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帝国的朝阳 >

第242章

帝国的朝阳-第242章

小说: 帝国的朝阳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李幕臣解释过他的情报分区域划分之后,容尚谦又继续着他先前的总结,这或许正是他同李幕臣的不同,相比之下他更长于技术,甚至在统监府时他还做为采矿工程师于北洋矿业工作。而每一个人从事技术工作的工程师,都比其它行业的人更擅长经验教训的总结。

“美方侨民是于1月18日,在美国公使及海军陆战队、武装水兵的支持下发动政变,第二天拉海纳便获得这一消息,在获得这一消息后,首先是驻外领事未督促北洋渔业派船将消息送回国,这是因为其习惯于通过定期冷冻船传递邮包,当然,其也曾考虑到太平洋快邮,但因为邮船于政变当天驶出,下一班邮船则在20天之后,因此消息无法送出,这恰恰正是美国侨民选择这一天发动政变的原因——因为没有电报,他国获知政变的消息时,其已经完成了对夏威夷的控制,如果铺设有连接国内的电报,想来也不至于在一个半月后,我们才获得这一消息……”

连接国内的电报……容尚谦的话让唐浩然的眉头猛的一皱,尽管大西洋早已经铺设有电报,但太平洋电报电缆越是一个空白,无论是中国向美国发电,亦或是美国向中国发电,都需要先发往伦敦或者巴黎,再经由大西洋海底电缆发送至美国,至于太平洋电报电缆,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只存于各国投资商的吹嘘中,因为技术和财力的原因,在历史上直到1902年太平洋第一条海底电缆是方才由英国敷设的;而直到1905年美国鉴于日本的威胁,方才在太平洋铺设第二条电缆。如此才解决了快船时代的消息传递。

铺设一条太平洋海底电缆?

这个念头于唐浩然的心底刚一冒出来,他便立即打消了这个念头,之所以会打消这一念头的原因非常简单——钱!太平洋海底电缆不同于大西洋电缆,其铺设长度多达一万四千公里,且不说如此远距离的海底电缆铺设面对的种种技术问题,单就是一万四千公里的海底电缆需要的投资,就是一笔天文数字,历史上无论是英国亦或是美国铺设太平洋电缆,除去本国投资者之外,都有本国政府的影子,尤其是美国的那条电缆更是由美国海军负责电缆敷设,以及沿途电缆站的维护。

或许挤上一挤,也许能够负担起这笔投资,但现在东北需要钱的地方更多,这么大的一笔投资,甚至足够东北一年的的工业投资,利弊权衡下,唐浩然自然不会提出敷设电缆解决通信的建议,不过……为什么非要考虑有线电报呢?

既然敷设海底电缆那么麻烦,那为什么不考虑无线电报?

(今天三更!谢谢各位书友一直以来对无语的支持与厚爱!)

第72章扩张(第二更,求月票!)

无线电报?

无线电台有着种种有线电台的无法比拟的优点,其非但不信赖沉重昂贵的电缆,而且他在军事上的便利也是有线电报无法比拟的,如果军舰上安装了无线电报机,其可以不再依赖沿途港口的电报传递,指挥机构可以直接指挥大海上的军舰,如果陆军部队装备了无线电台,其也可以时时与参谋部保持联络,从而让参谋部直接掌握他们的动向,从而制定相应的作战计划。

念头的闪现只让唐浩然的眼前猛然一亮,可随之那眉头却又是猛的皱紧——现在无线电还没有发明,其只存在于科学家的想象之中。

尽管在后世唐浩然勉强算是一个“火腿”(1)的爱好者,但也仅只局限于了解,至多只是在读大学时,认识过几位有此爱好的朋友罢了,虽说凭着过人的记忆力能够绘制出71电台的原理图,但是各种各样的电子管却是这个时代所未发明的。

如果要“发明”无线电台,就必须要先解决电子管的问题,可电子管的原理是什么?努力回忆着旧时看过的一些文章,试图找到真空管的原理以发明真空电子管时,唐浩然的脑海中却又浮现出了一个人名——特斯拉!

尼古拉?特斯拉!

“1893年,特斯拉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首次公开展示了无线电通信。在为“费城富兰克林学院”以及全国电灯协会做的报告中,他描述并演示了无线电通信的基本原理。他所制作的仪器包含电子管发明之前无线电系统的所有基本要素。特斯拉1897年在美国获得了无线电技术的专利……”

尽管在少时看过的资料中,关于特斯拉发明无线电存在着一些争议,毕竟公认的无线电发明者是马可尼,但对于唐浩然来说,却像是看到了希望一般,毕竟在特斯拉死后的1943年,美国最高法院重新认定特斯拉的专利有效,而且后世根据其1893年提出的无线电的原理描述,确实制造出了无线电。只不过特斯拉在提出这一原理后,转身将所有的精力投入著名的“交流电大战”之中,而放下了对无线电的研究。直到马可尼发明无线电的消息传出后,他才对自己的发明进行再次研究。

如果历史上的记载是真的,假如其当真在1893年发明了无线电,那怕只是无线电的原理,也极有可能让中国提前掌握无线电,从而获得单方面的信息优势,想到这里,唐浩然只觉得的心脏猛然一跳,甚至还可以委托其研究电子管,有了电子管,就可以拥有诸如步话机之类的近代化通信工具,甚至还能……

“……而最为重要的是,“夏威夷危机”不仅暴露出海军力量的薄弱,同样也充分暴露了海军建设的滞后,因此,我认为,这次危机之后,我们必须要调整海军的发展规划……”

注意到大帅的注意力似乎不在办公室中,容尚谦便微微加大声音。

“大帅,”

容尚谦的问声让心思浮动的唐浩然连忙回过神来,这才他才注意到现在正在讨论的是“夏威夷危机”。

“虽说现在海军的建设规划是稳扎稳打,首先培养军官以及水兵,建立巡洋舰队积蓄经验,然后再逐步扩建海军,但是,大帅,这次“夏威夷危机”已经将东北海军的薄弱暴露无遗,尽管现在我们的海军拥有6000余名水兵,其兵员规模几乎不逊于北洋,虽说军官尚有不足,但却吸引了上百名日裔海军军官,但除了一艘“济远号”装甲巡洋舰之外,还有什么呢?几艘炮舰、十几艘商船改造的训练舰才是东北海军的主力……”

深吸一口气,作为海军处处长的容尚谦深知,自己这个处长实际上只是一个基础处长,最终他所做的一切,都将是为真正的海军出身海军部长作嫁衣,但这并不妨碍他为东北海军打下一个更为艰实的基础。

“大帅,确实,现在于仁川的船厂中,我们在建造着两艘平波级,在法国的船厂中,定海级在建设中,可是他们服役却都在明年,而海军的下一次购舰计划是在什么时候?是明年,明年我们才会考虑从英国采购战舰,实际上,它们的服役期是在三年后,三年后或许我们将拥有一支至少相当于北洋舰队七成吨位的大舰队,但是,大帅,通过此次夏威夷危机,我们应该认识到紧迫而又多变的海外环境,不可能根据我们的计划进行。”

计划从来都是完美的,但是世界上有多少事情会按照计划进行?作为海军处长一直专心于军官和水兵训练的容尚谦,在“夏威夷危机”前从未曾想到东北海军会卷入海外纷争之中,但现在他却不得不考虑这些问题,这是因为眼前大帅与的关内的大帅有着明显的不同,其如欧洲人一般看重海外利益,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尤其是在第一次冒险之后,谁能保证下一次,冒险不会变成战争?

“明年,当我们的定海级服役时,北洋的四艘万吨战舰和六艘新型巡洋舰也将先后服役,北洋舰队的压倒性优势是我们不得不加以考虑的,届时,一但发生冲突弱小的东北海军难道就龟缩于港内,等待三年后的扩张吗?”

这一声反问之后,迎着大帅的目光,容尚谦郑重其事的说道。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制定一份长期的海军发展计划,计划应该以今年展开,而在这一计划中,应以四期购舰、造舰计划为核心,而第一期计划,除外购、建造巡洋舰外,我们应考虑购买他国现货巡洋舰,以充足东北海军实力……”

即便是没有今天的经验总结,容尚谦也会提出他的设想,实际上早在“夏威夷危机”的过程中,他就考虑如何充实海军的力量,而购买现货军舰无疑是最为合适的,甚至他已经选择了几艘相对合适军舰。

“你的意思是现在即可扩建海军?”

容尚谦建议让唐浩然的眉头微微一跳,在“夏威夷危机”中他又岂会没有意识到海军的薄弱,但是这种薄弱却是不解之症——东北海军没有足够的军官,甚至都没有足够的水兵,这实际上是东北陆海军的通病,陆军没有足够的中高级军官,但勉强还能凭着中下层军官的素质尤其是士兵的素质加以弥补,毕竟其面对的对手是淮军而不是列强。

但是海军却不同,海军是真正的技术兵种,只要愿意,陆军军校可以每半年一批的批量化“生产”基层军官。但是海军军官的养成却需要时间,这一年多来虽说看似培养了两百来名海军军官,可实际上他们最初都是商船学员,只是去年才转入学习海军,即便是按照四年制的美国海军军校标准,他们依然还未毕业。在这一情况下如何扩大海军?

“钱没有问题,可是舰上的军官从什么地方解决?”

唐浩然反问一声,“济远号”巡洋舰上已经留用了几十名北洋官兵,难不成还从北洋挖人?

“我们是培养了一些军官,可他们现在能够上舰吗?能够充当舰长、轮机长、枪炮长吗?”

大帅的反问让容尚谦的呼吸先是一沉,而后他抬起头迎着大帅的目光回答道。

“现在海军有一百余名日裔军官,把他们放在海军处实在是太过浪费了,我认为,完全可以选择其中可靠者上舰,即便是不能直接就任各级长官,也可协助长官工作……”

容尚谦的建议只让唐浩然整个人不由一愣,尽管引进日本智力是他制定的,而且口口声声说着什么“东亚同文同种”,可那不过只是忽悠别人的话语,对于唐浩然来说,全心全意的信任使用日本人?他还做不到。

“大帅,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即使是他们出任舰长,又有何妨?”

觉察到大帅的疑虑,容尚谦又岂不明白他的心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即便是他提出这个建议,也不见得就没有任何防范。

“咱们只需要使用他们几年,几年后等到咱们自己的人成长起来,就可以接替他们的职务,至于现阶段的使用,我觉得陆军的指导员制度就很不错,完全可以将指导员制度引入海军,可以由日裔军官出任主官,咱们再派出素质过硬的军官作指导员……”

监军……不用容尚谦再解释下去了,唐浩然又岂不知道他话里的意思指的是派监军,不过陆军中的指导员助手的色彩大过监军,但海军这边……在另一个时空中,北方的那个邻居在革命后,不也创造了“政治委员”这一制度吗?实际上所谓的“政治委员”就是监军,监视那些为新政权效力的旧军官。如果没有这一制度的实施,那群乌合之众又岂能平定国内白卫军?进而巩固政权。

可是一想到将由日裔军官作舰上主官,尽管明知道只是利用,但唐浩然的心底依然还是有些不甚舒服,以至于最后只是沉吟道。

“嗯,这个……我先考虑一下,先谈谈这个海军的扩充计划吧!”

第73章飞艇(第三更,求月票!)

第73章

暖风海风徐徐吹来;伴着夏日和煦的太阳;长安路两侧的小小的法桐树叶被风轻轻吹动着。相比于中华大街那样的主干道,长安路显得有些冷清,不过这也是沙河口工厂区的特点,相比于热闹的沈阳工业区,大连沙河口的工业区却只有诸如机车、动力以及造船等几家大型企业,而且大都在建设中,自然显得有些冷清。

空旷的工业区除去偶尔几座工厂的厂房外,只显得空荡荡的,甚至绝大多数地方都长满了野草,这也难怪除了机车、造船等几家重点企业,受限于资源等原因大连并没有太多的项目,也许相比于工业,作为督府所在的大连更适合作为商业城市,不过虽是如此在大连空旷的工业区内却依然有不少规模不等的工厂,毕竟对于坐拥港口铁路之便的大连拥有的发展潜力是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

而在这空旷的工业区中,位于长安路的“中国浮空公司”则是区内并不怎么显眼的企业之一,与其它企业不同,中国飞艇公司是接受总督府准确的来说是国防科技委员会专项资助的企业,相比于其它企业,这家公司甚至没有办公楼,所谓的厂区实际上就是几间厂房,而与大多数类似工厂中摆满机器不同,这些厂房中居然只几十名女工,而那些女工操作的却是缝纫机,似乎这是一家服装厂,此时厂房内的女工显得极为忙碌,电动的缝纫机高速转动着,将大幅的布片缝合在一起。

当厂房中的女工们忙碌着的时候,在厂房边的一间隔间内,一名戴着眼睛的年青人,双眼盯视抗拉强度试验机,似乎正在进行着试验。

“哒……”

随着一根线丝的断裂,青年连忙纸上作下记录。

“怎么样?蚕丝的强度是不是最好的?”

“多股家蚕蚕丝绞合的丝线抗拉强度都快都快接近铁丝,甚至比不少劣质铁丝还要结实,棉线的抗拉强度,还不到它的零头!”

说着一口生硬的南京官话,谢缵泰又拿起笔记本计算了起来。

“如果换成蚕丝平纹布作飞艇的气囊材料,相比于精疏棉制成的平纹布材料,重量至少可以降低三成,这样的话,炮兵气球的重量……”

不过只是刚得出数据,精通数学的谢缵泰粗略的算出了结果来,从年初开始研究炮兵气球,那时用的气囊材料只是平纹布,因为囊体材料要求具有良好的气密性,足够的强调和尽可能轻质量,所以为了满足前两者,不得不采用多层材料,就像现在生产的炮兵气球的囊体就是由承力层、气密层组成。

“全换成丝绸的话会不会太冒险了点?”

孙逸仁这位凭着业余爱好与谢缵泰一同研究气球的建筑工程师,却显得非常谨慎。

“承力层几乎要承受囊体的全部强力,所以布很厚,虽说涂胶的承力层瞧着有些笨重,可毕竟看着厚实,让人放心,若是冒然换成了丝绸,且不说成本增加了,布这么软,到时候炮兵那边没准也不放心……”

之所以能够成立浮空公司,多少与陆军对于气球的需要有很大的关系,原本谢缵泰只是普通的公司职员,不过对于氢气球以至于飞艇却有他自己的爱好,一直于私下进行研究,年前在获知陆军准备研究氢气球时,他立即参与到这一研究中。

不过只是用了一个月,在借鉴西洋气球的基础上,谢缵泰便研制成功了可以满足陆军要求的——升限百米左右,可悬挂一个单人吊篮的“氢气球”,虽说他研制的气球与同文学院研制的产品并没有多少区别,可是他的产品胜在便于回收——作为研究助手的孙逸仁,这位建筑工程师为气球增加了卷索机,而恰正同文学院没有考虑到的,正因如此,其才会获得陆军的定单。

三十个侦校气球看似不多,但却足以使谢缵泰与孙逸仁两人成立一家飞艇公司,而随之而来一笔来国防科工委的投资,更是让谢缵泰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气球的研究之中,尤其是囊体材料的研究之中。

而谢缵泰之所以会研究囊体材料,是因为飞艇一般依靠内部的多个充满氢气的气囊提供升力,而气囊囊体材料的制备技术又是制约飞艇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