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逆流伐清 >

第274章

逆流伐清-第274章

小说: 逆流伐清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祖朱元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成祖朱棣五次亲征,巩固了北部边防,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明成祖”,使其和太祖朱元璋并列为“万世不祧之君”供奉于太庙正中。

这两位称祖的皇帝皆以武功而见长,而朱永兴在目前来看,还稍逊一筹。待到北伐成功,击败满清、重复汉家江山后,应该便可以与这两位皇帝并驾;而若能使西虏彻底臣服,则可凌驾其上。

从军人的角度来看,崇尚武功当然要比重文抑武强。明军的实力在不断增长,新的作战方式和思想使将领们增强了信心,开阔了眼界,也认识到建功立业的机会多多。

“若要打败西虏,骑兵必不可少。”王辅臣立时觉得自己被分配到骑兵部队的前途一片光明,扩充、晋升,只要自己干得好,机会便一定能抓得住。

现在可不是有什么督师、监军的时候,军人日趋专业化,参谋的作用日益凸显,少了掣肘和压制,多了军规和条例。军人的晋升变得公平而公正,更少了内行领导外行的弊端。

更不用说军人待遇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对于有功之臣,朱永兴也是不吝赏赐的。虽然金银不多,但有荣誉,有勋章,有宅第,有女人,还有对未来的期待。

“是啊,骠骑兵至少要两万,龙骑兵三万,才能扫平漠南、漠北。”李定国说出的数字几乎是现在的数倍,按照每年从茶马交易中获取四千匹战马的数量,也要好几年才能扩充完毕。

但时间长一些又算什么呢,只要击败了满清,凭借朱永兴的手段,资源和财富会成倍增加,一年买上万匹战马也不算是奢望吧?

第四十一章自我否决

北伐是没有疑问的,从上到下的舆论都在强调这一点。但最终的战略却还在商议,或者还处在争论之中。

自从朱永兴提出切断关内外联系,将满清分而击破,一举取得彻底胜利的计划后,总参谋部便进行着研究和探讨,以证明英明神武的万岁所制定的计划是切实可行的。

当然,如果计划成功,就不仅仅是光复北地,收复京师那么简单,辽东问题也会一并解决,可谓是毕全功于一役。朱永兴也希望通过一场能够载入史册的著名两栖战,而在战史上写下浓重一笔。

两栖作战的有利方面是能够进行对敌人不利的战略部署和迫其转移军力,有效突击与打击敌军;而其不利方面则是实施条件非常严酷,无论在计划准备、组织实施、指挥协同、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都会较其他进攻样式更为困难。

比如强渡海区、敌前登陆、背水攻坚带来的高难度、高损耗和高风险也是其他进攻作战所无法比拟的。作战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将会造成巨大损失,即便是登陆作战取得胜利,也可能付出惨痛的代价。

说到底,两栖作战即便在现代战争中也是最为复杂的军事行动,需要机动力、海上运输、后勤和战略等方面的协调化、专业化、复杂化。比如专门用于运载登陆作战部队的人员、物资、装备,并能在海滩登陆的两栖舰艇,更是在二战中才出现的。

当然,海上输送兵力古已有之,也就是说并不是没有两栖舰艇便不能实施两栖作战,而是说难度可能会加大。其次,还有如何确保部队的迅速到达以及支援更大规模后续部队的困难。因为两栖作战的进攻速度是关键因素。它可让迅速部署的大规模后续部队充分发挥战略作战的突然性效果。

缺乏专业的登陆舰艇,缺乏专业的、快速修建临时港口设施的工兵和器材,当一个个困难被罗列出来之后,便是争取一个个地加以解决。

在山东的登陆作战,其实便是一次预演和检验。而朱永兴所提出的一剑封喉计划显然规模更大,要求更高。

得益于胶东于七在内部的配合响应。明军在山东的登陆作战获得了成功。但这只是一万多人的行动,而且是于七所部成功截断了清军的消息通道,为登陆部队争取了时间所形成的战果。

在稳固胶东后,参谋总部再次探讨、商议了“一剑封喉”的作战计划。因为胶东可以作为前进基地,把兵力和物资提前运往胶东,跨越渤海湾在辽西走廊登陆,显然更加容易,成功的可能更大。

早在西元前55年,凯撒就曾领军穿越英吉利海峡。登陆不列颠群岛。但明军不是侵略者,是解放者,便不能“以战养战”,从凋弊的占领区就地搜刮给养。这也是相当不利的一个问题。

当一个宏伟的计划因为条件所限,以及安全性的考虑,而不得不放弃时,制定计划者的郁闷和失落是难以形容的。朱永兴现在便是如此的心绪,总参谋部经过了反复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即便以胶东为前进基地,在辽西走廊实施登陆作战的兵力最多也不超过五万。

五万。或许能成功阻隔关内外的联系,也或许会被击败而损失惨重。同时,后勤运输的压力将使其他方面的部队难以展开战略性的行动。

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朱永兴知道这必须由自己来决定。无论他的决定是什么,总参谋部和明军都会全力以赴,可他会用几万人的生命为代价。去赢取一场旨在标榜自己的可能的胜利吗?

因为他是皇帝,因为是他提出的计划,因为他成功的事例,因为他几乎没有差错的英明,因为臣子们对他的敬仰和崇拜。朱永兴本可以顽固,本可以坚持,但他没有那么做。

“五万并不足以有十足的取胜把握。”朱永兴经过了一夜的思考,终于还是自己否决自己,他苦笑着连连摇头,“这也是我军武器装备全部换装后所带来的不利吧,对后勤要求更高。一旦把这五万兵投入辽西走廊,弹药、粮草等物资的运输补给的压力太大。其他方面的部队因此便无法有大的动作,可谓是顾此失彼。”

吴三桂等人静静地听着,这毕竟是皇上制定的计划,也为之筹划准备了相当长的时间,现在也不是说完全没有希望,但皇上似乎要加以否定,重新考虑北伐的战略了。从这一点上,不慕虚名、从谏如流的评价,皇上便当之无愧。

“所以,朕决定重新修改北伐的战略计划。”朱永兴说完之后,长出了一口气,是轻松,还是无奈,或是兼而有之,他也说不清楚,“但两栖登陆还是要进行,在辽东,规模小一些,牵制还是需要的。你们看地图,能借胶东之利的有好几个地方。”

在地图上一眼看上去,离胶东半岛最近的辽东地区便是旅顺。然后再将登莱、旅顺、皮岛、宽叆连为一线,便可彻底完成对辽东的海上封锁。而这个思路,又与历史上东江镇所起到的作用差不多。在朝鲜已经明确态度之后,实施这个战略则更加有利。

也就是说,朱永兴放弃了以险求胜的策略,而改为以稳求胜。在各处牵制满清的情况下,由南至北,用堂堂正正的战法来取得北伐的胜利。至于辽东,让满清退回去也无不可。

以全国对辽东一隅,小冰河期又远未结束,对北方的影响甚于南方,明军的优势则会更大。也就是说,求稳策略只不过是拖延了最终收复辽东的时间,但北伐成功后便又可转到国力对抗的局面。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朱永兴算是摆正了认识,不奢望毕其功于一役,不奢望一记重拳便打垮满清,而是用其所长,不操切,不急躁,也不放松。

第四十二章北伐新策

既然放弃了毕全功于一役的耗费巨大的两栖作战,按照目前物资囤积的状况,明军便能开始发动北伐战役。而从严格的意义上讲,登陆山东已经是北伐的序幕拉开。

粮草物资的囤积和供应是统筹全局的,这边省下来,便可以侧重另一边。而在辽东开辟战场,目前正是清军在辽东布防空虚的时候,可谓是个好时机。依靠着明军强大水师,自可以由岛入陆,或在朝鲜之助下在满清的所谓龙兴之地插上一刀。

初步计划很快便被制定出来,先是增兵山东,设立登辽总指挥部,统一指挥山东与辽东的作战事宜;其次是在山东扩军,做好以山东兵征战辽东的准备;最后则是集结荡朔军、灭朔军、征朔军,将克期于两淮展开攻势,沿运河北上,争取与山东战场联为一体。而从初步计划来看,与太祖朱元璋的北伐路线很相似。

“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这是朱元璋北伐的路线,先山东,后河南,再转山东直入京师。

从兵力上看,朱元璋是动员了大军二十五万进行北伐,在攻占山东沂州(现临沂)前几乎是没有分过兵。之后攻掠河南、直入京师,可谓是势如破竹,最后才是乘胜西进,占领了山西和陕西。

而明军现在的布署是处处压迫,从甘陕、河南、两淮,一直到山东,兵力似乎有所分散。但也造成了清军处处布防的局面,这与朱元璋北伐时元廷外援已绝是有些相似的。

现在,只要明军聚力于一个方向上达成了突破。便有使满清整个防线产生动摇的可能。比如现在的西南攻势,即将展开的两淮攻势,形成了一个钳形,不管哪边取得了成功,在长江中游与明军对峙的清军便有被旋师包围的危险。

当年的朱元璋北伐是沿运河向北,直接打到天津。现在明军也可以这么做。虽然运河被清军堵塞了多处,但并不是不能够重新疏通,并使其成为运输兵员、物资的航路。更有利的一点便是明军在山东已经有了稳固的基地,两淮清军处在可能被截断退路的危险之中。

显然,满清想用两淮之地换取胶东,也是看到了这一点。只不过,朱永兴早已视还未光复的地区为国土,根本没有什么“议和”的诚意。相反,他倒想借着满清有意放弃两淮而轻松光复这些地区。

“高皇帝光复江南。使蒙元丧失漕粮产地并断绝了漕运,被切断生命线的蒙元统治者再无力维持在北方的统治,很快便崩溃了。”朱永兴对北伐的信心不仅在于军力,“现在是同样的情形,漕粮既是京城满清皇皇室贵族、王公大臣的口粮来源,又是驻扎在北京一带八旗军队的给养来源。虽然短期内满清能靠库存,或者从民间搜刮来维持。但其无力再夺江南的这个事实,却已经是昭然若揭。也就是说。从稍长期看,满清败势已定。这必将会引起其政权内部文臣武将的离心离德。叶卿,国安部要先行一步,为大军北伐创造有利条件。”

“万岁所言极是。”国安部叶虎上前奏道:“据最近一个时期的情报显示,策反招降工作比以往更见成效。一些清廷官员虽在犹豫,却也不敢对我情报人员施以强硬。”

“离间,反间。要兼而用之。”朱永兴知道国安部的策反工作都是很谨慎的,不是多次试探以确定其心意者,是绝不会轻易摊牌的,但他还是多加了几句进行提点,“真真假假混杂。以造成满清的猜忌、杀戮,借敌之手以灭敌。要飞书遍投,示假以真,使得满清疑惧益甚,凛凛终日。”

“微臣谨遵圣谕。”叶虎恭谨答道:“因疑用疑,使其自相鱼肉,必不负万岁教诲。”

连番胜利能使人信心高涨,而疑心病却往往在环境恶劣,或者处于低谷时最为厉害。满清明显已经在走下坡路,对汉人的防范、猜忌之心只会更盛。先使其内部混乱离心,再以军威逼迫,降者如潮的出现也就大有可能。

在历史上,北方绿旗的战斗力要高于南方,在平定三藩之乱,以及与准噶尔等蒙古诸部叛乱时,他们逐渐取代八旗而成为满清所依靠的主要武力。

但现在的形势大不相同,相当数量的北方绿营在南方被消耗,满清的颓势难挽,而粮饷也会越来越短缺。维系北方绿营的军心士气的支柱已经严重不稳,策反招降便是完全可能的。

当然,朱永兴的圣谕有些多余,多年的情报工作使国安部有了很丰富的经验,而用间更是中国的古老兵法之一,叶虎又岂能不知?

但皇帝就是皇帝,话说出来,只要有那么点道理,就总会有人称颂“圣明”。朱永兴自然也知道这一点,虽不是得意忘形,却还是很受用。

现在召开的是一次军议,朱永兴并不喜欢用朝会来处理问题的方式。而这种人数较少,谈论较为随意的交代和讨论,却是他经常采取的。

兵部、国安部、户部的主要官员都列席会议,朱永兴觉得层级越少,执行得越为有力。什么刑部、吏部、监察部之类的,本不涉及到军事,又何必让那些不是很懂的官员来混杂视听呢?

而皇帝的名分已定,威权也已树立,通过一系列的调整手段,能够在内部威胁朱永兴的因素几乎不存在。

叶虎,国安部尚书,下面却还有两个侍郎分权,一管对内,一管对外。

吴三桂,总参谋部主官,却只是谋划赞画,没有调兵用命之权。

易成,朱永兴的亲信之一,经过提点之后,愈发小心用命,与原来的郑家商业划清关系。

新政权的稳固已经相当明显,朱永兴完全可以在某些方面进行放权,而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军事上。

北伐,趁热打铁才会来得更加容易。而且,当朱永兴放眼世界时,便会只把击败满清当成兴复华夏的第一步,便会觉得时间很紧,而急于结束这场战争,把精力集中于追赶世界潮流。

第四十三章保宁

保宁(现阆中地区)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位于嘉陵江中游,秦巴山南麓。山围四面,水绕三方。东靠巴中、仪陇,南连南部,西邻剑阁县,北接苍溪县。历来为巴蜀要冲,军事重镇。在明末清初时,又是四川临时省会,长达十七年之久,是历代川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北伐的策略转变,在两淮、山东、辽东将采取的军事进攻还在紧锣密鼓的准备当中,而西南这一路却已经是兵临城下,行将开战。

镇朔、讨朔两支明军沿嘉陵江北进,虽然兵力雄厚,却没有分兵他进。作战意图很明显,要以绝对优势的兵力稳稳地拿下保宁,然后继续北上,形成与汉中清军相峙的局面,再分兵占领川北各地。

保宁,川北清军已经尽集于这个要地,其他地方人烟稀少,清军守之无义,明军也不急于占领。

面对着六七万明军的步步进逼,四川巡抚高明瞻一天三急奏,请求清廷给出指示,或是从西安派来援军,或是准许他后撤保存实力。

四川巡抚啊,高明瞻现在异常痛恨自己这个头衔。因为巡抚有守土之责,而四川只剩下保宁这一个立足点,若是无朝廷旨意便后撤,他的项上人头便是清廷要对外交代的替罪品。

“可有信使前来?”保宁官衙内,高明瞻紧皱着眉头,已经不知是第几遍询问了。

在得到否定的回答后,高明瞻长长地叹了口气,心烦意乱地翻着几份军报。

虽然清廷派出了护军统领阿尔津率四千满汉八旗由西安赶到了保宁增援,高明瞻却并不认为这点兵马能抵挡住明军的进攻。还幸亏他从重庆比较完整地撤回了所有的部队,才勉强使保宁的总兵力接近了两万余人。可与明军比,数量上却相差太多。连其中的一个军的人数都不如。

清廷虽然有放弃川北,确保陕西的意图,但还在犹豫,还在举棋不定。就象想放弃两淮、收缩防线,却又不肯就这么无条件地拱手让出。而想尽量支撑,清廷还有一个考虑。那便是一个多月之后的秋收。

漕运、漕粮是不用指望了,而北方受到小冰河期的影响,粮食产量降低,却也不是颗粒无收。只要能多坚持一个多月,多守住一块地盘,清廷便会多搜刮一些粮食,便能在国战中多支撑些时日。

但议和并未使明军停止行动,而此时的进攻时机显然抓得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