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大明武夫 >

第905章

大明武夫-第905章

小说: 大明武夫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这种话他是绝对不敢对中朝太子明说的。

“这两次都是大恩,都是让我国国祚得以延续,实在难以比较……国主和臣等都心中感恩,深谢天朝。”金荩国压抑着心里的愤怒低声回答,“不过,在臣看来,若没有大汉出兵相救,如今臣等还不得不委身事于伪君,所以还是大汉对臣等的恩义要更加高一些。”

“原来如此。”太子再度点了点头。

他躲躲闪闪,就是不肯说出大汉比大明更好的话来,纵使虚词掩饰,实际上的态度也就昭然若揭了。从金荩国的态度当中,他已经看出来了,如果使团团长施高艺所说,在高丽的君臣当中,确实存在着一股怀恋前明、怨恨大汉的情绪。就是金荩国这种在大汉手里得到了莫大好处、以至于成为首席辅政大臣的人,也对大汉没有多少好感,那高丽一般的士民当中,大汉究竟是个什么形象,也就不言而喻了。

太子不由得对此有些忧心起来。

虽然作为大汉的太子,他觉得自己并没有义务要讨高丽的君臣士民欢心,但是高丽毕竟是大汉的藩属,而且他之后也要在高丽呆上很长一段时间,需要高丽上下的配合,如果他们对大汉满心怨气的话,那实在是对他不利,对大汉的形象也不利。

两个人之间各怀着不同的心思,一下子房间内陷入到了沉默当中,有些冷场了。

眼见这两个人态度都变得如此奇怪,后面的高丽使臣和大汉的官员们都面面相觑,但是谁也不敢窃窃私语。

“殿下?可是身体疲乏?”廖辉心里知道不对,连忙又凑到了太子的身边,企图打开突然的僵局。“午宴已经大体就要准备好了,等下就可以开宴了……殿下要不要先休息一下?”

“我没事,不用休息。”太子这时候终于反应了过来,重新看向了金荩国,“金议政,我有些事想要再和你谈谈,不知道现在议政还有其他要事要办吗?”

“但凭殿下差遣,臣现在只有迎奉太子殿下一件差事。”金荩国连忙回答。

“好。”太子又看向了廖辉,“廖统制,官衙里面有清净一些的房间吗?”

廖辉颇为为难地皱了皱眉头,太子一到官衙内,连话都没说几句就丢下一大群两国官员,独自和高丽领议政商谈,看上去于礼不合,也难免惹人猜疑。

不过,他也知道太子殿下的心愿就是不可违背的任务,所以也没有劝阻。“官衙里面有几间僻静的房子,殿下若是要和金议政密谈,臣可以带路过去。”

“那好,请带我过去吧。”太子点了点头,然后突然又加上一句,“把施高艺施团长也叫进来。”

“是。”廖辉躬身领命。

中朝太子要施高艺陪同密谈?这可绝不是什么好兆头。

这时候耳尖的金荩国也已经听到了太子的话,心里蓦地变得更加紧张了。施高艺身为使团团长,这些年来在汉城可谓是作威作福,让高丽君臣上下都心有余悸,金荩国也几次被他气得不行,更何况这次两边还在互相攻讦,恨不得除之而后快,已经是对头了。

“金议政,请跟我来吧。”还没有等金荩国理清楚头绪,太子就站了起来,然后在满堂的两国大臣们惊愕的视线当中,跟着江华岛统制廖辉走出了衙署的大堂。

金荩国在往后面的下属们做出了一个稍安勿躁的手势之后,也慌忙地跟在了中朝太子的背后,一同来到了衙署西厢的一个偏僻的房间里面。

一进房间,廖辉就跟太子行了个礼,然后默然离开了房间,只剩下了忐忑不安的金荩国留在了这里。

“金议政,请坐,现在是私下的会谈,你不用再和刚才那样拘束了。我也不喜欢别人在我面前战战兢兢的。”太子随便找了个座位坐了下来,然后指了一个座位示意金荩国也坐下来,“想必你也知道我这次是为了什么事情来高丽的吧。”

“臣等倒是有所耳闻。殿下是为了天朝征伐日本一事,而前来坐镇后方的。”金荩国小心翼翼地回答。

“确实如此。”太子点了点头,“闻听日本国的幕府架空日本国君,纲纪败坏,作为天下共主,父皇决定仿高丽之例,出兵讨伐乱臣贼子,恢复天下纲纪。”

虽然在场的两个人都知道大汉出兵日本根本不可能只是为了恢复纲纪而已,但是太子仍旧说得一板一眼,十分严肃认真,大汉皇帝自居“天下共主。”的地位,以维护纲纪的大旗四处干涉周边的邻国,面子功夫是要做足的。

“日本纲纪败坏,军阀内斗不休,怙恶不悛,还曾多次出兵袭扰弊国。天朝派出天兵讨逆,必定能够犁庭扫穴,让乱臣贼子一扫而空!”金荩国也十分配合,一脸严肃地吹捧着。

“征伐日本,是父皇和朝廷大臣们群策群力之后做出的决策,他指派我来坐镇后方,说实话我是十分诚惶诚恐的,生怕自己做得不好,辜负了父皇和朝廷的期待。”太子轻轻地抬起了头来,“我既然坐镇高丽来负责大军后方,那就少不得要高丽官方的配合,金议政是高丽首辅大臣,以后还请多多帮忙。”

“身为高丽大臣,天朝有命,臣自当竭尽全力去办。殿下但有吩咐,臣万死不辞。”金荩国还是一脸的激昂。

就在这时,门外突然响起了轻轻的敲门声。

金荩国的脸色迅速沉了下去,而太子却没有注意他的脸色,转头看向了门口。

“进来。”

门被轻轻地推开了,大汉驻高丽使团团长施高艺带着淡淡的笑容,不慌不忙地走了进来,然后深深地向太子躬下了身来。“臣施高艺,见过太子殿下。”

然后,他直起腰来,恭敬地站到了一边,好像没有看到脸色僵硬的金荩国一样。

“施团长,我们刚才真好说到了征伐日本一事,金议政已经表态说要尽全力来帮助我了,”太子不紧不慢地说,“你在高丽出使多年,熟悉高丽事务,以后也要多多辅佐我,以便让朝廷的战事可以顺利结束。高丽使团也是一样,谁也不许有所懈怠。”

“臣定当鞠躬尽瘁!”施高艺再度躬身领命。

他是慷慨激昂,旁边的金荩国却听得脊背发凉。之前高丽君臣通过在大汉京城驻使的李珂告了施高艺和大汉驻高丽使团一状,指责他们横行跋扈,他们原本以为大汉就算并不怪责这些使臣,为了做一做面子功夫也会申斥使团几句,调任几个重要官员,没想到大汉太子的意思却是一个都不处理,这件事就被压下来了。

使团这边不处理,那高丽这边呢?中朝到底打算怎么处置高丽君臣?虽然表面上他还勉强维持着平静,但是心里已经极度不安,以至于额头上也出现了细密的汗珠。

从施高艺的平静态度里,他似乎感觉可以看到一丝隐藏着的得意,这种得意到底代表什么,他不会有太乐观的看法。

“金议政,使团之前和贵国朝廷似乎闹了一些不愉快,吵得挺厉害的,还告状告到了京城,惹出了好大的风波,在出京的时候父皇还特意跟我提到过这件事,甚是忧虑……”正在他还在惊恐当中时,太子又看向了他,“我问了父皇当如何解决,父皇说他不能亲临一线,只能交给我来办——不过他也告诉我如今正是多事之秋,大家理应精诚团结,一起解决困难,最好不要互相争吵,闹出矛盾来。所以,就我看来,使团和贵国朝廷都各自有各自的苦衷,大家本意都还是好的,都是为了让两国政通人和,原本就不用吵得如此厉害。不如大家各退一步吧,我会约束高丽使团,以后他们做事要更加沉稳,要礼敬贵国朝廷,更加不能对贵国国主不敬,贵国朝廷也要理解使团的苦衷,尽量配合使团,再也不要闹出京城告状这样的事端了,传出去了对哪边都不是好事。”

金荩国只感觉嘴中一阵干涩,他张了张口,却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中朝太子这番话,看似不偏不倚,但是实际上已经偏帮使团了,他承认之前大汉使团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是却只定为态度急切,不注意方式方法,大有就此揭过、既往不咎的意思,以后也只是说要收敛一下态度而已,该做的还是会做。更有甚者,他还暗示指责高丽朝廷跑到京城告状,惹出太大的风波。

这样一个裁断,实在是难以服人。可是他是中朝的太子,话里话外还拉出了中朝皇帝作为虎皮,又哪里给了自己不服从的机会?

“殿下……殿下说得没错,如今征伐日本才是两国第一要务,实在不能私下里再起争执。之前臣等与使团的争议,确实应该从速解决,不能够拖延下去。”因为心里还是有一些不甘心,所以他在同意了对方的意见之余,还是忍不住提出了一点点意见,“使团拳拳之心,臣是十分理解的,毕竟也是有重任在身。以后臣等一定会尽力配合使团,力求不让这次的风波再度发生……不过,臣认为以后使团应该居于垂拱,以监督和督促为主,不再直接干涉高丽国内事务,以免再度惹起冲突来。之前一些冒用使团名义的不法之徒,也应该尽快清理,以免他们横行不法,反而败坏了天朝的名誉。”

第1573章国王拜见太子

“金议政的意思,我是明白的,经过了多方的报告,我现在也知道了一些情况。确实是有些不法之徒,冒称大汉使团的关系,在高丽地方经商,有些人还自恃有关系,横行不法,惹得各地民众怨声载道,也让我朝盛誉有损。所以确实应该整治,我已经责成施团长尽速处理了,决不允许类似的事情再发生。从今往后,任何在高丽经商或者经营其他事业的大汉国民,都不允许再冒用大汉使团的名义,也不许借着使团再来欺压地方,要谨守规矩经商,让两国都能从中得利。不过,施团长也告诉了我,有些事例里面,确实是大汉商人受到了欺压,因为两国的法律有所不同,有些事情在大汉不违法,到了高丽就违法了,有些则是官吏贪贿,无故勒索……这种事也要一应避免才行。”

中朝太子肯承认大汉使团确实有些做得不对的地方,倒是出乎金荩国的预料,他愿意做出一些清理,也足以表示出诚意,这让金荩国不禁稍微宽心了一些。同时他也微微有些尴尬,他在高丽官场上为官多年,而且现在还身为高丽的领议政大臣,他当然知道下面这些官吏到底是什么模样,可以说是无官不贪暗无天日,即使是自诩门第高洁的士大夫家族,也经常贪墨,就连他自己多年来也不知道收下了多少贿赂,所以中朝太子指责地方官员有勒索大汉商人的行为,而这些大汉商人当然不愿意平白被官员勒索,于是就从使团里面寻求帮助,无形中助长了两方之间的矛盾。

“殿下所言,确实属实……臣汗颜……”他低下头来。

“所以,既然两边都有错,那就不能单方面只限制一边,这是是得不到让大家都满意的结果的。以后,为了防止大汉商人平白无故受到高丽地方官的勒索和欺压,以后有关大汉商人的官司,还是要有大汉使团的人来进行裁断。同时,两边也要统一修撰法条,避免无辜犯法的事情不断发生,所以,今后使团要与贵国官厅多加来往,若是一味垂拱,恐怕还会闹出乱事来。”

话说到这份上,金荩国也知道想要让大汉使团完全退出对高丽控制和干涉是不大可能的了,中朝太子的意思只是作出一些限制,不再让使团官员和他们庇护的大汉商人再像之前那么肆无忌惮而已。不过不管怎么说,有限制总比没有限制要好。

大汉使团的骄横跋扈,大汉商人之前在各地的所作所为,在金荩国和其他官员看来最为难以忍受,也最惹民愤,只要这两者大汉愿意主动做出限制,其他的问题在他看来都不是很难办,法条上的事情要改就改,反正商业上的问题确实是大汉的商人更加专业。

经过了这些年来的和平发展,大汉的商人们虽然在各地犯下了不少恶事,但是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商业的发展,很多地方都因为和大汉的贸易而变得兴盛了不少,不过中朝势力太大,所以犯了法之后管起来也十分麻烦,生怕惹出事端来,中朝想管的话就自己去管吧,还能给高丽朝廷上下省下不少心。

“殿下秉公直断,大公无私,臣无话可说,唯有尊奉谕令而已。”因为太子表现得如此通情达理,所以金荩国也对他观感好了不少,“若是殿下能够一扫积年之弊,令得那些横行不法的人有所收敛,那臣就代弊国国主和高丽士民感激无尽!”

“也不用这么说,我也只是想让两国都能够共享安平而已。”他表现得这么感激淋涕,倒是让太子有些不好意思了,连忙笑着转头瞥了一旁默不作声的施高艺一眼。“施团长,我这么处置,你可有意见?”

施高艺好不容易才将自己心里头的怒火压在了心里,金荩国这一番做作,不仅是在阿谀奉承太子,还是在变相地控诉自己,好像说得自己这些年来胡作非为,压得高丽朝廷喘不过气来一样。在太子的面前他不敢发作,但是这笔账他是记在心上了,暗想一定要找机会还回来。

“太子殿下秉公行事,臣唯有俯首听命而已。”

眼见之前闹得如此大的风波,在自己的斡旋处理之下被消弭于无形,两边都不再准备闹出事端来,太子心里也微微有些得意,当然他也明白,这不是他的办法多好,而是他身为太子两边都要俯首听从而已。

“两位只要精诚团结,我也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其实很多事情也是误会,一旦解开了误会,剩下的都好说。”带着一种轻松的心态,太子稍稍摆了摆手,无意当中带上了一些父亲的派头,“两国互为主从,一边要宽厚大量,一边要恭敬顺从,本就不应该闹出这么多矛盾来。”

还没有等金荩国和施高艺再告罪,他从椅子上就站了起来,“好了,该跟你们谈的已经谈完了,我年少无知,只能说一些大概,接下来应该怎么具体来做,两位以后细细讨论商量吧,只要秉承共利两国的宗旨,相信没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我们先回去吧,可不要让大家饿着肚子久等了。”

……

在江华岛上的大汉衙署当中度过了一晚之后,早上才在高丽领议政大臣、奉迎使金荩国的带领下,大汉太子和随同他的扈从、以及护卫等人离开了江华岛,踏上了高丽的土地,然后向高丽的国都汉城进发。

江华岛离汉城大概百里左右,护送太子的行程又不可能太快,所以他们中途休息了一晚,到了第二天一大早才来到汉城城外。

而这时候,位于汉城西郊的迎恩门之下,早已经是人头攒动,热闹无比。

高丽自从李朝开国以后,就是明朝的属国,一直都奉行事大主义,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和中原王朝的关系,以中原之下地位最高的‘小中华’自居。在成为大明藩国没多久,高丽朝廷就在首都汉城西郊修建了“慕华楼。”(后来改称“慕华馆。”),作为迎接中朝天使的国宾馆。慕华馆前立有两柱红木,称为“迎诏门。”或“延诏门”,作为慕华馆的附属建筑,而后这里经过了扩建,就成为了一座牌坊门。

后来明朝使臣薛廷宠来到朝鲜,他对“迎诏门。”的名称发表意见说:“所迎有诏、有敕、有赏赐,而名以‘迎诏’,似偏矣!”于是题写“迎恩门。”三字,作为该门的新名称,高丽君臣自然唯命是从,更改掉了门的名字。后来,迎恩门在壬辰倭乱时被毁,重修后明朝使臣朱之蕃于万历末年间出使高丽的时候,重题“迎恩门。”匾额,并落款“钦差正使金陵朱之蕃书”,挂于其上。

如今,重修的门还在,但是牌匾已经不见了——大汉已经代替了大明成为‘天朝’,为了避免天朝的太子不高兴,在高丽国主李珲的命令下,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