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海魂 >

第1006章

海魂-第1006章

小说: 海魂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设计之初都是格外强调了空战能力。对攻击能力要求不是很高。可是到了战争后期,这两种战斗机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战斗轰炸机,有三分之二的时候是在执行战术轰炸任务。而不是空战任务。

“攻势护航”这个战术地根本思想就是将原本被动的护航作战转变为主动的进攻作战。在以往地护航作战中,不管是轰炸机,还是护航战斗机,在作战行动中都不具有主动权,特别是在面对美军防空战斗机的攻击时,都是在被动防御。这完全违反了航空兵以进攻为主的基本战术思想,同时更将航空兵强大的进攻能力放在了次要的地位。用句简单的话来说,那就是在以己之短击敌之长,如果不是当时帝国航空兵有着绝对的兵力优势,弥补了战术上的缺陷的话。恐怕损失就要翻上好几倍了。

当时郝东觉就是首先意识到了这个根本性的错误,随即才提出了“攻势护航”地战术,通过充分发挥航空兵的进攻优势来取得制空权,而不是在被动的防御中保护轰炸机群。说白了,“攻势护航”的要点是夺取整个制空权,而以往的护航作战只是确保局部的,暂时性的制空权。谁好谁坏,自然一目了然,可同样的。要通过“攻势护航”夺得整个战场的制空权,需要地付出肯定更多,而且也需要更多的时间。

通过前两次的作战,飞行员与专门负责这方面工作的舰队航空参谋军官总结出了几点有用的经验。一是侦察机是绝对不可或缺的,这是在没有后方指挥的情况下,能够协调作战部队的唯一手段,其重要性不可取代。二是缺乏有效发现敌方隐蔽高射炮阵地的有效办法,有好几架战斗机就是在遭到高射炮突然袭击的时候被击落击伤的。三是缺乏对战场的感知能力,如果无法赶在敌战斗机起飞之前将其摧毁在地面,那么执行轰炸任务的战斗轰炸机往往只能丢掉炸弹与敌机进行空战,从而使进攻行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这几个问题在当时几乎是无法解决的,特别是在大部分人的思想还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就更难以解决了。当时,郝东觉只想到了安排更多的侦察机配合战斗机部队行动,而没有采用其他的办法来弥补缺陷。

实际上,后面两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比如,当时美军大部分隐蔽部署的高射炮都需要由地面的炮瞄雷达引导作战,而帝国已经拥有了电子侦察机,可以探测到雷达发出的电磁波信号,这样就能够确定敌高射炮炮瞄雷达的具体位置,从而为战斗机提供警告信号,让战斗机避开高射炮阵地。另外,战斗轰炸机这种单一机种是无法完成所有任务的,而且当值配制的弹药也相当单一,如果采用多机种混合编队,分批进入,再适当增加弹药的种类,其压制与打击效果就要明显好得多。

在17日与20日的两次作战中,承担“攻势护航”任务的战斗机部队都有比较惨重的损失,一名战绩达到了82个的超级王牌被高射炮击落,结果机毁人亡。郝东觉立即在20日停止了“攻势护航”行动,组织人员对前两次行动进行总结。

最后得出的结论仍然没有多大变化,而且美军已经摸清楚了舰载航空兵的活动方式。两次作战遭受比较大的损失,都与美军提前做好了迎战准备有着密切地关系。很明显,战术上的缺陷已经限制了“攻势护航”,必须要改变战术,才能够更有效的击败敌人。

当时,郝东觉不得不采用了参谋军官的提出的两点建议,一是利用陆航的电子战机为进攻的作战飞机指明敌高射炮阵地。二是编入战术轰炸机,加强对地打击能力。同时也将战斗机从轰炸行动中解脱出来,让战斗机承担空战任务,也就是对付那些提前升空的敌军战斗机,掩护战术轰炸机行动。

在24日地作战行动中,该战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当时罗云冲派出了4架电子战机,引导攻击机群成功的绕开了好几个美军的高射炮阵地。而战术轰炸机在攻击敌机场的时候表现出了更强的打击能力,甚至还有足够的能力对付敌高射炮阵地,扩大了打击范围。参加行动的战斗机也能够对付美军提前升空的战斗机,让战术轰炸机安全地进行轰炸。可问题同样明显,这次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指挥混乱。各部队之间地配合很不到位。如果不是因为参加作战的飞行员都有着极为丰富的实战经验的话,恐怕这次行动也将惨败收场。

当时,原本应该紧随战斗机之后到达的战术轰炸机群晚了大概十分钟到达。结果导致三十多架美军战斗机紧急升空,而前进的“游隼”机群都没有携带炸弹,只能与美军战斗机进行空战,而无法及时的将敌战斗机摧毁在跑道上。另外,侦察机与轰炸机之间的通信有问题,被击落的5架战术轰炸机都是因为没有及时收到侦察机的警告,从而错过了避开敌战斗机攻击的机会。这些,都是指挥与配合上的问题。

这也是一种新战术形成时的情况,在战术体系不完善的时候,只能够通过实战逐步总结。逐步改进。实际上,只有在经过了残酷实战考验之后,新的战术才会得到真正的完善,并且成为有效的战术。

郝东觉立即组织人员再次进行总结,而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要解决指挥上的问题,就必须要有更好的电台,以及更高效率的通信手段。这属于技术方面的问题,郝东觉没有办法解决。最多把实际情况反映回去,让后方地工程师等技术人员去想办法。而他能做的,就只是通过调整作战部队的编制来提高作战能力。

花了好几天的时间,郝东觉拿出了一份新的战术编制方案,这次,他将战术轰炸机,战斗机,侦察机,以及属于陆航的电子战机全部揉到了一起,编成了一个以前根本就不存在的战术作战部队。

一个基本的战术作战单位仍然是中队,在一个中队里,拥有一个战斗机小队,配备8到12架战斗机,两个战术轰炸机小队,各配备8到12架轰炸机,一个电子战小队,配备1架电子战机与2到4架侦察机。

一个中队是一个最基本的独立作战单位,其中电子战小队的任务是探测敌人的高射炮阵地,负责外围警戒,同时还要负责引导与指挥作战飞机进行战斗。战斗机小队的任务是对付敌升空的战斗机,同时全力压制敌机场上的战斗机,这样就需要为战斗机配备一些不会对战斗机空战能力有太大影响的对地打击武器,比如火箭弹。轰炸机小队的攻击的主要力量,其任务是轰炸机场,摧毁停在机场上的敌机,如果有必要,还得负责压制敌高射炮阵地,为后面的战机打开通道。

在作战中,电子战小队一般首先在机群的最后面,到达作战空域后,电子战机将位于机群的中央,侦察机在四周。因为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只能由侦察机引导其他战机作战,电子战机也只能与侦察机进行联系,因此侦察机是整个作战链条中最重要的环节。根据情况的不同,在进入战区前,战斗机,或者是轰炸机在前方开路。一般情况下,由战斗机首先进入,确保制空权,轰炸机进入的时间只晚2到5分钟。如果航线必须要经过敌人的高射炮阵地,那就得由轰炸机首先摧毁敌高射炮阵地,然后再让战斗机前进。

很明显,这套战术是比较复杂的,其中最大的问题仍然是当时的技术很差,所以战术的灵活性受到了严重的限制。而为了让飞行员之间的配合更为有效,在郝东觉组建的第一批四个中队里,几乎都是最优秀的飞行员,而且郝东觉还召集这些飞行员,对其详细的介绍了新战术的实施与执行方法。另外,在四个中队中,负责领队的不再是战斗机或者是轰炸机飞行员,而是侦察机的飞行员。也就是说,由侦察机的飞行员负责指挥其他作战飞机行动,这也算得上是航空兵指挥体制上的一个重大变化吧。

三月的最后一天,四个“攻势护航”中队全体出动,第一次按照新的编制执行任务,这次,四个中队将要负责压制四座美军的机场,掩护罗云冲的轰炸机去附近的美军军事基地。可以说,作战难度是相当大的,郝东觉也豁出去了,如果他的新战术还起不到作用的话,那么他就只能寻找别的办法了,而且当时也不会有人能够想出比郝东觉这套战术更优秀的作战方案了!

当时,郝东觉也有点没有把握,说白了,一切几乎都是从头开始,能否成功,谁都没有把握,而且这套新战术的复杂性太大了,就算出动的都是最优秀的飞行员,几乎所有作战飞机的飞行员都是王牌,甚至是超级王牌。可问题是,真的能够成功吗?焦急的等待对谁来说都是很痛苦的,可是郝东觉必须要等待,而且还得耐心的等待!

第二十五卷 以海制陆 第三十七节 秘密装备

三月三十日的这次“攻势护航”算不上成功,也算不上是失败。四个中队都成功的完成了任务,罗云冲的轰炸机群也没有受到多大的威胁。可同时,四个中队都有损失,最让郝东觉心痛的是,在这次作战中损失了一名超级轰炸王牌与两名空战王牌。

当时最肯定“攻势护航”的还是罗云冲,因为罗云冲是获得实际好处的。自从郝东觉的舰载航空兵采用了“攻势护航”后,轰炸机的损失率一直保持在18以下,在三月下旬的几次轰炸中,平均损失率还不到0。5%呢,因此,在四月一日,罗云冲就给郝东觉额外提供了8架电子战机,希望郝东觉再组建8个“攻势护航”中队,也就是说,让第二特混舰队全部换上“攻势护航”中队,而一个“攻势护航”中队的舰载机数量是26到40架,一艘“岛”级航母也就最多能够容纳四个中队而已。

为了让郝东觉下定决心,罗云冲将12架与舰载航空兵配合作战的电子战机全都部署到了百慕大岛的机场上,为此,韩绍锋还不得不安排工程兵把机场跑道延长了200米,同时建立了为电子战机提供支持的停机位。

郝东觉也很清楚“攻势护航”的好处,虽然舰载航空兵的损失并不小,但是轰炸机部队的损失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结果总体损失仍然降低了不少,人员损失更是降低了很多。更重要的是,罗云冲的轰炸机部队是主体,而舰载航空兵只是辅助力量。在罗云冲提出了要求后,郝东觉也没有拒绝,毕竟由舰队主宰战争的时期已经过去了。现在是由罗云冲地战略航空兵在主宰战争。

在四月五日之前,郝东觉又编成了8个“攻势护航”中队。因为只需要改变编制,作战飞机不需要进行改进,所以不需要花多少时间。最重要的是,当时第二特混舰队集中了帝国海军舰载航空兵的所有精英,几乎当时空战与轰炸的超级王牌都集中在了第二特混舰队,而且这些飞行员的士气根本就不需要担心,郝东觉也就不需要为人手的事情而操心了。

到四月中旬。12个“攻势护航”中队已经前后共执行了43次行动。在这43次行动中,损失了21架战斗机,18架轰炸机,5架侦察机。总体来说,损失率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而且有近一半的战机都是在外海迫降地,飞行员被营救了回来。可对郝东觉来说,这样的战绩是绝对无法接受的。高达4%的损失率,在舰载航空兵对地作战行动中,这肯定是偏高了。而且“攻势护航”本身就是去打击敌人的防空力量。随着敌人防空力量被削弱。损失率应该降低才对,而不是一直升高!

四月十二日,第二特混舰队返航。结束了在大西洋上长达半年的作战行动。这也是自上次随同联合舰队离开金斯敦,前去歼灭大西洋舰队之后,第二特混舰队第一次踏上返航的航线,创造了在海上持续活动时间最长的纪录。对舰队里的绝大部分官兵来说,长达半年的海上生活绝对可以让人疯狂了。

十五日,舰队到达了金斯敦。郝东觉给官兵们都放了大假。比起谈仁皓,郝东觉更放纵手下,他甚至找到了雷少卿,提前支付了4月份地津贴,好让官兵们上岸之后有钱去消遣。特别是去那些自愿为帝国军队服务地日本人开办的娱乐场所去消遣。郝东觉没有把所有人都放走,在把舰队维护的事情丢给了参谋长之后,他就与几个航空参谋军官开始检讨前段时间地作战行动,希望能够改进战术,降低损失率。

次日,一支船队在天亮前到达了金斯敦港。这支船队是从前往圣地亚哥的甲2217运输船队里赶到金斯敦来的,一共只有4艘运输船,而这4艘运输船上都装着一批极为神秘的货物。当时,连罗云冲都没有收到相关的消息。直到运输船靠上了码头后,一名负责押运的宪兵少校就找到了港口司令部,随即就找到了郝东觉。本来,这名少校要找的人是罗云冲,或者是战区司令部的高级将领,可是当时罗云冲在圣地亚哥忙着指挥他的战略轰炸,而战区司令部又设在巴拿马城,在金斯敦最高级别的将领就是郝东觉了。

这支船队送来地是一批极为保密的电子设备,大概有3500套,是刚刚从工厂里生产出来的。为了确保这些设备在运输过程中不受到损坏,其包装与运输方式都非常的特别,不但单独包装,而且在货舱里还塞满了塑料等填充物。

当郝东觉听少校军官介绍完之后,他都有点不相信,南京电子研究所的工程师竟然搞出了这么神奇的东西。郝东觉立即就通过加密频道联系了罗云冲,当时罗云冲正忙完了一次轰炸行动,哪有精力来处理这批货物,就让郝东觉全权接管,并且配合少校军官的工作。第二天,郝东觉就带着少校军官去了附近驻扎着舰载机部队的机场,同时去机场的还有20多名电子工程师,以及由他们亲自携带的10套神秘的电子设备。

电子工程师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在四架“猎鹰”上装上了这种电子设备,随即在当天下午就进行了第一次测试。郝东觉一直等着测试结果,在轰炸机降落后,他就去找到了飞行员,直到他从飞行员嘴里停到了测试结果后,郝东觉才不得不相信,南京电子研究所的那些工程师终于弄出了一种真正有用的电子设备,而不是以前的那些“玩具”。而这些电子设备,就是世界上第一种“雷达告警机”。

事情还要从27年底说起,当时帝国海军正在攻打小安德烈斯群岛,在占领了多米尼克岛之后,陆战队找到了一部损坏极为严重的雷达,因为之前帝国军队还从来没有在战场上见过类似的雷达。所以这部雷达的残骸立即就被运送回了帝国,交给了南京电子研究所进行研究。

很快,南京电子研究所的工程师就断定,这是一部用于引导高射炮作战的炮瞄雷达,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火控雷达。在海军战舰上,火控雷达并不希罕,而且早在27年初的时候,南京电子研究所就为陆战队与陆军的高射炮部队研制出了第一种部署在地面上的火控雷达。只是因为笨重,转移困难,所以当时没有急着大批量生产。而陆战队在战场上找到的这部美军的火控雷达是安装在卡车上的,也就是说,可以随同高射炮部队一起行动,相当轻便。

很快,情报部门的谍报人员就找到了更重要的情报,美军确实拥有了引导地面高射炮作战的火控雷达,而且性能还不错。当时大批量装备部队的用于引导大中口径高射炮对付中高空目标的火控雷达,只是美军肯定在研制用于引导小口径高射炮作战的,更为先进的火控雷达。

新的威胁出来了。火控雷达在舰队防空作战中的作用已经相当明显了,可以说,这是舰队防空作战的基本保证。如果美军的面防空部队也大规模的装备了火控雷达的话。那么轰炸美国的轰炸机就要损失惨重了。当时,南京电子研究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