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大明武夫 >

第26章

大明武夫-第26章

小说: 大明武夫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这样的心态气质,遇事往往不会党同伐异,而是讲理求真,这讲理二字在官场上是行不通的,尤其是在东林、浙、楚各派党争的朝堂上。

第56章光阴似箭(2)

但王友山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进京的路上救助了一家快要饿死的难民,这家人也要进京投亲,他顺便带这家人进京,没曾想这家人居然是宫内内官监太监的亲戚。

本来士人和阉人总要划清界限,可王友山做事豁达讲理,对待这位太监和其他人没什么不同,这一来大得好感。

都察院做御史几年,又一次选官调动的机会,那太监权势滔天,直接给他寻了两个去处,若要高升,南直隶督学御史,若要发财,两淮巡盐。

可这两个位置却是朝中某派盯了许久的,一听这个顿时急了,据说某位二品大员登门拜访,威逼利诱。

到最后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知道到传言,王友山放弃了三年后成为湖广布政使的机会,致仕还乡。

那位太监却做事周全,替王友山开出了条件,两淮给巡盐御史的年敬,六年内有一成是王友山的,做督学御史那位和王友山结拜为异性兄弟,要承情照拂。

年敬一成,那是几万两银子,督学御史的照拂,那是高官的人情,王友山钱上权上都不缺少,风风光光的回乡。

不过说来说去,王友山的回乡还是让人不太理解,因为那些难题都可以很简单的变通解决,不知道为什么直接回来。

但这些却解释了一样,为什么王兆靖这么有把握中举,有这样的人脉关系在,高中也是正常。

王兆靖十三岁的时候,就中了秀才,成为当年徐州不大不小的逸闻,而且赵进从自己父亲那边听到说法是,衙门上下都对王兆靖的才学很惊叹,觉得就算没人照顾,凭着这真才实学也稳稳过关。

这人还真当得起文武双全的评价,和科举顺利相比,王兆靖的武技也稳步提高,他在京师学武的师傅是出身御马监禁军的高手,擅长剑术,王家返乡,高价把这位师傅也带了过来,这个人赵进他们曾在货场上看到过,是个气度沉稳的中年人。

从王兆靖这边,赵进才知道,敢情这几个用器械的少年每天玩乐的时间都不多,也就是来货场比武而已,其余的时间都在勤学苦练,知道这个之后,赵进将自己的训练量再次加大。

和赵进、陈昇变得精悍沉静不同,王兆靖随着年岁增长,愈发当得上玉树临风这四个字,越到后来,大家在货场上比武的时候,常有些大胆的姑娘媳妇远远观看,后来还出现了马车和轿子,帘子被掀开一条缝,来看这位王公子。

因为这个,徐州城还有传闻,所谓“金童玉女”,“金童。”是说王兆靖,“玉女。”却说的是木淑兰,只不过真了解的知道不是那么一回事。

除了比武之外,王兆靖随身开始带着个书箱,比武间隙就拿出来诵读。

王兆靖和货场上的少年讲述书中故事和道理的时候,唯一能接上话的就是赵进,而且赵进还能讲出更精彩的故事和更深更准确的道理,这让王兆靖又是震惊,又是佩服。

在王兆靖印象里,赵进每天学武,根本没什么看书识字的机会,可偶尔能发现,赵进似乎能读懂他手里的书,但好像字认得不全。

但这也很不简单,王友山每年都要出游几次,王兆靖偶尔会跟随,他也算见多识广,自然之道局限于一地的人如果不读书的话,见识会狭隘异常。

可赵进却不同,他对历史了解的不太清楚,但也支离破碎的知道不少,对天下间的地理形势,各地风貌特产则很清楚,甚至海外蛮夷的也有所了解,要知道,很多人至今不知道倭国朝鲜还有那些佛郎机人到底来自何处。

除此之外,赵进对格物致知的道理比旁人精通,一些机关巧思,一些天地自然的道理,都能说得清楚。

王兆靖也旁敲侧击的打听过,也安排下人去看过,赵进父母叔父都不是文人,赵进平时也没有什么读书的时间,这些东西不知道怎么了解到的,后来王兆靖还怀疑到了木淑兰,木淑兰的确认字而且读书。

不过即便这个也没办法解释,王兆靖找的理由是,赵进在私塾学会识字,然后自己看书,要不然不会和自己借纸笔,这也比较牵强,好在赵进的表现只能说出色,没什么惊世骇俗,王兆靖最后解释为能者无所不能。

孙大雷依旧很胖,动作依旧很慢,不过出手越来越有威力,因为他家及时把产业店铺都转移到了隅头镇,那里是京杭大运河新的南北节点,贸易中转的中心之一,这些年非但没有败落,反而发财了。

因为发财有钱,看着从前懒散无能的胖小子居然专心学武,孙家花钱给他请了个师傅,勤练不缀,老师指点督促,孙大雷也是不断提高。

本来因为抢生意的事情,孙大雷面对赵进还有点局促,后来才恢复了从前的关系。

徐州城愈发破败,稍微有点人气的也就那么两条街道,孙家父母也开始常年呆在隅头镇经营生意。

按说父母和孩子常年分开,家境优渥一点,加上宠溺孩子,会让孩子很容易学坏。

孙家父母去了几个月后回来就准备带着孙大雷一起过去,没曾想孙大雷因为有比武激励,每天没工夫琢磨别的,整天勤奋练武,这让孙家父母觉得儿子长进不少,就带着孙大雷的弟弟妹妹去了隅头镇。

父母在外地,每月银钱给的足,孙大雷特别豪爽大方,现在比武奖品这块,他和其他几人的份量一样,还经常拿好吃的来和大家分享。

而且孙家还做了一件事,花了不多的钱把货场这片和周围的店铺盘了下来,就这么保持着让孩子们去玩,因为早就废弃,而且徐州城跟着破败,所以没花几个钱,买来后也没有整修,就那么放着,反正货场这边孩子们会自己打扫整理。

石满强和吉香还有刘勇来的次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少,原因很简单,他们已经可以作为劳力使用了。

不过他们几个人还是会定期过来一次,原因也很简单,他们知道和赵进几个人维持关系的重要性。

徐州满城凋敝,铁匠铺的生意也不那么好做,但因为有赵进他们的关系,石满强的父亲在知州衙门和户部分司那里都接到了活计,而且价钱高,结账干脆,当然回扣好处什么的不能少,大家发财,甚至因为董冰峰,石家铁匠铺在徐州卫也有生意做。

吉香家里的熟食摊子经营的也很简单,不过王兆靖让他家厨子传授给吉家秘方,然后安排自家每天去那里买,事情是小事,但王家去买,很多人也跟风去买,徐州知州衙门上下也跟着,这几年生意也维持了下来,而且还比从前好了不少。

刘勇情况和他们两个不同,大家慢慢熟悉后才发现,刘勇无父无母,一直跟着叔叔过,他叔叔家境也不好,能给刘勇一口饭吃就不错了,连吃饱都未必能做到。

石满强和吉香家里好歹有个产业,刘勇在半大小子吃穷老子的时候,特别是饭量最大那段时间,每天都是在货场上吃饱,晚饭基本不吃,后来也知道天天玩不是个事,所以每天找点零工零活干。

徐州城这样的情况,原本的产业都维持不下去,大家都在找饭辙,那有什么新位置给刘勇。

还是赵进帮了忙,从前被他们痛打差点逼上绝路的那五个泼皮,现在也混出点样子来了,特别那个陈二狗因为吃了亏知道进退,做事也勤谨,很被那程铜头看重,如今已经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头目。

第57章光阴似箭(3)

这陈二狗混的好了,也知道感恩,知道没有赵进就没有他的今天,所以每逢年节都去赵家门外磕头问好。

大家心里也明白,这混混想借着感恩的由头来和赵家搭上关系,不过能有这份心总算不错。

借着这层关系,赵进把一直很想混江湖的刘勇安排了过去,刘勇平时就在城南,对这些江湖人的生活眼馋的很,这次有这个机会,高兴的差点给赵进磕头。

刘勇当然也明白自己要混起来的关键在谁身上,所以每天做事勤谨,还要跑过来比武。

说起几个人的实力,石满强依旧强壮,而且在铁匠铺的帮工更加强了他的力气,配合上简单的套路后就连赵进都要费点力气才能赢下来,吉香则越来越矫健灵活,吉香比石满强悟性要好很多,而且比较外向,经常和赵进他们请教,也一直没有落下。

时间推移,刘勇的实力渐渐追不上大家,不过他也有自己的长处,那就是足够狠,越来越敢拼,人无后路,有的人会消沉,有的人则是会变狠。

进步最快的就是董冰峰了,他半年之后面对陈昇、王兆靖的时候就不落下风,也会给赵进造成不少的麻烦。

到底是武家子弟,从小打熬身体,后来走上正路后进境就变得很快,开始那两个董家养的亲兵还跟着过来,后来就放心让董冰峰一个人来打了。

一般不怎么过问赵进比武的赵振堂,却难得的叮嘱一次:“输谁都可以,就不能输给董家那小子。”

赵进很快就知道了原因“董吉科在卫所里瞧不起这个瞧不起那个,他儿子可不如我儿子”,当年事现在还流传下来了。

货场上当初参加比武的少年足有一百多个,后来不断有新人加入,又有旧人退出,真正始终不变的也就是这八个,算上陈宏和木淑兰是十个。

其余的少年们或者跟着家里搬到了其他地方,或者是去为了生计忙碌,也有人得病或者因为别的什么死掉了,当初听到死讯的时候,赵进还很震撼,后来听到的多了,才发现这样的事情其实很平常,有人被木刺扎破了手,破伤风死掉,有人喝了凉水,坏了肚子死掉,也有人家里欠了债,被卖出去还债,还有人被拐子拐卖,不知道去了什么地方。

这种结果让赵进感觉很失望,他聚齐这些人,每天还要花费,结果到后来却只剩下了十个不到。

不过除了交了十个朋友之外,赵进他们几个在徐州城内城外的名声非常响亮,每天比武,不断有争强好胜的少年加入,但如果摸牌子的几率足够好,让赵进他们几个没有提前相遇的话,最后的八强、四强和决赛和第一名总是他们几个。

比试的时间长了,赵进也不能做到常胜不败,但靠着自己的勇猛和认真,也保持住了七成左右的胜率。

“徐州少年第一人”,已经有不少人开始这么说赵进。

倒不是说赵进真的如何精彩绝艳,徐州城中他的同龄人有多少,穷苦人家的孩子不可能有太好的身体条件,又没有钱和背景请武人传授,而且文贵武贱,富贵人家的孩子学文的多,赵进他们在这货场比武的过程中彼此磨砺,不敢有一点的放松,自然而然比其他人强了。

这个比武的圈子有各家的长辈庇护,不提王兆靖的父亲,赵进和陈昇的家庭在徐州城大部分地方也可以横行,所以没什么人敢过来打搅,也没有年龄大的孩子或者泼皮混混的过来捣乱,就这么一直维持存在。

实际上,这比武在第三年的时候,就已经成为赵进他们那个小圈子的内部争斗,之所以还有少年不断参加,是因为进入还有希望进入八强,另外看这几个强手精彩的较量可比看戏要有意思,另外,看看“金童玉女。”也是好的,因为有这么多吸引人的东西,货场周围经常有成人出现,甚至有泼皮在这里开盘下注,不过这番摊摆到第二天,就被程铜头的人过来砸了。

看这个的确比看戏精彩,武戏不过蹦蹦跳跳,这里可是真刀真枪的较量,武戏穿着戏服,这里动用器械比武的时候同样穿着盔甲。

随着赵进这些人的力量越来越大,原来用竹片编的护具已经不能够提供足够的防御,护具被损坏的很快,大家开始在挂在竹甲护具的皮革和木板上做文章,到最后一劳永逸的用了钢铁。

这个设计给石满强家里的铁匠铺子带来了生意,竹甲的框架改为钢铁,然后覆盖上整块的铁板,外面看起来虽然粗糙,但防御力却好了很多,出来粗糙的原型后,很快就有人用皮革将外表装饰起来。

至于那篾匠的生意也一直很兴盛,他是徐州城内编竹甲护具最好的,而且知道很多式样,就算不让孩子学武的家庭都会买一套回家,男孩好武,穿着总是很高兴,居然还有海州、扬州那边的来采买贩卖。

徐州城的大部分生意人和手艺人都没有篾匠这么好的运气,有的去往别处谋生,有的家破人亡。

相比于徐州城的逐渐凋敝,赵家的日子却一天比一天好,民生凋敝后,作奸犯科的人就多起来,要砍的脑袋也多起来,赵振堂靠着砍头就赚了不少,而且赵进还注意到,每月父亲交给母亲的常例越来越多,又一次赵振堂酒意上头,多说了两句:“世道不好,台面下的生意却不少。”

见不得光的生意多起来,衙门收到的孝敬当然不少,陈家和赵家一样,甚至日子还要更好。

赵振堂手里现银多起来,也放出去借贷生息,家里买了一对逃荒而来的夫妇做下人,何翠花也渐渐清闲不少。

徐州城日渐破败,无人愿意来这边,导致知州只能留任一届,这和赵进没什么关系,不过在赵进十四岁的时候,城外黄河泛滥,洪水入城,把赵进吓了一跳,本来觉得黄河泛滥距离自己很遥远,可这次却意识到原来水灾就在自己身边。

因为这次水灾,赵进总算意识到徐州城为什么北富南穷,因为北边地势高,有水灾的话北边受害较小,自家门前薄薄一层水,可偏南的城西货场那边已经淹掉了。

徐州城外的黄河,五年小泛滥,十年大水灾,从前因为徐州是运河南北枢纽,泛滥后也很快可以恢复元气,但现在不行了。

大水退去,城南那边不少土坯房子塌了,市面上多了不少流民乞丐,眼看着又凋敝几分。

赵振兴所看守的那个店铺东家在万历四十一年的冬天来过一次,用十两银子的价钱把整个店铺半卖半送的给了赵振兴。

徐州凋敝,赵家兴旺,赵振兴好像和这些事情没什么关系,他沉默的守在那家店铺的后院,现在那里已经成了他的家,不过这店铺还是老样子,几次赵振堂提议翻修都被他拒绝。

每天赵振兴的生活才是真正两点一线,传授赵进武艺,接送赵进,只有偶尔几次带着赵进去城外。

赵振兴越来越差,夏天时候还好,冬天呆在屋里需要休息的时间越来越长,咳嗽见血已经成了常例,赵振堂买的那一对夫妇更多时候都是在这边伺候。

不过,赵振兴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在赵进身上,两年过后,赵进对套路已经完全掌握,剩下的只是熟悉和实战经验,赵振兴开始和赵进对战,每天给赵进讲述他曾遇到的战例。

冬天不能在外面的时候,赵振兴就坐在屋子的门口,身前身后摆着火炉,一边盯着赵进训练,一边讲述。

聊的越多,赵进了解的就越多,他发现自己这个叔父经历很丰富,居然参加过两次大战,一次是援朝平倭,一次在西南征播州杨应龙,而且还在九边和鞑虏打过。

第58章月有阴晴圆缺

赵进已经对大明调兵遣将比较了解,每次征伐总是调各省和边镇兵马,由文臣统帅,武将指挥,援朝平倭和剿播州杨应龙两次大战都和徐州卫没关系,更不要说九边和鞑虏的战斗,徐州卫更搭不上边。

自己叔父十几岁就离开徐州出去闯荡,不知道为什么参加过这么多次战斗。

赵振兴讲述的很详细,和倭寇对战,和西南苗兵的战斗,和鞑虏的厮杀,还有官兵自己的火并以及镇压平叛,甚至私下里的争斗,都一一讲述。

尽管赵振兴的口才一般,但叙述的这些事都是他亲身经历,听在耳中自有一种惊心动魄,开始赵进以为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