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穿越从泰坦尼克号开始 >

第407章

穿越从泰坦尼克号开始-第407章

小说: 穿越从泰坦尼克号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特别对于那些贫穷家庭的孩子,政府企业都应该尽可能提供受教育的机会给他们。”

司徒南一脸认真地对宋子文道,谁叫宋子文是行政院长呢,发展国民教育也是他的责任。

“德国职业教育?我记住了。”

宋子文点点头。

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既然司徒南这样说,他必须重视,因为他还打算从司徒南身上“刮”下一笔教育经费呢。

事实上,师范类和技术类教育机构是司徒南最乐意花钱的,他欣赏那些才高八斗的大师们的同时,更明白中国最需要的勤劳朴实的工人。

嗯,这个资本家恨不得把工厂开得到处都是,下面有无数的工人为他赚钱。

见宋子文听进去了,司徒南很高兴,继续回到铁厂的话题。

“伯利恒公司很看好这边的市场,想加强在国内的投资,下个月美国商务考察团就过来,嗯,这次投资可能是全方位的,你吩咐下面做好准备吧。”

司徒南笑道。

伯利恒公司已经在南华投资中尝到了甜头,国际化程度大大加快,加上司徒南从中引导,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一点也不奇怪。

“哦!太好了。我正想跟你说这事呢。”

宋子文笑道。

因为司徒南的关系,他清楚伯利恒公司的底细,全世界最大的钢铁产商,武器产商,几乎所有关于铁的产品都有伯利恒的影子。

如果能和伯利恒公司绑在一起,几乎就把美国钢铁工业绑在一起了,重要程度远远超过以前从伯利恒公司进口技术设备。

或许汉阳铁厂产能翻倍的时间能缩短不少,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将会大大加快。

宋子文心道。

意识到这次合作的重要性,宋子文一下子上升到国家战略的程度。

“为了说动董事会那些人,我可废了不少功夫,拿铁路计划来打动他们。”

司徒南又道。

伯利恒公司在一战中赚足了欧洲人的钱,受美国汽车制造业、建筑业快速发展刺激,伯利恒公司在美国的日子过得相当红火,生产建筑钢材供不应求,(最好的建筑钢材生产商),股价连连上升,是美国两家市值10亿美元以上的企业之一!

仅次于美国钢铁公司,正因为如此,为了超越美国钢铁公司,伯利恒公司在司徒南坚持下,大力投资南华和中国,这两个亚洲新兴市场。

“这倒也是,我们接下来要进行庞大的铁路机会,对钢铁的需求将是无穷的。伯利恒公司不论在钢铁生产还是铁路设备、机车动力等领域都是数一数二,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好机会。”

宋子文分析道。

还好有司徒南在背后支持,不然这个家太难当了。铁路不是说建多长就多长,钱才是关键,别人要看到武汉政府有能力修筑铁路,才会舍得投资钢铁和其他项目的。

以目前中国国力,占据半个中国的武汉政府是拿不出修铁路的钱,还得靠司徒南输血。

实际上,司徒南趁着股市好,从1925年开始就悄悄抛售伯利恒、雪佛龙石油的股票,所占份额在慢慢减少,套现资金转到美华银行,最后借给南华、武汉政府。

比如去年北伐战争,单是账面上,政府就欠了美华银行5000万美元债务,以后也会越来越多。

关于铁路计划,宋子文和司徒南谈过,知道司徒南对铁路的疯狂。南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大笔资金投入铁路建设,南华钢铁工业被拉动起来,发展迅猛,钢铁产量仅仅三年就突破百万吨,原来只有区区10万吨产量的棉兰钢铁厂被新崛起的新唐山钢铁厂远远地甩在身后。

但是,依旧不能满足市场需要,要从美国进口钢材,南华的铁路、公路、船厂、工厂、现代化建筑等就像巨兽吞噬大量的钢铁。这就是现代化文明的力量。

人有比较之心,宋子文也不例外,他上台后,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清除厘金,整顿财政系统,加强税务控制,广泛招聘熟悉经济建设的青年官员,将庸庸碌碌只吃饭不干事甚至坏事的官场老油条清理出去,为的就是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来主导酝酿已久的五年工业计划。

司徒南不会认为宋子文步伐太大,手段太严厉,得罪了一群顽固腐化的老官僚阶层,相反很支持这种做法。

而铁路无疑是摧毁封建社会,将阻碍工业发展的“土”地主爆破的大杀器!

回到家里,司徒南和宋子文钻进书房,继续讨论修铁路的事。

“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太落后了,除了我们修建的粤汉铁路,粤桂线,就只有京汉线,津浦线了。都是前清时候修筑的,设备都老化了,加上时不时的战火破坏,实际运力有限。”

司徒南看着墙上大幅中国地图叹道。

至于东北的铁路,好是好,近年来发展也很快,但主要得益于日本满铁,中国人插不上手,在心里已经被司徒南忽略了。或许他是对那张家父子没什么信心吧?

宋子文没留意司徒南的疏忽,接话道:“南方十三省百万平方公里土地,北方地区先搁置,我们以武汉为中心,修东西两条铁路干线,西到成都,东到上海,东西一条线,贯通长江沿岸省份,就相当于有了第二条长江航道。

还有广(州)沪(上海)线,成昆线两条干线。”

宋子文在地图上一划,以上海、武汉、成都、广州为四点,一个贯穿南方十三省的铁路圈就成型了,再辅以大大小小的支线,就构成完成的铁路网络,大体上和后世的铁路布局差不多。

“很好。”司徒南点点头,又提醒道:“不过现在四川还不在政府手里。”

“迟早的事!”

宋子文理所当然道,目光上移,又轻轻地地图上虚画一条长线,把新疆和山东连起来,最后一条是从北京直插蒙古高原。

宋子文的动作也是司徒南希望的,他淡淡一笑,没说什么。有些事,心里有数就好了。将来的事真不好说。

清朝铁路发展状况其实不错,司徒南和宋子文讨论的路线其实都不新鲜,前朝已经做了大部分前期规划,武汉政府只需稍作休整就完成铁路的规划。

“今天就到这里吧!我再找林一民商量,尽快在政府中通过决议。”

宋子文丢下一句话就匆匆离去,他前脚赶走,宋美龄就回来了。

“人呢?我找他有事!”宋ml见客厅里只有司徒南,茶几上却又两个茶杯,便问道。

“刚走!”司徒南道。

有些失望,“外交部刚刚接到美国领事馆的消息,美国近期会有一个高规格的商务团来访问,我准备通知子文呢。”

“我知道。我告诉他了。”司徒南笑道。

“你怎么不告诉我,害我白跑。本想提前回来告诉他的。”宋ml嗔道,白了司徒南一眼。

“那也得见着你人吧!做你身后的男人真不容易。”司徒南有些无奈道;看宋ml的目光却有些*。

女强人等于女忙人。宋ml有些不好意思,每天忙得陀螺转,好几天没见着司徒南了。

“好了,不说亲哥哥,现在该讨论情哥哥了。”

……

“老板要修铁路,你怎么看?二老板?”

宋子文找上林一民直接道。

“二老板?看来三老板你有很大怨言啊?不过看你日理万机的样子,我反而觉得自己做对了。我这人现在的确有点懒了。”

林一民打趣道,悠闲地呷了一口茶。

“呸!狗嘴!”

宋子文笑骂道。心想,林一民称自己为三老板也没错。

两人的关系并不是你死我亡的政斗关系,宋子文有政治才华,有大刀阔斧的气魄,林一民稍退一步,专注在金融领域更能发挥,彼此配合,更有效率和默契。

嗯,一点点行政级别的差距不能说明什么,如果不爽,也可以换一换,总之,真正的大佬是司徒南。

“我没意见。不过事先声明,现在银行拿不出太多钱。”

林一民笑道,“这钱还得落在老板身上。”

“我也是这样想的。”

宋子文会意一笑。心里却在盘算,林一民最近忙着整顿国内金融秩序,设计法币在市场流通,手里应该有不少钱。

林一民又告诉宋子文,司徒南正在出售美国的资产,把资金转移到国内工业建设,给宋子文吃了颗定心丸。

其实林一民的理解不完全准确,美国经济飞速发展,威廉财团旗下各大企业运营良好,因为司徒南的提前部署,大力投资石油、建筑、汽车美国三大支出产业,投资回报率尤为突出,因此比其他财团发展更迅速。

西方石油、雪佛龙石油、伯利恒钢铁,加起来总价值超过35亿美元,四年后,也就是1929年,再翻一番不是问题。

此外,罗伯斯公司,富国银行、花旗银行(少量股份)等金融企业,通过交叉持股相关工业垄断巨头,银行控制的资产远远超过它的本身。

而司徒南个人持股比例一般相当高,就算出售部分股份也不会影响他的控制力,相反,还能趁股市行情好套利,把美国的资金转到南华、中国。

在发展规划会议上,宋子文提出修建四条铁路干线的计划,有人表示疑虑,原因是政府资金紧缺。

宋子文早有准备,表示已经从美华银行筹到第一笔3000万美元资金,铁路计划很快就被通过。

第291章武汉新政(四)

1925年,为了加快经济建设,武汉政府公布建设辖区的铁路网络,同时启动汉沪线和粤沪线工程,计划在5年内竣工。

铁路计划还包括西南大动脉——成昆铁路以及川汉铁路。前提是四川军政各界向武汉政府输诚,把四川纳入武汉政府的统治版图。

武汉方面的举动再次吸引全国的眼球,新约修订运动,回收租界,关税自主、取消厘金,统一金融财政以及铁路计划等等大动作都彻底表明,这个政权重点不在对外扩张,而是大刀阔斧地建设经济。

南方各省民心鼓舞,一股铁路热潮开始蔓延,特别是盘踞四川的杨森、刘文辉等军阀。

四川百姓深受军阀混战之苦,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于东南省份,成昆铁路、川汉铁路计划再次点燃他们的希望,希望早日找到‘出川的路‘,因此在舆论上给川内的军阀们很大压力,他们没想到武汉政府不继续北伐,而是突然调转枪口西进。

武汉政府一方面邀请川籍商政各界名流到武昌,陈说统一四川后,将大力投资入川铁路、水路运输建设,促进西南经济发展,同时做好武力解放四川的准备,由军功赫赫的李宗仁大将率领10万大军,兵分两路,从湖北、云南入川。所调遣军队由原第三方面军组成,将士大多出身贫寒的广西,精于山地作战,收拾装备简陋,战斗力孱弱的川军绰绰有余。

司徒公馆,樱花灿烂,湖光山色,是消遣的难得的好时光。

林一民和宋子文联袂而来,和司徒南商量筹办铁路资金的事。

提起入川一事,宋子文有些异议:‘四川盆地都在我们的封锁中,其实我们没必要急着入川,缓上几年,水磨工夫,总归能把那些川耗子收拾的。‘他的意思是不必急在一时。

‘你说的有道理。‘司徒南点点头,相信李宗仁会顺利完成入川任务的。

作为后方基地,开发四川宜早不宜迟,司徒南可不会忘记中日战争中,东南沿海尽失,只靠西南天险才挡住日寇侵略。

万一历史重演,颇具规模的西南基地将成为中国日后抗战的最后本钱,不会像历史一样,临时抱佛脚,仓促之间跑到西南去。

这是司徒南的谨慎的心思,对宋子文的抱怨,他微微一笑,把话题转移到宋子文感兴趣的‘裁军问题‘。

宋子文果然来了兴致,兴奋道:‘目前军队规模严重超标,我准备把裁军和铁路计划联在一起,去芜留精,把裁下来的部队改编成工程部队。这样既能维持足够的预备役,又有一支高效率的建设队伍,算下来,能省不少钱呢。‘司徒南不意外宋子文的建议:‘应该的。‘武汉政权的统治基础,除了新兴的民族资本家,更离不开受过系统训练的军士,他们退役后,将出任致公党在农村基层干部,保证广大农村不脱离政府控制。

对此,宋子文深有同感,相信军方也欢迎此项计划。

林一民找了个机会,插进司徒南和宋子文的谈话。‘好了,还是说说银行吧!这是我拟定的整合银行金融计划。‘林一民拿出一份档案,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显然胸有成竹。

司徒南和宋子文态度认真起来,听林一民解释他拟定的银行计划。

林一民准备对国内的银行动手,其中包括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实现其国有化,增强武汉政府对金融业的控制,同时对北洋政府也是极大的打击。

单是失去南方运来的粮食,北方军阀的作战潜力就大幅下降,更别说武汉政府断北洋政府的金融系统根了。

‘有把握么?‘司徒南问道。

‘嗯。两家银行的高层已经来到武汉了,他们比我还急呢。‘林一民笑道。

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都是晚清设立的,是国家级的大银行,总部虽然一开始都在北京,但上海分行才是最核心的资产,南京、广州等重要分行在武汉政府治下,向武汉政府靠拢是很自然的事。

‘两大行的资金好几次被北洋政府挪走,欠下一大堆烂帐,差点破产,股东们早就对北京总行不满了。

中国银行为了就摆脱北洋政府控制,总裁张嘉璈一战的时候就在上海等地向江浙财团及各大银行、交易所、申新、宝成纱厂等大企业大肆招募商股,摊薄北洋政府在中国银行的股份,以此脱离北洋政府控制。

前年,也就是1923年,北洋政府财政支绌,将500万元官股出售,张嘉璈组织股东吃下这些股份,现在中行的商股占到99%以上,完全脱离了北洋政府的控制。‘说到这里,林一民嘿嘿一笑:‘其中30%股份就被美华银行持有,曹锟和吴佩孚为了偿还欠我们的债务,把中国银行的部分转给我们了。

美华旗下的大生集团等企业还持有中国银行不少股份,加起来接近50%,我们才是中国银行的大股东。

中国银行总股本3000多万银元,虽然比不上美华、汇丰这些国际大银行,但在国内工商界很有影响力。

我打算以财政部名义入股中国银行,把它改造成受中央银行和美华银行控制的半官方大型商业银行,有国内支持才能和外国银行竞争。

交通银行也是此理,只是业务侧重于国内交通建设和农矿资源开发。‘林一民娓娓道来,显然对国内几大银行已经有全盘考虑了,可以想象,随着南方经济腾飞,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中资银行将会迎来大发展时机。

司徒南看了林一民和宋子文一眼,从那两个家伙眼中看到了兴奋。

或许不仅因为看到了国家发展的前景,也有个人家族利益再次膨胀的因素在里面,司徒南心知肚明。

不过对比同时期内乱不休的国民党政府,形势要好得多,有一些部分人凭借重重优势快速崛起,也很自然。

司徒南颌首,认同林一民的做法:‘说的好,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要在接下来的工业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

现在武汉政府缺少资金,美华财团应该利用自身资金和技术方面的优势,把精力集中在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和政府相互配合,这方面日本三菱就是你们的榜样。‘这话说到林一民和宋子文的心里去了,他们明白中日两国对决,很大程度上是把持中国重(军)工业的美华财团和以三菱为代表的日本工业寡头的对决。

不知道林一民怎么想的,大概染上了司徒南的习惯,原本说好林一民做行政院长,宋子文做财政部长的。

林一民却把宋子文推了出去,自己往后‘退‘了一步,选择做中央银行行长,创立国家金融系统。

迁都武汉后,广东银行改成中央银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