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小市民的奋斗 >

第369章

小市民的奋斗-第369章

小说: 小市民的奋斗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十九个德国师兵临城下,那些俄国人为了生存想不签订和约都不行!”

对于俄国人会签订和约司马并不觉得的意外,毕竟在历史上俄国人就签下了这个和约。只不过这一次俄国人的损失远比历史上更为惨重。

和历史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在俄国爆发革命后的十月初,德俄两国便开始在布列斯特举行和谈。谈判开始,德国提出了把波兰、乌克兰、立陶宛、爱沙尼亚地局部和拉脱维亚、白俄罗斯、高加索的全部割让给德国并赔款30亿卢布的苛刻条件,这引起了布尔什维克党内严重的分歧。

乌米扬诺夫主张接受德国的条件,签订和约,为新生政权争得喘息机会,季维诺也夫、索柯里尼柯夫、约瑟夫、阿尔乔姆、斯塔索娃、斯维尔德洛夫等六名中央委员支持列宁;布哈林则反对签订和约,主张对帝国主义继续世界大战,中央委员布勃诺夫、乌里茨基、洛莫夫支持布哈林;托洛茨基则主张停战。复员军队,但不与德国签约(即不战不和),中央委员克列斯廷斯基、捷尔任斯基、阿道尔夫支持托洛茨基。

1917年11月12日,俄政府召开中央和地方负责人会议。6人出席的会议上,赞成布哈林主张的32人,赞成托洛茨基主张的人,赞成乌米扬诺夫主张的仅15人。最终,乌米扬诺夫地主张因处于少数而未能被通过。数天后,俄政府再次召开中央会议。重新表决签约的问题。托洛茨基的主张以9票对7票的多数通过,乌米扬诺夫的主张仍然没有被多数所接受。

11月30日,布列斯特谈判恢复。结果德国果然向苏俄下了最后通牒,外交人民委员和代表团团长托洛茨基向乌米扬诺夫电报询问对策,列宁立即复电坚持:接受德国条件,立即签约。但是托洛茨基没有接受乌米扬诺夫的建议,而是发表了拒绝签约的声明,率团离开布列斯特。结果,德国开始对苏联大举进攻。

德军用二十九个师发起进攻之后。其先头很快兵临彼得格勒城下。在这一现实威胁下。尽管俄国人已经把首都撤到了莫斯科,为了保护他们的新生政权。接受德国人的媾和条件就不再有任何意外。

“德国人只要再坚持两年,这些地方俄国人就不可能再收复!到时俄罗斯会被进一步消弱!”

看了一下情报资料上提到地德国新提出地媾和条件,司马的脸上慢慢露出了笑容。

现在地德国人开出的新的媾和条件,要比历史上的《布列斯特和约》更为苛刻,至少多出了一个高加索和巴库。按照现在德国人开出地条件看,俄国人不但丧失了150万公里左右的领土和八千万人口,而且失去了在东边75%的钢铁工业和26%的铁路以及95%的石油,这一切会使苏维埃新生政权变得更加困难。甚至于未来俄苏的工业化都会受到严重影响,钢铁、石油是工业之母。

不过这一次地前提是德国人必须要坚持至少两年!两年的时间足够德国人消化这些占领区,当然是俄苏社工党广义派在国内作为的配合之下!这一次不会像历史上一样,一纸空文换来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

“……由于突厥斯坦向德国提供的数以百万吨计的粮食、矿物,增强了德国和其盟国的实力,在美索不达米亚进攻受挫后。英国政府已经决定从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派出六个师从波斯北上,以解决突劂斯坦和德国之间的贸易问题。”

“英国人要对突劂斯坦下手?”

看着情报咨讯上地内容司马的眉头立即皱成了一团。现在德国之所以几如回光反照一般,实际上是因为俄国即将退出战争,使得德军可以把东线的兵力调到西线,而突劂斯坦去年一年向德国和同盟国出口地近五百万吨粮食解决了他们的粮食问题,他们的粮食危机已经得已消除,大量的矿物出口又使得他们的军工生产得到进一步加强,再上巴库的石油。这一切正是德国能够把战争进行下去的原因,如果一但突劂斯坦被占领的话……所有的设想都会变成空谈。

“自由军团地德国顾问团认为英**队的威胁并不大。英军的劳师远征根本不可能攻破南线的要塞以及堑壕防御体系。英**队的在波斯北部面对的后勤问题甚至于比边防军在蒙古、新疆更为严重,波斯的铁路只修建到德黑兰,在波斯北部大部分地区是荒无人烟荒漠地带。没有任何公路可以利用,上千公里的补给线限制了英军的实力地发挥。半年以来,在德国顾问的指导下,自由军团已经在外里海州和波斯接壤地区原有要塞的基础上扩建了要塞,同时还在必要地区按照西线德军堑壕防御体系构建了大量的防御工事,按照德国顾问团的估算,如果英国人要攻破自由军团的南线要塞、堑壕防御体系,至少需要投入十个师超过一千门火炮,即便是英国人未来抽调出足够的军队和火炮。但是恶劣的交通条件却不能保障他们的后勤。”

石磊转述了自由军团德国顾问地看法。尽管对于军事不太了解,但是作为石磊却明白后勤地重要性,这一次英国人的后勤保障会限制他们地行动和战斗力,而自由军团却不需要担心这些,俄国人修建的铁路距离前线几十公里,汽车、马车都可以保证前线部队的需要,而反观英国人尽管他们从美国购买了一千多辆卡车,用一千多辆卡车保障几万军队的作战,本身就充满风险。更何况那里还是荒漠地区,稀有少的人烟使得英军即便是食物都需要从德黑兰运输,然后再加上弹药,后勤将会是英军的噩梦。

“实际上英国人要进攻突劂斯坦德国人远比西北更为担心,德国需要突劂斯坦的粮食和棉花!在德土联军司令部甚至于考虑在必要的时候,他们有可能会从巴库抽调一至两个师增援自由军团,当然他们的建议被自由军团拒绝了。”

石磊在说话的时候眉头轻扬着,现在自由军团最大的资助者是德国人,德国人把缴获俄国的武器源源不断的交给自由军团。使得自由军团现在有足够的的武器弹药。和英国人打堑壕战抵挡英国人的进攻,如果要是依靠西北补给的话。对西北和自由军团而言那绝对会是场噩梦。

“我会通知新疆方面的部队随时准备进入突劂斯坦北部,还有再调过去几个航空联队,还有让阿格那把安西师南调,随时准备增援南线。无论如何都必须要保证英国人无法突破突劂斯坦的南部防线。”

尽管石磊的话让司马原本有些紧张的心情舒缓了一些,但是为了以防万一还是要做一些准备。自由军团还从来没和成建制的正规军打过仗,他在中亚横行霸道实际上都是敲打零散的俄军和武装移民。此时司马只希望自由军团能扛住英国人,毕竟西北绝对不能在这个时候得罪英国人,一切只能靠他们自己。

第97章 从波斯到突劂

波斯卡扎尔王朝初期,西方列强加紧在波斯争夺权势。1801年俄国兼并格鲁吉亚。两次英国…波斯战争的结果;波斯除赔款外;并割让里海附近的一些地区,同意不在里海设置海军,给俄国商人以优惠特权。1856年;因赫拉特问题;波斯同英国发生战争;波斯战败,承认阿富独立。此后法国、奥地利、美国等相继强迫波斯订立不平等条约,取得领事裁判权和贸易特权。

19世纪下半叶,英、俄攫取了在波斯采矿、筑路、设立银行、专卖商品、训练军队等特权。由俄国人担任军官的哥萨克旅(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扩编为师),成为俄国干涉波斯内政的工具。英波石油公司夺取了大量的石油资源,。

波斯和阿富汗就成为英国和沙皇俄国争霸的棋子。英国人成功地利用波斯作为桥头堡来巩固其在印度的地位,对抗沙俄的势力。1907年英、俄两国为共同对付德国,镇压波斯反对势力,又相互勾结划分了在波斯的势力范围:北部属俄国,南部属英国,中部为缓冲区。波斯的卡扎尔王朝就是在这种列强夹缝中,借着“大国博弈”的缝隙勉强维持着国家的生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波斯宣布中立;但其国土北部却成为协约国俄国、英国和同盟国土耳其、德国之间进行战争的场所。经过三年战争的角逐,土德联军因为后勤等诸多原因,而对着俄军的压力而收缩回了美索不达米亚一带。

到1917年年初,实际上俄、英两国已经分别占领了波斯的北部和南部。原本占领着大不里士一带的俄军德土联军的进攻高加索时被消灭,而驻在吉兰、呼罗珊等波斯北部的俄军也因为国内革命地爆发,更重要原因是高加索的补占和突劂斯坦自由军团起义,而被迫纷纷取道里海撤回国。

在俄军纷纷假道里海撤出波斯后,驻扎经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南部的英军立即兵分两路,向波斯北部进军,很快便占领了俄军撤出留下的势力真空。到1917年年末实际上英国实际上便控制着整个波斯,自此波斯的一切都由白金汗主宰。在这个大国主宰历史的时代,弱国根本不可能主宰自己地命运,要么在夹缝中求得生存,要么被一个大国完全控制。

呼罗珊,波斯东北部的一个地区名。呼罗珊这个词源于波斯语;意思是“太阳初升的地方”。这个称呼是从萨珊王朝开始出现的。包括科佩特山、比纳卢德山之间的卡沙夫河谷地与阿特腊克河上游谷地。以及比纳卢德山以南的平原地带。其是波斯北部最大的省份和突劂斯坦外里海州接壤,因地处波斯、阿富汗、突劂斯坦交界地带,在内陆交通上居重要地位。

过去这里曾经属于俄国的势力范围。在一年前突劂斯坦自由军团起义之后,驻扎在这里的俄军曾经试图反击,但是很快便被自由军团击溃,随后,因为高加索被德军占领,孤悬于波斯地数万俄军,便从里海撤回了国内。不过未等波斯人庆幸俄国人的离开,南部的英国人即接踵而来。

这片正东是里海边地厄尔…布尔士山脉,东南是卡维尔盐漠。东北是里海…咸海间的荒漠的半荒漠地带,在占领着伊朗的英国人眼中或许只是一片蛮荒之地,毕竟这没有石油、也没有什么战略意义。最初英国人并没有多么看重呼罗珊这片地区,但是当德国人源源不断的从自由军团控制下突劂斯坦得到数以百万吨的粮食、棉花、矿物之后,一切都变得不同了。

尤其是在英**队在试图进攻美索不达米亚和大不里士以切断德国人的巴统——巴库铁路生命线(现在英国高层如此称呼这条铁路)的军事行动失败之后,在德军面前受挫的英军参谋部地军官们,则把目光投向了一切问题的源头——自由军团控制下的突劂斯坦!

“对突劂斯坦实施占领。即可达到同切断巴巴铁路生命线相同地效果。相比于在高加索和美索不达米亚地那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地德军和誓死不退地土耳其人。突劂斯坦地自由军团尽管拥有数十万军队。但是他们地60%以上地军队正在草原总督区和俄罗斯人撕杀。在外里海州地沙漠荒原地区不过仅仅只十余万军队驻守在630英里地长边境防线之中。那些农民根本就不是训练有素地英军地对手!只需要五个师。英军就可以突破自由军团地防线。迫使其签下和约。停止和德国之间地贸易以及在军事上地合作!”

英军国防部地参谋们信心满满地制定了出兵占领突劂斯坦地计划。就像三年前他们在制定达达尼尔战役时一样充满了信心。而这一次他们要比在达达尼尔战役更有信心。原因很简单在达达尼尔他们所需要面对地是德**事顾问指挥下地。经过“严格”训练土耳其军队。而现在他们所需要面对地仅仅只是一群突劂斯坦地草原或山地地农民和牧民而已。农民拿起了武器也是农民。

“……这是一群穿着土黄色军装、手拿着德国、俄国步枪。骑在马上、浑身充满着野蛮地气息。嗜血而残忍野蛮人。他们像是十字军东征时地阿拉丁地军队一样。为了宗教信仰和民族地自由而战。即便是身中子弹仍然不断向前冲锋。所过之处那些俄罗斯移民男人会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女人被他们**并掠为奴隶……尽管他们地行为非常野蛮。但是他们绝对是一群坚忍而优秀地战士。他们相信战死是至高无上地荣誉……”

英国驻塔什干领事基纳尔对自由军团地汇报。显然无法左右英军情报机关和国防部地那些参谋们地自信。在他们看来这群突劂斯坦地“黑奴隶们”根本没有任何战斗力可言。他们不是是在俄国人无力顾及地时候趁火打劫侥幸成功而已。

“嘟!”

一声汽笛声远处传来后。不一会儿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入德黑兰火车站。火车进站后随着站台上那些穿着绿色军装地英军军官们地哨子声。这座位于城南最低点地海拔1100米地火车站立即进入了一片繁忙之中。

这是一列从阿巴丹港驶来的列车。列车的车厢里乘客是奉命从印度调来地殖民地军团,英控印度期间,驻印军分成两部分:其一是传统的英国团队,出于殖民者的优越感,拒绝任何土著士兵。其次是由印度人、锡克人、廓尔喀人等组成的本土军队,其高级军官由英国人担任。当列车的车门打来的时候。车厢内一群来自东方、橄榄肤色的小个子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这座俄国人设计的火车站,和这座陌生地中东城市。这群小个子在军官们的招呼声中跳下火车的时候,这群穿着英**装背着李恩菲尔德步枪年青人,身上却挎着他们从不离身地弯刀。

这是一支由廓尔喀青年组成的印度本土部队,伊莉莎白第6廓尔喀来复枪团,一支曾在达达尼尔战役中立下了卓越功勋的部队。他们是根据命令调往呼罗珊前线地区,德黑兰火车站是他们最后可以搭载的现代交通工具,剩下的从德黑兰到呼罗珊前线地区的700英里的路程,他们将靠马车、汽车以及自己双腿前进。对于这些来自山地的廓尔喀小个子来说,走路行军并没有什么。

在这些来自喜马拉雅山下的小个子在军官们地命令中集合的时候,德黑兰火车站到处响彻着人嚎马嘶。德黑兰火车站将在未来的战斗中承担着在呼罗珊前线的五个师八万余名英军所需后勤的中转,所有的物资从阿巴丹港运来后都将从这里用马车和卡车运到700英里外的前线。

当这些喜马拉雅山下的小个子排着队列走出的火车站地时候,从商铺里站出来的波斯人则目光复杂的看着这些“入侵者”,在波斯人的眼中,英国人和俄国人一样都是入侵者,看着这些朝前线进发的英**队,这些波斯人不禁在心中祈祷着——但愿真主保佑,让自由军团杀光这些可恶的英国人。

阿什哈巴德位于科佩特山脉北麓阿哈尔绿洲和卡拉库姆大沙漠南部边缘,克拉斯诺沃茨克…塔什干铁路线上。南距伊朗边境30余公里。年沙俄组建后里海军区,在此设行政中心,并成为俄国南部的军事要塞。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这里是沙俄与伊朗的贸易重镇。

这位数十年前就已经变成了一座军事要塞的城市,在半年前使得自由军团付出了7万余名官兵地伤亡后夺下了这座军事要塞城,随后自由军团进行地报复性的屠杀使得这个在战前拥有近十三万人口地城市锐减到现在的六万多人,至于那场屠杀到底杀死了多少俄罗斯移民和土著贵族没有人能说的清,当有数十万计的俄罗斯移民从各地逃到了这座要塞城市之中,最后全部都变成了路边的十字架上的尸体被喂了乌鸦的秃鹰。他们的家人则变成了奴隶。

“啧!啧!啧!这马可真漂亮!来人挑出最好的一百匹给塔什干送去!”

在里海养马厩外黑海区司令利撒夫看着在马场上的那些神态威严、步伐轻盈的阿哈尔捷金马轻声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