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逆流伐清 >

第302章

逆流伐清-第302章

小说: 逆流伐清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翻山过林,那里可能没有路,这么大的雪,怎么走?”苏克萨哈对泰必图这长距离的逃跑线路嗤之以鼻,“冻饿死于山野,倒不如拼死一战。”

“死于山野?苏公过于悲观了。”泰必图鄙视地看着苏克萨哈,“爬冰卧雪,咱满人还怕了不成?只带着族人走,还有不少粮食,沿途可以打猎,总是可以逃出生天的。拼死一战,嘿嘿,那才是自取灭亡呢!”说着,泰必图的目光扫视着在座的满人王公官员,慨然道:“前堵后追,如今只有这一条存生之路,诸位以为如何?是与明军战斗到底,以致全军覆没,族人尽丧;还是从风雪山野中闯出一条路,返回辽东故地?”

一片沉静之后,有人表示赞成泰必图,更多的人开始同意,纷纷附和泰必图的说法。环境恶劣,道路艰辛,可还有存生之望。如果继续孤注一掷地作战,恐怕都要死在此地了。

通常来说,类似背水一战、绝地死战这样的事情,确实会让人产生临死前的疯狂挣扎,但被围住的满清集团似乎始终没有到达这个程度。刚刚在抚宁遭到堵截的时候,他们可以选择突破,也可以选择后退,转道遵化由漠南返回辽东;到了现在,他们突破无望,后退无门,依然可以选择通过荒山野岭来避免全部灭亡的命运。

这也就是苏克萨哈的提议难以得到通过的原因。但凡有一条生路,即便是希望渺茫,也会让无路可走的人去尝试。毕竟这不是马上就去死,而路途的艰难也只是在想象之中。

泰必图是鳌拜的亲信,都统葛褚哈也是他的心腹,又有王公大臣赞成附和,苏克萨哈虽然贵为辅政大臣,却已经无力再改变这个决定。

命令一下,城内的满人便开始行动,也就是劫掠。所有的粮食,甚至很多汉人身上的衣服,都被抢走。在这生死关头,谁还顾及汉人,哪怕是官员也没有用。苏克萨哈倒是想保全一些人,但他已经失去了控制权。

泰必图已经急不可待,他甚至等不及葛褚哈带着残余人马回来,只是派人快马通知,便带着族人出城向北,在茫茫原野中向远方而去。

满人仓惶北逃,只苦了那些汉官和家眷。缺衣无食,奴仆逃散,家人亦被强征而不知所踪,此时方觉苦不堪言。还有些人不死心,或者唯恐被明军所杀,相互扶持着,想跟在满人后面一起逃命。剩下的自知路途漫漫,满人既已抛弃他们,在路上也不会良心发现,给他们吃饱穿暖,也不过是死路一条,索性便窝在这城里,听天由命了。

……………

第九十八章以南养北

光复京师,更大的意义是在政治上的影响。宣告着满清的失败,大明的中兴,宣告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目标已经基本完成。

破朔军在抚宁击退了东退西进的两面之敌,突进兵团随后占领丰润,使被堵住的满清残余后退无路,只能翻山越岭,在风雪中远途跋涉;荡朔军和灭朔军两路并进,光复北京后,只留少数兵马镇守,主力继续向北向东挺进,相继占领了延庆、密云、蓟县、怀来、玉田、遵化等地,基本上平定了京师的周边地区,初步形成了京师的外围防御圈。

就战争的结果而言,在装备和火力上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明军取得胜利并不意外。就过程来看,河间防线既是一道现实存在的,又可以说是满清集团心中的最后防线。一旦被明军突破,满清集团在心理上便被打垮,再无一战之心了。

至于最后阶段的海上迂回、登陆堵截,则杀死杀伤了近万清军,迫使其余满人狼狈窜于荒野。

而各部明军的奋勇追击,虽然得地多,杀敌少,但更大的意义是破坏了满清集团大规模掳掠汉人百姓出关的企图,迫使满清集团仓惶出逃。

四个军,再加调拔的骑兵部队,招募的新兵,海上的水师,二十多万人马聚集于畿辅之地。到了临近年关,大的军事行动终于告一段落,要把满清逐出关外的作战计划基本达成,除了山海关以外。

北地的寒冷气候对于明军确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困难。胜利的鼓舞,后勤的全力供应,使明军能够取得现在的战果,但隆冬已至,再想用勇气和毅力去继续作战。则是对战士们身体健康的漠视了。

而就整个形势来看,山海关并不是适合清军坚守的关隘。原因很简单,作为物资补给的通道——辽西走廊太窄太长,又一面临海,不仅运输困难,更容易被拥有强大水师的明军所袭扰。甚至是登陆截断。

所以,清廷如果不是昏了头,多半会主动放弃山海关,而在大淩河或锦州设置防线。这样一来,既可以拉长要继续进攻的明军的补给线,又可以集结兵力,打击在辽东半岛立足的明军。

战争打到这个时候,分崩离析的满清集团越来越暴露出其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满人太少。要知道。满洲八旗兵来源于满族成年男子,而满族却是一个人口相当少的民族。入关初期清军总兵力约为十万,其中已包括了汉军和蒙古兵,真正可以披甲出征的满族军士不过几万人。可以说,满清能得天下,其“以汉制汉”的策略,以及南明各个小朝廷的内讧和无能,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而人的心理是站在胜利者一边。战争从南打到北。广大的汉人觉醒并被动员起来,满清集团的盟友则是在不断失败中越来越少。拥清的汉人更是倒戈无数。

现在呢,真正的满洲八旗能有四万是顶天了;蒙古人是观望骑墙,有利则上,无利则退,算他两万最多了?汉军嘛,三藩或降或败。已折损大半,绿旗本不堪战,且多数未随满清出关,顶多一两万人。

“最多八万,嗯。这个数字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朱永兴好象个精明的商人,在综合各项情报后反复计算,终于得出了结论,“就算是全族动员,且不说战斗力,又能增加多少?”

国安部尚书叶虎是知道朱永兴心思的,这样计算不过是在核定北方该留多少兵马。抽兵南调是肯定的,只是这个数目还没有最后确定。

“启奏万岁,北地已定,济南军区似乎不需驻留太多兵马。”叶虎恭谨地建议道。

朱永兴看着地图思索了一会儿,微微点头。当初拟议设立济南军区,是为北伐主力的后劲和策应,也是受到后世的军区划分机制的影响,现在看来确实没有必要。

整个北方要支应几十万大军,至少要在一年之后,也许还不止。依靠南方虽然可行,但在北方减少一个兵,则会减少一份饷粮,对财政有一分的好处。

朱永兴的思路是这样的:就现在的气候而言,只就种庄稼来说,同样一个劳力,在南方的产出大大高于北方,如果是在湄公、河仙这样的地方,一年三、四熟,那高出数倍也不止。所以,他不会急于向北方移民,以太大的成本来恢复重建北方。

以南养北,这至少会是一个五年计划。而北方种地的产出较少,那便增加北方士兵的比重,并且不断将南兵回调,以便在中南半岛继续扩张。通过人口数量的平衡调整,从而使北方的物资供应维持在一个政府能够长期承受的水平上。

也就是说,先抱西瓜,再捡芝麻,把北方的重建速度减缓下来,而要采取更有效率的以南养北策略。

而评估敌人的数量和战力,来确定北方驻军的数量,则很是重要。料敌从宽,满清集团按十万兵来算,东北军区按照编制也是十万多人,如果齐装满员的话,加上北京军区在辽西的配合牵制,便至少能够抵挡或遏制住满清。

至于蒙古诸部,虽然又是漠南,又是漠北,连青海也归和硕特部管辖,但部落太多,人心不齐,实质上的威胁反倒不如满清。而将满清赶出关外的大明,更可以利用商贸和物资来控制和笼络蒙古诸部。也就是说,对付北方蒙古人的兵力可能并不需要太多。

“东北军区要尽快补全编制,北京军区暂以十五万为满额,西安军区以十万为满编,济南军区暂不设立,改设广州军区,郑王刘体纯任总司令,下辖殄朔、伐朔两军,年后分别调往福建和广东。”朱永兴将目光转向吴三桂,沉吟了一下,说道:“总参谋部再仔细商议一下,看朕的决定有何疏漏,尽快回奏上报。”

“微臣领旨。”吴三桂躬了躬身,领命退下。

对于朱永兴的行事风格,起码内阁中的官员都已十分了解。那就是留给臣子相当的发挥空间,一般不会“金口玉言”,话出便无法更改。固然这种做法是朱永兴考虑到如果象电影电视里所演的那样,一上奏便回复,难免草率不当。但他的这种态度,却让臣子有被尊重的感觉。

第九十九章定都之虑,拍卖逆产

明朝开创时,将国家的首都确定为南京,后来迁都至北京。而北京就在当时的劲敌蒙古附近,迁都被形容为“天子守国门”。而末代皇帝崇祯,在国难临头的时候未曾丢弃皇都仓皇逃跑,又诠释了“君王死社稷”这句话。

当然,成祖迁都北京,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加强对北方军队的控制,抵御北方敌人的侵扰。因为明朝的威胁主要来自北方,前期是蒙古人,后期是满洲人,为了防御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必然要在长城沿线部署重兵,如果把首都放在南京,那么皇帝就要把北方的重兵交给他人统一指挥。无论这个人有多么忠诚,作为封建皇帝始终是不会放心的。

天下精兵良将,尽在九边。在没有现代通讯、交通工具的时代,如果放手赋予戍边重兵集团主将足够的自主权,他们向安禄山看齐的风险很可能上升到令人无法承受的地步;如果仿效宋朝奉行“守内虚外”的政策,束缚戍边重兵集团主将的手脚,军队的作战能力又将遭到严重削弱。

况且,北京的地缘位置属交通要冲。占住北京,就挟制了西北到东北、北方到南方的四条关口(这是四条生命线),北京城外有太行山、军都山、燕山,地势高峻,“以燕京而视中原,居高负险,有建瓴之势”,“形胜甲天下,层山带河,有金汤之固,诚万古帝王之都”。

有利则有弊,定都北京第一是首都位于边境,对于国防要求太大,使得边境部队没有多少战略纵深,回旋余地很小,于国防有弊;其次是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是江南一带。供应首都的物资开销,之前完全是靠大运河运输从南方供应。这无疑加大了人力物力的耗费,且有可能拖慢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整个国家的发展不利。

既然是有利有弊,便要反复权衡,而朱永兴最后决定依旧把北京作为首都。最重要的一点其实还在“天子守国门”上。在来自北方的侵略威胁消失前,国都设在北京,是一种倔强的面对挑战的态度,也能显示中兴后的大明王朝朝气蓬勃、勇于直面挑战、迎难而上的精神风貌。而且,北京一连数百年都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人们自然有一种向往的向心力,会增加全国团结和统一的力量。

尽管有困难,但不是不能克服的。漕运可以转为海运,官家承运可以转成商家承办。在目前的航海条件下,是完全可行的。北方气候和环境虽然恶劣,但小冰河期最寒冷的时期已经过去,自然条件正日渐转好。

南京固然也是首都的选择,但它充当国都的时代,几乎全是分裂时代。而且很多建都于此的王朝,都在短短的期间内,发生变化。包括令后人惋惜的悲剧。朱永兴虽然不是很迷信,可也担心在这金粉享乐之地的时间太长。出现文恬武嬉的局面。

再从向外扩张垦殖考虑,向南向北是两个方向,南弱北强是一目了然的事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并增强北方的军事力量,并将热力辐射到遥远的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定都北京也是相当必要的。

而从决定北伐成功后迁都开始。一系列的举措便开始落实实施。而在这项重大的政治举措影响下,政府亦随之推出了相应的经济活动。比如拍卖北方新光复地区的逆产、敌产,目前主要是一些大中城市的商铺。更新的信息不断由北方官员传至户部,经过整理后印刷成册,或是张贴于外。广而告之。

无疑,定都北京将是这种拍卖活动的催化剂,而北京及周边城镇的商铺则是最受关注的。天子脚下,经济发展和繁荣是可以预期的。

“天津,嗯,既是港口,又是商贸集散之地,比之京城亦不遑多让。”张川天拿着一份刚刚抄录回来的名录在仔细分析。

因为刚刚光复,名录很粗疏,多是一些早已有汉奸定论的附清、助清皇商的家族产业,其余的还要进一步整理甄选。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张施华有些鄙视地一笑,说道:“可错看了形势,也是家败人亡的下场啊!想当年,他们何等风光,皇商啊,戴着官帽的商人呢!”

“不是看错了形势,而是违背了商道。”张川天轻轻摇头,用笔将几个中意的商铺圈起来作为备选,语重心长地说道:“圣上说过:商业无国界,商人有国籍。既是大明子民,却资敌助虏,与汉奸何异?今若不以重罪治之,此等败类还会出现,于国于民有大害也!”

“爷爷,其实也算是错看形势啊!”张施华不服气地说道:“您看那商团,于万岁潜龙时全力襄助,如今可都是发达了。就说这拍卖商铺吧,同样的价钱,他们可是有优先权,还不是万岁在感谢他们?”

张川天微微一笑,赞赏地看着孙女,说道:“那是人家应得的,当初襄助也是冒了风险,要有胆量和眼光,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便象宫中的贵妃娘娘,与万岁那是患难夫妻,万岁又是个念旧重情之人,如不犯错,这恩宠怕是不会衰的。”

张施华沉默了片刻,黯然地叹了口气。如果说之前因为爷爷的攀龙附凤还有些让她不是很情愿,现在由于对朱永兴增加了了解,她的心态却起了很大的变化。内宫空虚,只有三位贵妃,而且都几乎没有了成为皇后的资格。位列中宫,成为帝国最尊贵的女人,对那个时代的女人确实有极强的吸引力。

张川天也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万岁英明睿智,心思缜密。正因如此,他才迟迟不充实后宫,害怕有人不淑,引起后宫争斗,以致旧人受屈。所以呢,精明于外的,工于心计的,行事干练的,心狭肚窄的,颐指气使的……等等,皆不在万岁挑选之内。”

张施华眨了眨眼睛,揶揄道:“那岂不是要找个傻子?”

张川天瞪了孙女一眼,说道:“你这丫头,口无遮拦。好好想一想,你犯了哪条忌讳,想不通啊,永远也进不了皇宫。”

张施华皱着秀眉,冥思苦想了一会儿,试探着说道:“万岁是不是怀疑我工于心计,通过结好小公主来接近他?”

张川天点了点头,说道:“怕是如此啊!”

张施华无奈地翻了翻眼睛,叹息道:“这也没办法啊,不通过小公主,哪能进皇宫,哪能让万岁看到我啊?”

张川天沉思了一会儿,缓缓说道:“有些操之过急了。缓一缓,缓一缓,兴许能有所转机。”

……………

第一百章文化酱缸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善良的民族之一,虽然在历史上不断出现战争,不断出现杀戮,但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都是如此,不同的是这都不是中华人主动的追求。只有在受到外来异民族过度的侵略,或受到贪暴官员过度的迫害时,才会发出壮烈的反击。中华民族真正的英雄气概和高贵的精神价值,在反击中全部显露,也在这种反击中,滚雪球般地不断壮大。

纵观历史,中国象一个巨大的立方体,在排水倒海的浪潮中,它会倾倒。但在浪潮退去后,昂然的仍矗立在那里,以另一面正视世界,永不消失,永不沉没。

国战的结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