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奋斗在新明朝 >

第219章

奋斗在新明朝-第219章

小说: 奋斗在新明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的状态。

李佑告辞后出了大堂,向仪门走去,手捧金书铁券的韩宗跟随在后。

韩宗看左右无人,对老爷感叹道:“方才看到巡抚老爷发怒,真真吓到小的了。生怕下面来一句推出辕门……”

“刁才,你真是戏文看多了,老爷我又不是囚犯!”李佑笑骂道。

“幸亏老爷看了一眼后心思灵动,急忙回去换龙袍拿金牌,不然今日不好应付哪。不过老爷与巡抚起了冲突,当真不要紧么?”

韩宗此人是小竹的兄长,在李家的年轻家奴中算是个佼佼者,也是跟着李佑走过南、闯过北的。李老爷倒是想栽培他,便道:“杨抚台此人,畏威而不怀德……”

韩宗一脸茫然,不知何解。李佑耐心解释道:“就是说,如果老爷我无缘无故去向巡抚卖好,他倒怀疑我、猜忌我。但若将他逼到左右为难时候,再稍稍放松,他反而就认了。”

韩宗恍然大悟道:“这不就是那种贱女人么,非要打一巴掌给一个甜枣,才能哄住她,俗语道记吃不记打的。”

“好罢,你可以这么认为……”李佑为韩宗的比喻无语,只能赞同。

韩宗又问道:“老爷此举也颇为冒险,如果那巡抚不吃这套,就麻烦了。”

“当然是两手准备。他若能顺坡下驴,一切好说好做。他若死硬到底,老爷我断然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必然防不胜防的,那也只好寻找后路。等天子南巡完事,老爷我各种好处到手了,便想法子另觅去处,不在这扬州为官。出了他辖下他又能奈我何?”

韩宗颇有自豪感的顺嘴拍马道:“放眼如今扬州城,也只有老爷有这个资格与巡抚如此了。”

李佑扫了一眼金书铁券,欣然受之,韩宗这绝对是大实话。

不是他能顶撞巡抚,而是这块铸铁牌子能顶撞巡抚。若非受文官身份限制,只怕用不到从儿子开始,自己便可以立刻成为正三品世职勋贵,而现在也只能搬出牌子来撑腰了。

但有个妙处是,半文官半勋贵的身份,要实权有实权要体面有体面,更加令别人棘手。

第五集牧守江北第412章惊人计划

李佑离开巡抚衙门后,杨抚台“一日而三省吾身”时忽然醒悟,这李佑从一开始,就有意图去整饬运司和盐商!只不过装模作样推辞拿捏,最后好似委曲求全给了他天大面子才勉为其难接手。

回到衙中,面对不解的幕僚,李大人慷慨激昂做能臣状,“本官起初并不想担任整饬盐务差使,但既然蒙受朝廷信重委任了差事,便责无旁贷!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豹死留皮,本官从来不是尸位素餐之人,无论什么样的官职、什么样的差事,皆做的轰轰烈烈!以后见了同乡同年同窗什么的,将本官这段话传出去。”

认识最久的崔师爷钦佩之下,脑补了一句前缀——无论什么样的上司。

话说巡抚衙门峰会之后,丁运使和高运同回到运司衙署,立刻部署动员全部官吏,积极进行自查清理,全面开始预防工作,掀起了防火防盗防李佑的高潮。

如果是杨抚台负责整饬,还可以讲一讲江湖规矩,不用过于紧张。但若由李佑直接插手,情况就有点复杂了,丁运使和高运同从来不将希望寄托在李佑是个讲规矩之人上面。

特别是李大人明显不怀好意,十分有可能受了朝中靠山的什么指令,前来蓄意肇事。

不过久经考验的运司衙门还是很有信心的,整饬盐法每过几年就有一次,他们是迎接清查方面的老手了。李佑再精明,一时半载也找不到多大的漏洞,最多卖他几个破绽让他交差。

至于金百万贩运巨量余盐这件事,丁运使倒不太紧张。认为金百万不会傻到自寻死路,把这个内幕完完整整透露给李佑。其次,这事主要是南京方面责任,最后处理肯定是各方大佬私下相商,不会拿出来公开处置。

与盐事有关的各方都拿着有形无形的眼神注视着李大人公堂,直到盯着眼睛都发酸,可李大人始终没有任何针对运司的动静。

三月初四,扬州府同知分署张出告示,奉朝廷诏令和巡抚钧旨,为整饬盐法之事,将于三月初六召集所有盐商到同知署,有不至者后果自负。

第一时间得到消息的丁运使百思不得其解,李佑重点目标应该是盐运司才对,但大张旗鼓召集盐商作甚?难道哪个盐商胆敢揭发盐运司的不法?

出了告示,李大人便去了行宫工地视察。经过紧张施工,修建行宫如今渐进尾声,差不多再一个有便可完工。也幸亏设计为田园风光,真真实实的都是稻田麦地、棉花油菜……比假山流水、花鸟园林省事不少。

立在如假包换的田垄边,李大人望着一片快长熟的春花田,思考天子驾到之前,收了冬麦还是不收冬麦?

“贤婿!”有人高呼道,不用回头也知是金百万。

李佑扔下手里麦穗,问金老丈道“你来做甚?”

“两件事。”金百万知道这女婿虽然与别人说话时喜欢绕圈子,但不耐烦别人和他绕圈子,开门见山道:“第一件是,老夫有桩喜事,纳个小妾,请贤婿捧场。”

李佑感到好笑,“听说近十年来,为了要儿子,你每年开春都要新娶一个进门,是真的么?你都年过不惑,别折损身子了。”

“今年这个好几位老先生都看过,绝对有宜男多子之相。另请了五位高僧、四位得道仙人做法,还去南京请了西洋番僧发功,法术叫什么祝福的。”

李佑哈哈大笑反问道:“这些装神弄鬼骗银子的,你相信么?这些年到现在只是多了两个庶女罢。”

金百万尴尬道:“银子没多少,总得试试看,说不定就灵验了。”

又说起第二件事,“你出了告示,同业议论纷纷,公会委托老夫前来向贤婿讨个便利。叫大家别去你那衙门里汇集了,另换个地方如何?”

“本官奉命整饬盐法,召集盐商问话,还敢讨价还价么!衙署里又不是龙潭虎穴!”李佑冷哼道。

金百万苦笑几声,“这……还真是龙潭虎穴。传言说你要设下白虎堂,同业们视为畏途,除了老夫,怕是无人敢去的。但又担心触怒了你,故而同业们请求将地点改为新安会馆,稍稍安心些。”

“那就新安会馆罢,在哪里不一样。”李佑无可无不可。

金百万想了想,忍不住道:“公会新立,同业们兴致高涨,士气正旺,目前有点同仇敌忾的架势,你这……”

金百万煽动盐商同行成立公会一致对外,正是李佑指使的,但是金百万也不明白李佑这是想干什么,而且还让他不要去争公会总管位置,好似平白无故自树强敌。

李佑故弄玄虚道:“不干什么,叫你们几个纲商巨头尝一尝权柄的滋味。”

到了三月初六这日,新安会馆里人头攒动、接踵摩肩,三百多家盐商都来了,连带下人和轿夫,将会馆几乎撑爆了。

慎行堂已经改为公道堂,作为扬州盐业公会的公议之所,但无论如何也容纳不下三百多人。

所以将留给李大人的公座设在了屋外月台上,所有盐商无论大小都立在外面。越有势力的大盐商,距离公座越近,小盐商则都在外围。

金百万立在前面,不由得暗暗感叹,自家这女婿数次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在盐商中没得什么人心,却凛然将威信树立起来了。

只一纸喻示,就能使在扬州做惯了人上人的盐业同行无论大小,都要来到这里候着。放在过去,只有丁运使才有这个威力。

申时过半,李大人率领随从、胥吏、护卫等数十人浩浩荡荡抵达公馆,在公道堂前月台上落座,接受人群朝拜。

先是点卯,有一吏员捧着名册高呼各家名字,点到的便应声。等点完三百多家,那吏员对着李大人将名册奉上道:“禀大老爷,有四家未至!”

李佑接过名册,在众目睽睽中提起笔,略一沉吟,随随便便的信手将这四家名字抹去。

放下笔,李佑扫视全场,酝酿几许气氛,开口道:“本官奉朝廷诏令,在扬州整饬盐法,今日将尔等召来,便为此事!”

场中没有别人说话,李佑继续说道:“本官今日本想逐一问话,叫尔等自陈盐事,并检举运司官吏及同业不法之事,但见了尔等便改了主意。你们纲商人数众多,仅在扬州一地便有三百余家,官府哪里照管的过来。”

“本官得知你们前几日成立了盐业公会,有一个总管六大管事,敢为盐业之先,倒觉得这是个不错的主意。”

“所以本官有个想法,从你们当中选出一些大商家作为盐业领袖,负责与官府打交道,称之为总商!至于其他中小纲商,而官府便不浪费时间一一奉陪了。可也并非放弃不管,只是将所有小商全部挂在总商名下,无论纳课、禀情等事项均由总商代管。若有事情,官府只惟总商是问。”

“如此官府只与若干总商打交道,不再事无巨细、庞杂繁多、案牍劳形,腾出许多精神!本官看来,盐业公会出现的倒是恰到好处,总管和管事全部可以充任总商,并依托于公会行事,代管其他小商。”

众人原本以为李大人是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来了,昔年几次整饬盐法,无非也是这般过场,都没有料到没想到李大人却谈起了公会和什么“总商”,听完后,都被震惊了。

可以说,李大人几段话,在场内三百多人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即便是脑子较慢,一时想不透后果的,也能知道这在盐业绝对是一件颠覆性的大事。

原来盐商三百多家,虽然有大有小,但互不统属,之间只是靠着徽州乡亲宗族关系关联。每一家盐商即使小到只有一千引窝本的,那也是独立自主的与官府运司打交道,并不依附于其他大纲商。虽然这种小盐商与官府打交道可能更辛苦。

而李大人提出的公会和“总商”,就相当于官府指定若干大商家联合为公会,去代理一些盐业事务,并关闭了中小盐商直接与官府交通的渠道。今后中小盐商只能依附于大盐商,并接受大盐商的管理和代办。

简单的说,就是由官府向公会和总商授予一定代理性质的权力,让总商去进行行业管理,这样减少了官府面临数量众多的中小盐商的琐碎事务。

比如认领盐引和收缴引课,运司衙门可以直接将盐引数目给了公会。而公会各大总商自行与名下的小商摊派,并代为收缴相关盐课,最后盐运司将总商汇总起来就完成了年度任务。当然,如果出了什么问题,官府要追究的还是总商。

如果按照李大人的设想,当前扬州盐业格局就由运司、盐商两重格局,变为了运司、公会和总商、小商三层。

人人被冲击得心潮动荡,这时候还能冷静思考利弊得失的只是极少数精英人物。

别人无不是迅速盘算此事对自己是好是坏,自己能不能成为总商,只有金百万注意到了李佑真正用意所在。

他当即觉察到,拥有半官商身份的总商虽然可以由盐商公推,但最终由谁来背书,或者说由谁来认可才是关键,李佑八成要将这个权力送给他背后那个神秘人物。

能发现这点,也许是金百万与便宜女婿混的时间长了,思想境界渐渐有所提高,眼界也开阔了;也许是金百万知道有女婿在,他肯定吃不了亏,一个总商是跑不掉的,因而可以作高贵冷艳清醒冷静状,有闲心去胡思乱想。

第五集牧守江北第413章先王之治

话说李佑抛出了总商的概念,院内先是沉寂片刻,每个盐商都在消化这则令人震惊的提议。随即开始有人交头接耳,后来声音越来越大,满院都是嗡嗡嗡的议论声音。

别人如何想不知道,但是七大巨商中的六人,除了暂时化身为清醒冷静旁观党的金百万,个个露出几丝向往的神情。

富裕到了他们这个地步的,对银子之外的一些追求更加渴望。比如权力,比如地位,比如荣誉。

李佑提的这个总商,分明就是一种官商,而且是经过官方认证的正牌盐商首领,更别说还拥有官府授予代管小商的权力。这种名号和地位,比七大巨商这类民间土叫法吸引力大多了。

除去名声因素,而且担任李佑提出的这个总商,从实际利益看有两点好处。一是放大了自己的势力,若代管二十家小商,便拥有了二十家的势力;二是作为一干小商代表与官府打交道,从中可以有些中饱私囊、上下其手的机会。

不过出任总商也有弊处,是要担起一些责任的。从某种意义上,相当于替小商向官府当了担保,万一小商经营出现问题,总商还得替他缴足官府摊派的课税。

但综合起来分析,有实力的大纲商还是跃跃欲试的,哪怕亏空一些也在所不惜。担心有所损失的,那都是目光短浅之辈,不足以谋也。

当然,还有一种叫做理智的东西约束着巨商们放飞的畅想。何云梓作为公会总管,距离李佑最近,上前询问道:“总商之说,从无先例,李太守因何觉得可以成例?”

“至少本次整饬盐事,本官精力有限,不受理小商之事,只与总商打交道,所以你们纲商必须推出总商若干,以免耽误朝廷大事。并且本官会上疏奏请,请朝廷颁布诏令、给予凭证,以此认可尔等总商身份,凭借窝本代代世袭,将此变成定例。”

虽然众盐商未必对李大人有多少好感,毕竟李佑没少折腾盐业纲商,但是对他放出的话,都有种不敢不信的感觉。

李大人到扬州上任至今,法令严明,纲纪肃然,神威凛然不可犯。不相信这点的都已经付出了惨重代价,连众盐商眼中宛如天上人物的丁运使都要闭门自省三个月去。

放在以前,众盐商肯定是先含糊几句,其后看看盐运司的口风,现在仿佛只要听李大人怎么说就可以了。

聪明人已经想到,如果这“总商”由朝廷来任命与背书,那么总商与运司打交道,底气便足的多。虽然还要靠盐运司赚钱,但不必像当前这般,彻底的卑躬屈膝,毫无反抗之力,这确实未必是坏事。

中小盐商依旧没头苍蝇般议论纷纷,而大盐商们只有彼此对视示意了,此事应该很不错……

不过让大纲商担忧的是,同业者大都是徽州同乡,要将几分脸面的,不好强迫硬逼。如果三百家小商群情汹汹的奋起相争而不肯依附,他们也吃不消。能让小商们服气的可行性在哪里?

公会总管何云梓想至此,又旁敲侧击的问道:“太守意欲设多少名总商?指谁为总商?”

李佑低头喝了几口茶,漫不经意的答道:“这是你们盐商自己的事情,本官怎么知道。”

“太守意向不明,那我等如何行事?”何云梓很意外,把全体纲商召集了就仅仅是为了宣布要有此事么?这用一纸告示就足以做到了。

李佑将茶杯重重在案上一顿,轻声斥道:“你们盐商离了本官就不会做事么?人都在这里,推出总商这种事还用本官手把手教你们?”

“还请太守示下。”

李大人仰望远处,悠悠道:“本官晓得你的顾虑,但一切难题可以用民主的办法来解决。”

距离李佑较近的人听到这句话,齐齐一愣,金百万疑惑道:“民主是什么东西?闻所未闻。”

李佑声音带着蛊惑性,“民主是无所不能、包治百病的,民主就是最好的法子,尔等皆听过上古大同世界的尧舜禹罢,那就是民主推选的。本官今次赐予你们纲商民主,所以尔等也要相信民主。”

李大人几句话宛如绕口令,众大盐商继续云山雾罩,似懂非懂,是要靠推举指定总商?

“说白了就是通过一人一票解决问题。”李佑普及完超前数百年的民主咒语,一面想着当然也是通过一人一票制造问题,一面起身离开公案,站到了阶上,登时将阶下人群目光都吸引了过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