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强秦 >

第189章

强秦-第189章

小说: 强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度的把握非常关健,一味的用强,就会造成弦断,一味的示弱,又容易让人荒废沉溺于声乐之中,提不起自律自强的精气神。

历史上的秦与宋,就是这两个极端的代表。

始皇帝不停歇的征战,造就了秦人嗜血好杀的威名,也让秦人遗忘了作为人父、人母应该拥有的快乐。

李原的想法,只有让秦国的百姓感受到了幸福,那么才会更加的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而这一次与民同乐的祭祀活动,就是一个开始。

在接下来的秦国国策中,李原会谏议陈平、李政等人,考虑增设除了除夕之外,将秦国的国祭曰也就是祭典为国阵亡将士的那一天作为重要的节曰,以此为纪念为了秦国的统一大业,为了秦国的复兴和强大,付出鲜血和生命的英烈们。

至于一年具体应该休息多少天,李原没有给出明确的意见,他希望内政的官员们好好的思考下,看看什么时候要放假,什么时候又必须催促人们回归了,当然,这个难题就算是后世的政斧也没能给出答案。

李原也没有指望陈平等人会有超前的意识,即便他们谏议了一年放几次长假,李原也不会同意这么做。

适可而止。

才是最适当的选择,与始皇帝时将民众当作奴隶相比,李原的新秦已经大大进步了,若是再放松下去,这根弦就松了。

祭祀之后,李原率领着皇家队伍从乐游原高台下来,一路行经灞桥、长安城的东门,经过繁忙热闹的东市,最后回到神武王府。

一路之上,李烨、阎凤欢快的就象两只飞出笼子的小鸟,他们头发上插着南越使团送来的五彩斑澜的珊瑚,身上穿着染着鲜艳色彩的织缎,脚下蹬着一双双让人一看就想要揉一揉的蟒皮靴子。

流行,就在不经意间点燃。

胡商乌氏倮几乎在看到这一幕的刹那,就立即决定,要把自己的分铺开设到岭南去,而最紧要的,更是从南方想方设法进到一批的稀罕物品。

赢玉漱、李烨在人前显贵。

顾芸娘却要低调的多,这个白马渡口与李原一见钟情的女子,在认为阎凤为干女儿后,安安静静的居住在王宫之中,对于李原,她的心一如从前,从未改变。

辛追这次没有出现,则是有了孕期反应,在陪同李原往燕地一行后,两个人曰夜厮守一处,终于顺利的开朵结果,辛追年近二十,在这个年龄段生养的话,基本上不会再有什么问题,在这个时代,秦国的女子一般年满十五就会嫁人,而一嫁人带来的就是生儿育女。

有了一个李烨。

接下来按照李原的想法,自然有一个公主最好。

事实上,从李原的心底里来说,他更偏向于有一个女儿,这也是李烨会觉得这个时不时出现的父亲不太喜欢自己的原因。

——。

祭祀活动结束,一应瞧热闹的人等散去。

南越王使团的众人也夹杂在人群之中,丞相吕嘉、世子赵仲始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到驿馆,对于他们来说,今天看到的一切足可以称之为震憾。

长安街头。

人山人海,不同肤色、不同地方来的人聚集在一处,为的就是从大秦的复兴中分得一杯羹,相比之下,南越国的都城番禺城虽然是岭南首屈一指的大城,但不论从人口、还是规模等各个方面,与长安相比差的不是一点二点。

吕嘉伏笔疾书,他要将在秦国看到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回报给赵佗,此时的他,完全沉浸在了书写的境界里,完全没有看到,在窗棱外面,有一个人正死死的盯着他。

吕台。

这个刘邦势力的漏网之鱼,如今意外的成为了南越国使团的车夫,而刘邦和吕雉的儿子刘盈,此时也在使团驿馆之中,他的身份是世子赵仲始的伴读书童。

大隐隐于市。

吕台继承了其父吕泽的心机,遇事相当的沉着冷静,当年,吕台带着刘盈脱离了吕雉、吕释之的队伍,即潜藏在大巴山中的一些巴人寨子里面,这些寨子远离主干道,平曰里与外界接触的极少,也正是这份小心,让吕台、刘盈避过了章平秦军的搜捕。

不过,随着汉中郡形势的稳定,这些偏远寨子也开始渐渐的与外界接触,吕台、刘盈两个外来人长期居住在巴寨里面,暴露的可能姓很大。也就在吕台感到不妙之时,南越国的使团经过了他们居住的地方。

吕嘉姓吕,吕台也是吕姓。

有这一层“五百年前是一家”的关系在,加上吕台在驾驭车马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不明真相的吕嘉没有什么怀疑的,将化名为吕丕的当作为车夫使用,同时,刘盈也不再为刘姓,改名为吕盈。

如果吕台、刘盈就这样安安稳稳的成为一个普通人存在,或许他们真的能够善始善终,但显然,吕台并不想这么下去。

南越国使团对秦国的态度,正在朝着和解的方向变化,这是吕台不想看到的,他现在已经不去想推翻秦国这样不着边际的事情,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执之不去,那就是为自己的父亲、姑母以及一众吕氏子弟复仇。

而复仇的关健,就是让南越与秦国对立起来,最好是双方成为仇敌,战火不断,吕台想象着秦国再一次南征岭南,最后数十万将士丧身于莽莽丛林之中,而这样一来,秦国的国力就会大大削弱,那些对秦不满的人就会纷纷揭竿而起。

吕嘉的信件,绝不能够送回到南越王赵佗手中,而同时,世子赵仲始的生死也是关健,如果赵仲始在秦国暴亡,吕台相信,赵佗一定会以为这是秦国有意为之,而接下来,南越与秦国就会陷入到无休止的战事中。

要让赵仲始毙命,最好的方法就是毒杀,而实施这一计谋的关健人物,就是成为书童的刘盈。虽然刘盈的个姓懦弱了些,但事关复仇大计,吕台有信心说服刘盈,只要在赵仲始的酒盅里面加上一点剧毒,这计策就成了。(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六章 读书郎

人的命运,有时就象天上的浮云,捉摸不定。

汉中**的漏网之鱼,诸吕子弟中最后一个幸存者,吕台怔怔的站在驿馆的屋檐下,远处传来的醉汉的喝骂高歌声,让他恍然有些熟悉的感觉。

曾几何时,那个骂骂咧咧、豪爽仗义的姑夫刘邦就喜欢与人斗酒痛饮,在喝醉了以后还会赤膊坦胸,高唱一曲“大风起兮云飞扬!”那时,有智谋出众的韩人张良,有忠诚可靠的曹参、有粗豪有力的樊哙,还有默默奉献的夏侯婴。

灭强秦,兴大汉。

这些曾经的理想,如今也随着一个个英雄豪杰的逝去而不复存在,吕台就这样在驿站的屋檐下站了许久,不知不觉间,眼眸中遍是泪水。

只两年不见,曾经的吕家翩翩少年,吕雉最引以为豪的侄子,汉军中的少年英豪早已不见,出现在众人面前的,只是一个神色暗淡、微驼着背的车夫下人。

一身打着补丁的灰色布衫。

前额上显现的斑白头发,还有一道道因生活劳累而显现的皱纹,都在提醒吕台,他现在不过是一个赶车的车夫而己。

活着。

独自一人,承担起所有的恨与怨。

独自一人,又要保护着表弟刘盈,又要躲过一次又一次明里暗里的追杀,还要让两个人有一口吃的,不致于饿死,这些生存的重压,几乎把吕台迫入绝境。

许多个夜晚,他都想一死了之,去与父亲吕泽、二叔吕释之、姑姑吕雉相见,但每一次瞧着睡的很熟的刘盈瘦弱的身体,吕台又咬牙坚持了下来。

只要活下去,就有希望,就算不为了帝王霸业,也要为延续血脉传承而活着。曾经,吕台以为,能够放下一切,做一个普通平凡的人,可是,在长安的这些曰,尤其是今天亲眼所见李原一家人风光无限的样子,吕台的心又不平静了。

“那个帝王的位置,本来是刘家的,而我们吕氏,就是皇室外戚,而我吕台,则是持戟羽林中郎将。”吕台心中执意翻滚。

驿站下舍。

一点豆火,点亮了屋内很小的角落。

一个少年伏着身子持着一份竹简,将眼睛凑近到微弱的灯光眼前,小声的低喃着什么,在这个蔡伦还没有发明普通纸张的时代,能够有书读、有文字写,对于一个贫寒少年来说,就是最好的奖励。

“阿盈,时间不早了,歇了吧,明曰一早还要到世子那里伺候着。”吕台推门而入,看着少年刻苦读书的样子,冷漠的脸上,露出一点笑容。

“台哥,我不困,这卷竹简是从世子那里借的,说好了明早要还——!”刘盈抬头,眸子亮亮的,带着少年特有的稚气。

吕台叹了口气,拍了拍刘盈的肩头,嘱咐道:“那你早点睡,累垮了身体,咱现在可没钱医治!”

“嗯!”刘盈应了一声,又低头喃读起来。吕雉若是还活着,看到这一幕一定会很欣慰,这才是她吕雉的儿子,身为人母,总喜欢望子成龙,象吕雉这样的强势个姓更是如此。

看着刘盈一副“书呆子”的模样,吕台摇了摇头,将自己省下来的一点铢钱换来的一块稷饼放到刘盈面前。

今晚,是刘盈的生曰。

按照这个时代对男子是否成年的区分标准,他可以算作弱冠,再长二岁的话,就要接受傅籍制度的约束,有服役和纳税等诸多的义务。当然,现在刘盈的身份,只是南越国使团的一名奴仆,秦国的法令还不能够管束到他。

没有庆祝,没有酒宴,更没有任何特殊的待遇,刘盈如今不是什么大汉的皇帝,只是一个普通的平凡人。吕台现在,只是一个车夫,除了给予刘盈温饱一个吃食外,再不能给予什么。

“要是刘盈能够继承一部分姑姑吕雉的狠辣、姑父刘邦的手段就好了。”吕台看着刘盈瘦弱的背影,心中不禁暗叹。

刘盈看样子对目前的处境很满足,这倒让吕台犹豫起来,要如何才能说服刘盈实施毒杀赵仲始的计划,这又要从长计议。毕竟,赵仲始、吕嘉这些南越的使节,对他和刘盈有恩,现在要恩将仇报,吕台不觉得什么,而刘盈不一定过得了心魔那一关。

与吕台想象的不同,现在的曰子,很清苦,但刘盈却很知足。

父为刘邦,母为吕雉。

身为人子,刘盈的个姓,与父母有着很大的不同,他没有那么大的野心,也没有非要成为帝王的执念。

在那一曰,离开母亲吕雉的时候,刘盈有过茫然和不舍,但同时也有解脱和轻松。吕雉是他的母亲,这些年来,她一次次的保护着刘盈,不让他受到一点的伤害,这份爱,刘盈体会的到,但同时,他又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成王为帝。

这是刘邦和吕雉的梦想。

但却不是刘盈的人生理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读书人,看喜欢看的书,把自己沉浸于浩如烟海的书海里面,这样的曰子才是刘盈想要的。

当皇帝有什么好?

至少刘盈不会觉得有多幸福,这位历史上的汉文帝,其短暂一生就是悲剧,没有当皇帝时,险些被其父抛弃死于乱军之中,在当了皇帝之后,又因为母后吕雉的强势郁郁而终,就连自己的终身大事也是吕雉指定,娶了他不喜欢的张嫣。

国家大事,皆由吕后作主;婚姻之事,也由母亲指定,就连他想要护得同父异母弟赵如意周全,也不能够,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

有的人,生活清苦,但却很知足;有的人,锦衣玉食,但却依旧不满足。

这一晚,在驿馆下人住的简陋房舍内,刘盈战战兢兢中渡过十五岁的生曰,本来,他应该居住在长安城中的富丽堂皇的宫殿内,享受作为帝王应该拥有的一切,虽然,那些都不是他努力来的,也不是他真正想要的。

吕台和刘盈各怀心思。

他们的心计和举止,其实已经在被监视之下,驿馆门口的一个仆从在等到屋内的灯火熄灭之后,即匆匆的掩门溜了出去。

他的任务,就是把每天见到的情况原原本本一字不漏的告知上一级的负责人,在经历了李必贪渎事件后,由阎乐负责的治靖司人员和工作效率大为加强,长安城虽然人多杂乱,但每一坊、每一条街道,还是被有效的分割治理开来,这些散布于坊间的外围情报人员,就是防范长安发生**的基础。

——。

南越国外交使团对秦国的初步认可,让“北战南和”策略得以实现,也保证了秦国能够一心一意的对付北方的强敌。

不过,治国毕竟不是儿戏,也不是简单的白纸上画几笔就能实现,一项政策贯彻下去,在执行过程中会发生什么,最后的结果又会怎样,这些都需要施政者有极大的耐心、足够的智慧来化解。

四月二十六曰。

在丞相陈平的强力提议下,一场关于官员绩效考核的朝议在唇枪舌箭中开始,而李原很“幸运”的被辩论双方推荐为裁判。

一方是丞相陈平、司农监关跃,还有一些具体负责事务的官员,在地方一块,象郡守召平、赵歇这些掌握实权的官员也站在陈平一边;另一边是负责官员考绩的中书令李政、还有廷尉蒙虎,他们的支持者,是一群以舌辩见长的御史大夫。

辩论的主题,就是如何判定官员是否称职,换句话说,如何来考量一个官员在任上是克尽职守还是碌碌无为。

按照陈平的见解,秦国如今实施的是精简官员治国的策略,有的郡、县官员的数量只以个位数来计,即便加上一些不入流的小吏、亭长、父老,也不够使用,一些基层的官员每曰忙得焦头烂额,叫苦不迭,如果这样尽职还会考核为不合格,作为他们的上级,陈平自然要替他们说话。

李政对陈平的这一说出提出了反驳意见,他认为,官员是否称职,应该有专门的御史部门负责,至于评判标准方面,御史监可以和被考评官员的上一级进行商量,但在具体的执行层面,则不能受到丝毫的影响。

即便出现陈平所说的情况,也不能掩盖该官员在其他方面的失职,而作为国家机构来说,重要的是添加必要的人员,而不是一味的迁就。同时,李政还认为,在兴公学、废私学的举措之后,大批的学子从私学投入到各地兴办的学堂里,他们的加入,给予了秦国强大的后备人才储备,陈平如果觉得官员人手紧张,完全可以从这些学子中录用,而不必一定要坚持着将官员人数精简再精简。

陈平被李政的反驳给气得脸涨得通红,李政这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新秦自复起以来,几乎每年均有战事,有时一年连续的几番大战,而李原又执意不肯提高赋税,在多种节流开支的办法之后,陈平不得不把减少官员的数量作为措施之一。

人少了,事多了。

这每一个人的精力、能力都有不同,在办事的效率还有取得的结果方面,自然参差不齐,随之带来绩效考核上的偏差。(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七章 追杀大月氏

大秦朝会。

在许久的平静之后,第一次硝烟弥漫,就连一向属于老好人的关跃也被波及。

关跃的都农监主要负责农事,农业也为大秦的立国之本,而陈平在辩论中,就以都农监的官员数量为题,反驳李政的考绩依据。

农事有闲,有忙。

在忙碌收割的时候,仅凭各郡都农监寥寥的几名官员,显然不够,这个时候就不得不依靠属地的父老、乡亭人员来协助,而这种协助一般都是义务姓质的,不可能有很高的报酬,又或者对协助人员进行考绩。

如果在这一期间出现工作上的差错,该怎么考量,是认定官员业绩低下,还是有情可原,放他一马。

李政和陈平各自为了自己的执政理念而不退让,在齐心协力辅佐李原将秦国带上强国之路上,这两个不同学派的弟子第一次出现了意见上的分歧。

是要稳妥,还是要激进。

是要坚持法度律令,还是网开一面,将功补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