国家统一到一个政府之下,将犹太人赶出中东地区对共和国、以及其他任何大国都没有好处可言。

显然,欧洲也不希望在身边出现一个强大的阿拉伯国家。

要知道,阿拉伯世界不仅仅包括中东与海湾地区,还包括北非、甚至欧洲巴尔干半岛的部分地区。也就是说,如果阿拉伯世界出现了一股走向统一的向心力,欧洲也将成为受害者。

万幸的是,在这个问题上,欧洲与共和国有着共同利益。

《开罗协议》中,一个最为重要的条款就是共和国承诺不再支持建立一个统一的阿拉伯国家。

作为补偿性协议,欧洲将支持成立一个“泛阿拉伯国家联盟”。

显然,这两条协议,绝对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有人认为,这是阿拉伯世界分裂的导火索,也有人认为,这是中东乱局的开始,还有人认为,这是战后世界动荡的根源,更有人认为,这是东西方斗法的结果。

不管怎么说,这是两条霸权协议,是两条根本没有顾及到阿拉伯人利益的霸权协议。

表面上看,共和国受到欧洲的压力,被迫做出让步,以牺牲阿拉伯人的利益,换取自身利益。反过来看,也可以认为是欧洲为了帮助犹太人,不得不在阿拉伯人的问题上向共和国做出妥协。

可以说,双方都不想担责。

在双方都想推卸责任的情况下,得到的结果是双方都得承担责任。

说得不客气一点,这两份协议,足以让4亿多阿拉伯人心灰意冷。

当然,在这两条公开的协议后面,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毋庸置疑,共和国与欧洲已经在此基础之上,针对“去以色列”之后的中东地区、乃至整个泛阿拉伯的区的势力范围做了规划。

根据一些没有得到证实,也许永远也无法得到证实的消息,早在《开罗协议》签署之前,共和国与欧盟就达成了一份至关重要的秘密协议,对欧亚非大陆交汇处的势力范围做了明确划分。

埃及以西的北非地区,将是欧洲的传统势力范围,也就是说,大战结束之后,共和国将从摩洛哥撤军(因为直布罗陀要塞不属于北非地区,也不属于阿拉伯国家,所以共和国没有答应从直布罗陀要塞撤军),将该地区的主导权交给欧洲。作为回报,欧洲将承诺不向北非地区扩张,即不吸收北非国家加入在战后成立的“大欧州国”。

约旦以东的西亚地区,将是共和国的传统势力范围。因为欧洲在该地区没有驻军,所以该地区的战后规划完全由共和国做主,欧州要做的,只是接受与承认共和国在该地区的所作所为。作为回报,共和国承诺在不涉及国家主权的领域,比如经济、贸易等方面,与欧洲共享西亚利益。

从埃及到约旦,将是共和国与欧洲的势力缓冲区。

事实上,这也就是所谓的“泛阿拉伯国家联盟”的核心地区。

虽然与共和国战前规划相比差了许多,毕竟叙利亚与伊拉克都被排除在了这个核心地区之外,而埃及本身又有很强的独立自主意识,所以共和国在“泛阿拉伯国家联明”的影响力肯定不会大到哪里去,至少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力,但是埃及一直严守中立,而且一直在利用共和国对抗欧洲在北非地区的扩张行动,所以只要欧洲不做得太过分,“泛阿拉伯国家联盟”肯定成为一个框架组织,不会有多大影响力。

因为欧洲也惧怕一个强大的阿拉伯国家,所以共和国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说得直接一点,这份秘密协议的最大受害者就是阿拉伯世界。准确的说,是除了埃及之外的其他阿拉伯国家。

因为根本利益得到了保障,所以共和国与欧洲都是受益者。

大战期间,埃及保持中立,并不是战胜国,而在大战后却得到了最大的好处,成为了阿拉伯世界的中心国家,毫无疑问,埃及得到了好处,而且还是巨大的好处。与之相比,叙利亚与伊拉克是战胜国,而且为战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换来的却只是一些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虚名。

不说与埃及比,就连作为战败国的摩洛哥都比不上。从这个角度出发,阿拉伯世界不在战后分裂才是怪事。

明白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战后的阿拉伯世界会成为动荡的根源。

作为最强大的阿拉伯国家,埃及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出卖其他阿拉伯国家。虽然在大战结束之后,埃及在中东地区与北非地区的地位得到了共和国与欧洲承认,并且被公认为地区强国,还得到了如同约旦、巴勒斯坦这样的阿拉伯国家的认同,但是埃及的影响力也仅仅局限在这个小小的三角地区。

从某种意义上讲,欧洲在这份瓜分阿拉伯世界的秘密协议中获得的利益并不多。

把目光放得更广阔一点就能发现,欧洲在阿拉伯问题上做了很大的让步。在欧亚大陆上,虽然欧洲通过出兵俄罗斯、并且与共和国瓜分俄罗斯欧洲地区、以及在战后与共和国共同建立新的俄罗斯联邦,稳住了战线,并且用一个不算过于弱小的俄罗斯将共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