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逆流伐清 >

第317章

逆流伐清-第317章

小说: 逆流伐清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满清尚能支撑,但时间却在我们这边,短期内或许有些困难,但越打下去,满清越虚弱,我们越强大,战事越顺遂。从整个大局来看,胜利毫无疑问,朕亦知诸将求胜心切,然北方初定,朕希望迁都之后从辽东传来的是好消息,而绝不是失败,哪怕小败也会挫折人心,从而影响整个朝廷既定的运行。”

朱永兴停下笔想了想,继续写道:“夫弱者与强者斗,弱者利乘捷,而强者利于角力;富者与贫者讼,贫者乐于速结,而富者乐于持久。今满清缩至一隅之地,何异弱者与强者角力,而贫者与富者竞财?所以,汝要定下心来,按照既定宗旨与敌耗下去,攻即无果,防却无虞,便是大功一件。此信,汝可示之于外,令诸将解朕之心也。”

稳定要保证,便只能稳中取胜,这是朱永兴站在更高的位置,从全局出发作出的决定。

只要内部不乱,满清的覆灭便没有疑问。而内乱这个可能性,从现在看,是微乎其微,不予考虑的。

按下东北军区的急于求战,朱永兴又拿出查如龙的密折,已经第二遍看了,所以他看得很快。

今年春汛,黄河下游清江口又有决口,但水退筑堤后,却能淤出大片良田。除了发还受灾地区的农田外,尚有两千多顷。查如龙的意思是以官价出售,得银由水利部支配,可解河工银两不足。

虽然办法听起来不错,而且能节省大量的国库银两,但却不完全对朱永兴的心思,因为他们混淆了有主地和无主田的区别。按照查如龙和陈潢的说法,修河的时候,叫那些富户乡绅们出工出钱,他们叫苦连天,一毛不拔,等河修好了,又想白白要回大片土地,哪有那么好的事啊?

“千百年来,黄河水患频仍,淤地极多,若是无主之田,自可由官府发卖。然有主之田,却不可因国家花钱治河,而转归国家所有。国家花钱治河,为的是是造福百姓,利在千秋,淤出的田地,发还原主,实乃天经地义,国家岂能与民争利?且出钱出力乃是自愿,可因此而嘉奖,却不可因此而责罚……”

朱永兴写完收笔,又重新检查了一遍,治河是公益事业,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不是什么谋利的举动。别管那淤田以前是什么样子,既是有主的,万没有因此而抢夺,或是叫原主出钱赎回的道理。

其实这也是思维的不同,时代的差距。查如龙和陈潢等人还是有着传统官府的观念,也或者是急于治河,反正与朱永兴的想法是不尽相同的。就象朱永兴讨厌用官府的名义无偿征用物资或人力,是一样的道理。

看来,改革在表面上显得很顺遂,法律制定了,政策实施了,但在具体执行的时候,却难免出现差错。官员的思维,官员对政策的理解程度,都是改革是否落实,是否真起到了制定时所预期的效果的重要因素。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是朱永兴最担心的事情。位居九重,民情难通,这密折制度也正是补救的措施。十天一折,哪怕没有大事,也要把当地的情形上达天听。

诸如天气是晴是雨,米价是贱是贵,以至赋税、官吏们的政绩,官场里的角逐,派系的争斗,文人学士的诗词章赋,百姓中的趣闻轶事等等,五花八门,什么内容都可以有。正是通过这些看似繁琐、无用的小事,朱永兴便能较真实地了解大江南北的吏治民情,掌握政局动向。(小说《逆流伐清》将在官方微信平台上有更多新鲜内容哦,同时还有100%抽奖大礼送给大家!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添加朋友”,搜索公众号“qdread”并关注,速度抓紧啦!)

第一百三十二章攻伐安南

ps:想听到更多你们的声音,想收到更多你们的建议,现在就搜索微信公众号“qdread”并加关注,给《逆流伐清》更多支持!

自迁都北京后,政治、军事、经济的重心向北,或者说是向中原转移是确定无疑的事情。但整个形势的变化却是从南方率先开始,突破点便在于安南郑氏。

作为中南半岛上唯一可能给明军制造点麻烦的安南郑氏,如果被击灭的话,明军便会腾出手脚,真是不敢想象十几万大军再度扑向辽东的情形。何况,这场战争还会缓解明廷紧张的财政,还会得到大片的土地,还会获得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使大明的综合国力再度增长。

轰,轰,轰……爆炸声此起彼伏,战舰在海上排成一列,轮流驶入海口,用侧弦火炮向着日丽海垒倾泻出带着死亡啸声的炮弹。

即便见惯了阵仗,吴三桂依然被这海上水师的威猛而震骇。难怪皇上视安南郑氏如囊中之物,难怪满清从南败到北,这来自海上的攻击不仅猛烈,而且突然,确实难以防范。

在舰炮火力的猛烈轰击下,日丽城垒的炮台被一一摧毁,砖石乱飞,烟尘蔽日。得到有效火力掩护的明军开始登陆,以小旗为单位向上攻击,很快便抢占了浅海中的堡垒,又沿着城垒向内部攻击前进。

日丽城垒曾是南阮筑起的陆上长城,横亘在山海间的几里平地中。此种地点在越南十分稀少,从大海至丛山,依靠此城垒,南阮以抵挡了北郑达数十年之久。

也正是这样的地形地势,只要明军占领日丽城垒。便将安南分成了两段,一段是原来郑氏盘踞的安南,一段则是被郑氏占领的南阮广南之地。从这一点来看,安南郑氏击败广南阮氏,并尽收其地,实际上却露出了更大的破绽。兵力分散了。地域狭长了,正被明军抓住弱点,分隔之后一一击灭。

最多能动员十万之众,常备军却只有四万多,这便是此时安南郑氏的军事实力。显然,在明朝的战略重心北移的形势下,明军的攻击是出乎意料的,毫无道理的,安南郑氏也失去了动员的时机。

在日丽海门的战斗并不是整个灭国作战的全部。郑王刘体纯率伐朔军登陆下龙,直扑海防,然后溯河而上,攻取升龙府(现河内);孟津侯魏勇率安南驻军,并安南都统使司府的联军,由安沛沿红河而下,目标也是升龙府。

可以说,就是日丽城垒不能顺利拿下。安南郑氏也绝抵挡不住这十多万的虎狼明军。

与辽东的持重稳妥不同,朱永兴的旨意上说得明白:以最短的时间。以最猛烈的攻势,击灭安南郑氏并占城国。

显然,朱永兴已经下定了决心,不给安南郑氏任何的生机,彻底从地图上抹去这个小国,使其变成大明的疆域。当然。这可能还要走个形式,扶后黎为傀儡过渡一段时间,但性质是不会变的。

视野中,越来越多的明军登上陆地,喊杀声随着旗帜的推进而渐行渐远。吴三桂轻轻点了点头。胜利已经没有疑问,整个安南被分成了两部分,只剩下被个个歼灭的命运了。

“殿下,郑氏不会狗急跳墙,攻击占城国吧?”水师总兵陈蟒伸手扶了一把,随口问道。

“呵呵,那倒是省了朝廷找借口。”吴三桂摆了摆手,自己扶住桅杆站稳,笑道:“占城国比安南更弱,可为何之前没灭他?皇上深谋远虑呀,当时国内未定,攻打占城国,且师出无名的话,岂不引起其他藩属国惊惧?现在国内已经基本稳定,满清缩于一隅,不过苟延残喘。”

“原来如此。”陈蟒点头称是,“之前也是腾不出手。等到灭了安南、占城,我估计要调兵北上,给鞑虏来个犁庭扫穴,直捣黄龙了。”

“水师嘛,可能会北上助战;陆军,恐怕不太会再度北调。”吴三桂轻轻摇头,解释道:“以北地兵解决北地战事,圣上的心意已定。钱粮问题呀,既要在辽东开战,又要在西北屯粮,留下大军在南方征战,一是就食方便,二来也能用缴获缓解朝廷财政紧张。”

“这么说,安南、占城之后还有仗要打?”陈蟒想了想,不太确定地说道:“真腊?缅甸?或者——吕宋?”

“呵呵,吾觉得应该是缅甸。”吴三桂身子晃了晃,船已经靠了栈桥,“真腊已经臣服,且军力极弱,随时可灭,倒不急于一时。吕宋太远,跨越重洋,风险不小。缅甸,嘿嘿,可是不太恭顺。先是扣押先皇,后又索取钱财,万岁深恨之。”

“被万岁深恨,前景不妙啊!”陈蟒笑着摇头,也不知真的假的在替缅甸惋惜,陪着吴三桂下了船。

海风阵阵,带着淡淡的咸腥。立足于城垒之上,既可看到远处的山峦,又能看到波涛起伏的大海,十分的惬意。

“北郑与南阮曾在此进行过数次大战,南阮兵不过数万,全凭日丽、长育两座城垒与北郑抗衡。”国安部派来的情报员给吴三桂等人作着简单讲解,“据情报,北郑宗室郑根现在昆嵩,显然带兵来援是来不及了。”

“郑根也算是个人物,可惜生不逢时。”吴三桂淡淡一笑,说道:“他还能有多少人马?参谋部估计顶多两万。而安南之地的兵倒是多一些,却无大将,在我大军雷霆一击之下,很快便会土崩瓦解。”

“上奏朝廷是限期一个月,我看有半个月足够了。”叙国公马惟兴对自己的部队相当有信心,觉得应该主动出击,直接扑灭郑根及所率军队,“不如这里留一个师防守,我率另两个师南下攻击郑根,顺道把占城也灭了。”

“一个月也不算多,料敌从宽嘛!”吴三桂沉吟了一下,说道:“国公要南下,恐怕有些急了。这里南阻北截,关系不小。不如等等伐朔军的消息,只要升龙府一下,则大事定矣。”

马惟兴无奈地点了点头,“好吧,我算着也就是这几天的事,南北夹击,升龙府没有攻不下的道理。”

……………

秘密集结于钦州、防城的伐朔军,接到命令后立刻出发,由陆路进入明军的安南占领区先安,然后过下龙、汪秘,与一部水师共同夺取了红河出海口,然后水陆并进,直取升龙府。

明军的大规模进攻,使安南军队措手不及。建安一战,击败郑军黎有德、黎文晓部,海阳郑将范必全不战而降,兴安再败郑军陶光饶、武文添部,至此,升龙府再无屏障,袒露于明军面前。

此时安南郑氏的郑柞在位,号大元帅西王,面对两个方向上传来的连连急报,束手无策。召郑根带兵回援,显然是远水不解近渴,固守城池,他又没那个信心。形势如此恶劣,却也让郑柞意识到,这不同于上次的讨伐,这是要灭国啊!无奈之下,郑柞带着家眷,挟后黎神宗,在一批御林军保护下,仓惶逃出升龙府,南下与郑根会合。

其实,郑柞这么做正是自取灭亡,他还不知道明军已占领日丽城垒,他正是往枪口上撞呢!

等到伐朔军进入升龙府,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只有一些趁乱抢劫的溃兵乱民,很快便被明军剿杀干净。

这么容易?讨朔军总指挥现在是郝摇旗,勒住马头,抬头看着安南“皇宫”,好半晌才摇头下马。

“官库、皇宫、郑氏府宅等地都给我守严实了,谁敢偷拿私藏,定斩不饶。”郝摇旗迈步进入皇宫,又停下脚步,严肃地叮嘱着宪兵队长。

“殿下请放心。”宪兵队长施了一个军礼,说道:“之前早有安排,不会出什么差错的。”

“嗯,那就好。”郝摇旗点了点头,转身边走边说道:“咱们就是奔着钱粮来的,缴获得少了,对万岁不好交代呀!”

“殿下要看缴获,那大元帅府应该最多。”宪兵队长笑了笑,躬身一礼,“末将便要去那里监督清点了,殿下还有何吩咐。”

郝摇旗摆了摆手,示意他可以走了,迈步进了皇宫,在几个亲卫的陪伴下,随意地走着,看着。

对于目前的状况,郝摇旗还是比较满意的。无论是从科举,还是从著史,曾经作为大顺军余部心病的甲申之乱总算是有了定论,客观而实际,明末朝廷的失政、农民军的无序都有阐述。总结来说,官方已经承认饥民起义有其正当的理由,也对其的破坏性进行了批评,但后来抗清则是民族大义,是值得称赞的。

至此,大顺军余部的历史算是翻过去了一页。这个承诺以前也有,但现在不同,朱永兴已经是九五至尊,他下的结论当然是最权威,最值得信服的。

当然,在实际行动上,大顺军余部应该早就放心了。朝廷在朱永兴的领导下,对退伍军人安置,以及伤残抚恤,做得非常到位。从来不管你的出身,统统是一个标准,全部都是明军的一分子。

象刘体纯、郝摇旗、李来亨等人,连带着大西军出身的李定国、白文选、马宝等,还有吴系出身的夏国相、胡国柱、王辅臣等,除了自身,便最关心自己的旧部能否得到好的结果了。(小说《逆流伐清》将在官方微信平台上有更多新鲜内容哦,同时还有100%抽奖大礼送给大家!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添加朋友”,搜索公众号“qdread”并关注,速度抓紧啦!)

第一百三十三章灭国,破局

亲王、郡王一堆,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要想平衡,要想人们心中不生怨念,朱永兴只有继续保持。而对新生代的力量,加官晋爵则显得谨慎,他希望在老一代退下来之后,这种情形能慢慢改变。

而从现在的军队来看,经过讲武堂军官的充实,再有一系列退伍、补充、调动,以及换兵不换将、换将不换兵的运作,已经初步打乱了原来的派系组成。只要朝廷饷粮充足,只要安置抚恤措施得当,即便是高级将领,也很难再拉起自己的山头,有拥兵自重的机会。

这一点,军官们也看得清楚,也在极力消除自己是某派的烙印。大西军、大顺军的渊源就不用说了,到底是出身不正,早就想洗白;吴系人马呢,也同样如此,毕竟是投诚过来的,给满清当过走狗,也不是什么光荣;还有水师中大量的原郑系兵将,都清楚年轻的皇上雄心大志,是绝不会放任郑家割据台湾太久的,谁还敢沾这个边儿?

所以,直到现在为止,朱永兴对于军队的整合还是相当成功的。关键的原因还是他能公正、公平地对待臣属,并始终以仁厚、守信的姿态面对世人。不如此,不能使出身、经历各异的将领们放心,不能使拥戴他的各个利益集团放心,甚至不能使百姓子民放心他推出的各项政策。

郝摇旗逛了一圈,到处乱七八糟的,也无甚趣味。等他回到皇宫门前时,郑王刘体纯带着几个亲卫正大步走进来。

“郑殿下。”郝摇旗施礼问候,把大致情形讲说了一遍。

“跑得倒快。可惜了生擒郑柞和安南王的大功啊!”刘体纯有些惋惜地摇了摇头,挥退左右,和郝摇旗漫步交谈。

“在南京陛辞时,万岁曾问起本王的打算,嗯,就是说愿意在外征战,还是进兵部出谋参赞。”刘体纯说得很平和。似是讲述,又象是征询,“当时本王觉得战功不显。便说要继续为万岁征战四方。万岁虽未驳回,但我看他的意思,还是希望我回兵部任职的。”

“这也很平常啊!”郝摇旗思索着说道:“皮熊老矣,兵部呢。最好各方的领头人都有。依我看。晋王不入兵部,便是赵王,加上吴三桂,再有水师的某位高级将领,这便全了。”

“是啊,各方都要有人。”刘体纯附和着,轻轻叹了口气,说道:“说实话。我还是想在外面,回兵部呢。那就是颐养天年,再无建树了。可转而一想,已经位列一字王,还能再升到哪去?若是执意在外,恐怕万岁生疑啊!”

郝摇旗摇头道:“万岁断不至疑心殿下,只是平衡的需要而已。”

“呵呵,正是平衡所需啊!”刘体纯顺着改了过来,笑了笑,说道:“此间战事一了,吾便上奏朝廷,请调兵部。嗯,你呢,怎么个打算?”

“听朝廷调动,我能有什么打算。”郝摇旗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