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卧龙逆天 >

第85章

三国之卧龙逆天-第85章

小说: 三国之卧龙逆天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斗结束后,赵云留下五百伤兵,押解俘虏的一千多军士和董袭,在镇上养伤驻守,他则率领三千骑兵,继续向沔阳开进。

鲁肃接替周瑜的权利,统率着沔阳的江东兵马,乘着留在汉水边上的战船,两日之后,抵达了夏口水域,与孙权所部会合。

此刻的孙权,在夏口也并不好过,自从庞统和黄忠率领援军抵达夏口对岸的汉阳渡口后,与夏口的吕蒙形成了犄角之势,致使孙权的兵马,丝毫不敢动弹,这些时日来,无论是孙权还是江东士兵,心头都仿佛压了一块巨石。

要不是庞统和黄忠所部兵马,都是步卒,又没有足够的战船在江面上作战的话,孙权只怕早就后退了。

数日后,鲁肃和周瑜率军抵达夏口,两部会合,孙权得知周瑜染病,鲁肃所部兵马大败而归,柴桑又失陷,而蒋钦率领的水军,前往樊口,又被张飞所部打败,数路兵马无一取胜,孙权胆寒之余,心底也是颇为泄气。

当下与鲁肃计议一番后,孙权随即决定,统率各部弃船,由江夏陆路返回庐江,重整兵马,再与诸葛亮计议。

至此,孙权染指荆州的计划全面失败,七万大军损失三万余兵力不说,还丢下了数百艘战船,更把江东重镇柴桑给丢掉,江东大将黄盖战死,董袭成了俘虏。

退回庐江的路途中,孙权和鲁肃讨论此次败北的原因,得出的结论就是此次出战,一是过于轻视了诸葛亮的实力,二是此次出征,有些过于急促和准备不周,三是对诸葛亮不够知根知底,这也是他们致命的失败原因,兵法有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对于此次战略的制订者,鲁肃对孙权做了检讨,孙权却并没有表示怪罪,因为孙权心理明白,鲁肃这个战略意图本身没有错,也是符合江东的利益。

大军抵达庐江境内时,鲁肃对孙权道:“主公,公瑾赤诚之心,可鉴日月,请主公不要怀疑,如今江东正需要公瑾这样的统帅之才,而他的家小却陷与诸葛亮手中,肃愿意作为使者,前往与诸葛亮会面,请求他归还公瑾家小,并且表达我江东盟好之意。”

“子敬说笑了,吾待公瑾如父兄,焉能猜疑,汝无需多疑。”孙权眉眼一挑,面不改色的回道:“子敬此刻去见诸葛亮,万一有个好歹,这可如何是好?”

“主公勿忧,诸葛亮此刻虽然对我们反击的厉害,但要真正与我军全面开战,以他目前的实力,只怕也是有心无力,毕竟他取得荆州的时日尚短,无论是粮食储备,还是兵器储备,都不足以支持他长期作战,而且北面的曹操还在虎视眈眈,所以我料诸葛亮短时之内,只能跟我们盟好,好消化他新得的江陵和医治战后的创伤。”

鲁肃说到这里,顿了顿,接着道:“请主公放心,肃有信心能安全返回,更能带回公瑾的家小,因为诸葛亮是个聪明人,他在知道无法迅速吞掉我们的时候,是绝对不会把我们推向曹操的,这样对于他来说,才是真正的万劫不复。”

孙权思虑良久,最终点头道:“就依子敬之言,改日回到庐江城,准备一些礼品,再去不迟。”

“那下官就先告退了,主公早些歇息。”鲁肃见孙权同意自己的观点,心头也为之一松,他还真怕孙权不愿意跟诸葛亮暂时罢兵,若是这样的话,那江东就真要永无出头之日,而且也只会白白便宜了曹操。

望着鲁肃走出去的背影,孙权叹了口气,暗忖道:“子敬,你不在我的位子,自是不明白我的隐忧啊,如今吾兄之子已经八岁了,眼看一年比一年大,而公瑾与我兄不单单是结义兄弟,更是连襟,若吾让公瑾统率雄兵在外,倘若左右有奸佞蛊惑,公瑾一时蒙蔽发难,吾又能如何自处?”

(驻守沔阳的战略是没有错的,错的只是小虾自私了一下,是想让高览的死为借口,来留住一些人,否则小虾完全可以写高览突围,或者赵云及时赶到了。汗。。。。可怜的高览。。。。)

—://。。

第一卷龙出深山第一百七十四章商讨战略

更新时间:201210110:28:27本章字数:3280

第一百七十四章商讨战略

汉献帝建安十四年二月初旬,诸葛亮引大军抵达夏口,时孙权已经撤军,在返回庐江的路途中。

在夏口安顿好兵马,诸葛亮随即率全军,为高览举行了一个隆重的葬礼,并向朝廷上表,追赠高览为河阳侯。。

举行完葬礼,诸葛亮在夏口县府召集众将商议下一步荆州问题的方针,远在新城的徐庶和诸葛瑾,也被传令来到夏口。

夏口县府大堂内,左首为首的文官是诸葛瑾,依次是徐庶、庞统、蒋琬、向朗等官员。

右首的武官是吕蒙,依次是赵云、陈到、黄忠、刘封、陈楚等将领,这个排位而坐的序列,是以资格和功绩来决定的,吕蒙在这些人当中,资格是最老的,战功方面,作为镇守一方的大将,这次独抗江东数万水军,也是立下不小的功劳,自是有资格坐在首席。

而且赵云毕竟是后来居上,在论资排辈时,自是坐到了吕蒙下首。

虽然已经是二月了,但气候却依旧颇为寒冷,诸葛亮端坐主位上,紧了紧身上的战袍,环视了众人一眼,道:“今日的议题有两个,一是继续发兵攻打庐江,二是暂且罢兵,休养生息,稳固现有的地盘。”

一众文武官员交头接耳小声商讨了一会,陈到率先进言道:“主公,如今我军士气旺盛,兵马充足,理应乘胜而击,一举拿下庐江。”

“陈将军所言甚是。”黄忠附和道。

“末将附议。”陈楚和刘封二人对视一眼,点头作揖道。

“庐江郡乃长江北岸重镇,与豫章郡的柴桑城隔江相望,若得此城,固然可喜,然庐江不但是江东重镇,更与曹操治下的寿春接壤,可谓是四战之地,若我军不能一举扫平江东,这庐江郡还是不取得好。”蒋琬目前卸任了长沙太守一职,被诸葛亮委任为随军祭酒,负责参赞军务。

蒋琬说完,接着又道:“如今我们在赤壁收拢十余万曹军,这些人大部虽然已经编入军队,但却仍然军心不稳,战斗力低下,高览将军在沔阳一万兵马全军覆没,就是最好的明证,而且如今初至,正是青黄不接之时,这十万新编兵马,需要花费大量粮草,若我军再继续攻打庐江,陷入苦战的话,只怕我军粮草也会难以维持,还请主公三思而后行。”

蒋琬的话,立即就得到了诸葛瑾和向朗这群文官的赞同,诸葛瑾也开口道:“蒋大人所言实为我荆州根本,若是我军长期作战,粮草根本难以维持,现今还收编这么多曹兵,这些人也需要安抚整顿,若是匆忙上阵,只会再次出现高览将军这样的惨剧。”

“末将也赞成蒋大人不攻打庐江的建议,但是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拿下豫章郡全境,再不济也要巩固柴桑的防御,如今柴桑城虽然在我们手中,但毕竟战线太长,而豫章郡的二十一县,我们仅仅得柴桑周边三县,其余各县依旧掌握在孙权手中,这对柴桑的防御石很不利的。”刚才没有发表意见的吕蒙,在支持了蒋琬建议同时,又提出了自己新的战略观点。

“主公,末将也以为拿下豫章郡对我们更有利,豫章郡与荆南四郡,甚至和交州也接壤,攻下豫章,我们只要驻一军在柴桑,就足可震慑江东。”赵云思虑之下,也扬声赞同道。

诸葛亮见众人意见虽然不一,但却也各有道理,眼下拿下豫章郡,显然比攻打庐更具有战略意义,对于扩展自己的势力也更有利。而且诸葛亮心中也清楚,现在不是与江东彻底决裂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率重兵于孙权决战庐江,很可能是两败俱伤的局面。

沉思之余,诸葛亮把目光看向了徐庶和庞统等人身上,准备听听他们两个军师的意见。

徐庶这个军师,这几年里,虽然一直远离诸葛亮左右,负责章陵郡内的军务,但对于诸葛亮目前的困境,他其实心里也清楚,当下他遂作揖道:“主公,下官也以为当下不宜进取江东,孙权此次虽败,却未伤及根本,如今我军虽然新胜,但各部却未来得及整编,一路凯歌,则士气旺盛,倘若战败,必然军心瓦解,所以下官赞成不取庐江,先着手整顿各部兵马,加强我军的战斗力。

“同时可派驻扎在樊口的张飞将军和柴桑的邓芝,刘敏,率领一军先取豫章郡的建昌左右六县,为长沙柴桑屏障,然后与江东言和。”

徐庶说到这里,喝了口茶,接着道:“建昌都尉府,统率豫章西部左右六县,是当初孙策为了防御长沙的刘磐为乱豫章设立的都尉府,第一任建昌都尉乃是东吴大将太史慈,此人前年病逝,由于我军接掌长沙之后,没有再出兵讨伐豫章,所以孙权就没有在设立建昌都尉一职,吾建议主公可以仿照孙策此法,设立柴桑都尉府,把豫章西部各县与柴桑连成一片,把豫章郡一分为二,南昌以南地区归于孙权,西部地区归于我军,这样也不会伤及双方根本,也不会与孙权结成死仇。”

“此法甚好,豫章郡领二十一县,东至交州,北至长江,西至长沙,南至会稽地域广袤,人口数十万,若我们得豫章西部十县,人口可增加十万众,又能在长江上游立下一座军事重镇,这对于我们将来攻取江东,是十分有利之事。”庞统微微点头附和道。

“既然诸公一致同意出兵攻打豫章,那就通过这项决议。”诸葛亮当即拍板,定下了这个战略设想。

对于眼前的局势来说,攻取豫章郡东部和西部十县,即可增加实力,又能缓和彼此目前的矛盾,显然是符合眼下的战局;而且诸葛亮内心之中,早就有了先西南后北的战略方针,这也是他出隆中之时,就布置好的战略,第一步取荆州立足,然后攻取益州,平定交州,再看天下局势,决定是西进关中,还是东下江东。

所以暂时与江东休兵罢战,是诸葛亮目前最好的选择,若是他一心强攻江东,势必会造成历史上夷陵之战的后果,毕竟江东数郡,人口百万,又有长江天堑,此刻他手中水军刚刚起步,要是大规模的与江东水军作战,只怕也未必讨得了多少好处,而且背后的曹操,可还是在虎视眈眈,所以诸葛亮纵使再想吃掉孙权,但也绝对不会在这个时候,举兵冒进。

(汗。。。突然搭乘到朋友的顺风车,所以前天傍晚就踏上了回老家的路途,结果一路堵车,到半夜才回到家里,中秋节都在车上过的。。。咱们国家就是人多,车多啊啊啊。。。。。

老家没有网络,所以昨天只能断更了,现在在网吧,希望能写点,没有存稿,这几天可能还要断更,8号回上海后,会恢复起来,希望大家理解一下,呵呵。。。。。。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请收藏,收藏。谢谢了。)

祝大家国庆快乐!!!!!!!!!!!!

—://。。

第一卷龙出深山第一百七十五章整编兵马

更新时间:201210215:55:02本章字数:3452

第一百七十五章整编兵马

寻思一番后,诸葛亮当即道:“传令,命驻扎在樊口的张飞,率领顺平营以及所部军士一万,前往柴桑与邓芝刘敏会合,命邓芝为副将,刘敏为都尉,负责押运粮草,两部会合,共举兵两万出征。”

诸葛亮这道军令,迅速的被鸿翎快使送出了夏口,随后诸葛亮又拿起案几上的竹简,展开道:“根据各方统计汇报,赤壁大战后,我军共收编了六万余曹军,两万荆州水军,共计八万兵马,另外还有两万多伤兵,荆州的原两万水军,即日起分别加入锦帆左右两军,吕蒙升任江夏太守,仍兼锦帆水军左都督。”

“甘宁担任柴桑都尉,仍兼锦帆水军右军都督,任命文聘为镇江将军,领柴桑都尉府司马。”

诸葛亮对其余众将,也一一进行了封赏,在率军返回江陵之前,诸葛亮除了让吕蒙继续镇守江夏外,还升任了向郎为江夏长史兼任夏口令,傅肜为军中司马,并且还提拔了一部分吕蒙所部的军官。

诸葛瑾升任章陵郡太守,仍兼新城令,魏延和徐盛两部的飞虎飞豹军,扩编为八千人,徐庶归建诸葛亮帐下,兵源由收编的曹军新军中补充。

随后,诸葛亮领军返回江陵,张颌率领三百士兵,押解着二乔和周瑜家眷,返回江陵听用。

回到江陵,诸葛亮命陈楚率领一万兵马前往章陵郡,交由魏延和徐盛收编,另外又在剩余的三万兵马中,择其精壮,和分散在各部的陌刀军士兵,重组了一支五千人的陌刀军,任命刘封为陌刀军统军将军。

当初诸葛亮在江陵把亲卫军扩编为神卫军,人数增加至一万五千人,剩余的两万五千新编兵马,诸葛亮又新编了一支神威军,人数依旧为一万五千人,统军大将定为张颌。

黄忠所部的飞羽军,增补一万一千兵马,编号改为神策军,黄忠为统军大将,兵员为一万五千人。

神卫军统军大将,诸葛亮任命了张飞担任,不过张飞目前统兵前往攻打豫章西北各县,只有等他返回之后,再行上任。

诸葛亮把自己当初三千亲卫军,从各部把原先打散收拢了两千兵力,编为神武军,任命陈楚为副将,原亲卫军的队率李信和邓宪二人为别部司马,诸葛亮亲自担任统军大将。

同时诸葛亮把巴陵讲武堂中一百五十名,成绩优异,已经学习了三年以上的少年子弟,充入到了神武军中,值得一提的是,已经年满十二岁的邓艾,这次也要求加入到了神武军中。

本来诸葛亮的要求是十四岁以上,并且在讲武堂学习了三年以上,成绩优异者,方能加入神武军的,邓艾在讲武堂学习已经五年,各项成绩都十分优异,除了年龄不符外,几乎样样都合格,所以在邓艾的强烈要求下,诸葛亮随即答应了邓艾的请求,并且任命他做了自己帐下的卫队队率。

这些时日,贾诩在南郡统率各部,整理户籍人口,共得五万户,人口二十六万,加上收编的各部老弱残兵四万余屯田军户,南郡人口达到三十万余人,可以说是名符其实的大郡,这还不包括在曹操手中的襄阳和当阳数县。

诸葛亮在看完贾诩的文书后,又在江陵郡守府,召集众官,对一些有功绩的官员进行了提拔任用,并且决定把巴陵中枢机构,迁移到江陵城。

同时诸葛亮在六曹之上,设立了尚书阁,任命贾诩为尚书令,任命徐庶为尚书左丞,任命庞统为尚书右丞,左右丞之下,则是左右侍郎,接下来就是六曹从事。

六曹从事分别是,吏曹从事杨仪,户曹从事糜竺,兵曹从事蒋琬,礼曹从事习祯,工部从事严峻,刑曹从事由零陵长史刘巴接任;原兵曹郎中向宠兼任南郡东部都尉,尹默为工曹郎中,兼任南郡主薄。

零陵长史由习祯从弟习祥接任,杨仪从弟杨颙接任巴陵令,诸葛亮这样安排,就是要让这些原来的荆襄大族,都分散到各地去,分散他们家族的实力,以免造成为害一方的局面。

诸葛亮接着又让廖化率领平越军,顺平营、顺义营各部,返回交州驻守,归建平蛮将军吕岱帐下,三部兵马原编制是一万八千人,这几次大战中,损失了六千士兵,各部兵马都未满员。

诸葛亮本来就打算消弱地方驻军,所以并未补充各部兵马,而是让廖化领军回交州后,在当地征讨越人的作战中,择精壮再行补充,同时提升廖化为偏将军,糜芳为南海郡尉。

蛮人所部的顺忠营,则继续跟随张飞,征战豫章西部各县的战事之中。

至于赵云和陈到二人,依旧为骁骑军将军,赤壁大战,虽然只缴获了两千匹战马,而骁骑军却同样损失了两千匹战马,而且还战死了一千四百余士兵。

所以诸葛亮这次也把骁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