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大唐盗帅 >

第284章

大唐盗帅-第284章

小说: 大唐盗帅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杜荷领着十三万大军开拨起,薛延陀的部队已经在外整整两个多月了。

薛延陀是没有正规军的部落,在不开战的时候,这些大军都是狩猎、蓄牧的主力,这也等于了薛延陀一日兵围郁督军山,薛延陀就一日少了十万壮年的发展,多了十万吃白食的负担。薛延陀最终的敌人是大唐,不能将无辜的力量消耗浪费在围山上。

面对这种情况,持续了一个月以后,夷男很理智的下令撤军。

于是乎,悲剧了。

莫贺巴哈被薛延陀的围困下,就如一只可怜巴巴的山鼠,天天躲藏在储蓄食物的隐秘地窖中,依靠野果、野禽渡日。

这薛延陀一撤军,他便如下山的猛虎,入海的蛟龙。

他们先驯服了五十多匹野马,从小部落里抢了千匹战马,接着就对薛延陀展开了扫荡。

他有海东青作为导航,在薛延陀境内来去纵横,专门负责找牧民的麻烦,杀牧民、杀牛羊、杀马匹。

草原上的民族,牛羊马匹就是他们发的生命线。他们不懂得耕作,每日的食物几乎都是牛羊马所产的奶类混着青稞面,偶尔吃一些猎来的美味。至于牛羊马的肉,他们根本是不舍得吃的。偶尔吃上几顿,也是因为牛羊马死了或者贵客来访。

如今莫贺巴哈疯狂的展开了报复,不断的猎杀薛延陀的生命线。

薛延陀上下立刻慌了。

他们全族所有部落,出动了二十多万的大军来围剿莫贺巴哈。

然而在广阔无际的草原上,二十万大军也不过是九牛一毛,莫贺巴哈的五百人更是沧海一粟。

利用海东青,莫贺巴哈就如一只老鼠,在避开群猫围剿的同时,不断的袭击着薛延陀的经济命脉。

夷男哭了!

薛延陀悲剧了!

第二十五章 武者之心

长安天牢!

杜荷身处一个宽敞而明亮的牢笼,在他面前的正是南方豪侠周振威。

周振威身为重犯,本是株连九族的死罪,但因受到特别关注免了一死,改判囚禁。原本的牢笼是比较湿冷的水牢,但如今已经改为能够照入阳光的牢房了,这待遇也提升了一级。

这一切也都是李逸风、周灵灵这些徒弟的功劳。当然,也少不得李世民那海纳百川的胸襟气度。

世上没有几个皇帝能够如李世民这般,能够容纳自己的敌人。就比如隋末年间的尉迟敬德,尉迟敬德原来是刘武周的部下,骁勇善战。在武德二年,刘武周以尉迟敬德、宋金刚为先锋,攻破了李唐的龙兴之地老巢太原,随即又率军南下,大败唐军,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打的骁勇善战的李元吉抱头鼠窜。

最后还是李世民出马,将尉迟敬德收服,并且让他继续统领旧部八千人,与诸营相参。也许是尉迟敬德太过勇悍,唐营中没有几个将领对他不忌惮的。行军元帅长史屈突通怕尉迟敬德会反复,多次向李世民提起此事,但李世民对于尉迟敬德报以完全的信任。

尉迟敬德性格偏激,也不注意改善与其他诸将的关系,彼此闹得很僵。在李世民攻伐洛阳王世充的时候,因为唐军即将受到王世充与窦建德的夹击,刘武周的一些旧将相相继叛变逃走。本就不得信任的尉迟敬德,立刻引起了怀疑,绝大多数的将军都认为尉迟敬德必叛,擅作主张,把他关押在军中。

李世民得知后,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他知道尉迟敬德受到了委屈,将他松绑,为了避免此事的发生,很直接的表示自己的态度。愿意,就留下来;不愿意,可以放你走,并且送上路费。

能够做到对叛将完全的信任不容易,但做到这一点,更是不易。纵观历史,也找不出几人来。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尉迟敬德在当时是仅次于秦琼的无敌战将,无论他投靠了谁,对于李唐都将是一大危害。但李世民不愿意委屈尉迟敬德,义无反顾的将尉迟敬德放了。

尉迟敬德选择了离去,李世民也如约没有阻拦。

后来李世民这个胆大包天的家伙只领了五百人兵巡视战场,让王世充的万人包围,王世充麾下的骁将单雄信挺槊直逼李世民。尉迟敬德也不知是从哪个角落里钻出来的,直接单枪匹马突入万人包围圈,秒杀单雄信,救了李世民。

若非李世民有如此胸襟,尉迟敬德这品行恶劣悍将,又怎会对他俯首帖耳,献出一生?

如今也是一样,周振威固然是犯了死罪,但依然选择了饶恕。此举赢得了李逸风、周灵灵等人的感激,上下十数人为大唐出死入生的剿灭那些害群之马。

李世民如今提升了周振威的待遇,自然是承认了这些年李逸风、周灵灵这些徒弟对大唐做出的贡献。

周振威道:“想要练双剑容易,练双刀容易,双枪也容易。可要练刀剑合一,却是难上之难。”

杜荷在一旁细听。

他返回长安已经有一个月了。

这半个月他几乎都将心思花费在了公务上。此次他离去将近四个月,所管辖的三处地方都累积了一些大大小小需要他决断的琐事。军中之事,尚且能交给罗通、薛仁贵处理,然科技院、尚书省却不那么容易了。尤其是尚书省有杜老爷子在,更是不能有任何偷懒。

尚书省总揽六部,从大小事情中正好可知天下大事。

杜荷将离去几月的档案,逐一翻阅,大唐当前的近况了然在胸。南方的发展,已经渐渐走向稳定。尤其是两季水稻的成型,更是吸引了大批的农民迁入。一年两次的收成,实在是太吸引人了,迁入江南的百姓日渐增多。

苏州刺史刘仁轨已经上请李世民动用地方冲折府的驻军,借助地方兵力来开垦南方的荒地,以供人力上的不足。

李世民已将江南规划成大唐第一粮仓,欣然同意了这个提议,号令地方冲折府集结各地府兵开荒,现今以开垦荒地万顷。

杜荷得此消息,心中也是大喜,多了万顷良田,来年若是风调雨顺,征伐薛延陀的把握更大了。

将手上的事情处理完毕,杜荷方才开始研究刀剑合一的技巧。

他这才发现这研究一门新的绝技,并非易事。刀剑合一也非他想象中的容易,这个道理就如左手画方,右手画圆一样,一手画一个,自然是容易,可是要双手同时来画,却是难上之难了。就如他现在一样,左一刀,右一剑的杀敌很容易,但刀剑一起使出,就会自乱阵脚,变得手忙脚乱,反而不如单剑对敌,更有威力。

他一时琢磨不透,彷徨之余,心中想到了周振威。

周振威的经历如他一样。

不过与之相反,周振威喜刀不喜剑,可却身在用剑世家,有先祖周处传下的“周公快剑”是当世顶尖剑法之一。为了学刀,他发奋练剑,在弱冠之年,以手中长剑击败父亲,外出游历,学习刀法。拜得天下第一豪侠虬髯客为师,十年之后,刀法大成。又过十年,将刀剑合一,成为江湖上能够与虬髯客相提并论的绝世高手。

周振威十年学剑,十年学刀,又十年将刀剑合一,在此道心得定然远胜常人。于是,动了求教学艺的心思。

杜荷虽然在大唐生活了四五年,一些后世人的想法,始终存在。他可没有什么门户之见的想法,不懂就问,不明白就学。

他全无拜师之意,却有学习绝技之心。

周振威听的杜荷来意,也来了兴趣。

这些年他也在寻找传人,李逸风虽是他最得利的弟子,剑法深得真传,可是他对于刀法全无兴趣,无法继承他左刀右剑的真正绝学,其他的几位徒弟也不适合,这些年也一直在找寻合适的人选。只是东窗事发,他让关进了天牢,正愁无法将绝学传于后世,杜荷的出现让他眼睛一亮。

杜荷在后世就是学剑的,在剑法上的造诣并不低于周振威,只是刀法上要逊色一二。然而他身怀内功,功底扎实,悟性也高,有着妖孽级别的习武天赋。

周振威并非是那些食古不化的老顽固,也没有什么门户之见,比起失传,他更希望自己的绝学能够传扬出去,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指点起杜荷,刀剑合一的技巧。

杜荷学的认真,周振威也教的尽兴。

不几日,周振威以隐隐察觉杜荷已经入门了,左右手的配合已经有模有样。

在这一日,打算教他一些实在的东西。

周振威道:“人力有限,想要一心二用,真正的将刀剑的威力同时发挥出来,就需到达一个境界。”

“境界?”杜荷茫然不解。

周振威点头道:“这个境界我称他为‘无’,这是把一切精神,维持在一个一尘不染、毫无杂质的环境。也可以说是忘,忘记一切,忘记所有的所有喜怒哀乐,无欲无求,无惧无悔。”

杜荷若有所悟道:“我好像听明白了,人心就如譬如一潭湖水,若有丝毫响动,湖水便混浊荡漾起来,不能映物:只有丢尽所有杂念,湖水才能归原一池清水,照见众生形相。武功才可不滞于外物所印象,发挥尽致。”

周振威听后一怔,随即抚掌大笑:“不错,就是如此。杜将军的悟性,真让周某惊讶,周某一直以为我那大徒弟在悟性上已经是一座高峰,想不到将军更胜一筹。便是如此,只要达到此境界,不单只眼耳口鼻,连全身的皮肤,也处在高度的警觉状态,身旁四周敌人的每一下动作,一举剑、一扬戈、一挥盾,敌人的欲前欲退,即使在眼光不及之处,也能了然于胸。武技纵然相同,但使用者的心境不同,效果也就会不同。所谓武者之心,便是如此,不滞于一处,才能综观全局。倘若心被什么局部的东西吸引,就无法掌控一切。就如你说不滞于外物,才能做到随心所欲地运用武功,刀剑合一,亦是如此。”

这一些是周振威六十年的习武心得,杜荷目下不能完全掌握,却依然受益匪浅。

杜荷一直觉得自己处在一个瓶顶,只是不知如何突破。他曾经与薛仁贵讨论过此事,薛仁贵也跟他有着相同的感觉。彼此武艺都以达一定的水准,难以进步,但都觉得还有进步的空间。

如今周振威的这番话如醍醐灌顶一般,让他清醒过来。

武艺的高低靠的不仅仅是力量,不仅仅是技巧,还有心境。一个人在烦躁的时候,自身的能力只能发挥一半,一个人在极度愤怒的时候,力量会毫无道理的增强。

这就是心态的关系。

完美的控制心境,才能完美的发挥自己的力量。

自己的瓶顶,已经不限于身体的素质与技巧而是心境,一颗武者之心。

只有突破这个瓶顶,他才能够真正算的上是一个高手。

第二十六章 一招败北

杜荷走出了天牢,脑中所思所想都是周振威的那番话,武者境界,心中划过若有所悟,却想不到为什么,犹豫了片刻,他策马来到了军营,找上了薛仁贵,将周振威的话,一字不漏的告诉了他。

薛仁贵听他所说,身躯也是一震,他武艺与杜荷旗鼓相当,彼此正经历同一个瓶顶。周振威的那番关于武者之心的话语,让他有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但沉默半响也却想不透其中的关键,问道:“杜将军,你有什么想法?”

杜荷沉声道:“我就是觉得这是我们彼此突破的机会。这些年我发现武艺很难进步,很难再有那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感觉了。虽说不至于是原地踏步,可进步的感觉微乎其微。”

薛仁贵感同身受,道:“我也是一样,总觉得差些什么。周振威的话,让我心中一亮。招是死的,人是活得。不同的人,用同样的招,威力气势绝不一样。我觉得这便是问题所在……”

“不错!”杜荷对于这点,是再清楚不过的。在后世,他轻功不逊于楚留香,那在二十一世纪是来去自如,不说是天下第一,但绝对没有人追得上他。在大唐,他固然是混得威风八面,但武艺却远不如后世了。

一样的武艺,一样的招式,唯一差的就是身体素质和内功修为。

同样的道理,招式在神妙,也是招式,人的身体素质,在强悍,也有一定的极限。

当人将身体的身体素质开发到一定程度,招式练到一定程度之后,接下来要练习的唯有心灵了,将自己的心,提升一个境界。

这一点,恰恰是他们没有领悟的。

“我想,我找到接下来的路了。”杜荷脸上露出了畅快的笑容。

“我也是!”薛仁贵也露出了同样非地热微笑。

双目交汇,似乎有一种火光在彼此眼中产生,发出了剧烈的碰撞。

杜荷、薛仁贵,他们既是上下级,是朋友,是兄弟,同样也是对手。

一个人,不能没有朋友,更不能没有对手、敌人。

武艺这东西,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苦练,没有目标很容易失去斗志,不思进取。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若没有对手,哪里来的动力,下苦功夫练武?

杜荷在所认识的年青一辈中,武艺排得上号的有好几人,但唯有薛仁贵与他旗鼓相当。双方平日切磋,胜负五五之数。在杜荷心中,薛仁贵是一个强而有力的对手,想要胜他,只有不断的进步。

薛仁贵也有同样的想法。

两人在暗中较劲,都将对方视为动力,相互激励,同时进步。

杜荷在领悟周振威的话之后,找上薛仁贵这个“对手”,正是在给自己动力,让两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以此勉励自己进步。

两人都明白一点,彼此武艺旗鼓相当。谁先领悟那个境界,谁就能凌驾于对方。

杜荷不想输给薛仁贵,薛仁贵同样也不愿意败给杜荷。

一种良性较量,在他们之间产生。

薛仁贵忽道:“不如我们问问大将军,大将军乃我大唐第一猛将,那杆大铁枪饮的血比我们喝的茶还要多,他或许能给我们解惑也不一定。”

杜荷眼中一亮,表示赞同,秦琼的武艺,他并未真实的见到,自从上了年纪以后,这位老将就很少舞动那杆大铁枪了。他也一直以为,秦琼的武艺就算在他之上,也不会逊色多少。但随着他真正上了战场,以寡敌众之后,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在郁督军山上,他领着薛延陀的残兵败卒,出其不意,突破两千人的包围圈都不那么容易。而秦琼却在历史上却多次单枪匹马的独自一人杀入敌军,在万军从中取敌将首级。这份本事,委实让人心悸。

周振威可以领悟武道之心,秦琼这些昔年无敌天下的悍将,未必没有。

他们两人如今就像发现新大陆一般,急于求解,二话不说,快步走向军中帅帐。

秦琼的旧患以除,整个人备显精神,那张满是皱纹的老脸上精神十足。他在大唐地位显赫,在战场上不知为李世民挡了多少刀剑,救了他多少次的性命,满朝文武,即便是杜如晦、房玄龄、长孙无忌之流的大人物,遇上了他,也要恭恭敬敬的称他一句秦老将军。

最近他得到了一则消息,大唐来年要对薛延陀用兵。

这位无所事事的老将登时来了精神,迫切的希望在即将到来的大战中,再次一显身手,卯足了精神练兵。

杜荷、薛仁贵找到他们的时候,这位大将军正亲自督促着兵将训练,高呼着口号。

听杜荷、薛仁贵说明原由,秦琼捻了捻胡须道:“难得,你们在这个年纪就能够想到如此……你们思虑的不错,一个人的体能、技巧都能够达到一定的巅峰,但武道却不一样。武道一途,永无止境。”

杜荷、薛仁贵互望一眼,皆知找对了目标,齐声道:“请将军赐教。”

秦琼道:“我秦琼对阵沙场,心中惟有‘勇霸’二字,武技所体现与追求的就是勇猛霸道!视千军万马为草芥的勇气,一枪挥出,让敌人挡无可挡,避不可避,唯有饮恨枪下的霸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