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大明武夫 >

第737章

大明武夫-第737章

小说: 大明武夫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着自己的弟弟退出去,天启皇帝有些无奈,当年根本没有想到今天,藩王是不需要什么教育的,结果让自己的弟弟变成了这般纯良的性子,那些光知道讲圣贤大义的儒生真是该杀,不过想到这里,天启皇帝自己也在苦笑,怪不得谁,教授藩王本就该这么教,只是不知道自己这个弟弟能学多少了。

天启皇帝感觉到疲倦泛起,昏昏沉沉的想要睡去,临睡前他脸上有笑容浮现,不管怎么讲,这江山社稷肯定不会亡在自己手上了……

※※※

赵进率领大军回到山东之后,和初来时已经完全不同了,在占领临清北上那前后,整个山东多多少少都是心存疑虑,这徐州赵进凭着二万多兵马居然就进入北直隶,就敢这么和朝廷近十万大军对抗,就敢摆明了造反,他徐州兵马再怎么强悍,也没有这样悬殊的以少胜多,最乐观的人都有所保留。

所以临清李巡检父子两个尽管是帮着赵进拿下临清的头号功臣,可赵家军进入北直隶之后,地方上的很多头面人物却有意和李家拉开了距离,免得有什么波折会被秋后算账,连赵家军屯驻在临清的两个加强团也被很冷淡的对待。

可这一切在赵家军凯旋而归后改变了,套近乎讨好的士绅土豪们踏破了李家的门槛,投军的青壮,劳军的物资都堆满了两个留守团的驻地,大家都知道,不管别处如何,这几年来的山东姓赵了。

第1293章远行前的交代

不知道多少人捶胸顿足的后悔,只要提前一个月甚至十几天下注,那回报都会丰厚无比,可大家却在观望中错过了最好的时机,锦上添花哪有雪中送炭让人印象深刻,话说回来,当初赵家军就不算什么冷门,只是大伙想要做的更万全安稳而已。

错过了从前,现在就要牢牢把握了,那赵进人在天津的时候就已经派人给山东各处发下帖子,让大家来临清州赴宴,虽然大家不知道宴会上要做什么,但接到帖子之后参加不参加,这选择对以往的影响肯定很大,不求有什么好处,可后果却很可怕。

这帖子倒是很有讲究,一府若干州县,每个州差不多能有一张帖子,可县城就不一定了,能接到帖子的都是当地一等一的大户豪门,接到帖子彼此互通声气,得到的未免有些许自傲,没得到的则是失落丧气,可却没办法不服气,这帖子的确都给了足够份量的家族。

明眼人所看到的不仅是这个,他们还看到徐州所展现出来的实力,原来已经对山东渗透到这个地步,他们怎么把府州县这些顶级豪强的实力摸清,暗地里做过多少功课,而现在又掌握到了什么地步?

无论大家如何琢磨分析,对这个欢迎还是厌恶,却没有人拒绝,接到帖子的很多富贵豪门都是靠着科举功名赚来的这份家业,家里有举人,甚至有进士,有家人在天下各处做官,甚至还有人在京里做官,按说这徐州赵家军和他们不共戴天,可他们都来参加了,相对于忠心大义,家族存续才是最要紧的,更关键的是,京里做官的传信给家人,让他们对赵家军全力配合,千万不要做傻事。

接到帖子的人都向临清那边赶过去,让人哭笑不得是,济南府、青州府、登州府和莱州府几处府州县衙门里的吏目,外面的巡检,一时间告假告病的人当真不少,因为能做这位置的往往是地方上的豪强,往往都收到了帖子,到这个当口,谁还顾得上官府的规矩,天知道他还能存在几天。

每个人都想早到几天,想着能不能有单独求见赵进或者赵进身边人的机会,把自家的重礼送上去,哪怕有个当面磕头的机会都是大好,那就能给自家的将来捞取些好处,不过赵进在临清好像就是休息,并不见客。

实际上赵进还是见了人,只不过是来自徐州的自家人,驻皮岛军士营的营正赵松,尽管郑家大帮和余家的船队都不缺船,可去往皮岛那边却不是什么容易事,二月时候海冰虽然已经开化,可浮冰没有融化干净,海上风力极大,根本不适宜行船,等四月时候,赵家军上下都在为北伐动员,而在这个时机,去往由明军控制的皮岛肯定会有麻烦,更不要说登莱镇这边和皮岛联系密切,随时可以提供支援。

直到赵家军胜利回师后,条件才算是成熟,而在这之前,赵松率领的这个军士营作为骨干,扼守着东昌府和兖州府之间的要道,到这个时候,是出发的时机了,而这支派驻皮岛的队伍对赵家军很关键,所以赵进让他们绕道临清,特意当面叮嘱。

赵完和赵松两兄弟跟着长辈贩过牛马,年纪还不大的时候阅历就远超同龄人,也有着家丁团练里面少见的精明,在一开始,训练值勤他们不会偷懒,但也决不会多做,遇事不会退缩,但也不会冲在最前。

这是自家亲戚,赵进也不想要求的太严苛,能在家丁队伍里坚持就坚持,做不好或者坚持不下来,那就让他们退下来,徐州体系有很多位置可以给他们做,赵进对这个一直不怎么在意,想着找时间单独谈谈,可总是忘记。

本来不当什么大事,因为赵完、赵松两个人的表现虽然不出色,可也中规中矩,不会拖后腿,但当赵进想喊来单独谈的时候,却发现赵完和赵松已经努力起来了,练武刻苦,任何训练都不落于人后,他们两个起步本就比同龄人要好,从小身体底子打的好,而且懂得骑术,下足了功夫之后进步很大。

虽说这两兄弟在武技和军略上没什么天赋才能,但这份努力已经足可以保证他们在赵家军,当时还是赵字营中的地位了,事后赵进和伙伴们也议论过,大家都觉得这兄弟两个或许意识到了在赵进手下的远大前程,也有可能是认识到大家在一艘船上,已经没办法下来,那就只有让自己做得更好,地位更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赵完和赵松终于成了值得信用的骨干,自己的努力和能力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赵家子弟这个身份开始真正对前途有加成了。

站在赵进面前的赵松肃立不动,军姿军容都是一丝不苟,最开始的时候,赵松在赵进面前还有些随便,到了后来,他没有丝毫的含糊,赵进一直想,是不是自己父亲和这兄弟俩深谈过,不过赵进也懒得知道答案。

“皮岛孤悬海外,真要有事,我能给你派去援军救兵,可知道你有事到派援军,八天到十天总是要的,在这期间,你和你的营没什么依靠,只能靠自己,这些凶险你想到了吗?”赵进开门见山的问道。

“想到了!”赵松干脆利索的回答,如果在很早的时候,赵松少不得要跟上几句,什么这样的场合才是赵家人该去的,现在只是简短回答。

赵进点点头,又是问道:“若是遇到这些凶险,你怎么办?”

“属下在徐州和山东的时候都已经做过演练,在临海港口的地方结寨固守,以咱们赵家军的士兵和火器,足以坚守到援兵来到,无论大明官军还是建州女真的兵马,他们都没有敲开工事的大炮。”赵松朗声回答说道。

赵进满意的点点头,开口说道:“结寨是第一要紧的,做好这个,自保的把握就大很多,另外,要记得几点,第一不能信任赵家军之外的人,皮岛上的留守军民值得敬佩,但他们和我们不是一路人,时时刻刻要想明白根本所在,第二就是要相信徐州不会放弃自家人,若是遇到最凶险的时候,只要你能把消息送到山东来,或者送到任何一个有赵家军的港口,援军立刻会赶过去,你们只需要熬过等待的日子,但不要放弃,第三就是四个字,放手杀人,能制约你的只有咱们徐州的法度,其他的规矩都管不了你,你明白了吗?”

“请将军放心,属下不会辜负赵家军的威名……”说到这里,赵松顿了下,用更大的声音说道:“大哥,我不会丢赵家人的脸!”

赵进笑着站起,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勉励说道:“你已经做得很不错,皮岛那边若是能做好了,你还有更大的前程!”

嘱咐完之后,赵松回到自己的营地整备,对于他这个营,军需是敞开供应的,配给定量都要比同等编制多出一倍甚至更多,除了两门轻炮之外,还有三辆一窝火,就是在洋人嘴里被叫做管风琴的那种多管火铳,配给的车马数量也足够多,只要船只足够,全要运送到皮岛上去,甚至还有专门的船只负责他们的军需和消息传递。

不过赵松和他那个营没急着离开,因为再过三天,赵进就要在临清城前阅兵,皮岛军士营也在参加之列。

现在临清大宴的客人们已经到齐了,他们也是这次阅兵的观众,这次阅兵,一方面是对北伐大军的褒奖,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武勋威严,另一方面则是展示实力,让那些光是耳闻而没有亲眼见过的山东豪强们知道赵家军的强大。

能参加阅兵的只有这次北伐阅兵各旅团队,赵松的皮岛军士营之所以能参加,是因为他这次所去的地方凶险异常,这个营有资格和那些立下大功的旅团队相提并论,这场阅兵就是对他们的壮行。

赵家军从天津城向南开拔凯旋的时候,临清城就已经开始为这个阅兵准备,李巡检父子出面操持,这个时候已经和先前不同了,一听是赵家军的大事,那真是上下踊跃,出钱出力,唯恐落于人后。

说起来有些讽刺的是,李家父子毕竟仅是豪强,虽然在临清城甚至东昌府手眼通天,可毕竟仅是运河上的巡检,统管全局,动员民力上不值一提,即便是一直在深耕经营的云山行和农垦田庄也是如此,他们倒是有足够的动员力,可不是盘子不够,就是鞭长莫及,出头办事的居然是临清知州衙门,知州默许,下面六房吏目和差役以及白身快手等,全部动员了起来,或者摊派,或者组织,各司其职,却是将这个场面操持了起来。

临清城南门处已经被清理干净,那边本身就是运河货物的堆场和仓库所在,有足够的空地来承接阅兵,观礼之类的也不复杂,在场的观众只有两种,赵进和其他人,被邀请来观看的山东豪强们没有座位,他们都是站着观看,给他们这个待遇足够了,至于参加阅兵的部队,大胜归来的赵家军各旅团队可不缺什么精气神。

第1294章临清大阅

六月的山东白日里已经开始热了,全副披挂,整齐列队行进,这不是一件轻松的活计,而且自山东进入北直隶之后,虽然一场场大胜,可行军和战斗并不是那么轻松的,从那时到现在,从赵进到下面的士兵都疲惫辛苦,没怎么休息过。

不过没什么人为这次阅兵叫苦叫累,武人每日里在营内辛苦训练,在战场上浴血拼杀,这些事没有人旁观,也不会有人旁观,而森严的军纪决定他们没可能去横行霸道,耀武扬威。

人都有彰显自己,表现自己的本性,武人们自然也是如此,他们也想让人见识到他们的武勇和强大,并为此而震撼,让众人敬仰,可平时哪有这样的机会,甚至大家以为不会有这样的机会,大家心底深处,多少还有点文贵武贱的传统,大家毕竟长在大明,尽管他们自己是武人,可还是这么想。

到了这个时候,赵家军的武将士兵们开始想到了更深一层,赵进原来不仅仅给他们好处和实惠,还要给他们荣耀和地位,在静海大胜之后,士兵们甚至队正们都在议论,说今后会怎么样,大家几乎是异口同声,咱们算是跟对人了,咱们卖命跟着进爷打天下,进爷肯定不会亏待大伙,咱们这代有了家底身份,就让孩子好好读书,毕竟坐江山还是读书人好处多。

大家都看到大明是个什么样子,那些卫所里的指挥和千户们,自家是世官将门,却供子弟读书科举,不就是太平世道这舞刀弄枪不值钱,要读书有学问才金贵。

可到了现在,很多脑筋清醒的人突然意识到一件事,那就是进爷所做的和大明不同,似乎也和评话传说里那历朝历代的传统也不同,进爷对武人的看重,并不仅仅因为他自己是武人,也不是因为现在需要武人,就是一种看重,一种纯粹的敬重,或许一代代做个武夫不是什么坏事?或许吧,没什么人能下判断。

只有想得多的才会想到这些,更多的人只是兴奋,彰显武勇,展示威风的兴奋,旅正团正们一遍遍的检查,不愿意漏过任何细节,也不想自己率领的营头在阅兵上出丑,被兄弟部队看笑话,下面的士兵们整理自己的兵器,洗刷马匹,擦拭兵器,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众人。

临清阅兵的那天清早,临清城的城门只开了北边的一个,进出办事的人都只能在那边进出,而且阅兵的南门处不得前去,这也是为了秩序和治安,但这阅兵对临清城内的人来说并不是封闭的,临清城墙大家可以上去,居高临下观看,视野其实比城下要好很多。

到了这天,甚至连临清知州、通判和推官以及吏目差役都是上了城头,一旦放得开了,气节之类也就不怎么在乎,这等热闹大家都是要看看的,也可以顺便决定将来怎么选择。

唯一有些不痛快的是下面的差役和快手,因为赵家军特意叮嘱过,所以知州衙门特意安排了差役在城头值守,安全有李家的护卫私兵盯着,关键是防备太过拥挤,要是从临清城头摔下去,可是要出人命了,大家都在看热闹,自家却要忙着差事,总归不舒服。

除了临清官吏士绅百姓在城头之外,内卫也在城头上布置了人手,特别是距离阅兵台最近的方位上。

大家早早来到,也不知道谁想出个主意,除官吏士绅外,上城需要缴纳十文钱,这就让城头上的人虽然很多,却没有那么拥挤,那些头等富贵的人家甚至还摆下了茶水点心等等,满怀期待的早到,不过城下却只有那些山东各地来到的豪绅大户们,他们在那简陋的木台两侧站立等待,就那么被太阳晒在头上,山东这些虽然多灾多难,可他们这个身份的人物还是能做到养尊处优,这样等待实在很辛苦,可赵家军没给他们安排座位,也不准他们带着仆役,只是每人给了个装满水的葫芦,说是渴了的时候可以喝。

按说坐在城头的那些临清士绅,有茶水点心,从容自在着,远比城下那些站立的人惬意,可城头这些人却丝毫没有因为这个高兴,因为在下面站立的人里也有临清本地的士绅,大家之所以在城头坐着,是因为不够格接到帖子,只有有资格的人才能站在那里遭罪,一想到这里,还真是心情微妙。

在赵家军大军驻地,各旅团队都已经排列肃立,等待在那边,队列严整,从旅正到下面的士兵,每个人都是挺胸抬头,盔甲兵器都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尽管这营地有两万余人,可除了牛马嘶鸣之外,没有人议论,没什么别的声响。

每个团都是排列成战时的防御阵型,旅正则是站在所在旅第一团第一排右端第一人,旅旗和团旗就在身后,按照事先的安排,陈昇应该骑马扈从赵进,一前一后骑马校阅这些队列,不过陈昇却坚决要站在队伍之中,接受赵进的检阅。

鲁大和李和不在队列中,鲁大举着大旗跟在赵进身后,而李和则是作为阅兵时的护卫首领亲随赵进左右,留守临清的两个团同样有大功,这样的安排就是对他们的褒奖和看重。

骑在马上的赵进由二十名披甲骑兵护卫,这些骑兵和掌旗官身上穿着的甲胄都是崭新,马具上的每一个金属饰件都是闪亮,看着威风凛凛,不过,真正引人注目的是赵进身上的铠甲,暗金色的徐州重甲。

这铠甲没有跟随大军北伐,实际上大军凯旋回转过了沧州的时候,这套专门制作的铠甲才送到临清,本来是要用纯金打造,或者在表面镀金,贴金箔的法子也想过,但这几个方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