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变天 >

第34章

变天-第34章

小说: 变天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的是用的上的时候。

关于如何奖励和任用沈从云,在这个问题上,自打和谈结束以后,军机处的几个大佬,嘴巴都像被针线缝上了,一句话都没有提。

眼看着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了,这个问题最终还是慈禧把大家都叫了过去,阴阳怪气的发了一声:“沈从云这后生不错,大家商议一下拟个章程上来,看看怎么任用。”

军机处由奕劻带头发言,提出一个赏银五万两,赐黄马褂,总督越南,自筹粮饷练兵三镇,这么一个处理方案。这个方案立刻遭到翁同龢的不满,原来也是练兵,但那是在广西,现在倒好,直接丢越南去了,这不是尽玩虚的么?

士铎等人一致表示赞同,翁同龢有话也不敢明着说。赏银五万,一点小钱,赐黄马褂,就功绩而言还说的过去,总督越南,这等于是发配,自筹粮饷练兵三镇,这是让人练兵的态度么?

翁同龢也不糊涂,晓得这是满人在防备出现第二个李鸿章呢。最要命的是,就算沈从云把兵练出来了,翁同龢想帮着皇帝拉拢,一旦有事也是远水救不得进火。

士铎、奕劻、等人,拿着商议好的章程面见光绪,要说这章程光绪看了也是白搭,他做不了主,于是一起去见慈禧。

慈禧拿着条陈看了半天,笑眯眯的看着奕劻道:“这赏的也太少了点吧,这让汉人官员怎么看朝廷?。”

就在这时候,翁同龢不失时机的给光绪打了个眼色,光绪立刻会意的接过话道:“这么着把?练兵三镇,每年户部拨银30万两。”

“嗯?”慈禧的目光朝光绪扫了过来,吓的光绪连忙低头看着地板,低声道:“孩儿多嘴了。”说话间满头的汗珠冒了出来。

慈禧突然露出笑脸道:“皇上这条提的好,不过一年30万两,摊到每个月里头,加上损耗的,你们说够干什么?”

奕劻是最会看慈禧脸色和心思的,连忙跳出来说:“太后,一年30万是少了点,可这不是户部每年都入不敷出么?”说着,奕劻扫了翁同龢一眼。

慈禧可太明白奕劻的意思了,翁同龢当了户部尚书后,就给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和淮军断了奶了,只要是李鸿章要银子,没有一次痛快给的。

“这样吧,户部一年拨60万两,其中30万两由刚毅掌着。沈从云领总督衔,实授广西巡抚,给朝廷看着越南的去。”慈禧一锤定音。

第一部…第二部第二部

第二十五章面“圣”

慈禧的决定快速的通过奕匡转达给了毓秀,连夜就有人从北京快马轻骑上天津沈从云处,到了天津已经是第二天早晨了,气的沈从云回到书房关上门后破口大骂慈禧这个老不死的,30万两就这么便宜了刚毅,日后这30万两能到手几个子,都是两说了。表面上给了一个广西巡抚的实缺,实际上后面一句才是最重要的,给朝廷看着越南去,那意思就是广西的事情,沈从云就别操心了。慈禧还是防着沈从云啊,这一点沈从云已经深刻的认识到了。

对法的和谈结束了七天后,两宫下旨,沈从云进京受赏谢恩。从潘鼎新到李凤苞的事情处理上,李鸿章总算对沈从云的态度更加的亲热拉拢了,朝野上下,大部分人再就认定沈从云是李鸿章一系的人,沈从云的表现似乎也正说明了这一点,朝廷没有啥实际油水赏赐更说明了这一点。

再次进京,沈从云前一天夜里,先和李鸿章盛宣怀道了别,次日一早,秉承一贯低调的作风,带着卫队城门一开就出了城,快马轻骑直奔北京而来。

北京方面早就接到了天津李鸿章的电报,沈从云出现在城外五里时,远远的就看见了迎接的队伍,意外的居然迎接队伍中还有一个班子,吹吹打打的好不热闹,可惜吹的曲子沈从云压根没听进去。

上一次进京几乎可以说是遭遇了冷遇,这一次似乎完全反过来了,军机处的士铎领衔,奕譞、奕匡、翁同龢都出现在迎接的队伍前面,这让远远的看见旗号的沈从云,两里地外就翻身下马,走了过来。

这么大的阵势面前,沈从云没有神采飞扬,反倒是如履薄冰,这种场合下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个动作,后果都是非常严重的。沈从云在李凤苞的事情上说了实话,间接的帮了李鸿章一把,没准清流们正一个个的都盯着沈从云呢,就惦记着沈从云犯点错。

队伍中的翁同龢心情最为复杂,身为帝师,即为同样身为汉人的沈从云受到的待遇赶到不满,同时又对沈从云一直摇摆的态度感到失望,所以清流们私下串联要找机会弹劾沈从云的事情,翁同龢也没有拦着。

“能弹劾一下也许是个好事,悠悠众口之下,由皇上出面替沈从云说话,使其感恩或许效果会更好。”翁同龢在心里这么想的时候,脸上挂着从容的微笑,跟在三个满人的军机之后,目光朝正在快步上前的沈从云望了过来。

“沈从云见过各位王爷、中堂。”沈从云不过是作势打个千,指望着有人上前来扶一下,也好趁机站起来,结果这帮孙子一个一个的都巍然不动,倒是心安理得的受了沈从云这个理,然后奕匡笑嘻嘻的上前,亲热的拉着沈从云的手道:“子归啊,来,本王给你引见一下,这位是……。”

要说这个世道的礼节,沈从云多少有点陌生,这些日子没少私下请教身边的人,一番见面下来倒也算的上是中规中距的,没出啥岔子。

一番引见后,奕匡搬出圣旨来,当着前来看热闹的百姓们,宣读了圣旨,赐黄马褂,授总督衔、领巡抚职,还有练兵权,放出去以后就是一方诸侯的意思了。一干百姓听的兴奋不已的时候,汉族官员们多少露出一点不忿的神态来,虽然沈从云是李鸿章的人,清流们看着多少有点不顺眼。不过朝廷这样对待一个立下大功的汉官,多少让其他人心里微微的凉了一凉。放到越南啊,荒蛮之地啊。

沈从云恭敬的接了圣旨后,上万前来看热闹的百姓,一起叫起好的有,鼓掌的有,吹鼓手们更加卖力,场面还真的叫一个热闹。

领了圣旨进宫面圣,前面有内侍带路,有几个军机陪着,要说这面子是给足了沈从云,可惜实惠的东西几乎看不见,一年60万两银子,刚毅那边分了30万,估计是指望不上了,老实的听刚毅的或许还能落下个三瓜两枣的。直接拨给沈从云的30万,一层一层的往下走,沿途雁过拔毛的,到了沈从云的手上,还能剩下7、8成就偷着笑了。

好在沈从云现在心态正常,对户部的银子抱着有就是白来的这个心态,倒也能坦然面对。跟着军机的老爷们进了宫,沈从云总算是看见了历史曾经试图变法图强的光绪皇帝,自同治以来,清朝实际上的掌权人慈禧。

慈禧和光绪是在养心殿接见的沈从云,这地方属于皇帝和后宫的居住地,算是内宅了,所以规格还是比较高的。

光绪皇帝给沈从云的第一影响,就是苍白瘦弱,一种类似营养不良的苍白。历史上有野史记载说光绪皇帝小时候吃的饭都是嗖的,不知道是否是讹传。不过从光绪的面向看起来,多少显得有点病态,尤其是脸上激动的潮红,显得即兴奋又惶恐,这是因为慈禧在的缘故吧,沈从云从心底里可怜这个皇帝。

“臣沈从云,见过皇上、太后,祝我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太后千岁千千岁。”口称万岁千岁,三呼九叩的礼节是必须的,而且还要表现的诚惶诚恐,少有不慎就是大不敬的罪名,杀头只是瞬间的事情。

“快快平身!”光绪脸上的激动和欣赏不是装出来的,不过说完话以后,回头看了一眼慈禧,回头后目光里的恐惧也是真的。

沈从云没有立刻起来,而是依旧跪的很恭敬的样子,堂内安静了莫约十几秒以后,慈禧才满意的笑道:“起来吧,皇上都说话了。”

“谢皇上,谢太后!”沈从云这才慢慢的爬起来,微微的弯着腰,没有直视面前两位。

“赐座,抬头说话。”慈禧的声音听起来,感觉并没有史书上记载的阴狠歹毒的感觉,倒是透着一股亲和力,而且还很好听,当个播音员啥的绰绰有余。

慈禧给沈从云的影像印象,只有网络里的几张黑白照片,还都是慈禧晚年拍的。黑白照片里的光绪的几个妃子,看起来是在有点惨不忍睹的感觉。沈从云曾经恶意的猜想,是不是清朝皇帝的审美观出了问题。后来理智的一分析下来,光绪的皇后是慈禧硬塞给他的,容貌上和恐龙沾边就不足为奇了,要不怎么光绪都不待见皇后呢,至于那些妃子,以光绪的处境,呵呵,不提也罢。

晚年的慈禧,从照片上透着一股威严的阴狠,不知道是不是能排除后人PS过的可能。面前的慈禧看起来不过三十出头的样子,和真实年龄颇有差异,应该是保养的好的缘故。脸上看起来慈眉善目的,很难和阴狠歹毒扯上关系。要不是沈从云是后来之人,知道面前的这个女人是个什么货色,没准真的被这表象上的视觉效果给迷惑了。

凭心而论,慈禧长的还是挺漂亮的,岁月似乎在她的脸上没有留下多少痕迹,至少沈从云看不到风霜的痕迹,只能恶意的猜度,慈禧宽大的衣裙里面,肚子上的赘肉和松弛的肌肤一定非常的恶心。

一番安慰激励的场面话之后,慈禧问了一些关于战事和谈判的细节,沈从云一一的恭敬的回答,并简单的分析了一下中法之战以及谈判能成功的原因。

半个时辰后,慈禧发话道:“皇上一直惦记着和你好好谈一谈,哀家乏了,先回去歇着了,时候不早了,皇上也别太辛苦了,沈大人一路舟车劳顿的,早点放人家回去休息。”

“恭送太后!”众人齐声高喊中,慈禧离开了。慈禧一离开,光绪皇帝的眼神立刻就活跃了两份,回头朝一干军机道:“翁老师和沈大人留下,其他人都退下吧。”

“喳!”

这个场面,沈从云见了心里真的是暗暗叫苦,不住的骂翁同龢多事,要不是他在其中搅和出馊主意,皇帝能壮胆留下自己么?

“沈大人的字是叫子归吧。”

“正是!”沈从云急忙站起回话,身后这把椅子,今天说一次话起来一次,真正做踏实的时候几乎没有,骑马旅途已经够累了,现在又这么折腾真叫一个累了。

“呵呵,沈大人坐着说话就是。”光绪的心情看起来不错,按说光绪今年十五岁了,按照清朝的祖制,16岁就要亲政了,难怪小皇帝已经有点跃跃欲试了。

可惜,如果不是有慈禧这座大山的存在,光绪皇帝没准还能是一代有为的皇帝也未必,不过就甲午之后那个溃烂的中国,就当时的局面而言,已经到了不破不立的局面了,就算戊戌变法得手了,恐怕中国的振兴之路,也只是一个美好的理想罢了。

第一部…第二部第二部

第二十六章偷梁换柱

慈禧虽然离开了,可是皇宫里头有多少耳目,谁能说的清楚。越是单独面对光绪,沈从云的心情便越是紧张,生怕光绪一激动,说出什么不该说的话来,连累了自己就完蛋了。

“臣遵旨!”沈从云顺着光绪的话,慢慢的坐回到椅子上,感觉到有人正在注视着自己,不用看都知道是翁同龢。

翁同龢是科举的出身,文章学问是好的,还写的一手好字。可惜,翁某人的人品胸襟就差了那么一点了,宦海一生也没啥大作为。翁同龢这一生最成功的事迹,可能就是拖了北洋水师的后腿,成功的断了北洋水师的奶,间接的帮了日本鬼子的忙。

翁同龢与李鸿章,后人看来似乎都不是啥好鸟。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李鸿章是合肥人,翁同龢是常熟人,这副对子对仗工整的同时,似乎也在向后人传达了一个信息。至少在翁李二人宦海沉浮的那个年代,世人对二人的评价不高。

沈从云以为,翁同龢将个人恩怨置于国家民族利益之上,无时不刻的想着打压国防力量的支柱淮军和北洋水师,这其中固然有满清统治集团的纵容和刻意而为的成分在内,但更多是看见了翁同龢这个人,缺乏远见和胸襟,对世界格局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翁同龢的拉拢,沈从云敬而远之。

光绪平静了一下情绪,露出有点做作的老成,笑道:“沈从云,你是从西洋回来的,你能不能谈一谈,西洋的为什么强?大清朝为什么弱?要想改变现状,该怎么做?”

这话问的沈从云冷汗直冒了,偏偏皇帝问话,不回答还不行。可是怎么回答呢?沈从云有点犯难了,难道直接告诉光绪,清朝没救了,至少目前的体制下清朝要振兴是没可能的。要改变,就得从体制下手,就得彻底的推翻帝制,就算是君主立宪在中国也未必能行的通。

推翻帝制,这就是要变天,要挖爱新觉罗的祖坟了,这话往外说,直接就能拉到菜市口,斩立决,没商量。

说实话是不行的,是要倒霉的。

皇帝的问题,终究还是要回答的,沈从云思量了一番,恭敬的拱手欠身道:“禀皇上,决定一个国家强大的因素有很多,不是一句两句能说的清楚的。”

光绪见沈从云有为难之色,不悦道:“沈从云,这个朕知道,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说,今天说不完,明天接着说。”

沈从云听的头皮发麻,真话能乱说的么?别一不小心说多了,脑袋说掉了。既然不能说真话,就只好给光绪来给乾坤大挪移,来个偷梁换柱好了。

“拿破仑曾云,公理和正义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此言可谓一针见血的剥去了所谓外交平等的华丽的外衣,揭示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弱国无外交啊。观当今之事,列强环伺,欲保大清之国本,首重者当为强兵。大清积弊颇重,要改变绝非朝夕之功,只有军队强了,对外有自保之力,对内则采西洋之长,补己之短,办西学,修铁路,建工厂,开矿山,慢慢的走上富强之路,切不可操之过急。”沈从云憋了半天,憋出这么一个论调来,最后还善意的提醒一下光绪,不可操之过急,听不听的进去,就是光绪的事情了。

沈从云这一论调,说实话一点都不新鲜,学习西方已经喊的不是一天两天了,李鸿章等大臣办洋务,不就是在学习西方么?可惜李鸿章更多的是从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去看待洋务,弄出一个官督商办的形式来,真可谓邯郸学步,最后让小日本在甲午年间打的找不到北,落了个黯然下野的下场,一纸《马关条约》更是让世人唾弃。

洋务运动完全违背了市场规律的这一个致命弊端,沈从云是绝对不能明说的,绕了一个弯子先把强兵之道放在首位,也算是和时下的身份命题相符合。富国强兵,富国在前,强兵在后,只有国富了,才能谈的上强兵不是,沈从云这种本末倒置的论调,偏偏在时下中法战争中凸显出强兵的重要性来,所以也算是一个说的过去的回答了。

光绪皇帝不傻,自然听的多少有点皱眉头,可是又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反驳沈从云的论点,疑惑了一番光绪道:“沈从云,你老实说,眼下李鸿章在北洋办洋务,建水师,真的是治本之道么?怎么有大臣说北洋水师其实不是海军衙门的水师,是李鸿章徒靡国驽,经营他自己的水师?”

提到李鸿章了,提到北洋水师了,光绪似乎给沈从云带的有点跑题了。沈从云心中暗喜,跑题好,跑题好。

沈从云正色道:“皇上明鉴,建北洋水师,是李中堂提议,经六部合议,奏两宫核准后定下的事情。以微臣之见,北洋水师不但有存在的必要,而且还要进一步扩大其规模。大清朝有漫长的海岸线,没有一只强大的海军,便没有海防,没有海防何谈国防?北洋水师还应该加大投入,保持在亚洲乃至世界的领先地位。眼下北洋水师尚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