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帝国的朝阳 >

第267章

帝国的朝阳-第267章

小说: 帝国的朝阳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放下手中油印的《美棉种法手册》,张靖的神情中反倒带着跃居首位之色。

“现在这样引进美国棉种,还大力推广,肯定是为了以后大规模种植,明年试验场肯定会开始对引进棉种进么驯化选育。明年美棉高产,势必会令百姓纷纷种植棉花,到时候,咱们的公司,也可以一同进行驯化培育,种上几亩倒也无妨……”

对于的美棉推广,张靖并不反对,不过他反倒是好奇着为什么会这么突然。

“国棉棉质不久美棉,不利于织造,美国棉收量、品质皆较中国为优,推广它上早晚的事,只是你有没有注意到,这次推广与过去不一样,咱们试验场今年才开始选育驯化美国棉种,结果现在却又直接从美国引进棉种了,这样未经驯化便行分发农户种植,甚至每十亩地还提供一块银元的补贴,我怎么瞧,怎么觉得古怪……”

张靖口中的古怪指得的是补贴——每十亩提供一元的美棉推广补贴,这笔钱是由“东亚农业促进基金会”提供,不过仅只有今年一次,实际上也只需要一次,只要美棉高产的优势显现出来,后年即便是没有补贴,而且不再免费供种,百姓也会自发购进美棉棉种。

“古怪?”

李远林的眉头微扬。

“有什么好古怪的?这试验场总要推广一些良种吧,若不然还要这试验场干什么?更何况,这又不是无本生意,没准今年他们免费推广,后年就会高价售种,你没瞧见这籽棉都是他们以市包销嘛,到时候,这棉籽可不还在他们手上,制成种,再售给百姓,这转手之利可不就回本了……”

李远林的话反让张靖的眉头皱的更紧,他总觉得这事没那么简单。

“推广,转手?你别忘了,这“东亚农业促进基金会”的根子可在东北那边,咱们这儿是直隶!”

第107章李合肥的忧虑(求月票)

咣铛、咣铛……

通往大沽口的火车轰鸣着喷吐着烟雾往大沽的方向驶去,这列蓝钢快车是中国铁路公司特别为直隶总督准备的火车,共有九节车厢,在这九节车厢中,有三节作为客厅、餐厅以及书房卧室是专供总督大人专用,剩下的则归卫队和亲随等分乘。

按照铁路公司的想法,等将来直隶、山东、河南等地的铁路连通了,总督大人少不得会于乘坐火车往返各省,到时候自然也就能用得上这堪称“行辕”的列车,尽管现在这铁路尚未出直隶,可谁都知道,胶澳那边正在往济南修着铁路,再过几年,别的地不说,这胶澳总归会同直隶由铁路相联于一体。

不过作为总督,其车厢自然不可能装饰如皇宫一般豪华,再则作为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原本就不好奢侈,这车厢与其说是精心装饰,倒不如说是按照西洋头等豪华车厢的标准设立,所以才使得这车厢中到处透着浓浓的西洋风情。

无论是西洋式的沙发也好,厚厚的地毯也罢,处处皆是西洋之处,不过对此李鸿章本人倒不觉得不适合,事实上,相比的扶手圈椅,已经年迈的他喜欢做西洋软椅或者西洋沙发,尤其是在这冬日里,更是如此。

“杏荪,这胶济铁路什么时候能修通?”

在把整列火车检查了一遍之后,兴致勃勃的李鸿章,问道陪同于身边的盛宣怀,他是铁路公司的总办,这直隶三省的铁路自然由其操办。

“回荃帅,三年,最多明年胶澳铁路就能通车,现在东段已经修到高密那边了,西段也修到了淄博,只待从美国进口的机车到了胶澳,这两段就可以通车了!”

盛宣怀连忙回答着,在过去的一年间,修起铁路来一直拖拖拉拉的中国铁路公司,得益于充足的经费,修起铁路来不可不谓之“雷厉风行”,而胶澳铁路更是实施双方施工,以图加快工期。

当然之所以加快施工,除去经费充足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拖拖拉拉的工程非但可能导致铁路公司股票、债券下跌,更为重要的是会导致李中堂的不满,身处幕府之中,作为李鸿章最信任的经济幕僚,盛宣怀又岂不知道中堂大人的打算。

“这铁路非但要修,还要修得快、修得好……”

瞧着车厢外纷扬的雪花,李鸿章颇为感慨的说道。

“我听说,再过几个月,待鸭绿江大桥完工后,东北的铁路就与朝鲜相连了,到时候子然那边可就把几条铁路联通一体了,反观咱们,杏荪,你说,再过两年,咱们能把全直隶用铁路连通一体吗?”

作为北洋通商大臣,早在几十年前,李鸿章就从洋人口中获知了铁路的便利,并千方百计的试图推动铁路,可惜直到前几年,朝廷方才同意修建铁路,但中间却又被张之洞“截了糊”,虽说后来借着“东顾之忧”的名义,把路款从湖北又要回了北洋,但真正的大修铁路,却是直到“九督议政”之后,仿着东北的例子依靠发行股票、债券修起了这铁路来。

而每每提及铁路,李鸿章总无法对东北的铁路视而不见,实际上东北的铁路修建速度更是倍于直隶,这如何不让李鸿章心生警惕。

“荃帅,东北那边大都是平地,修起铁路来自然便利,再则东北地广人稀,其又没有征地之忧,这铁路修起来自然比之咱们快了些……”

不待盛宣怀解释,一旁的张佩纶倒是抢先替其解释起来,这倒不是因为现在北洋一体,大家伙荣辱与共的都把身加绑在了中堂大人身上,更重要的一点是,盛宣怀比之它人更会作人,在来自德国、美国以及英国的西洋技师堪定好路线之后,其即会把府中人先后等请至公司内,随手点出几块地皮来,暗示他们购下,当然那些地皮并非是筑路用地,不可能损公肥私的抬高地价。

但那些地皮无一例外的都在火车站附近,随着火车站位址的公开,其邻近地价自然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的增加,且不说张佩纶于天津、保定、济南以及胶澳等地大站附近投资兴建的洋楼,将来的获利,单就是这一年多来,单就是是转手售地,即已经获得几十万两银子。

如此一来,张佩纶又岂不会为其在李鸿章面前美言一二,而对于张佩纶的美言,李鸿章只是略点点头,然后不以为意的笑道。

“是老夫太过心急了,只怪那些个洋员说着什么,当初普法战争之胜,普鲁士胜于铁路,所以老夫瞧着东北的铁路修的那么快,才会如此这般心急啊!”

把责任揽回已身的李鸿章实际上这会也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他又岂不知道这府中各人与铁路公司一同联手炒卖车站土地获利一事,但有时候,人总得睁只眼闭只眼,毕竟要想马儿跑,就要让马儿去吃草。

而每到这个时候,李鸿章却总是忍不住去想另一个人,想到东北的唐浩然,想着他又是怎么处置此事?其实,东北对于车站用地倒不是什么秘密——完全由铁路公司收购,然后再采用建房分售、分租的方式获利,像沈阳那样大车站,仅通过出售楼房、商铺其就获利达上百万两。

实际上莫说是铁路车站,就是像大连以及沈阳等地的新城建设中,其也是会在土地收购后,按照土地平整法规,进行了上下水道、电气、煤气的基础设置配置。此后,会根据总督府颁布的《土地建筑物出售及租赁的有关规定》,对某一地位的建设周期、转让原则、土地用途、面积大小、竞买方式都做了详细和严格的规定,跟现在的有关要求别无二致。除了政府官厅用地、官办学校用地、道路、公园绿化等公共用地外,其余土地均上市交易。像大连那样的海滨新城,则是从距离港口比较近的主城区开始销售,再逐步向西扩展,从去年10月开始竞标发售,按报纸上的说法,其到今年10月,一年间,共出售土地289公顷,获得收益496万元,获利数十倍之高。

唐子然啊!

想着那小子总有法子变出钱来,李鸿章不禁于心间苦笑一声,随即却又是展颜笑说道。

“现在咱们先在直隶修,等到把三省联通了,咱们再把铁路往南修……”

端详着车厢外飞逝的大地,李鸿章的心中瞬间涌起一阵前所未曾有的雄心壮志。

“铁路修到那,咱们的影响就会到那,即便是再不济,将来有了那铁路,咱们……”

调兵也容易啊!不过话到嘴边,李鸿章还是把话峰一转。

“咱们这边出产的东西,也能运过去不是!”

有些事情可以做,但却不能说,对此宦海沉浮一生的李鸿章又岂不知道,今天他说“调兵方便”,保不齐明天还真有人把兵派出去。

“荃帅所言极是,现如今这山东到处卖的都是东北的洋货,如若铁路筑通了,咱们天津出产的洋货,也就能直接运到山东,等到铁路修到河南,便能运到河南,这货利自然不能全让唐子然给占了!”

虽说唐浩然现在身为东三省总督,按道理来说,盛宣怀应该称其一声“然帅”,但无论是盛宣怀也好、张佩纶也罢,这北洋府中诸人无不是把唐浩然视为“晚生后辈”,自然不可能尊其一声“然帅”,对此李鸿章也没有刻意提醒,作为“天下第一督”,有意无意间,他同样也会把唐浩然看成“晚辈”。

“可不是,现如今东北的手伸的也忒长了一些,我听人说,这阵子,他们弄的那个什么“农业试验场”正在满地的撒着银子,劝老百姓种植美国棉种,说是高产,依我看,这唐子然定是包藏祸心,舅舅不得不防啊!”

说话的时候,张士珩注意观察着舅舅的表情,见其眉头微皱,眉间似乎带着些不快,便知道他赌赢了,因为军械局私卖军械一事,被“革职”的他,好不容易才重回府中,自然希望表现一番。

“美棉?我也山东这边说过,说是种十亩补贴一元银元,不过这美棉确实优于国棉,可谓是高产而质优,其尤为适合机厂纺织,湖广的张南皮去年就在湖广大肆意推广美棉,今年亦不例外,想来东北这么做也是因为纱厂原料,这推广美棉,一来可利百姓,二来可保纱厂用棉,想来也是件好事……”

作为商人盛宣怀当然知道美棉为何物,不过话至此他又顺着张士珩的话说道。

“不过,虽是如此,荃帅,有些事情却不得不防啊!毕竟,这里是直隶,可不是东北……”

就在盛宣怀的话声落下的时候,列车已经开始减速,开始缓缓地驶进火车站,在火车慢慢地往减速时,眉头紧皱的的李鸿章则默默的点着头说道。

“知道了!知道了!”

接连重复着“知道了”的李鸿章,那脸上这会再也没有了一丝轻快之色,目光反而更加凝重了……

之所以这般凝重,倒是再简单不过,这东北的手伸的确实太长了,闭上眼睛,回忆着这两年东北于关内的一兴一动,李鸿章甚至能感觉到此时的东北,就像是一个八爪章鱼尽的在关内尽伸着他的触角,那看似无害的章鱼腿,没准那一天,会猛的一下勒上来,然后把大家伙都生生勒死。

到那时,说什么都晚了!

尽管有这种错觉,但李鸿章节却又看不懂,唐浩然于关内下的一步步的棋,他下的这些棋无论是反过来看,竖过来看,受益的都是直隶,虽说东北也可能从中受益,但受益最多的却是直隶。

就像那同文学校一般,每年都有一两千人毕业,可大多数毕业者,都为北洋所吸纳,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去关东。甚至就连同这美棉,将来推广了,受益的也是直隶的百姓,他们卖了棉花,才有钱交税,百姓的银子多了,加捐的时候,才不会那般抵触。

反观东北得到什么?

同文学堂里的学生?他们是得到了一些,可也只是一些学生罢了,更何况,即便是没有同文学堂,他们又少招洋学生了?无非就是把设在天津、保定、济南等地的同文学堂设在东北,设在朝鲜罢了。

至于美棉和试验场,那操的可是农事,到时候受益的是普天之下的百姓,按道理,他唐子然又岂需要考虑直隶的百姓?可人家确实考虑了!这才是真正让人困惑的地方。

他唐浩然就那般的无私?

若是年青个几十岁,或许李鸿章会觉得这确实有这种可能,但宦海沉浮数十年下来的经验,再加上对唐浩然的了解,他深知,这些事绝没有那么简单,或许旁人不了解他唐浩然,但多次被其“坑”上的李鸿章,又岂不知道那小子走一步算十步的精明,他看似在吃亏,可有时候,这吃亏就是占便宜!

但,这便宜在什么地方?

“杏荪,咱们的北洋纱厂现在怎么样?”

因为美棉,李鸿章想到于天津办的北洋纱厂,询问的结果自然不错,确实不错,准确的来说,有东北的先例在那摆着,在“洋纱土纺”这一基本策略带动之下,北洋纱厂自然也是生意兴隆,甚至已经开始考虑起再办二厂了。

“这新厂自然要办的,”

听盛怀宣一番说道后,李鸿章连连抚须,只为这北洋纱厂的生意兴隆。

“杏荪,那咱们这纱厂,是不是也用美国棉花?”

这一问倒是让盛宣怀一愣,然后他连忙回答道。

“确实也用了一些,不过这美棉虽说质优,可价也高,相比之下,国棉更是便宜,算起来,若是这美棉能于直隶推广开来,到时候,咱们也能跟着受益,这倒也是一件好事!”

好事……

盛怀宣的话却让李鸿章的眉头猛皱,这天下的事情,当真有那么简单吗?他唐子然到底是打的什么算盘?

而在这疑惑中,火车却已经到了大沽站……

第108章北洋之忧(求月票)

相比于紫竹林码头,位于大沽口的塘沽码头显得有些简易,实际上确实如此,几条入海的钢木结构的栈桥加之几座浮码头,便构成了塘沽码头,虽说码头看似简陋,但相比于经海河入城的紫竹林码头,简易的塘沽码头却有着其自身的优点,水深港阔便是其最大的优点,尤其是那几座深入大海数百米的钢木栈桥,更是天津仅有的可以泊靠大型船舶之处。

依如往日,作为北方的通商大港,塘沽港栈桥处泊停着一艘艘悬挂各国国旗的商船,而在一艘艘钢制蒸汽船,还可以看到一艘艘小吨位的中式帆船,天津,从来都是商船云集之处,尽管现在有着大连与之“争宠”,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尤其是其作为华北最大的通商港,仍然保持着北方大港的声誉。

港内是热闹非常,各国商船云集,而与之对应的码头一带的街道上同样也是人头攒头,两侧林立的洋楼、商行,更让人能直观的感受到这里的繁荣,那一间间洋行以及连绵的仓库,更是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这里繁华不逊天津租界的错觉。

而给这座港口带来的繁荣而在那些栈桥苦力们正在上下着货物。不也非必然,至少在其中的一条栈桥上,却显得有些冷清,不是冷清,而是不见往日的苦力——有的只是穿着白色军装头戴无檐帽的水兵。

那无檐帽上还带着“大清北洋舰队”的字样,若是搁两年前,这身打扮的海军定会让人多看上几眼,可现如今,人们却都已经习惯穿着洋式军装的北洋水陆师,就是往这码头上看去,都能看到在那巡逻的穿着洋衣裳的警察,更何况只是水兵。

不过当这些水兵出现于栈桥的时候,依然还是让大家伙侧目多看了几眼,荷枪实弹的水兵,如卫队一般站立于栈桥边,在栈桥的尽头,泊停着一艘巡洋舰。

只需搭眼一瞅,人们便能感觉到巡洋舰的强大——舷边的多个耳台处伸出的黑洞洞的炮口直指左右,这是一艘新锐的巡洋舰,而巡洋舰上飘扬着一面黄底龙旗和舰艏处的龙纹徽章一同提醒着人们,这是北洋舰队的军舰。

在东亚的洋面上,这支庞大的舰队,或许失去了自己的基地——旅顺,但是并不妨碍他们继续作为东亚洋面上不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