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1895淘金国度 >

第1006章

1895淘金国度-第1006章

小说: 1895淘金国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到没有”叶枫突然指了指北面一栋由西北建设集团投资正在加紧建造已经微lù雏形的的高达四十八层的商务中心大楼对着高尔察克道:“叶卡捷琳堡将会变得比以前更美丽,更让人mí醉”

高尔察克顺着叶枫的手看向那座已经如同鹤立jī群一般的在建大楼,良久才点了点头道:“或许吧,不过未来的叶卡捷琳堡始终不会是以前的叶卡捷琳堡了,未来的叶卡捷琳会是一个更现代化的城市。”

叶枫轻轻拍了拍高尔察克肩膀,正准备说道,沈秀夫扬着一份电报跑上山坡道:“总统,费城急电”

叶枫接过电报看了一眼,脸sè数变,最后微叹了一口气把电报递给了有些好奇的高尔察克。

“要结束了?”高尔察克看完之后只喃喃的道,脸上却并没有一丝jī动高兴的表情,甚至还隐隐透出一股说不出味道的表情,像是悲伤,像是惋惜,又像是遗憾

“总统要答应他们吗?”良久高尔察克黙默的把电报塞回叶枫手里,转身深深的看了一眼有些灰暗的西方天空问道。

叶枫没有怎么犹豫,缓缓点头,道:“朱加什维利也算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莫洛托夫有这样的要求可以理解,答应他们也算是对一个宁死不降,愿为国家、为自己的理想和事业以身相殉的勇士的一种尊重吧”

【第723章肢解】

940年10月8日下午3时许,德军与中国方面军、中亚联军联合攻克苏联重镇库尔斯克,从基辅退守库尔斯克的老帅布琼尼吞枪自杀,4时许,苏g总书记朱加什维利在下达向阿拉斯加投降的最后命令后自杀身亡。

消息传开震动世界。

让人意外的是,在遗书中被朱加什维利指定临时接任苏g总书记的莫洛托夫并未按照朱加什维利的命令立即无条件投降,而是向阿拉斯加发出了一个投降条件。

而意外的是,阿拉斯加方面军很爽快的答应了这一个条件。

当天下午五时许,阿拉斯加总统叶枫致电德国元首希特勒,随后,从六时许,在莫斯科,在哈尔科夫,在斯大林格勒,在列宁格勒,阿、德、苏三军正式停火,响彻苏联大地数月之久的枪炮声骤然停息。

0月9日,莫洛托夫以代理总书记名义向莫斯科,向列宁格勒、哈尔科夫、斯大林格勒,向全世界正式公布了朱加什维利的死讯,并宣布了朱加什维利的最后命令——无条件向阿拉斯加方面军投降。

但随即莫洛托夫又命令,宣布苏联将在10月16日正式向阿拉斯加方面投降。而从10月10日起,莫斯科将在红场废墟为朱加什维利举行万民追悼会,10月14日举行国葬,其遗体经阿拉斯加方面同意将葬于红场列宁墓旁边。同时也将会把在列宁墓冷冻保存的乌里扬诺夫遗体正式下葬,而布琼尼元帅也将以国葬标准葬于库尔斯克。

0月10日,莫斯科全城一片白sè,在风雪中不少莫斯科市民身着白sè衣帽或身披白布自发涌入红场,连续数日追悼朱加什维利利,与此同时,剩下还在苏军控制当中的列宁格勒、哈尔科夫和斯大林格勒也摆放遗像进行追悼。

0月14日,在克里姆林宫旁边的红场列宁墓被正式推倒,乌里扬诺夫和朱加什维利的遗体同时下葬,只余两块墓碑在风雪中肃立。

0月16日,在莫斯科东城郊外一座前沙皇庄园中莫洛托夫正式代表苏联向阿方递jiāo降书,宣布正式投降,苏联政权由此结束。

0月17日,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哈尔科夫城内的苏军开始陆续出城分别向阿军与德军投降。

0月18日,阿军第一方面军第一集团军,第二方面军14集团军,第三方面军第八集团军,第五方面军第33集团,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第4集团军,北方集团军群第6集团分别从莫斯科东、南、西、北数个方向陆续开入莫斯科。

0月19日,第七方面军第24集团与芬兰方面军第一集团军开入列宁格勒。

同日,第四方面军开入斯大林格勒,德军南方集团军第3集团军开入哈尔科夫。

0月20日,克里姆林宫内最后一面苏联国旗被降下,三sè星旗飘扬在克里姆林宫。国土曾横跨欧亚,强盛无比的苏联才算真正消失在历史长河当中。

“持续数月的战争终于结束,发生于1940年的这场战争,结果既可说出人意料,也可说在意料之中,意料之中,是因为阿、德两军所加起来的实力确实远超苏联一国之力。出乎意料的则是战事进程之快超出人想像,谁也无料到看似强盛无比,拥有千万平方公里国土,数百万军队,近两亿人民的苏联在战争发生后居然会一败涂地,几乎鲜有胜绩,对比国内战争时期,以乌合之众而成的红军扫平白卫军,勇阻英美阿日等强国大军的时期,经过二十多年建设在世人想来应该变得极为强大的苏联红军反而像是不会打仗一样。而这一切原因没有人能完全说的明白,也许是二十年来,苏联在发展,其他国家发展的更快,也许是取得政权后在国内不断实行的高压统治使得苏联丧心了民心,丧失了疑聚力,也许就像最表面所看到的一样,是因为双方的军事、经济实力落差太大。总之不管什么原因,一个建立不过二十余年的庞大政权,最终在另两个强大阵营的攻击下灰飞烟灭。”

“战争结束了,可是战争的后遗症却才刚刚显现出来,就在苏联代理总书记莫洛托夫在10月9日正式公布朱加什维利死讯及正式确认向阿拉斯加方面投降时起,原本就很纷luàn的局势事实上更加纷luàn了。而这次纷luàn,不只军队,更多的还民间。”

“这场纷luàn不是叛luàn,不是暴动,但其影响却比暴更让人措手不及。在那停火的七天里,事实上当时被包围还没有被阿德两军攻克的莫斯科、列宁格勒、哈尔科夫、斯大林格勒就暗流涌动。而位于雅尔塔协议所公布的未来阿德双方分界线附近,这场比暴更惊人的luàn局事实上也同样猛烈,不管是阿拉斯加,还是德国或者当时即将投降的苏联都措手不及。”

“这场暴当时被称为自由难民cháo。”

“而自由难民cháo的起因在当时的阿、德、苏三方来看都有些出人意料”

“而这场自由难民cháo所造成的后果就是数十万人死亡,而在几个月后,沿阿、德双方分界线就树立起了高达数米的接电铁丝网甚至厚厚的石墙,从此阿、德双方控制区内的原苏联人民被强行隔离,成为了两个世界,直到五十年后两俄统一”

——2010大国崛起丛书第五版《新世纪——联邦俄国》

当然这个第五版的大国崛起丛书系列出版时,绝大部分当事人都已经垂垂老矣或者身埋黄土之下。

而在事发的那一年,许多事情的发生没有人能预料的到。

包括叶枫,包括希特勒,包括已经身隐囹圄的莫洛托夫。

940年10月25日,自由宫显得比任何一天都要忙碌,即便是对苏战争进行的最jī烈的时候,似乎也没有这忙碌过。军方的,政fǔ的,外jiāo部mén的,各国外jiāo使馆的官员在叶枫的办公室进进出出,每一个人脸上都写满了焦虑和急躁。

此时坐在叶枫面前的是刚刚从莫斯科紧急召回的阿拉斯加苏联驻军总司令蔡锷,当然还有国防部长蒋百里和国务卿林国民,外jiāo部长杨国平三人同坐一起。

每个人脸sè都很严肃,一点也没有了苏联刚投降时的欣喜与放松。

“松坡,你说说具体情况。”叶枫坐在上首单座沙发上,的按了按额头看着紧绷着一张脸的蔡锷抬手示意一下道。

蔡锷微欠了欠身道:“事情其实在10月9日莫洛托夫宣布将投降后就开始了,只是当时规模很小,且多发生在分界线边境,而当时我们大部分军队都还比较集中,在分界线上是没有多少兵力的,所以当时许多从德控区逃到我们控制区的人,我们没有怎么在意,德军也没有怎么在意,只以为是正常的难民流动。加上规模小,所以双方都没有采取过任何措施。”

“其实那个时候发生这种情况的确很正确,怪不得谁,战争嘛,难民总是最多的,也难以完全控制,加上可能有些是亲友方面的关系,毕竟分界线不是按地域民族划分的,而是以河流甚至直接划直线决定的,可能会出现大部分亲友被人为分隔两区的情况,所以最后有人担心未来被迫与亲友分离,所以提前迁移到一起,这也很正常。”坐在右侧沙发第一位的林国民说道。

蔡锷马上道:“是的,开始我们也是这么想的,但到后来我们才发觉这种情况只是极少数,从10月14日起,阿、德双方的军队开始大量展开,开始沿分界线设立岗哨,才发现到情况很不正常,难民cháo的疯狂程度似乎比战时还要猛烈,不只是沿分界线附近,就是隔着分界是线数十公里上百公里的民众也都拖家带口的迁移,而且几乎绝大部分都是从德控区逃往我们的控制区。”

“到底是你们先开枪,还是德军先开枪,希特勒一天数封电报指责我们有意引导德控区民众迁往我们的控制区,导致德控区边境的数个城市几乎数日之内成为一空城,离谱的是斯摩棱斯克这样的大城居然也在几天内跑了十几万人,全部往北跑到了莫斯科河以北(以东)诺夫哥罗德湖一线,希特勒对这件事非常愤怒,听说从这里逃走的十几万人大部分都是工厂的技术人员,研究人员以及许多大学师生。”叶枫这时拿起茶几上的几封电报摇到蔡锷面前道。

蔡锷拿起几封电报看了一眼,脸sè很不好看的道:“不可能,我记得最开始得到报告的时候,就是刚刚调到诺夫哥罗德驻守第24集团军传回来的,报告显示是当时发现有大量难民从斯摩棱斯克丘陵一带越过莫斯科河上游进入诺夫哥罗德地区,最后还发现有大量德军开枪追击,其中有一部分德军越过了分界线,最终胡向东才命令开枪的。这一点当时从斯摩棱斯克逃过河的十数万市民都可以作证。我还听说一路上这些难民光是被德军追杀身亡的就达到了数万人。”

这时蒋百里也点头道:“我们收到的电报也是如此说的,当时驻军司令部还没有成立,仍以战区划分,第24集团军仍直接归属西北战区管辖,胡向东是曾向朗。帕多请示后才下令开枪驱逐的。并且事先曾鸣枪警告,但有部分党卫军士兵不顾警告冲过了分界线还拒不返回,最终胡向东才下令开枪杀人。若说责任,首先应该是德国人。我甚至怀疑这未尝不是德国人的一个试探行动。毕竟斯摩棱斯克当时虽算是后方了,但做为大城市,德军在这里仍有数千人驻守,那么多市民为何能逃,而且为何要逃都很成问题。”

叶枫深吸了一口气道:“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开枪杀了德国人数十个士兵。而且不只一个地方,在沃罗涅日也是如此,也有好几个士兵被我们杀了,希特勒可能会试探,但不应该这样大规模试探的,而且这个动作如此明确,有些故意挑衅的意图了,希特勒会这么蠢?多半还是那些狂热的党卫军的自发行动,只是他们越过边境线是事实,我们开枪杀了他们的人也是事实,所以这个责任有些纠缠不清了。

蔡锷马上道:“不错,我可以肯定这是边境德军的自发行动,而不是出自德国高层的命令,而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原因我已经查清楚了。”

“什么原因?为何那些德国人会开枪追杀难民,会大批冲过分界线?”叶枫马上问道。

蔡锷有些无奈的道:“原因很出乎人意料,我也是在驻军司令部组建后,收集分析了由各战区司令部递上来的报告后才发现的,原来这么多德控区居民要涌入我们的控制区最主要的责任其实还在于德国人本身,因为他们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地的统治偏向高压,加上德国人本身的政治、社会制度很让人担忧,那些苏联军民在苏联统治时期本已经对高压统治很恐惧了,现在看到在德国人治下人民的生活可能更不好,所以才会担心,而我们这边却很明显的有中亚,有乌拉尔地区为例,加上我们此前在控制区内一系列安民举动,还有我们阿拉斯加本身所倡导的民主制度和自由生活,更让他们放心一些。”

“是这样?这些人反应倒是很快,目前大概有多少分界线以西的难民逃到我们控制区?”叶枫愣了一下马上问道。

蔡锷却一脸苦笑:“根本无统计,长达数千公里的分界上到处都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在我回来前,每天几乎要接到数十封关于分界线以西难民逃往我们控制区的电报,保守估计每天都有不见十数万人,光是到现在,我估计至少有超过两百万西线居民已经逃入了我们的控制区,尤其以乌克兰地区最为疯狂,毕竟在那里直接有陆地jiāo通线,不用通过河流障碍,所以成率也高,就算我们阻止也难以完全阻止得了。毕竟我们暂时还没有可能沿着乌克兰那里的陆地分界线布满岗哨。而且这些难民许多都是成群的,除非我们开枪,否则普通的警戒岗哨开枪也无完全阻止得了,一旦通过分界线,如鱼入大海,我们就很难再把他们全部找到并驱逐出去了。”

两百万?听了这个数字,叶枫、林国民和蒋百里等人都很意外。这才多少天?如果再这样下去,那德控区的人岂非要跑光了?

“难怪希特勒如此震怒,原因只怕他也知道了,只是不好说不口,不好说是因为他们的高压统治bī得那些民众自发逃亡,所以才这样追究我们的责任做掩饰吧。想让我们动手,来阻止西线居民逃亡,最后杀人的责任我们也不得不担起来。”林国民摇了摇头道。

叶枫眉头皱得越发紧了,沉yín片刻道:“这样下去也不行,真要发生那样的情况,对我们,对德国人都没有好处。那么你采取过什么办没有?”

蔡锷摇了摇头:“就是这样我才不好办,德国人要求我们对难民进行开枪阻拦,否则他们就有可能再次发生大规模越境行动追捕难民,而且据我们所知,德国人早已经多次开枪镇压追捕难民,死伤者起数超过二十万人以上了,但也正因为这样,导致更多的德控区居民开始逃亡,大有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了,如果我们开枪,随着我们的军队沿分界线展开部署好,当然是能遏制这股难民cháo的,但这样一来,后果也会很严重,一是会让我们控制区内的大部分居民也对未来产生恐慌,二来这样做可以说我们每天可能要击毙至少数万人,这样大规模屠杀民众,对我们的声誉会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一直没有出声的杨国平马上点头道:“蔡帅说的不错,其实两个后果可以合在一起看,那样做,就是我们的控制区会发展成第二个德控区,而我们的控制区在苏联人民看来已经是净土了,如果这块净土也没有了,他们还能逃往哪里?大规模枪杀西线难民,到时我们的控制区民众会恐惧,也想要寻找另一块净土,但连我们这里都luàn了,还有哪里能保障他们的安全?最终的结果,就是官bī民反,他们怕是会不惜一切代价自己起而反抗,自己创立一块净土了。毕竟那里是占领区,我们没有多少根基,哪怕我们此前表现的再好,一旦发生那样的事情,他们也很难再相信我们。一旦全民反抗,我们也将陷入真正的人民战争汪洋当中,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

叶枫双手róu了róu脸颊,有些恨恨的道:“早跟希特勒说过,控制区的统治不能过严,他就是不信,刚一站住脚就搞什么民族政策,这不是自掘坟墓嘛?他当占领区是已经统治数百年的正式领土吗?”

蒋百里等人也直摇头,杨国平则深为忧虑的道:“希特勒的想暂时我们只怕无改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