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帝国的朝阳 >

第263章

帝国的朝阳-第263章

小说: 帝国的朝阳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提出这一建议时,孙逸轩显得非常自信,因为府中是鼓励和支持开辟新航线的,而且愿意给予新的通商航线以援助,有了同业联合会的支持,航线公司自然愿意把航线开辟到印度,与西洋轮船公司展开竞争。

“嗯,我看也可以试试!”

争取航运公司的支持,这也是一个选择,毕竟引入国内航运公司开辟新航线,能够令这一航线陷入竞争之中,从而有利于运费的降低。

“不过,这个办法终归还是治标不治本!”

从桌上的铁皮烟盒中取出两根香烟,递给孙逸轩一根,自己又点着一根香烟,然后丁子林才缓声说道。

“咱们这么大的国家,依靠进口棉显然不是办法,国棉纤维短,质地糙,只能用来生产16支以下的中粗棉纱,虽说是生产土布的原料,可在城市中20支以上的细纱越来越受欢迎,而且土布还没有斜纹布结实,虽说现在东北外购原料棉中印度棉仍逊于国棉,但将来肯定还是细纱的天下,靠进口,肯定不行!”

提及国棉的不足时,丁子林一副杞人忧天状,虽说国人更喜欢土布,以至于16支的中粗棉纱更受欢迎,自然也比印度棉、美国棉更适合东北的需要,但国内的棉花加工设备不足,工艺落后,多以籽棉出口,粗糙不说,且含有大量杂质,因此使用国棉进行机械化纺纱生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幸好其足够低廉的价格弥补了一切,加之棉花进口又有贸易公司垄断,工厂购进的国棉往往都是由贸易公司再加工的棉包,使得工厂无须负担棉花再加工的问题。

但现在,贸易公司已经开始减少国棉的购进,开始更大规模的引进印度棉,毕竟印度棉有着其无法与之相比的价格优势,尽管这种价格优势正在一点点的耗尽。

“那你是想?”

孙逸轩试探着问了一声。

“引种美棉?”

现在东北使用的棉花局限于三种,一种是自河北、山东购进的短纤维国棉,而另两种则是印度棉与美棉,而质量最好价格最好的就是长纤维的美棉。联系到农商部引进的各种良种,他自然想到了引进棉种。

“没错!”

用力的点点头,丁子林看着孙逸轩说道。

“中国这么大,依赖进口棉花肯定不行,想要解决问题,非得改良国棉不可,只有引进美棉这一个办法,从根本上解决原料问题,而且还能节约大量的贵金属,避免金银硬币外流……”

“可是,别忘了,东北不适合种棉花!”

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东北的气候并不适合种棉花,只有辽南部分地区可以种植棉花,绝大多数地区,根本就不适合种植棉花,这直接导致了东北的棉纺织业只能依靠外购棉花保障工业生产。

“不一定非要在的东北种棉花,既然农业试验站都能开到关内,咱们为什么就不能考虑在关内种棉花?”

看着身边的同事,丁子林道了自己的想法。

“咱们想要把关内变成原料输出地,不但要想办法充分利用关内的资源,还要充分发挥关内的潜力,相比于矿业,发挥农业潜力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再则,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

话声稍稍一顿,丁子林看着同事沉声说道。

“就是让关内的农业经济与东北的工商业捆绑为一体,慢慢的让他们离不开东北工业经济!”

“哦!”

惊讶的瞧着丁子林,孙逸轩点着一根香烟说道。

“把你的想法说来听听,”

因为年青,所以相比于关内官场,东北官场更具锐气,非但如此,东北官场中的官员无不是怀揣着一种愿望——统一中国的愿望,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相信“战争不可避免”,要么是关内打过来,要么是有一天他们打过去,而在另一方面,他却又深知自身的力量不足,所以,相比于向关内扩张,更需要稳住关内,从而为东北赢得时间。

“其实办法很简单,就是把关内变成咱们的原料供应地,比如咱们可以在华北和其它地区推广棉花种植,只要棉花种植显利,其当地百姓势必会大量种植,这样一来,便能保障咱们的生产,如果贸易公司垄断了华北等地棉花收购,那么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

话声稍顿,丁子林冷笑道。

“到时候,北洋衙门必须要考虑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其与东北发生冲突,极有可能影响到涉及到数千万农民的棉花贸易,从而令投鼠忌器,令其为我们所用!”

“这也太想当然了一些,谁会顾忌到农民的利益?”

“可他们不能不顾忌士绅们的利益!”

丁子林立即出言辩解道。

“种植棉花的非但有普通的农民,更多的将是士绅,到时候,在利益驱使下,其焉能不站在咱们这一边来?”

“可你别忘了,关内也有自己的纺织,北洋衙门也有他们的北洋纺纱厂!”

这才是现实问题,在鼓励工商的新政政策下,关内的工厂同样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他们同样需要大量的棉花。

“可没咱们的工厂多!”

肯定的说了一声,丁子林又把话峰一转。

“再者,现最要紧的是,加强东北与关内的经济联系,从而令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我觉得眼下棉花就是最好的契机!毕竟,进口棉花会导致大量的金银硬币外流,而且种植棉花还能提高关内百姓的收入,能够提高他们的消费潜力!所以,我觉得,咱们应该把这方案提出来,你觉得呢?”

一声反问之后,丁子林用期待的眼神看着孙逸轩,方案的提出需要有两名科员提请,方才会被列入议题。

“嗯……”

沉吟片刻,孙逸轩点头说道。

“好吧,既然你觉得的可行,那咱们就试试!”

第102章控制(求月票!)

深秋时节,府邸街一带到处一片耀眼的金黄。先前的青翠树木的枝叶被几场秋风吹成了黄色;远远看去,却是一片分外显眼的金黄,而最为漂亮的恐怕还是那一株株不知从何处移来的枫树,其树叶被这会已经尽是一片通红,通红的树叶于一片金黄中分别显眼。

置身于窗边的唐浩然,偶尔会把视线投向这分外引的街景之中,偶尔又会拿起指间的雪茄烟吸上一口,默默的思索片刻后,他又于这间宽敞的办公室中慢慢的踱起来步来。

软木地板上铺着厚厚的地毯,以至于脚步发出的任何一点细微的声响被它默默地吸收了。而在唐浩然踱步的时候,办公室中仍回响着那有些生硬的汉语。

说话的是桥立次郎,这位牧业试验所的畜牧专家,在过去的一年中,他一直在公主岭一带的试验站中进行试验,这是众多农牧业育种试验中的一部分。尽管表面上总督府更看重工业的发展,但并没有忽视对农业的重视,甚至东北远比号称“重农”的关内,更重视农业的发展,毕竟于当局看来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东北的将来,关系到工商业的未来。

而牧业则农业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东北这个畜牧业相对比发达的地区而言,更是如此,且相比于传统耕种业,畜牧业产品更易于工业化,更为工厂生产所需要,自然对其分外看重。去年总督府产业调查局成立后,作为畜牧业调查的一部分,曾对羊毛自给政策进行调查研究,最后得出必须发展牧羊业确保羊毛供给的结论,最低目标也要实现军需品、警察用品,交通关系从业人员的被服自给。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农商部农务局内专门设立了绵羊科,专司绵羊事务,由政府指导进行种绵羊的输入、繁殖以及牧场的设置、绵羊的委托贷放等,以期实现优质羊毛的自给。

而桥立次郎这位从日本移民中国的畜牧专家,正是绵羊育种工作的负责人,也是最早提出优质羊毛自给的专家之一,在过去的一年多之中,通过不断的繁育试验,试验站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去年试验所自澳大利亚引进3。2万只美利奴绵羊,随后便采用复杂育成杂交方法,以澳洲美利奴公羊为父系,以本地细毛羊为母系进行培育,尽管育种仍在试验中,但根据对杂一代的评估,其羊毛质量远优于本地细毛羊所产羊毛,考虑到试验站的承载力,我们认为,今年开始,可以向移民点贷放十万只杂一代绵羊,明年预计可再增加十万只……”

向移民点贷放绵羊,办理讲习会,甚至发放绵羊饲养奖励金以及羊毛出售奖励金,都是政府保护措施的一部分,当然也是发展绵羊业实现优质羊毛自给的基础。同样也是发展移民点的必须,按照对督府对移民点的规划,移民点的富裕将依赖副业实现,所谓的“副业”便包括养殖业,养殖业可以提供充足的肥料以保证粮食的高产,在这个没有现代合成化肥工业的时代,养殖业与农业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也正因如此,政府一直试图推动移民点的养殖业发展,从而达到促民增收的目标。

“这么说来,从今年开始,我们就能向移民点提供绵羊了?”

唐浩然反问一声,相比于“旧村落”,作为总督的他无疑更看重那些由政府直接掌握的移民点,这当然基于现实利益的决定,只有作为示范的移民点内的百姓生活,得到根本性的改变,那些“旧村落”中的村民,才会自发的接受保甲化改造,接受政府对其的“指导”。

而根据农商部的计算,每个移民家庭可以饲养510只绵羊,这意味着每年家庭可以增收数十元。这会带来切实的生活上的改变。不过……似乎这并不紧要,至少眼下并不紧要,毕竟现在移民点的工作只是刚刚展开。

“是的,至少可以向一部分移民点提供绵羊……”

向百姓提供绵羊很有必要,但是,能否将这些绵羊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出来呢?

重新踱着步子的唐浩然之所以会陷入这种思索,与今天早晨的“简报”有很大的关系。尽管表面上现在的中国是“九督议政”,也就是权力尽归地方,所谓的朝廷中枢不过只是一个摆设,但是满清朝廷却依然掌握着蒙古以及西藏,并未建省的两地是通过驻蒙大臣以及驻藏大臣加以羁縻。

尤其是蒙古,两百多年来通过联姻、盟旗等方式,满清早已经确立了对蒙古的控制。此时的蒙古经过两百多年的打压早已衰败不堪。而随着满清中枢的威信大跌,其对蒙古的控制正在逐步衰退,在历史上,“新政”是压垮满清于蒙古统治的最后一根稻草,在革命爆发后,早有离心的蒙古自然而然的谋求脱离了中国。

在过去的一年间,满清朝廷为解决“自强之举”练兵、办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为此其在今年把视线投向了蒙古,开始于蒙古放垦不说,更是加大的对蒙古各盟旗的勒索,有如另一个时空中的新政一般。

情报局的简报中提及的以放垦为核心的“蒙古新政”,让唐浩然看到了危机,看到了另一个时空中,蒙古对中国离心的危机。如果稍有不慎,另一个时空中的历史,就会在这个时空上演。

对于雄心勃勃试图再现中华荣光的唐浩然来说,蒙古的独立当然不是他所能够容忍和接受的,可如果在其离心的情况下,那么就只有一个选择,就是采用武力保证蒙古不至独立。但这却是下策!

武力只能弹压一时,不能弹压一世,尽管未来“移民实边”是必然的选择,但在“移民实边”这一目标实现之前,如何解决当下的危机呢?

危机,危机!

危险中同样充满了机遇。

在另一个时空中蒙古的王公之所以选择独立,除去“新政的压榨”彻底瓦解了王公对满清朝廷的最后一丝信任与希望外,更重要的俄国人许下的“空心汤圆”。

即然俄国人可以趁机染指蒙古,那为什么自己就不能经略蒙古呢?

如何经略蒙古?

置身于窗边的唐浩然,再次凝眉思索起来。

“您不熟悉蒙古人,他们就像孩子一样……我们挽着他们的手臂,答应贷给他们商品。当然,这样买的东西自然要贵百分之三十到四十。难道这不是合理的吗?利息积累起来,并且我们还要利滚利。每年我们都要走遍草原去收利息。蒙古人的债务永远也还不完,因为这些债务还要由其子孙们继续偿还。他们用绵羊、骆驼、马、牛等等来还债。我们用非常便宜的价钱收买这些牲畜,在市场上再高价卖掉……”

这是五十年前法国传教士E?P?苟戈慕游历蒙古时,在鄂尔多斯遇到一位叫姚庆图的商人,在与之交谈时,记录下的生动说辞。以现在蒙古的债务政策,是“父债子还,夫债妻还。死亡绝后,由旗公还”,也就是不仅王公贵族,即使普通牧民,其债务在其死后要有所在旗“公还”,即所有人分摊,即使你自己没有借债,也得背上沉重的负担,这才有“晋商重利盘算,牛羊驼马率以抵收欠帐,搜括将空,万骑千群,长驱入塞,以致蒙古生计颇艰,贫瘠日甚”的情形。

经济!

经济上的掌控才是最关键的掌控,晋商之所以能够对蒙古人极尽盘剥、压榨,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满清朝廷对其的特许经营,在于旅蒙晋商的官督垄断——在这个时代,即便是俄国人受困于交通条件,其也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凭借地利优势于蒙古巧取豪夺的晋商挣取巨额利润。

而这一切随着俄国西伯利亚铁路全线通车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铁路的帮助下,俄国人把廉价的工业消费品运到西伯利亚腹地,并输入至蒙古,进而夺取了晋商的市场,到最后许多旅蒙晋商甚至沦为俄国商品的代理商。这为俄国控制蒙古打下了坚实的第一步。

现在修通进蒙的铁路显然不现实,但是却让唐浩然看到一个效仿的对象——通过经济上的控制,实现政治上的控制,从而保证蒙古不至于独立。尽管现在俄国人的注意力完全为那个“拥有四千万人口的尼古拉总督区”所吸引,但保不齐什么时候,他们会再次把目光投向中国,投向充满矛盾的蒙古。

在桥立次郎汇报之前,唐浩然的脑海中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之所以模糊,是因为无法确定如何控制原始而又落后的蒙古经济,在蒙古那个地方,又有什么是东北所需要的呢?矮小不适合现代挽乘的蒙古马,还是其劣质的羊毛。不过现在农业试验站繁育的绵羊,却让唐浩然看到了希望——通过发展蒙古的绵羊养殖业控制蒙古的经济。

向蒙古提供绵羊,把蒙古变成东北的牧场,为东北的纺织企业提供充足的羊毛。是控制蒙古经济的唯一选择。

甚至唐浩然根本不需要担心他们会背离中国,至少在这个时代,在中国羊毛唯一的采购商就是东北,对羊毛贸易的垄断非但可以令企业获得利润,更重要的是令蒙古的王公贵族以及贫民,无法摆脱对东北的依赖,从而一步步的倒向东北。

在满清对蒙古极尽压榨的同时,东北却给蒙古带去源源不断的财富,两者相较之下,蒙古人会作出什么样的选择?

是继续选择满清?还是选择大连?

几乎没有任何悬念,即便是稍有一些悬念,也可以通过停止采购的方式,令其陷入经济困境之中,到时候,金钱的现实利益自然会驱使他们做出选择。

想到后世列强国家屡试不爽的经济控制,唐浩然的唇角微微一扬,现在相比于增加移民点百姓的收入,将绵羊投入到蒙古,似乎是更为恰当的选择,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牺牲东北百姓的利益。但至少眼下来说,相比于增加几万农户的收入,用绵羊去笼络蒙古王公贵族无疑是更符合国家利益的选择。

当然这只是暂时的,明年、后年随着试验站绵羊繁育能力的增加,将来东北地区的百姓势必可以得到更多的绵羊。

“明年能不能提供更多的种羊?”

转过身来,唐浩然在反问之余,又连忙解释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