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枭风 >

第362章

枭风-第362章

小说: 枭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杀!数十万大军争先恐后的冲锋,片刻后超越了神弩军向吐蕃军杀去,神弩军的射击是需要瞄准的,不会乱放弩箭,而且必须保持阵列,所以别的军力一冲上去,神弩军就落后的一步步推进。

骑军的被屠杀逃回,让后面的吐蕃步军和吐蕃赞普惊魂皆冒,一见敌军潮涌般杀来,不等吐蕃赞普下令,吐蕃步军纷纷掉头逃跑,结果大通河成了要命的阻碍,一批批的过河能够平安,一窝蜂的过,很快木桥塌陷,涉水也因为人多而造成河水阻塞变的汹涌,大批的吐蕃军被冲倒,而且互相的抓扶,结果却是求生不成,反而互相扯拉的淹死在了河里。

两时后,吐蕃赞普带着五万多的马步混合军逃离,二十多万的吐蕃军死于大通河战役,因为陆七的军令,乞降的吐蕃军也被屠刀夺命,战后杨鲲率领军力进据了整个青海湖的周边地域。

第212章移驾

大通河的战报,陆七没有官文发往开封府报捷,但却是发往了福州报捷,由福州朝廷广而告之,以加强他的威望,震慑不安定的野心之辈。

战后他回去了长安城,大通河战役俘获了四万多战马,西宁都督府能够有了五六万骑军,基本就不惧了吐蕃的反扑,边界守御也能够远达过了青海湖。

与巴陵军回到长安城,陆七就让巴陵军继续驻扎在长安城东南方数州,三十万军力的人数太多,战后和平时期,应该让将士们过上正常的生活,暂时成为了陆七能够速调的常备军。

大通河战役半月后,开封府的周皇帝终于有了反应,宣布迁都长安城,开封府成为陪都,开封府上下一片哗然,大半为开封府失去了京城地位而彷徨,京城的意义是繁华尊贵的根本,一旦成了陪都,很可能会走向萧条。

虽然彷徨不愿接受,但皇帝宣布后,却是没有引起大臣和勋贵的反对,郑王成为了开封府留守,韩通为副留守,薛居正坚持要留在开封府辅佐郑王,被留下了主持政事。

周皇帝车驾离开了开封府,开封府在宋灭之后也进行了散军还乡,所以只有了军力十万,留下五万镇守,五万随护周皇帝和大批的文武百官,以及数百的勋贵代表。

车驾抵达洛阳城时,曹彬出城接驾,潘美也自襄州赶来见驾,潘美已然知道周国大势已去,就凭了他的十几万军力,根本就成了四面楚歌的境地,但周皇帝和陆天风都没有来了军令,所以只能等候,不过襄州那里的地方军政,已然被程德玄接管,襄樊之间的汉水,也修好了通桥,汉水两岸的军民也正常的走动和通商,根本就不存在了敌对。

次日,周皇帝起驾,曹彬和潘美也随行,算是解脱了囹圄一般的‘割据’,重又成为了周皇帝的重臣,大军浩浩荡荡的去往了长安城。

十一月,寒风刺骨,陆七与纪王率众和两万军力,出长安城十里迎驾,迎得周皇帝车驾,恭敬的双膝跪地叩迎,之后同返了长安城。

抵达长安城,护行的五万禁军接到皇帝谕令驻扎在了城外,只有近卫班直和云锦东的五千虎翼左军进入了长安城,有长安城的官员为大臣和勋贵安排居处休息。

陆七和纪王,以及一些重臣,则是伴随着周皇帝车驾去往大明宫,长安城有三座主要的宫殿群,分别是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大明宫是最大最好的宫殿群,位于城北的龙首塬上,而太极宫是唐朝初期的权力中心,位于城北的中心,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就是太极宫,李世民做了皇帝后,给李渊修建了大明宫,而唐高宗继位后,就由太极宫搬去了壮丽广大的大明宫,使得大明宫成为了唐朝的权力象征。

车驾抵达了大明宫的丹凤门,陆七观望着这座比开封府皇宫大上太多的宫城,这座大明宫比开封府的皇宫大上十倍还多,陆七虽然没有进过,却是听别人说过,听说这座广大的宫城,因为战乱破坏和年久失修,已然很是破败。

进入丹凤门,沿着御路前行,大明宫分为三大殿,分别是前朝的含元殿,中朝的宣政殿,内朝的紫宸殿,紫宸殿就是内宫区域了,内宫的太液池可泛舟游乐,环池有美丽的园林景观,不过陆七听人禀报过,大明宫的内宫非常荒芜破败。

车驾抵达了含元殿,皇帝传谕陆七和重臣们离开,候旨宣召,陆七和重臣们知道周皇帝这是劳累了,遵谕的离开了,只留下了纪王陪伴周皇帝,云锦东和班直则镇守了宫城。

陆七离开大明宫,直接就回去了虞王府,没有去见大臣们和勋贵,这时候不宜惹来猴急诟病,他也没想很快的成为了皇帝,如今的他拥有数百万军力,那才是皇帝的权力根本,军权失控的皇帝,只能是摆设。

周皇帝既然来了长安城,陆七可以耐心的等候,依旧在虞王府处理各地送来的公文,原本归开封府处置的地方请示,陆七没有发令改变,也就是说河南道与淮南道的政务,依旧归属开封府权决,涉及军事的却要送来长安城。

一晃五天过去了,周皇帝在大明宫那个也没有召见,只是让纪王陪着,五天后周皇帝谕令陆七去见,陆七赶去了大明宫,不想周皇帝竟然是在丹凤门的城门楼上。

上了城门楼,陆七见有三十几位周国重臣和勋贵,陪着周皇帝外望长安城景致,这也是大明宫的优势之一,可以一览长安城的风貌与繁华。

“臣拜见陛下,吾皇万岁。”陆七过去恭敬拜见。

“天风,过来吧。”周皇帝温和招呼,陆七走了过去,边走边向重臣和勋贵点头,赵普和石守信也在,重臣和勋贵也纷纷微点头。

陆七立身在周皇帝左侧,纪王在周皇帝右侧,周皇帝看着陆七,温和道:“天风,你能够一直尊敬朕,朕心甚慰。”

陆七浅笑,温和道:“臣曾经向陛下说过,是真心的敬重陛下,是陛下的体恤民生,以身作则的务实强国,才使得中原政通人和,万民安居,陛下唯一的失误,就是过于刚强,不肯对外妥协。”

周皇帝苦笑,继而转言道:“朕有一事不明白,以你之能建立晋国不算稀奇,但晋国初立,应该是隐患众多,为什么你不在晋国,也能够让了晋国的军臣不反,据朕所知,晋国的军力都是降卒,你是怎么压制不反的?”

“陛下,臣是没有在晋国主事,但臣有一位堪比萧何的夫人代臣主事,另外臣也有很多良臣挚友的支持,张洪波就是臣的一位挚友,臣曾经救过他,如今张洪波是海东郡王。现在镇守西宁的杨鲲,是臣的父辈世交兄长,镇守凤翔的关冲,是关羽的后人,绝对是位重义男儿,还有臣的几位生死战友,都执掌着晋**权。”陆七说道。

“听你之言,你的情形,与朕当年是相似的。”周皇帝道。

“是与陛下的当年境况相似,唯一的不同,就是臣有一位擅长治国的夫人代臣掌舵,另外晋国建立之后,一直有机会休养生息,若是建国之后与外发生了死伤惨重的战事,晋国必然崩乱,那也是臣愿意来了周国的主因,臣担心周国会发动对晋国的大规模战事,所以需要了解周国的军情。”陆七回答道。

周皇帝点头,道:“你身为晋国之主前来周国,是不智之举,但却是火中取栗的大勇之人,你若不来,结果或许会是当年曹魏与孙吴的争霸再现,最后败的会是你,因为你的晋国初立,确实经受不住残酷战争的对耗,尤其是降卒军心,极易出现崩军。”

陆七点头,但又道:“陛下之言,臣只能认可一半,臣认为就是再现了南北争霸,臣却是未必会败,因为臣有海路进袭的优势。”

周皇帝摇头,道:“你的陆战若是陷入了残酷对耗,那你的晋国就会出现了严重的内患造反,那个时候,你会陷入顾此失彼的境地,财力,兵员都会陷入了穷于应付,一旦你的晋国出现了不稳,你认为江**军还会支持你吗,强者恒强,晋国若是陷入战乱,很多归附势力就会弃离了你。”

陆七点头认可,周皇帝微笑道:“今日,朕就宣告大周易名大虞帝国,年号太平兴国,摆驾含元殿。”

陆七和纪王退离三步,与其他大臣勋贵向周皇帝行礼遵谕,之后陆七伴扶着周皇帝下了丹凤城楼。

第213章大虞帝国

大明宫,在明显残旧的含元殿内,周皇帝高踞龙椅,接受了文武勋贵的朝拜后,宣诏大周易名为大虞帝国,年号太平兴国,定都长安城,诏谕虞王陆天风监国。

次日,大虞皇帝应虞王陆天风所请,定开封府为上都,池州为中都,太原为下都,苏州吴县为东都,福州长乐府为南都,幽州为北都,甘州张掖为西都。

陪都之下是府,州,县,乡四级行政,乡官耆老为正九品官阶,辅官从九品官阶,武为巡检,文为亭长,皆由朝廷认可或下任。

府级分为王府和国府,王府直属京城内廷管辖,国府归属陪都和京城外朝政事堂管辖,王府所出皆为皇贡,国府所出皆为国赋。

每个陪都皆置立内廷和外堂,外堂执掌陪都六部治政,内廷主管监察和掌判平常军事,陪都外堂主官称使相,由政事堂具有宰执资格的大臣轮任,陪都内廷主管由京城内廷任命,称为府宰,地方王府的主官称为府相,地方国府的主官称为府尹。

陆七大略参照唐朝的十五道行政治理,置立府级行政归属陪都和京城管辖,开封府称为上都,基本管辖唐朝时期的河南道和淮南道,陆七没有在开封府置立内廷,只是划定了那些府州归属开封府朝廷治政,也明确的告诉了周皇帝和大臣,日后开封府会是周皇之封,既是上都,也是王府之地。

不过陆七也明确了封王的权限,封王能够有五百翊卫,五千护军,但封王的护军却是归属内廷管理,护军将士的任免和给养皆由内廷负责,护军只是奉内廷军令,在职责范围内保护封王,但翊卫由封王私募和给养。

在宣告大虞帝国建立的五日后,大虞皇帝起驾离开了长安城,依旧由五万禁军护驾返回了开封府,皇帝回到开封府后,先传旨封韩通为成国公,任职殿前都虞侯,率领八千将士镇守皇宫和内城门,之后传谕开封府的军力将帅,向监国上书述职,归属监国调令。

陆七接到开封府的上书和皇帝谕旨后,承认韩通为成国公,国公和郡王可以拥有三百翊卫,三千护军,加上镇守开封府皇宫的五千王护军,陆七认可了韩通镇守开封府内城,而外城的军力,他都予以了调离,自关内调去了三万军镇守开封府,在军权的控制上,陆七不可能让步太多。

皇帝主动交出了开封府军权,那只是陆七国事中的一部分,过渡时期,他只能允许周国朝廷的存在,薛居正事实上就是大虞上都使相,但皇帝存在开封府,陆七就没有必要去明面改了开封府的治政官称。

皇帝离开长安城不久,也就是还没有回到开封府之前,陆七的政令已然是传向了大虞帝国的所有疆域,先将体制和新政告知全国,让大虞帝国的官民知道一下。

陆七的朝廷体制基本与周国类同,是政事堂和枢密院,不过外加了一个内廷,内廷置中府使和九卿相管理天下王府的军政,兼顾监察地方和掌判平常军事,内廷之首是中府使,其他卿相多由九寺之卿出任,例如太常卿,卫尉卿就是了内廷卿相。

内廷的置立事实上就是一个家天下,每个王府之地有五千护军,将官和治政官员皆由内廷使任,王府之地的府相可以是女人,宦官和文官,王府之地的税赋成为皇贡,陆七的做法使得九寺卿的权柄大增,用意就是让地方势力被分割,也将皇族的财力获得限制在一个范围,而不是垄断盐铁或者其他大利行当。

当然内廷的最大作用还是为了直接掌控了一部分的军权,以及监察地方,但并没有取代了御史台的职权,应该说御史台是皇帝的左耳目,内廷是皇帝的右耳目。

随治国体制一起发布的,还有开科取才的公告,陆七定制了开科取才的条件,在文武考生之外开工科举,朝廷置立天工贡院,凡能工巧匠,通农事水利,精音律的皆可参与天工科举,例如烧瓷器的,若是能够烧出极品,就可以带来作品参与天工科举,中举即可获得天工贡生的资格。

对文科举和武科举,陆七也做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条件,参与文科举的,诗词歌赋算一门,农桑牧渔的知识也为必考,还要会理账,之后才会是考文章,前面的若是不会,后面的锦绣文章也不用写了。

而武科举,陆七规定必须三十岁以下,在军中历练两年以上的士兵,才可以参与武科举,武科举每年录取千人,取前五名为殿元,第一名武状元,文韬武略要最好,赐御剑和将军官阶,第二名榜眼,要是军武第一,赐夜光杯和美酒,第三名探花,要箭术最好,赐宝弓和美人一名,榜眼和探花均赐予五品校尉官阶。

第四名殿尉和第五名殿士,要综合成绩前茅,均赐与宝珠和美人一名,七品校尉官阶,除武状元得御剑外,其他九百九十九名录取者,皆赐予千牛刀一柄,获得武备官身,另外所有的赐予和用度,皆由内廷负责,三大科举由内廷和礼部,工部,兵部共同举办和监察。

文科举录取四百进士,工科举的贡士录取暂时不限名额,赐予暂时未定,所有想参与三种科举的才能之人,可以向最近的王府或陪都参加初试,以前大周和晋国的秀才和举人,大虞帝国予以承认,但若想谋求官身资格,需要考核一次。

发出体制和取才的通告之后,陆七又发布了基本税赋制度,宣布实行唐朝时期实行的一种两税制,即户税和地税之外没有了别的税赋,根据户口和田地的估值进行征税,两税制的特点是富户会多交税赋,贫户会少交税赋,能够让流民和贫民尽快安居,商税不属于基本税赋。

两税制是晋国早就实施的税法,两税制的缺点是容易良田低估瞒报,但在重罪的高压之下,地方上的地主和官吏很少愿意因小失大,官吏是会调任的,地主行贿了之后,并不能保证自家田地一直偷利,偷得的利益,还不够给官的,而晋国官员的福利很高,所以很少有愿意为地主低估了田地惹上后患,就是想捞好处,也只在打官司里获些好处。

陆七在周皇帝走后,也一直在虞王府理事,一是在明面上不能显得猴急,二是长安城的三大皇宫都很破败,他身边的人也不多,若是入居了大明宫,真的会很冷清。

不过陆七很快就尝到了治政的麻烦,各地的文书云集而来,让他陷入了忙碌不休,主要是周皇帝回去时,纪王和朝臣也都随了回去,他又不好出言留几个,而晋国的朝臣一时分不过来,他又不能随便找人代劳,萧知礼在河州也在忙碌。

好在有辛韵儿她们帮助分类,使得陆七的处置速度快了很多,忙碌了七八天,地方来的文书明显见少,陆七才松口气,却是想去汉中看望小馥,如今外面下了雪,而小馥已然身怀六甲,所以一直没有来长安城。

不过去汉中也只能是想想,陆七根本离不开长安城,只能盼着亲人和信任的臣属过来,最好是辛琴儿能够来了长安城,只是江南的治政也是不容疏忽。

这一日,张洎和伍海同时抵达了虞王府,陆七见帮手来了自然欢喜,张洎却是告诉陆七,开封府的很多官员奉了皇帝谕令,已然快要抵达了长安城,纪王却是留在了开封府,据说不肯离开皇帝。

陆七听了微微感伤,他为了不让皇帝有了失落,所以才没有提出留下朝臣,而那些朝臣当然不能做了势利小人,所以无人向陆七明面暗里的表归。

一百多的朝臣抵达了长安城后,陆七不得不搬去了大明宫主政,政事堂和枢密院,加上各自的所属运作,长安城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