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帝国的朝阳 >

第69章

帝国的朝阳-第69章

小说: 帝国的朝阳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山县君,还是想不通?”

放下手中的筷子,伊藤博文反问道。

“我国实力不济,只能如此了!”

尽管心有不甘,但山县有朋却全没有后世日本军人的那种妄自尊大,没有对清、对俄两次冒险的成功,又岂敢以羸弱的国力挑战大国。

“可实在太让人难以接受,如果接受唐浩然的条件,那意味着,伊藤公五年前赴天津交涉所得之天津专条尽废!”

作为外务大臣的青木周藏提及朝鲜交涉一事,脸上全是一副可惜之色,当年《天津专条》表面上看,日本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利益,但是只有参与谈判的人才知道,从谈判一开始,伊藤博文便为李鸿章挖下了一个陷阱——动摇清国对朝鲜宗主权,并在事实上第一次确立了日本在朝鲜同清朝对等的地位,也使清国的宗主国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动摇——先前由清国独享的宗主国权利,改由清日两国分享,日本取得了向朝鲜派兵的权利。尤其是第三条,如果朝鲜发生事变,清日两国想要派兵前往,必须互相通知照会。这才是《天津专条》的根本意义,按当时所言《天津专条》于日本的意义不亚于两个师团——日本对朝鲜的对等地位得到了清国的承认。

“现在不过只是于第三条上稍加增加些许了”

伊藤博文摇摇头很不为意的说道,在他眼里,这似乎是一件不值一提的事情。

“——朝鲜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知照,若一国反对,两国皆不得派兵……这依然没有改变动摇清国宗主权之事实。”

说罢,伊藤博文看着山县有朋反问道。

“若他日我国完成准备,对清国实施一战,又岂会以专条限定,清国不同意,而不至派兵?”

“自然不会!”

山县几乎是不假思索的回答道,清国不同意,便不派兵?既然已经决定开战了,那同意与否又有何意义。

“那这一条,与形同虚文又有何差别?再者,我国今日之让步,非让步于清国,而是让步于露国(1),露国表面上同意撤馆,认同中国加强宗主权,可实际上,他们在等待着机会,敞若我国意以清国绝不敢开战冒险向朝鲜派兵,纵是在清军不加抵抗下,迫使清国归还旧王,朝鲜进而独立又能如何?”

伊藤博文又一次反问道,在“迎恩门事变”后,正是他居中游说内阁加以“隐忍”,绝不能给露国可乘之机。

“如若清军抵抗,露人以助军为名,派兵进驻朝鲜北部,我国又岂能抗之?若旧王还朝,朝鲜进而独立,引露人入朝鲜,数年后,我国又岂能控制朝鲜?”

相比于许多日本政治家也好,军人也罢,伊藤博文的战略眼光远甚于他者,这亦是其在事变后,进宫拜见天皇,要求天皇给予支持,制止内阁欲全力保护日本在朝利益的行为,随后又连夜游说山县与西乡从道等人,将他们一一说服。

“总之还是那句话,这朝鲜控制在清国人手中最好,相比于作为西洋列强的露国,清国不过只是一个虚弱的巨人,经数年卧薪尝胆,我们还有击败清国的机会,可露国人呢?”

这一声反问后,伊藤博文看着山县说道。

“自巨文岛事件后,表面上固然清国人获得了胜利,英国撤退撤兵,可实际上,也正是从那时开始,英国意识到其光荣孤立的日子已经结束了,为了遏制露国在远东的扩张,其不仅支持清国加强对朝鲜的宗主权,亦已开始寻找未来的盟友,清国太大且其愚昧而未开化,自然不能为英国之盟友,如我国争取成为英国之盟友,未来对清国战争必可获得英国支持,以对清国之战遏制露国之扩张,山县君。”

望着山县有朋,伊藤博文的语气显得有些低沉,那神情中满是浓浓的无奈之色。

“日本太小、太弱,虽三年前我国即制定对清作战之国策,可日本之国力远逊于清国,若无西洋强国支持,必不可败清国,现在我们的一时隐忍,看似于国家利益有损,可是于未来而言,却是百益而无一害的,毕竟,对于露西亚那头巨熊而言,他们此时的退让,恰是在等待着鱼翁得利之机!”

伊藤的话让山县沉哼一声,那眼皮微微一敛,看似威严的脸庞上不甘与无奈互相交汇着,他心知伊藤说的是事实,作为小国的日本欲实现富强,必须占领朝鲜甚至清国,至少要从清国狠狠的咬下一块肉来,否则日本绝无未来可言,而日本所邻的两个大国之中,清国看似庞大,但却大而不强,而露西亚于西洋之中虽是不强,但对于日本来说却如巨人一般强大,若是因现在清国加强宗主权而引发事端,得利者必是露西亚,如露西亚控制朝鲜,那么于日本而言,无疑将是一场恶梦。

“那现在……”

沉哼一声山县有朋无奈的冲着青木点点头。

“同他们签约吧!”

“那公使馆……”

不待青木说完,山县沉声恼道。

“撤出,一并撤出汉城!以后朝鲜外交事务,直接与清国总理衙门交涉!”

一个多钟头后,已近午夜的伊藤博文坐上马车的时候,他的眉头却再一次皱紧了,全无于官邸时的那种淡定。

“究竟是对还是错?”

又一次,伊藤博文自言自语道。

原本于去年已经不再任内阁总理大臣的他,根本不需要干涉朝鲜事件,可在获知朝鲜事件爆发后,还是第一时间游说内阁成员保持冷静,原因无他,他心知山县等人的脾气,生怕他们会因为清国的“挑衅”导致大局尽毁。

“对于作为小国的普鲁士来说,普鲁士的崛起必须充分依靠国际局势的演变,充分借助强国之间的矛盾,进而以某一强国为其助力……”

他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泰西纵横术》中普鲁士充分利用各国矛盾为已用,进而崛起成为强国的例子,现在日本所效仿的不正是普鲁士吗?而相比之下,日本的国力却远逊于普鲁士,清国与日本有如法国与普鲁士,在实力不备前,唯能尽可能交好,而对露国亦是如此,不过相比之下,日本所面临的环境却更为恶劣——俄国对远东的贪婪。但在另一方面,清国却又极为软弱,这亦对日本有益的一方面,但是……

唐浩然!

念叨着这名字,伊藤博文的眉头紧锁,一时间他竟然不知这个人主持朝鲜,会给日清两国间带来什么样的变数,虽不知是何变数,但他却知道于日本定会不利。

一方面是露西亚带来的现实威胁,而另一方面则是唐浩然带来的变数,诸多情绪于伊藤脑海中翻腾时,他的眉头便越皱越紧,以至于那脸上的愁容也越来越浓。

“看样子,非得想办法罢此人之职不可!”

伊藤博文意识到,或许无法阻止露西亚对远东、对亚洲的野心,或许可以想办法把唐浩然从朝鲜任上拉下马,否则未来的变数是他以及日本都无法承受的。

“只是现在……”

想到自己现在已经不再是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的心底禁不住一叹,现在的他自然没有了总理大臣的特别经费,没有经费支持如何能够贿赂清国官员,从而迫使其罢免唐浩然之职?

“也许可以在外务省想想办法!”

青木周藏应该能够意识到唐浩然的威胁吧!

不过外务省的经费似乎也有不足,那些清国官员的胃口可没有几个小的,于心里这般寻思着的时候,伊藤博文由经费再一次想到了唐浩然,想到他主持下的朝鲜,不禁好奇起其在解决外交问题后,如何以朝鲜那片贫瘠之地,推行新政进而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这个问题让伊藤博文不禁同情起唐浩然的境遇。

“唐君,纵是你有经天纬地之才,只可惜……”

话声稍顿,伊藤博文往着车窗外的东京看去,看着路边街灯后的象征着日本开化的西洋式建筑沉吟道。

“你没有足够的时间!”

(1:露西亚即是日语中的俄罗斯,日本称俄罗斯为露西亚或露国)

(明天就要上架了,在这里无语提前求一下月票,望手头有月票的大大,投张保底的月票,虽说成绩一般,但本类新书月票榜,无语还是想尝试一下,嘿嘿,需要大家的支持,拜谢!)

第24章帝国主义(求收藏、求推荐)

一面长方赤旗,这便是朝鲜统监旗,简单,而没有其它纹路或杂色,以至于统监府升起的第一面旗,不过只是宫造处中的一方大幅赤布裁成。

可对于朝鲜人而言,这一方赤旗却意味着一种无于伦比的权威。意味着天国上邦的权力。这是五百年举国事大带来天然之威,这种权威早已深入朝鲜士民之心。而对于统监府门外的卫兵而言,他们总是无时不刻的感受到这种“上邦子民”的尊贵感——总会有朝鲜人路过府前时,向统监府行鞠礼。

这只会让卫兵的胸膛挺的更为坚挺,神情变得更严肃,似乎恰如长官所述——他们一言一行皆代表着上邦威仪,这种倍受尊敬的感觉却是任何一个卫队官兵于国内所无法感受的。

或许对于普通的卫兵而言,他们所感受的仅只是朝鲜人的恭敬,并因此对朝鲜人产生莫名的好感,但对于新晋成立的统监府来说,这种好感并不妨碍统监府紧锣密鼓的谋划朝鲜之权。

随着统监府的设立,所有的准备工作却是有条不紊的推进着,如统监府初时只设总务部、农商工务部以及外务部,而在日本同意撤出公使馆,公使撤出汉城后,统监府内又悄然挂起了警务部的牌子。在各部的牌子挂起的同时,新晋成立的工务署接管了汉城的机器局、铸钱局以及电灯局等洋务工厂,而通信官署则接管了朝鲜电报局。

正是通过这种悄无声息的接管,使得统监府得已迅速成为真正的权力机构,但这一切不过只是刚刚开始,只有作为朝鲜统监的唐浩然自己才知道,他想要谋求的是什么。

“朝鲜、朝鲜……”

凝视着墙上悬挂的大幅朝鲜地图,唐浩然的心中不禁发出一阵感慨。

现在随着日本公使的撤出,悬于朝鲜的外交问题终于告一段落,可更为重要的工作却摆到了面前——如何建设朝鲜?

如果时间充足的话,完全不需要像现在这般忧心忡忡,可问题恰好正是时间!

对“迎恩门之变”受朝廷训斥,“革职留任”去驻朝总督大臣改任统监的唐浩然而言,或许没有什么比时间更为紧迫的了,已经到了1890年的7月,距离甲午开战尚不到四年,而将朝鲜建立为根据地的事宜,却依还未全面展开。

时间,只剩下四年不到的时间。

现在在日本人退让后,相比于为北洋水师实力而得意洋洋的众人,唐浩然清楚的知道四年后会发生什么。

恐怕谁都没有想到,让他们无比骄傲的北洋水师,也会在四年后的那场硝烟散尽时化为历史。

四年,四年的时间决定两个国家的命运。

四年,自己还有整整四年的时间,这四年自己可以给那个时空带来多少改变呢?

指间夹着香烟,唐浩然并没有去关注地图上的官厅划分,那是统监府地方事务厅的“行政区划”,地方事务厅,表面上是协助地方官员处置涉华、涉洋等事务,可实际上,却是为了插手朝鲜警务以及司法作准备,“逐步收其权”,这是统监朝鲜的即定方针。

可相比于收敛朝鲜之权,现在唐浩然更渴望的是如何将朝鲜建设成“总后方”或者说根据地,至于特区的选择早已择定——仁川,之所以选择仁川,全是因其距离汉城极近,不过只有三十公里,待规划中的京仁铁路筑成后,往返“仁川特区”与京城之间,只需一个小时,这正是作为朝鲜统监的自己所需要的交通便利。

但在另一方面,如何建设特区?

至于筑港的资金等如何筹措,现在尚且不知,可唐浩然却知道,真正的挑战并不是特区筑港,筑港可先筑简易码头,至于征地可以委托地方官厅,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特区兴盛起来——如何将特区建成“工业大本营”。

在唐浩然的计划之中,未来的特区将是如同租界般的“国中之国”,借助“特区”的特权,充分发展工商实业,从而解决未来“革命”所需要的资金问题。

但是如何发展特区呢?

这恰恰是一个摆在面前的问题,无论是规划中纺织厂也好、火柴厂也罢,或许可以仁川为基地,产销工业制品,但一百万两够干什么?

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完成原始积累?

警察、武警以及未来的海警这些都是需要数千万两银子的无底洞,还有诸如兵工厂、造船厂之类的大型工厂,那一个项目不需要几百万两银子?

可仅只是依靠办纺织厂之类的工厂,多长时间能够积蓄足够的资金?

朝鲜有什么可以“压榨的”?

在疑惑中,突然,唐浩然注意力投到了地图的上方,准备的来说是上方的一条河流——大同江!

大同江,大同江!

凝视着地图上的大同江以及平壤,唐浩然想到于钢铁公司工作时,因公司曾进口过朝鲜铁矿石的关系,对朝鲜的矿产资源还算有所了解。

“南浦港……”

念叨着当年公司从朝鲜进口铁矿石货船始发的南浦港时,脑海中与之有关的资料一一浮现出来。

“……黄海钢铁厂铁矿石来自殷栗铁矿,殷栗铁矿位于黄海南道西朝鲜湾;为朝鲜大型铁矿。矿体产在页岩、灰岩和花岗岩类岩石中。矿石品位高者达70%,储量4-5亿吨;可不经选矿直接利用。铁矿濒临黄海,从铁矿到位于南浦的黄海钢铁厂的航程仅只有40海里……”

回忆着殷栗铁矿的相关资料,唐浩然稍微歇了一会儿,目光又开始落到了平壤一带,在平壤一带似乎有大量的露天煤矿,而且大都是优质无烟煤。

“……煤炭是朝鲜最重要的的矿产,朝鲜煤炭的探明储量为147。4亿吨,其中无烟煤储量117。4亿吨,褐煤储量30亿吨,平安南道南部以平壤为中心向东西延伸80公里的区域内,无烟煤储量十分丰富,大都为露天煤矿,埋层浅易开采,但生产易受暴雨等自然气候影响。”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殷栗铁矿位于大同江出海口处,而沿着大同江直至平壤上游,两岸的山岭上,埋有大量的可露天开采的煤矿以及其它矿藏。

港口!

铁!

煤!

或许对于19世纪的世界,唐浩然并不了解,但是他却清楚的知道,19世纪是煤与铁的世界,港口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煤,像现在仁川所需要的煤炭完全依靠从日本进口,煤是商船以及军舰的燃料,有了煤,还需要担心港口的发展吗?

在19世纪,不知多少港口,是因煤炭的输出而兴旺起来。有了煤,仁川港的兴旺自然是指日可待,更何况,于国内,自己还有一个“煤球生意”需要大量的无烟煤。

“如果把朝鲜的无烟煤输入到国内……”

思索中,唐浩然双目死死的盯着地图上的平壤。

“没准只需要开采煤矿,就能完成原始积累!”

平壤一带出产品的还是优质无烟煤,这意味着也许仅依靠煤的开采以及出口,就能获得巨额财富,只需要把蜂窝煤进一步推广到诸如山东、上海、江浙等地,靠着煤球的普及,扩大民间对无烟煤的需求。

而且附近还有高品位的富铁矿,煤与铁,恰好构成了19世纪工业革命的最基本要素。而更为重要的是——特区,特区的特权能够给予自己太多的便利。

在特区之中,再也没有官府的制肘,没有封建保守力量的阻碍,有的只是一条流淌着“银河”的大同江两岸丰富的矿产资源,为特区带来的源源不断的财富,而那些财富又可以转货为一座座现代工厂、军舰以及军队。

想到这里,唐浩然原本有些沉重的心情随之变得松快起来,即使如此,他也没有忘记不时地吸上几口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