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大明武夫 >

第512章

大明武夫-第512章

小说: 大明武夫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离远的犯糊涂,我的婚事是我自家事,和外人又有什么关系,这样就很好。”陈昇自然而然的回答。

听到陈昇这番话,赵进沉默下来,陈昇犹豫了下又是开口说道:“现在要是不把体统规矩立起来,以后再立可就不容易了。”

现在徐州州城附近热闹非凡,已经能看到在野地里搭起的帐篷,各路人马聚集,彼此熟悉的或是老友重逢,或是仇人相见。

明面上不许江湖厮杀,可暗地里的争斗却是屡禁不止,死伤已经不稀罕了,赵字营安排在徐州州城的力量也没办法面面俱到,而且对方明面上遵守赵字营的规矩,不聚众厮杀,这些暗地里的争斗也只能含糊过去,赵字营要做的只是收尸,然后惩治那些收不住手的人。

忙碌到这样的地步,陈家又要在城内举行婚礼,真是在火上浇油了,亏得陈昇不要大办,婚宴范围控制的很小,只是在老宅附近开了酒席,那片区域本来就是外人的禁地,所以并没有想象的麻烦,甚至都没有多少人知道赵进来到徐州城了。

其实谁都知道,眼下这麻烦和焦头烂额是什么原因,就是这因为子虚乌有的传言而越办越大的比武大会,现在传的越来越离谱,什么要决出天下十大英雄,别的不说,少林寺派来的人都是正当打的魁梧大汉了。

以赵字营对徐州的控制,只要下决心清场,这些聚众的人谁也不敢违抗,可能还会有别处好事的人新办一场,这等兴旺热闹,不知道多少人从中看出了商机和好处,赵字营的体系也在这其中受益良多,不过赚来的银子相比于维持治安的花费,那就是赔本买卖了,可加上那些下注赌输赢的赌金,则又是不同了。

之所以没有停,是因为赵字营各处都在这四面八方的来客中招募人丁,内卫队在选拔可用的外线,云山行选用各处的护卫,那些老到的江湖人很受青睐,清江浦的不少生意都需要这些人照看操持,然后还有海上的船队,那边什么时候都是缺人的,余家在松江那边也需要可靠的护卫。

那些武技出众的机会更多,赵字营家丁团练的武技虽然简单,但也需要了解更多其他的,这些人聘来后都会放在各处武馆内拿一份固定的饷钱。

除了那些想要一步登天的人之外,来到徐州的人也有不少是求个生计,看个热闹,有不错的出路摆在眼前,很多人都是乐于跟从。

正因为赵字营各处都在这其中受益,所以也没有人提起中断此事,甚至有人提出以后两年一办甚至一年一办,可以吸引八方来客,这赌局抽头的收入也足够丰厚,为何要让给别人去做。

维持的人焦头烂额,但其他人却轻松的很,赵进参加陈昇的婚礼那一天,特意给跟随而来的本城家丁放了一天短假,让他们回家和亲人相聚,然后再返回集合,因为州城的局面是外紧内松,没必要用这么多人,规模声势太大,反而惹人注目。

如今气氛虽然已经缓和,可家丁们依旧没有假期,要防备着官军的异动,在徐州城内,赵字营的力量已经是饱和了,护卫赵进等人的本城家丁算是有福,可以回家团聚一天,本城家丁的假期也有另外一层考虑在,那就是徐州州城内的家丁很难做逃兵,没有开小差的顾虑在。

※※※

不提苛捐杂税,农户们还有安身立命的土地,靠着出产能够生活,而住在城内的百姓们没这么好的运气了,当徐州是漕运节点百业兴旺的时候,城内百姓不愁生计,出力做工就能过上不错的生活,当运河改道,徐州凋敝困苦,就算你想作奸犯科都要看自家够不够心狠手辣,本事够不够大,不然正行没得做,旁门左道也没办法混,人人窘迫。

现在徐州百姓的状况比起从前没有太多的改善,酒坊之类的营生消化不了太多劳力,想要赚得多活得好,要搬到何家庄或者其他各处讨生活,但很多人又是故土难离,舍不得搬走,也只能这么耗着了。

在这样的局面下,谁家有孩子当家丁,靠着孩子的饷钱和粮食贴补,混个温饱是不难的,如果能有战功,分到了土地,那就直接是小康甚至富户了。

这等人被称作“营属”,是为了避讳军属这个词,家有赵字营的家丁,好处可不仅仅是生活上的贴补,而是可以像有功名的读书人家一样,挺直腰板做人做事,谁家子弟做家丁,捕快差役都要另眼相看,各处照顾着,横行霸道的市井中人江湖角色,也绝不敢对家丁家属横蛮……

徐州本地的早就知道厉害,自然不敢招惹这些营属,可外来过路的却不知道,那些营属看起来也不过平常中等人家,凭什么骗不得。

有山东那边过来,设局坑人,骗到银钱后因为苦主发现,争抢间动了刀子,见血伤人,这伙山东设局的江湖骗子不敢多留,急忙出城远走。

既然是设局坑骗,那轻易不肯用强,也怕惹上人命官司,毕竟不是本地人,无论官差还是江湖道上都不熟悉,所以这一刀刺的也不是要害,也不是很深。就是怕惹上脱不开的麻烦。

按照他们以往的经历,这等被骗的苦主,即便受了小伤,也是没奈何的,要是还在城内差役什么的也会抓人,可要是出城追赶,谁也不会伺候,毕竟小户人家,怎么使唤得动官差,苦水也只能自己咽下去了,更不要说这年头平民百姓谁愿意去和衙门挨边,和衙门差役打交道,自家就算苦主也要被扒去一层皮,吃亏受伤,也只能打碎牙齿自己吞。

这伙江湖骗子行走多年,对这等事前前后后的关节熟悉的很,可他们没想到徐州地面上不一样,他们已经一路过了砀山县,进入河南归德府的境内,其实他们在砀山县境内就已经放松了,徐州州衙和砀山县衙是两码事,根本不会越境办案,现在已经到了河南,跨省更是不可能,那小户人家就算自己追也追不过来了。

可谁也没想到的是,徐州的马队一直追到了河南,就这么把人抓回了徐州州城,把所有骗的银子都要还给苦主,然后用刀的那个被判五十大板,其他人四十鞭子,然后苦役两年。

第887章人心不同

鞭子抽打下去让人皮开肉绽,但还能活着,这五十大板直接把动刀那个活活打死,苦役两年倒还好说了,总算能留下性命。

后来人们才听说,赵十一和云山行徐州城的管事去请示此事,说现在抓人恐怕抓不到,不如由云山行出银子先行赔付,以后紧盯就好。

“谁对营属不利,谁就是和赵字营为敌。”赵进回答的很简单,但背后的严厉态度却让大伙知道怎么办了。

类似的例子出过几次之后,徐州城内再也没有什么营属吃亏,外地不长眼的骗子之流倒不是绝迹了,而是徐州州城各方都是紧盯,生怕惹出什么不是来。

人心不知足,没人敢惹营属之后,营属们却自己张扬起来,觉得自己可以横行霸道了,少数人气焰立刻嚣张不少,但赵字营同样不容这个,虽然官府差役不动手,赵字营驻扎在城内的连队开始执法,惩处比官府还要重,这股逆流也很快安静下去,大家都知道规矩界限在那里了。

对绝大多数的家丁家属来说,他们不想横行霸道,能温饱过活就已经是幸运,如果能不受欺负,平安做人,这就是福气了。

大明这当兵是贱役,除了边关卫所之地,谁家有人从军说不上是什么光彩事,可在徐州这边,你家里子弟有人做家丁,你就可以挺直腰板,昂首做人,这是体面事,别人都会对你敬畏。

很多出了家丁的小门小户人家,世世代代小心做人,那里有这样扬眉吐气的时候,很多人就为了这个也要叮嘱子弟好好做这个家丁,一人当家丁,造福全家。

绝大多数的营属觉得光彩,可也有些人并不这么想,住在徐州城南的樊家就不这么想。

樊家虽然不是徐州本地土著,但也已经住了三代,既然住在城南,那日子也就好不到那里去,过得很是艰难。

谁都想过好日子求上进,读书求功名被当做正途,考中秀才之后,就能拿到官府的钱粮贴补,官家民间也要给些面子,这的确是一条路,可在徐州城内,你想要中个秀才也得是有名有姓的富贵人家,不然这好事凭什么轮到你身上。

樊家男人樊子夏总说自家是诗书门第,祖上有人做过大官,自家也要重走这条功名路,说一次两次还好,说多了惹人笑话,大家都在辛苦讨生活,都是穷苦人家,你整日里说自家高贵,这是瞧不起大伙的意思吗?这樊子夏就在街面上得了个绰号,名叫“樊丞相”。

常住的住户都能知道,樊子夏年轻时候是读书的,只不过连考了几次都没考中,也就熄了这份心思,他家的老人也是心气高,总想着孩子出人头地,可连个秀才都考不中,气急攻心得了大病,没熬几年就走了。

这场大病让本不宽裕的樊家更加窘迫,樊子夏也没有继续读下去,而是学了门做苏州鞋的手艺,靠这个养家糊口。

二十多岁的时候成家,婆娘是城内某大户的丫鬟,说是有了主家的孩子被撵出门的,可这个境地,谁也嫌弃不得谁,一起凑合着过吧!

有了三个女儿一个儿子之后,本就窘迫的生活更加艰难,但还勉强维持下来了,樊子夏倒是想让儿子樊金榜读书考功名,可家里想要吃口饱饭都难,哪里有钱去上私塾,樊子夏只能自己去教。

可樊金榜从小被母亲和姐姐宠的无法无天,根本没心思学什么,整日里在外面疯玩,好勇斗狠的本事倒是学了不少。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樊家的几个女儿都嫁出去了,女婿算是心善,多少能贴补一点回来,而这樊金榜则是软磨硬泡的让父母找了担保,去给赵进做了家丁,少了负担,多了贴补,日子好过许多。

而且这樊金榜加入的时间算早,尽管没有做上连正队正,但也进了赵字营的亲卫队,在外人看来,这算是有前途的地方了,这亲卫想必就是官军武将的亲兵家丁,以后都要放出来管事的。

有这一层,樊丞相的绰号没什么人叫了,大家见到这樊子夏都称呼一句“樊先生”,比从前客气几分。

外人看着风光,自家日子宽裕,连着樊子夏都有闲暇把书本捡起来做些文事,但这樊子夏却对赵字营没有一丝感激,儿子每次回家,都和儿子讲,你这是一身本领却被贼人收用,将来那赵进被官家拿了,你也要跟着倒霉,咱们樊家也是要受连累,若是被当成逆贼反贼,地下的祖宗都要蒙羞,在这樊子夏想来,自己儿子能进这亲卫队,想必是有本事的,不然怎么会被选用。

开始时候,这樊金榜听得很不耐烦,往往和老爹争吵起来,可他从小被娇惯的无法无天,耐不得赵字营的枯燥,然后又自觉自己一身本领却得不到提拔,心里有了怨气,老爹的这些言语就说进心里去了。

说归说,樊金榜也不敢不做家丁,赵字营对逃兵的惩治严酷异常,而且他也不敢冒险去别处,虽说“一身本领”,可如果没个着落,那岂不是两头空。

樊家在外面的确是有亲戚的,就在去年秋天的时候,突然有南京的亲戚过来探亲,一个三十出头的汉子,一聊起来的确是自家亲戚,而且带着很丰厚的礼物,连忙放到家里去招待。

这汉子很是沉稳,看穿着打扮也有几分体面,可待人接物却殷勤客气,让樊家人颇有好感,本来说住两晚就去何家庄那边看看,等听说樊家有个孩子在那边当家丁之后,这汉子却打算多住几天了。

说起来也是奇怪,徐州城内的百姓人家,都把自家子弟给赵进做家丁当成荣耀,恨不得天天说,而樊家却觉得不光彩,在外面还好,在家里是不提的,对这个明显有几分体面的亲戚,更是羞于谈起,唯恐被人笑话从贼,也不知道为何,聊了几句之后,这话就被套了出来。

樊家上下那有什么见识本事,更对别处来的体面亲戚怀着几分敬畏,这南京来的汉子说话又是很有技巧,什么心思都瞒不住了。

认为跟从赵进是从贼附逆,让族里和祖宗蒙羞,之类该说的,不该说的,全都讲了出来,那汉子也是颇多赞赏,说樊家这是明白大义,将来朝廷和官府知道了,定然要重重褒奖的,说得樊子夏飘飘然忘乎所以。

那汉子住了几天后留下了十几两银子,说是给樊家的报酬,这可是笔大钱,樊家推辞,那人强给,双方这么你来我往几次,也就喜滋滋收下了。

离开两天左右,这南京亲戚就回来了,这次却是说了自家的身份,这位亲戚是在南京锦衣卫当差,为一位大佬做眼线探子的。

不说别的,单是锦衣卫这个名头就把樊子夏吓坏了,等看到那腰牌告身什么的,更是魂不附体,那锦衣卫亲戚倒是和颜悦色,说朝廷马上就要对徐州动手,将这些反逆一网打尽,到时候跟从的也是抄家灭族的罪过。

说起这个罪名,本就一直担心的樊子夏更是心胆俱裂,当时就跪下给那亲戚磕头求饶,这亲戚态度变得更加和气,说如果能立功的话,非但无罪,甚至可以升官发财,像是樊金榜这样的少年英杰,怎么也得有个千总的位置,那可就是朝廷堂堂武将了。

樊子夏多年以来一直的心思,就是做大明的官光宗耀祖,听到这个,如何能不动心,可他也不至于彻底糊涂傻了,也知道想要立功,少不得就要做内应什么的,樊子夏一直瞧不起赵进这些年轻人,觉得不过是误打误撞靠了运气,可也听过不少赵字营的雷霆手段,知道这伙年轻人的心狠手辣,犹豫着不敢接茬。

那一直和颜悦色的亲戚现在才真正翻脸了,只是说他们已经拿了朝廷的银子,而且还把徐州的机密全都说出来了,现在想后悔已经来不及,如果这些被赵进这伙贼酋知道,肯定全家没有活路,如果不答应做内应,那么就死路一条。

话说到这般地步,不答应也得答应了,让樊子夏没想到的是,自家儿子樊金榜居然也赞成做这个内应。

家丁没什么假期,可如果家人去驻地附近看望,主官往往也会做这个人情,让全家团聚一天两天的,就是借这个机会樊家父子才见了面,不急着来已经不行了,那锦衣卫威胁的很明白,如果抖搂出去,樊金榜必死。

樊金榜在亲卫队看到知道的稍多,他知道朝廷正在纠集大队兵马,说是有几千骑兵要过来,到时候赵字营怎么可能顶得住,还不如趁这个机会做内应立功。

这回答让樊子夏松了口气,原本他就担心自己儿子不听,现在不用担心这么多了。

赵字营大概有多少兵马,大概都驻扎在什么地方,赵进在何处,这些樊金榜都告诉樊子夏,不过这些消息只要来过何家庄的,心思细密些的,都能知道,倒说不上如何机密,可告诉官家这些,总归是个诚意。

第888章婚礼回程

那锦衣卫亲戚倒是慷慨,又是给了几十两银子,然后说不急着探望,父子会面太多,反而会惹人怀疑,等得到自己消息之后,再做行动不迟。

就这么忐忑不安的等待,樊子夏头发白了许多,每日里睡都睡不好,消息逐渐的传来,什么锦衣卫指挥使率领南直隶各路精锐铁骑即将北上,什么魏国公,什么狼山大将军都派出了骑兵。

听到这个,樊子夏兴奋起来,这么多朝廷的力量北上,区区徐州的土贼怎么可能抗衡,多亏自己有决断,不然全家都要被赵进这伙反贼拖累了。

锦衣卫亲戚又过来一次,说让樊子夏再去一次何家庄,看看有没有机会和儿子见面,告诉他盯紧赵进,如果贼众溃逃能抓住贼首,那么彼此都有打工,如果见不到,那就看看何家庄的情形。

本以为如今情势紧急,何家庄那边也是森然戒备,父子不得相见,没曾想一切如常,父子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