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1895淘金国度 >

第939章

1895淘金国度-第939章

小说: 1895淘金国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这同样是事与愿违,达莫村一战快速大败,正如当时维兹列夫所想一样,这预示着伊尔吉兹苏军的灭亡,也预示着整个西哈萨克完了。

当达莫村硝烟尚未散尽,阿军东线兵团已经举军压过达莫村,从伊尔吉兹xiǎo城东、北两面压来,第三十一集团组成的西线兵团、三十二、三十五集团军及各兵种师组成的南线主攻兵团连接一起,彻底缩紧了伊尔吉兹的包围圈,层层推进,然后不断的挤压伊尔吉兹苏军的空间。

5月13日上午九时,装甲八师首先攻入伊尔吉兹城内,上午十一时,南线三十二集团军,东线四十九集团军地面部队也攻入伊尔吉兹xiǎo城,xiǎoxiǎo的伊尔吉兹xiǎo城是没有太多巷战条件的,所以随着大量地面部队攻入城内,就代表着苏军已经彻底失败。

下午三时,三十二集团军125师首先将三sè星环旗chā上了伊尔吉兹xiǎo城内那座已经被炮火击得摇摇yù坠的最高点——钟楼之上。

下午五时,伊尔吉兹苏军临时指挥官耶斯诺维奇被流弹击中身亡,随即苏军最后的抵抗意志崩溃,大批苏军在战场上放下武器投降,至晚七时,伊尔吉兹围歼战正式结束。

伊尔吉兹围歼战,苏军以二十万兵力抵抗阿军四十余万大军的狂攻,仅仅坚持了不到四天,最终超过十七万人被歼灭,余者尽皆被俘,能成功逃跑者几乎没有,没有一个逃跑者可以在这片大地上再躲过铺天盖地的阿军包围圈。包括再一次逃跑的维兹列夫最终还是成为了西线兵团第三十一集团军的俘虏。他从达莫村逃出,仅仅多延误了两天时间不到,仍然无法逃离被俘的命运。在战俘营中与已经苏醒的朱可夫作了伴。

伊尔吉兹围歼战是整场在后世被统称为伊尔吉兹大战中的一个最重要战役,伊尔吉兹苏军是主力,是整个西哈萨克方面军目前最jīng锐的力量,这支部队被消灭,西哈萨克方面军实力大降,而且伊尔吉兹重新回到阿拉斯加人手里,南部切尔卡尔的二十五万余大军也彻底成了一支孤悬西哈萨克东南的死亡之军,已经无yào可救。

5月14日,完成伊尔吉兹围歼战并稍事休整的阿军开始举军南下。5月15日,实力最强的南线兵团首先回到切尔卡尔与在此阻击的第十三集团军重新会合,第四十九集团军和骑兵六师抵达切尔卡尔,而西线第三十一集团军则西进到恩巴,与第三十集团军会师,并出兵沿铁路南下,开始挤压切尔卡尔苏军北面空间。

切尔卡尔围歼态势已成,不过与此同时,西哈萨克方面军从基辅来的援军也已经踏入了伏尔加一带,就在莫斯科正在犹豫是让这支基辅援军如预期那样调入西哈萨克方面军,还是确保万全,改为先加强伏尔加河沿岸的防守时,西哈萨克方面军再遭重创。

5月16日凌晨,阿拉斯加空降一师和空降二师共三万余人在马卡特实施空降,顺利占领了不过只有千余人防守的马卡特xiǎo镇,切断了正在反攻十月城的马卡特苏军与乌拉尔河以西的联系。

当日中午,占领马卡特及周边苏军城镇后,空降一师再沿铁路向西面的乌拉尔河口重镇阿特劳进发,与下午六时许,攻入阿特劳。

阿特劳是西哈萨克方面军指挥中枢所在,但随着屡次调动。这里的兵力一步步削弱,大量的青壮民众也多半被早已被征为新兵,还有一些青壮则是哈萨克人,苏联人根本不敢信任他们。而几个主要指挥官中,朱可夫在伊尔吉兹成为俘虏,参谋长塔塔耶夫中将则亲率马卡特苏军去反攻十月城了,所以现在的阿特劳不但兵力极少,不过四五千人左右,指挥力量也很弱,早已经不符西哈萨克中枢的地位。

所以空降一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以空降和地面立体进攻方式杀入阿特劳后,阿特劳的抵抗很快就被肃清。

而且对阿拉斯加有利的是,阿特劳地区是哈萨克人比例很高的一个地区,是xiǎo帐哈萨克族的中心,阿军攻占这里之后,阿拉斯加立即帮助哈萨克临时政fǔ空降了一些官员进入阿特劳,迅速争取到了这些哈萨克族人的支持并负责暗中准备将这里哈萨克人迁移回新哈萨克的工作(西哈萨克事实上大半已经划入阿拉斯加,只是现在还是秘约,没有公开),稳定了阿特劳的局势。

阿特劳是乌拉尔河汇入里海的河口重镇,也是扼守伏尔加至十月城铁路的要站,全城横跨乌拉尔河两岸,占领这里,不只是切断了河东岸苏军通过这里与欧洲联系的通道,更重要是使得阿军有了一个桥头堡,只待解决东岸的所有苏军后,阿军席卷西哈萨克时不再需要面对乌拉尔大河的阻拦,完全可以在阿特劳如履平地一般越过乌拉尔河杀向伏尔加河。

也正是因为阿特劳和马卡特的突然陷落,使得莫斯科的苏联最高统帅部做出了无奈的选择,放弃整个西哈萨克,基辅援军不再调往糜烂的西哈萨克去送死,而是改驻伏尔加河地区,主要是驻扎到伏尔加河口重镇的阿斯特拉罕,这是也位于里海西北岸的重镇,沿海岸去往里海北岸的阿特劳只有数百公里,将成为未来扼守伏尔加河地区的一座坚城。

这里也是未来阿军席卷西哈萨克后,阿军最有可能首先攻击的伏尔加地区重镇,更关系着南面高加索地区的安危,伏尔加地区现在总兵力不过二十万,阿斯特拉罕原来只有一万余人,现在骤然有了十几万基辅援军,也多少让朱加什维利等人放了一点心。

当然伏尔加地区如此重要,重镇不止阿斯特拉罕一处,所以光是阿斯特拉罕安全不行,从这一日起,苏共中央也意识到战局对苏联已经极端不利,因此苏最高统帅部还连续发出调令,从莫科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甚至bō罗的海沿岸调了高达三十多万主力大军东进伏尔加地区增强防御。第二批动员的新兵去向也不得不作了调整,相比局势同样糜烂的乌拉尔地区,现在的伏尔加地区更重要,这已经是苏联欧洲核心地区,绝不容有失,所以大批已经成军的新兵改调伏尔加,使得伏尔加地区未来兵力可达一百多万人以上。

当然目前除了基辅援军外,其他援军都还是紧张调动之下,所以目前当务之急就是时间。苏联需要时间来完成伏尔加的防御,而时间需要目前已经困在乌拉尔河以东的西哈萨克方面军残军的努力争取。

西哈萨克与欧洲的联系很艰难,苏联高层能给予的帮助有限,需要他们出死力,没有太多的jī励办法,所以最终出现了一个怪异的局面,西哈萨克大败不止,但却有大批将领得到军衔晋升,不但塔塔耶夫重回西哈萨克方面军司令宝座位置,而且还被晋升为上将,其他切尔卡尔、马卡特苏军也有大批苏军将领得到晋升。许多师、军级军官成为少将,原本有几个少将则全部晋升为中将。

一时间西哈萨克是将星云集,居然一跃成为苏军云集将官最多的一个方面军,以一个方面军的实力,少将衔以上军官居然可与拥有一百两百万大军的乌拉尔、中亚战区相提并论,也算奇景了。

可惜,这种jīng神上的奖励并不能给西哈萨克方面军带来什么实质帮助,现在的他们更需要的是物质上的帮助。不只切尔卡尔苏军被切断供应以达十余日,就是马卡特苏军在阿军占领马卡特和阿特劳后,也在事实上被前后包围,补给线完全被切断,统帅部不思如何打通补给,却给予了这些虚名,事实上让西哈萨克方面军将士更是士气低落,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已经被放弃了。

最高统帅部是既想马儿跑又没法提供草料,没有了草料,再剽悍的竣马也会饿死。

而且苏联需要争取时间,阿拉斯加又如何不知,何况阿拉斯加同样需要时间。

第十三、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五、四十九五大集团,六大兵种师共达五十万人向包围圈内的切尔卡尔苏军发起了最后的地面总攻。

同样是两倍兵力,但切尔卡尔苏军虽有二十五万余大军,其总体实力却还不如伊尔吉兹的二十万大军,因为在二十五万大军中起码超过十万是训练不足的新兵,其武器装备当中除了大炮外,装甲力量也还不如伊尔吉兹苏军。当然空军也不要提了,整个西哈萨克的苏联空军早在伊尔吉兹空战一役中全军尽没。

而切尔卡尔实力下降的最大原因其实还在于士气,伊尔吉兹苏军当时好歹还是有些士气的,还是有一定希望,但切尔卡尔苏军呢,现在他们可说已经全无士气,因为他们看不到一点希望。补给断绝十余日,地面空中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让他们再得到补给,伊尔吉兹苏军覆灭,他们的周边也再没有了任何部队能给他们提供哪怕一点点外部呼应。

这一切都让切尔卡尔苏军如同成为了行尸走ròu,他们现在唯一的能做的就是等待着死亡的降临。

此消彼涨,苏军是士气低落外无呼应,而阿军而是士气如宏,伊尔吉兹、十月城等城被阿军占领,这里再没有任何苏军力量,也让阿军得以集中jīng力对切尔卡尔进行攻击,再不用担心任何外部威胁。

所以相比伊尔吉兹围歼战,整场伊尔吉兹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即切尔卡尔围歼战完全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了。

从第十三集团军就已经攻破切尔卡尔外围防线,直接威胁到了切尔卡尔城。

第三十一集团军攻克切尔卡尔北面防御线,四十九集团军则攻克切尔卡尔南部的阿克斯佩,阿克斯佩已经是切尔卡尔苏军唯一的一个外围城镇,这个城镇被攻克,阿军就已经彻底收拢了对切尔卡尔的包围圈。

第十三集团军四十九师首先攻入切尔卡尔城东郊。

5月19日凌晨六时起,阿军发起最后一击,于上午十一时许,第十三、三十二,三十五集团军全军杀入切尔卡尔,切尔卡尔防御线就此不存。

与伊尔吉兹一样,切尔卡尔也只是一座xiǎo城,并没有巷战的条件,阿军攻入城内,也就表示苏军彻底失败。

5月19时下午三时,切尔卡尔最后一支苏军被消灭,切尔卡尔围歼战完全结束。

切尔卡尔围歼战,敌我双方动用总兵力共达七十六万余人,是整个伊尔吉兹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但结果也是最为悬殊的。

苏军二十五万余大军中伤亡十五万余人,十万余人被俘,基本上也是无一逃脱。而阿军付出的代价却远低于伊尔吉兹围歼战,总伤亡数仅在万人左右。这一切都是因为切尔卡尔苏军士气太过低落,装备落后,补给断绝,抵抗力大为削弱的原因。这从切尔卡尔的投降被俘比例也能对比出来。切尔卡尔苏军投降被俘的数字远远高于伊尔吉兹苏军。

切尔卡尔苏军是西哈萨克方面军规模最大的一支力量,这支军队全军覆灭,整个苏联西哈萨克方面军的兵力已经下降到一个让人惊恐的数字。

由此前的六十余万人,下降到不足十五万人,而且其中马卡特苏军事实上也已经被阿军包围在十月城与马卡特之间,他们接下来的命运已经不用多想。其他不过五六万人全在北面的乌拉尔斯克、阿克纠宾斯克等有限几个重要城镇之中了,但现在阿军的数字却还有接近六十万人,实力的对比已经完全是不同层次的了。

而且切尔卡尔被阿拉斯加占领后,整个哈萨克部分的里海东岸区域也差不多可以算是落入阿军手里,因为在这片达十几二十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区域,人口稀少,苏军数量连一万人都不足,且大部分驻扎在里海东岸重镇阿克套,他们什么也做不到了,他们自己事实上也只是等死的结局罢了。除非他们在阿军攻到这里之前,主动经里海撤回里海西岸的伏尔加地区。

十月城,在伊尔吉兹和切尔卡尔两场围歼大战结束后,阿军重兵便立即北移,沿着十月城到切尔卡尔的铁路线一带,数十万大军带着漫天烟尘如同巨龙一般向着十月城前进。

而李明泽等第四方面军主要指挥官已经直接乘坐飞机抵达十月城,第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也顺势迁到了十月城。这座xiǎo城成为第四方面军新的指挥中枢。

“马卡特苏军约还有九万余人,不到十万人了,在我们占领伊尔吉兹和马卡特及阿特劳后,他们就放弃了继续反攻十月城,而是稍稍后撤,在十月城以西舒巴尔库杜克镇构筑了防御工事,这支大军是目前苏联在乌拉尔河以东唯一的一支大规模军队了,只要解决了这支大军,整个乌拉尔河以东也差不多可以尽收手里。”已经与马卡特苏军战斗十日之久的第三十集团军司令贺德成暂时充当了参谋官的角sè,将整个西哈萨克中北部的敌军形势讲解了一遍后道。

李明泽和赫马克等人此时脸上的神sè与十几天前相比已经大为不同,以前他们脸上也会有笑容,但笑容当中始终潜藏着一丝担忧,担心战局出现意外变化,根本不敢有任何放松的时候。

但是随着最艰难的伊尔吉兹大战结束,苏军西哈萨克主力十不存一,双方实力对比已经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了,而且阿特劳也已经被占领,越过乌拉尔河也不存在什么障碍了。这一切已经使得第四方面军占据了无可憾动的优势。苏军基辅援军又改驻阿斯特拉罕,他们也不用担心在西哈萨克还会出现什么强大的苏军主力。这个时候,他们是真正的放下了心中的大石。

从月前的焦灼到伊尔吉兹一战定乾坤,其中心境变化难以形容,总之包括李明泽和赫马克等大xiǎo指挥官在内,脸上都能绽放出开心的笑容。

整个指挥部的气氛也变得极为活跃。就像是乌云散去,阳光重照大地。

“目前我们对马卡特苏军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包围,事实上我们也要防止这支苏军向北撤退,虽然没有公铁路线,但他们要是有毅力,也是有可能千里跋涉步行撤退的。所以对这支军队我们要尽快动手。”

“只要北上的主力大军到达,我们就可以动手了,预计两天时间左右吧,至于马卡特苏军撤退,目前好像还没有看到这种迹象,毕竟从地图上看,马卡特苏军向北撤退完全可行,但事实上这一带有河流山林相阻,没有任何jiāo通路线,如果没有我军威胁,他们倒是可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开辟出一条路来,但我们现在随时可能发动攻击,他们不可能有这么多的时间来开辟道路,他们也躲不开我军空中侦察,所以如果是我,也不会撤退,舒巴尔库杜克好歹也是一座xiǎo城镇也能储存一定补给,有着完善的防御工事,总比在野外被我们包围更好。”贺德成颇为肯定的道。

“这样说也对,他们真要北撤,万水千山,肯定带不了多少补给,有限的补给也许根本不足以让他们九万余大军撤到乌拉尔斯克。”赫马克也道。

李明泽考虑了一下也道:“嗯,他们的结局不外是等死,但是你们想过没有,目前在阿特劳与马卡特我们只有两个空降师,不过三万余人,这很危险,我们的大军要快速前往支援,否则耽误时间太多,说不得苏军会改变主意,攻打阿特劳,加上北面乌拉尔斯克还能与欧洲畅通联系,若让苏军趁势占领阿特劳,并在乌拉尔斯克及整个乌拉尔河以西布置重兵,将防线前推到乌拉尔河,虽然不会影响我们封锁乌拉尔河的总战略,但我军通过伊尔吉兹大战营造出的大好局势却不能竞全功了。现在这种情况,我们完全可以将战役烧到乌拉尔河以西去,这么好的机会白白葬送太可惜了。”

赫马克也马上点头:“而我们的主力要去支援阿特劳和马卡特,最快最佳的路线就是通过十月城与阿特劳的铁路线,但舒巴尔库杜克的存在是个障碍,不清除这个障碍,我们就无法通过铁路线快速运兵。而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