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华夏春秋 >

第1266章

华夏春秋-第1266章

小说: 华夏春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完整的作战计划很快就出来了,最初甘明强还有点不赞同,毕竟他希望更稳妥一点,就必须要保留更多的预备队。但是,这次甘明强还是站到了魏明涛一边,他相信魏明涛的判断是正确的,如果能够再歼灭这股美军,可以说,整个欧洲战场上的局势就已经确定了!

第二十一章 诱饵和鱼

当德军确定柏林周围出现了大量涂着红五星的中国坦克时,德国政府就再也做不住了,而这次,德国人没有拿出他们一向严谨的态度来对待这个问题,而是非常荒谬的夸大了事实,至少,夸大了惟恐柏林的中国军队的数量!

当奎斯收到至少有30万中国军队出现在柏林东南面的时候,也是大吃一惊,要知道,此时中国在欧洲战区的地面部队也只有35万左右而已!而且,这还得把所有后勤保障部队都算在其中!如果在柏林周围真的有30万中国军队的话,那么他前面的中国军队就少得可怜了!但是,侦察部队送来的结果很明显,在他们前面的中国军队一点都没有减少,而且抵抗得更加猛烈,让他们无法完成每天推进30公里的任务了!

奎斯的第一判断就是德国方面夸大了事实,进攻柏林的中国军队肯定没有30万,但是打一半的折扣,也应该有15万吧!而真正在前线作战的中国军队也就20万左右,这就是说,在他前面的中国军队只有5万,2个军的兵力!

这让奎斯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如果此时加速推进的话,他没有信心能够突破5万中国军队的防线,至少没有可能在短时间内突破两个军的防线!但是,如果不加速前进的话,那他就更没有机会去救援柏林了!15万中国地面部队在强大的空中力量的配合下,可以轻易的击溃在柏林防御的50多万德军,虽然最终可能会在攻占柏林市区的战斗中遇到点麻烦,但是只要中国军队进入柏林市区,那么战斗就已经结束了,因为德国人的神经也必然在这一刻崩溃!所以,他必须要提高部队的进攻速度,以求在中国军队攻占柏林之前完成他这次的战术任务!

在决定加快突击速度(注意,这里用的是突击,而不是推进,前几天,奎斯一直让部队在平行突进,但是现在他却准备进行突击了),就必须要在部队配置上做一定的调整!前几天,为了能够保存主力部队的战斗力,奎斯在前线安排的是用来消耗的二流部队(至少,这证明了奎斯是一个冷血将领,他不会在乎部队的伤亡,他在乎的只是最终的结果),而主力部队一直放在预备队的位置上,只是在遇到了麻烦的时候,他才会让主力部队上去冲一下,为二流部队打开通道!但是,现在奎斯既然想加快速度,那就不得不把主力部队放在最前面的位置上。但是,奎斯手里的本钱很有限,其数量不足以保证在整个进攻作战中都让主力部队充当突击力量,以及掩护力量!因此,他必须要留下一支精锐预备队,而这就只能让他在侧翼的位置上配备二流部队,为突击的主力部队提供掩护了!

这是一个相当冒险的决定,因为实战已经证明,美军二流部队在中国的主力军团面前不堪一击。根本就抵挡不了对方的进攻,如果此时中国军队突然从侧翼发动进攻的话,奎斯只能够指望他留下的预备队能够发挥起关键作用了!当然,奎斯认为这样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只要有10万到15万的中国军队在进攻柏林,那么中国军队就无法在保证正面防线的情况下,组织起足够的兵力从他的侧翼发动进攻!

实际上,进攻柏林的就只有38军与39军,而此时,这两支部队的总兵力加起来也不到6万人!这与德军所说的30万简直是天差地别,而且也比奎斯所估计的15万少了很多。当然,为了伪装出大规模装甲部队进攻的样子,39军的一部分还可以换上了28军的番号,同样的,工兵用卡车改装了大量的“坦克”。所以,在空中侦察机拍下的照片上来看,这确实是一支有几十万人,至少是十几万人的大兵团了!

魏明涛此时也在考虑是否攻占柏林的问题,虽然他认为,击溃在柏林防御的德军应该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想要歼灭所有依靠这座城市防御的德军却并不容易,因为德军的阵地防御决定了他们随时可以撤到柏林市区内去,在市区内建立防线,到时候,在城市战中,魏明涛手里的这一点兵力就不够了!但是,魏明涛却有另外一个想法,即迫使德国政府迁都,虽然最终仍然无法占领柏林,但是这一举动带来的政治上的意义是难以估计的,这对打击德国人的士气有很重要的作用!

“其实,这个想法我也有,但是我们有什么办法迫使德国政府做出迁都的决定呢?”甘明强在听了魏明涛的分析之后,提出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出来。

魏明涛看着地图,慢慢的转过了身来:“其实,我们手里的砝码并不多。从战术上讲,轰炸的效果是最好的,但是我们不可能让空军去全力轰炸柏林,因为接下来与美军的战斗需要空军的全力支持。如果用地面部队推进的话,那么不但速度慢,而且不一定能够打垮德军,那么就无法让德国政府被迫迁都了,如果波兰与罗马尼亚的军队能力再强一点就好了!”

甘明强苦笑了一下,他知道魏明涛的意思。在前一阶段,波罗两国投入了30万大军,竟然在伤亡过半的情况下,仅仅打下了吕德斯多夫这么一座小城镇!虽然,现在波兰与罗马尼亚政府不但同意以最快的速度补充部队的损失,而且都分别决定增加一批新的兵力!最终,这两个国家参战的部队可能要超过50万。当然,这应该是个好消息,但是因为这两国军队的战斗力非常低劣,所以魏明涛根本就不敢对他们抱有太大的希望,自然也就只能让他们做一写零碎的工作了!

两人都看着地图,而负责控制战术地图的参谋也在忙碌着,把新到达的消息显示在地图上。因为这是战区司令部,所以魏明涛他们眼前的这副地图显示了整个德国东部战区的情况。虽然很多细节上的问题必须要从另外的电子地图上去了解,但是至少,他们现在能够从这个战区地图上了解到更大范围内的信息!

两人几乎同时想到一个解决办法,魏明涛先开口:“老甘,我们的目光是不是太狭窄了一点?”

“你是说,我们应该把手脚再放宽一点?”

“对,即使有点冒险,但是也不能太保守了吧?”魏明涛笑了起来。

甘明强仔细的思考了一下,说到:“对,可以这么考虑,但是我们不要拿自己的人去冒险!”

“老甘,我们的意见是难得一致啊,就算我想那么做,也没有那个力量啊!”魏明涛点上了烟,“帮我通知波兰与罗马尼亚方面,让他们新增援的部队在科斯琴集结,等待我的命令行动!”

对于魏明涛的指挥,虽然很多波罗将领都不太甘心,毕竟他们自认为自己也是上将,为什么就要听别的国家的上将指挥呢?但是,在政府的压力下,他们还是得服从魏明涛的命令!所以,当至少20万波兰与罗马尼亚的军队集结在科斯琴的时候,魏明涛心里也有了底,出了38军与39军继续在南面的战场上打击德军之外,他准备让这20万波罗军队去冒次险,不管成败与否,他都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

对于波罗两国军队来讲,前几天在吕德斯多夫的战斗也让他们信心大涨。以往,这两国军队都认为自己不是德军的对手,更不是美军的对手。在欧洲内战期间,波兰就一度沦陷,被当时的联合政府军,也就是德军的前身打得狼狈不堪,而罗马尼亚军队在东线战场上也没有占到任何的便宜。而经过了俄罗斯的侵略,这两个国家更加的虚弱了。但是,在吕德斯多夫战斗之后,特别是波兰军队已经恢复了信心,他们是这场战斗的主角,他们不仅仅在这里击溃了20万德军,而且还顺带着歼灭了一个美军师。即使,这只是一支二流美军部队,而且在针对该师的战斗中,波兰军队的伤亡更大,甚至可以说是用人员牺牲积累出来的胜利,但是毫无疑问的,波兰军队士气高涨,信心大增。

这对魏明涛来讲是件好事,所以当他让波兰与罗马尼亚军队向北迂回,直奔柏林东北面的埃伯斯瓦尔德…菲勒而去的时候,波兰与罗马尼亚军队的行动非常的迅速。虽然这里驻扎有至少15万德军,但是这两国的军人依然相信,他们有能力获得胜利,而且胜利就在眼前!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前苏联军事家就提出了大战略纵深迂回理论,首次将战役的范围扩大到了战略的高度上来,而在此之前的数千年的人类战争史中,战略与战役之间的分别是很明显的!即使是拿破伦这种将装甲部队出现之前的战术发挥到极限的军事家,都没有实现过真正的大战略纵深迂回行动。即使,在战场上,拿破伦几乎可以说是完美的(滑铁卢等几次战役的失败,如果手是拿破伦的错,还不如说是当时法国的疲软所造成的),但是他也最多只是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进行过战役级别的迂回,并且以此在局部战场上集中优势兵力,往往在总体兵力不如对手的情况下而取得巨大的胜利(当然,这也与拿破伦开创般的集中使用炮兵有着密切的关系)。

任何战术上的变革,都离不开技术上的进步。在装甲部队没有出现之前,大战略纵深迂回是绝对不可想象的事情。也就是说,在坦克出现之前,阵地战一直是最主要的战斗方式。在富勒的《战争概论》中,甚至认为一名优秀的士兵可以在防御中对付十几倍于自己的进攻者。当然,这只是纯理论上的东西,是通过简单的数字计算得出的结果,而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战争不是靠计算分出胜负的。但是,二战之前的战争确实是以阵地战为主,而这又是无谓的消耗战,对改变战略平衡起到的作用相当的缓慢,而且残酷!

正是随着坦克的出现,快速突击有了可能,而且在防御战中,步兵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这就有了后面的装甲战理论,也就有了纳粹德军的闪击战。当然,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装甲部队不但没有被淘汰,反而快速的成长了起来,而新的战术也层出不穷。最有代表性的是大量轻型部队的出现,为进攻一方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比如,装备了轻型装甲战车的空中突击部队的出现,就让进攻一方可以在更宽的正面,更大的纵深范围之内选择打击的目标,而不仅仅是把力量集中在一条战线上!

战术上的变化很大,但是战略上的变化却并不那么明显。毕竟,战略理论阐述的是战争的本质,而战术只是实现战略的手段。战争的本质几千年来都没有发生过变化,这就是战略理论进步缓慢的主要原因,两千多年前的孙子兵法即使是到了22世纪,仍然是各国战略家的重要参考,也是解释战争本质的重要理论!因此,作为集合战略与战役的大战略纵深迂回理论也并没有过时,特别是在大规模战争中,使用该理论是打击敌人的最好办法。

这次,魏明涛用的就是大战略纵深迂回理论,虽然波罗军团并不太理想,但是也比没有好,而且魏明涛对这个方向上进攻的要求很低,只要他们能够给柏林造成最大的威胁,迫使德国政府向美军施加更大的压力就足够了!

整个战场局面形成之后,奎斯也迅速的发现了中国军队的意图。显然,这次中国指挥官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击败他们,而且还要谋取到政治利益!从这一点上,奎斯就不再怀疑他的对手了!作为美军中的宿将,奎斯也有着不错的政治觉悟能力,当然,这是他以年纪为代价换来的。而就他所知,对手只是一个还没有到50岁的中国年轻将军,他都能够意识到军事行动中产生的军事价值,那这就足以证明对手的能力了!

奎斯不得不让前面的部队加快了突击速度,虽然中国军队仍然在有组织的抵抗,而且也开始稳步后退,但是奎斯却感受到了一股莫名的威胁!尼古拉斯就已经吃过一次亏了,中国军队有组织的撤退绝对不是好事,这至少表明对方已经有了应对方案。而且,在柏林受到围攻的情况之下,中国军队还能够有组织的撤退,这就更加危险了!

奎斯再次面临两难的境地,如果停止不前,那他就必然受到更大的压力,即使是放慢前进的速度,也是无法接受的。但是,明知中国军队会有大的反击正在等待着他,还要硬着头皮前进吗?奎斯不得不前进,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让部队结合得更紧密一点,不给对手突击的空间,但是,这绝对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

埃伯斯瓦尔德…菲勒的战斗打了三天,波罗军团没有多大的进展,虽然他们已经合围了这座有几十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但是却无法进一步突破。唯一让魏明涛感到欣慰的是,德军的损失也很大,而且两个原本负责在柏林北面防御的美军也不得不去为那边的德军解围了!

东南面,38军与39军的稳步推进已经接近了柏林市区,战斗进入了白热化。德军在这个方向上至少集中了20万大军,将防区一直修到了柏林市里面!但是,在前沿阵地的战斗中,德军的伤亡非常惨重。在最激烈的两天战斗中,德军连续向前线增援了四个师的兵力,但是都被迅速的消耗掉了。而对38军与39军来讲,这种阵地推进并没有任何的压力,自身伤亡并不大,反而是让这两个军的指挥官很不满,因为这样的战斗对他们来讲,出了消耗弹药之外,几乎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到月底,整个战役布局已经完成,虽然奎斯的先头部队距离柏林已经不足30公里了,但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美军就已经感觉到,原本软弱的中国军队的防线一下子变得强硬了起来,不但在正面战场上猛烈的阻击着突击的美军装甲部队,而且还调集了大量的炮兵部队,对美军后方部队进行了压制打击!双方都感觉到决战时刻的到来,但是到底谁能够取得胜利,那就要看双方的指挥官能够有什么样的表现了!

“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美军虽然小心谨慎,但是他们却犯了一个重要的错误,把精锐部队顶到了前面去,而且这几天的阻击作战很有成效,不但消耗了美军进攻的锐气,也消耗了美军的精力,现在该我们出击了!”魏明涛的精神显得有点兴奋,虽然他也在压抑这种兴奋,但是这并没有多少作用,“现在,我们按照计划行动,战役突击时间定在凌晨1点50分,各位,抓紧去准备吧,这次,我们要确定欧洲战场上的最终局面!”

几乎同一时刻,奎斯也向他的指挥官们下达了命令,他终于做出决定,在积蓄了这么长一段时间之后,美军的主力部队几乎都已经具备了突击作战的能力,而且精力充足,对大多数部队来讲,30公里只能算是一段很短的距离,如果装甲部队全速突击的话,那么也就几个小时的路程!当然,奎斯也知道,这30公里绝对不简单,但是在中国军队明显要发动攻击的时候,他如果还不加紧反击的话,那就没有机会了。可悲的是,奎斯把突击时间定在了次日清晨,他准备让部队在夜间进行进攻准备,这能够尽量避免暴露,当然,很多部队确实也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进行进攻准备!

很显然,在美军进行进攻准备的时候,中国军队已经在他们的阵地上准备出发了。而且,大大量美军进行调动的时候(在稳步推进阶段,被配置在外围的是二流部队,而在快速突击阶段,就需要把主力部队放到前面去,所以光是转移阵地就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而奎斯又想让自己的部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做好突击准备,所以,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