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明朝第一弄臣 >

第235章

明朝第一弄臣-第235章

小说: 明朝第一弄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郑和的船队出发后,不但大明沿海的倭寇被清扫一空,倭国本土也是震骇莫名,日本国王上表称罪,并且说倭寇乃是倭国盗匪组成,与倭国朝廷无关,并且派出水军配合明军清剿的清剿行动。

在这以后的很长时间内,倭寇都不复出现在大明海疆,使大明海域恢复了正常的秩序。

而陈祖义是广东潮州人,在洪武年间,举家去了南洋。而后,他盘踞在马六甲十多年,规模鼎盛时超过万人,战船百余艘,出没于日本、台湾、南海、印度洋等海面,不但劫掠过往船只,甚至威逼南洋的一些小国向他上贡,可谓雄霸一时的海上枭雄。

太祖朱元璋就对这人非常愤恨,洪武年间,陈祖义身上有五十万两的悬赏,到了永乐年间,这个悬赏足足翻了十五倍,变成了七百五十万两这个数字几乎跟大明一年的收入相当,可见明朝两位开国帝王对他的重视。

最终消灭陈祖义海盗势力,将他生擒活捉带回大明的,就是郑和,这件事也正是发生在永乐五年,也就是郑和首次下西洋后,返航的过程中。

因此,谢宏可以很有把握的说,除非朱棣是清楚的知道朱允炆投靠了陈祖义,否则,下西洋的行动就不可能是为了抓那个少年,而是蕴含了拓展海域目的在内的军事行动,而且,这项军事行动是极为成功的。

江南也好,福建广东也好,正是在海路被打通之后,大规模的海贸才开始发展起来的,随着郑和的船队的行进,民间的商船追随其后,大大的拓展了海贸的规模。

至于盈利,到底有没有,有的话是多少,其实也被湮没在历史之中了,可谢宏相信,就算官方的船队是处于亏损的状态,可民间的商人却都是赚了个钵满盆肥。那可是有海军开路的海贸,怎么可能不赚钱呢?

从下西洋行动的始末中,也可以看出来士大夫们心态的转变,由开始的支持,变成了反对,到了最后更是变成了抵制行为。

为什么?还不是郑和的船队已经扫平了海路,对他们来说没有用处了,这还不算,最关键的是朝廷的船队开始赚钱了。而郑和是个太监,很显然,他赚的钱不会进入国库,只会充实皇帝的内库,这叫士大夫们如何不眼红?如何不抵制?

永乐年间,他们对付不了朱棣,只能暗地里咬牙切齿,但是等到朱棣一死,被他们忽悠的晕头转向的朱高炽可不是对手,直接就下了圣旨,将正在进行第七次远航的船队召了回来,然后下达了禁海令。

那支曾经站在世界巅峰的船队的结局是令人悲哀的,它们也许是在船坞中静静腐烂,又或者是成了工部清册上的一个数字,而实际上去了其他地方,换了其他主人……

总之,这支舰队就这么消失了,而华夏的航海文明也彻底终止,尽管海港依然繁荣,海贸也仍在继续,可没人再关心提高航海技术,拓展国家海域,因为那些东西显然跟赚钱没有关系,只会成为累赘罢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三宝太监下西洋的典故,在大明民间也是讳莫如深的。尤其是在京城这样的内陆地方,除了故老们偶然提及的,自己在小时候曾经听说过的故事,又或见到过的奇珍异物,再也没人能够说出这个典故的详情了。

只知道有这事儿却不知道详情,反而更有神秘感,所以,当吴勇健进到珍宝斋之后,只听了几句话之后,他的注意力就牢牢的被吸引住了。

“却说三宝太监的船队离了满刺加国,向南顺风而行,一晃就是数十日的光景……茫茫大海上完全见不到陆地,竟是到了海角天涯一般,这一日,船上水粮已然将尽,三宝太监心中实是忧虑重重,就在这时,瞭望台上突然传出了一声欢呼,三宝太监急急举目眺望时,却见南面突现一条黑线……待到近前再看时,却是偌大一个海岛”

“哗”

都是用演义的套路讲的,可比起三国、隋唐等让人耳熟能详的故事,三宝太监航海录,也就是候德坊正在开讲的评话,又给人了一种新鲜感和神秘感,众人的情绪都随着故事的起伏而波动,说书人每每卖出一个关子,都是引得一片惊叹。

就连刚进来,方才听了两耳朵的的吴勇健都是下意识的跟着叫了一声,然后也忘记了上楼进雅间,而是站在了楼梯的中央,驻足倾听。

往日里遇到这种情况,候德坊维持秩序的人肯定要来赶他的,可如今那些人也都全神贯注的听着说书人的讲述,哪里分得出神来理会其他事?

“三宝太监见状大喜,立刻传下命令,令船队靠岸,并且派出了探子四下探查……不探不要紧,一探之下却是大吃了一惊,这岛与其说是岛,莫不如说是一块大陆,休说满刺加国那种小地方,就算是比起我中土天朝也相去不远”

说书先生眼中满是血丝,这话本是最新出炉的,为了背诵下来,他和众同僚都是熬了一夜,今天才能上台讲评,其间也出了不少错漏,可听众却无一人在意,都只是倾听故事,对那些瑕疵理也不理。

听众很宽容,他也是越说越起劲,错漏处越来越少,讲述也是越来越生动了。

“三宝太监寻了一处高山,登高远望,那一片苍茫一眼望不到头去,竟似无穷无尽之感,而在旷野平原中,各种闻所未闻的珍奇异兽遍布其间……其中有一异兽,头上有角,身上有斑,状如鹿形,但身量极长……”

“麒麟”台下霎时就响起了一片惊呼声,麒麟在化学古代传说中,就是外形像鹿,头上独角,全身有鳞甲,尾像牛尾,听了说书先生的描述,众人都是大惊。

“又有一兽,头颈若鼠,前肢短小,而后肢颇为粗壮,身量也是颇大,足有半人多高,最奇妙处,乃是那兽身前生有一袋,而将幼兽置于袋中抚育,实乃奇哉妙哉,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这是何物?”前一个好歹还能有相似的典故,可这一次,却是连典故都寻不到了,众人都是大奇,相顾问询却都是不得其解。

“单是异兽倒也罢了,三宝太监勘探之下,却发现那岛上金矿处处,白银遍地,却是与传闻中金银岛颇有几分相似……”

“哇”金银谁不爱?何况还是金银遍地的大岛,简直就是神话传说啊

“这还不算,与那南洋之地相仿佛,这岛上也是常年炎热,百草丛生,五谷之物虽与中原不同,但也尽皆可食,最妙处,那谷物一年可生长三季,众位客官,你们想想,这样的地方,还能缺得了吃食吗?”

“可不是嘛”候德坊中,惊叹不绝,京城其他的茶馆,也多半都是这么个景象,人们惊叹之余,也是各有心思。

评话中的物事,简直让人觉得在听神话一般,可偏偏每样东西都是被描述极为细致,有些还跟故老相传的那些传说颇为契合,就算是编,应该也编不到这种地步吧?要知道,候德坊的那位实际东主素来就以见识广、手段高著称,能知道这些秘闻也没什么好稀奇的。

若这些都是真的,那就太让人神往了,难怪成祖爷爷当年要遣人出海呢,这哪是靡费之举,分明就是去海外寻宝探险了啊?

什么?你不信?爱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正文第366章开海热议,阳明上疏

第366章开海热议,阳明上疏

“好打得好”

谢宏的评话走的是当下的演义小说,和后世的漫画结合的套路,他很了解娱乐的章法,光是让人惊叹那些珍宝异兽可不行,还得有跌宕起伏的剧情,这样才能让人欲罢不能。

何况,郑和下西洋的行动本来就是军事行动,海战当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自土木堡之变后,大明和蒙古的攻守之势就已经逆转,别说象太祖和成祖那样追亡逐北,就连被动防守都是疲于奔命。尤其是近两个月以来,边关处处告急,让京城中的百姓心忧之余,也更是憋闷。

于是,听完了探险奇遇,又听了海战桥段,听众大多热血沸腾了起来,尤以二楼的军人为最,扬大明国威于万里之外,简直可以和霍骠骑的封狼居胥相比,怎能不让人心驰神往呢?

吴勇健是其中最为激动的一个。谢宏不太了解这个时代的海战到底是个什么样,他比较熟悉的是大航海时代的海战。而且他还知道,郑和的舰队也是有装备火器的,于是评话里的海战就成了以炮战和接舷战为主的战斗模式。

这种战斗模式容易讲述,也很形象,尤其是对吴勇健这样的炮兵来说,具备了极强的感染力。

神机营的将军炮野战的时候用的很少,只有攻城的时候才用的多,但是大明的主要敌人是鞑子,鞑子根本就没有城堡,因此,耗费多,功效小的炮兵纯粹就是摆设。

在军器司攻防战后,神机营的炮兵多数都是心灰意冷,打不到人,还打不破墙,这样的炮兵还有什么用?就连认可了火铳威力的江彬,也一样对炮兵不屑一顾了。

吴勇健虽然没灰心,谢宏也一直保持着对炮兵部队的投入,可吴小旗还是很迷茫,除非将军炮的威力得到提升,否则他完全看不到炮兵的出路在哪里。

听了海战的评话之后,他眼睛也是一下子就亮了起来,没错,炮兵还有一个可以发挥的战场,就是在大海上

大明现在虽然在禁海,可那位谢大人既然让人在这里讲这样的评话,他总是会有办法的,要知道,那位大人可是天上星宿下凡,是无所不能的,天下间的事儿哪有能难得倒他的呢?吴勇健充满了信心。

……

西苑,豹房。

“大哥,那评话里面说的都是真的吗?”朱厚照的眼睛里闪着亮光,饱含着期待和向往。

“差不多吧。”谢宏有点心虚。他也不记得长颈鹿到底是澳洲的还是非洲的了,反正他记忆里面有这些东西,索性就一起编进去了。这些还算靠谱的,因为听说过郑和的分舰队去过美洲,谢宏把美洲的特产都加进去了不少。

反正士大夫们把郑和相关的资料都销毁的差不多了,除非亲眼去看看,否则也没人能指证谢宏,就算有人看过了,大不了就说自己记错了呗,那可能记那么牢靠啊?

“太好了”正德眼睛也是红红的,说书先生们背诵了一个通宵,他却是阅读了一个通宵,然后就一直从早上兴奋到晚上,连棒球都顾不得打了。

“大哥,你快点去准备吧,等建成了舰队,咱们一起出海我要亲手去抓几只大象,还有长颈鹿,嗯,还有袋鼠,对,都抓回来”正德扳着手指一一细数,最后大手一挥,表示自己要把这些没见过的奇兽统统带回来。

“抓这些干什么?又不能吃……”谢宏撇撇嘴,对正德的理想很是不屑,难怪给自己的住所起个名字叫豹房呢,二弟你莫非早就预计好了要开动物园?要是到了后世,小心动物保护协会告你。

“干嘛要吃啊?我要把那些养起来当坐骑,每天换一样”正德大声宣布道。

“……”谢宏无语,显然二弟又调皮了,改天哥做个自行车给你好了,省的你连袋鼠都要骑……不是哥说你,骑长颈鹿或者大象也就罢了,可骑袋鼠这种行为实在太凶残了。

“总之,二弟你放心吧,以后咱们的舰队建成了之后,总有让你去抓袋鼠的那一天,不过呢,现在还不成,别说去袋鼠的故乡了,咱们现在可是连一块甲板都没有呢,那些事为免太遥远了。”

“这样啊……”正德很失望,想了想,他又问道:“大哥,你不是说南方的大商人都有船么?不如我下令,让他们把船交出来好了,嗯,我也不全要他们的,只要每家交一艘,那不就够了吗?”

“他们会交出来才怪呢。”谢宏摇摇头,脸上的笑容也变得森冷起来,“而且,就算他们乖乖听话,他们的船也去不了那么远,毕竟他们的目的地只是南洋或者倭国罢了,这里的银子已经赚不完了,他们哪里会想到更远?又怎么会去开拓那些地方?”

“唉,那就只好等大哥你造船,建舰队了,大哥,你一定要努力啊”正德叹了口气,再一次把希望寄托在了谢宏身上。

“嗯,放心吧,若是顺利,咱们就很快就可以在天津卫开港造船了……”谢宏点点头,语气却不是太肯定。

“那要是不顺利呢?”正德敏锐的发现了谢宏话里的未尽之意。

“要是不顺利……”谢宏沉吟着,风声已经放出去了,江南人到底会有多大的反弹,很快就能见分晓,虽说是江南士人,但其实他们在京城有话事得,也有眼线,这里的动静是不会不知道的。

“那也不要紧,我另有手段,可能会麻烦了点,也慢了点儿,不过,他们如果真的欺人太甚,那也说不得,哼哼,到时候后悔的肯定不是咱们”谢宏眼望南方,冷冷的说道,语气间说不尽的杀气腾腾。

……

谢宏的放风行动很成功,只是短短数日之后,海外风物,以及三宝太监下西洋就已经成了京城的热议话题,大街小巷间,无数人在谈论着,人们关心的角度不尽相同,可很快就统一了意见:海外有奇珍,海外有财富,因而成祖爷爷才会派人出海。

比起从前风传的所谓朱棣派人下西洋只是炫耀国威,四处打赏,又或追捕行踪不明的建文帝,候德坊的评话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却明白无疑的把答案摆在了天下人的面前。

这个答案比原本的那些更直接,更符合情理,因此也更让人信服。圣人虽教导弟子不言利,可终究也没见到哪个大儒真的视金银如粪土,天天把家里面的银子往大街上扔的。

成祖爷爷之所以会组建舰队,并且派遣三宝太监七次出海,显然是在探索海外的财富,而且把那些财富带回大明。别的不知道,长鼻子的大象也好,长脖子的麒麟也好,那些异兽可是和不少故老们说的逸闻中很吻合的。

随着热议的高涨,很快又有人提出了疑问,那就是如今朝廷禁了海,可大明这么大,到底还有没有人出海,那些财富到底是谁在攫取?大明的海禁之策到底有没有实行到底?若是没有,最终却是谁得了便宜?

人们一时间找不到答案,纵是有少数明眼人想到了,也是不敢随便说出来,可怀疑的目光却都望向了南方。

虽说江南有水乡之利,但江南人真正豪富,却是始于前宋,而前宋,分明就是华夏航海业最为发达的时代这些信息,普通百姓是不知道的,可路边社的报纸很快就给了他们答案。

路边社第一期皇家日报,做的是前朝的专栏,当然,蒙元并不被谢宏视为前朝,因此,这个专栏主要内容是关于宋朝的。详尽的资料包括了技术、人文在内,尤其是根据读者的需求,详述了宋朝的航海史,大大的拓宽了人们的眼界。

开海去探险,去攫取海外的财富虽然没人大声呼喊,可这样的念头在很多人心中悸动着。不是明朝百姓好骗,而是既有三宝太监的典故在前,又有谢宏的评话做注脚,要知道,候德坊可是冠以皇家名头的,皇上金口玉言,又怎么会骗人呢?

对财富的向往人人有之,比起作为佃户给大户人家种田,又或者受着各路盘剥做点小买卖,去海外探索的确更让人心动。

当然,心动并不代表行动,明朝百姓的乡土观念还是很强的,年轻人还好,上了些年纪的人也只是把这些当做谈资,又或是随便在脑子里想想,乐和乐和罢了,真要他们出海,他们肯定是敬谢不敏的,财富虽多,可谁知道能不能活着带回来啊?

何况,海禁可是大明祖制,如今朝堂上下已经有了些乱象了,皇上又怎么可能在这个时候闹这种玄虚?违祖制?不怕天下大乱么

不管是真心想出海搏富贵的,还是随便跟着凑热闹的,没人敢把开海这两个字说出口。天大地大皇帝大,可又有谁能大得过祖制去?

只不过,大伙儿心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