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枭雄 >

第645章

天下枭雄-第645章

小说: 天下枭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计成功,那这些责任该怎么处理,就这么稀里糊涂过去了,权责不清,赏罚不明,如此种种,唐军怎么能不败?
  心中虽然愤恨,但李世民也无可奈何,长安的军权不在他手上,他只能低声下气和太子商议,李世民立刻回到座位,飞快地写了一封信,随即令道:“让宇文士及来见我!”
  片刻,宇文士及匆匆走进大帐,躬身施礼,“参见殿下!”
  宇文士及现任天策上将府记室参军,同时也出任骠骑将军,是李世民比较信得过之人,李世民把信交给他,并嘱咐道:“这封信交给太子,并把目前的情况告诉他,让他明白形势严重,务必请他按照我信中的方略来做。”
  “卑职明白,这就回长安!”
  宇文士及接过信,行一礼便匆匆离开了大帐,李世民望着他走远,又忧心忡忡道:“也不知道是否还来得及。”
  “应该还来得及。”
  房玄龄笑道:“隋军不可能来得这么快,他们也需要部署兵力,安排后勤,不过现在应该加强斥候的力量,尽可能多地收集情报。”
  李世民点了点头,他明白情报的重要性。
  ……
  同官县位于黄土高原向关中平原的过渡地带,这里丘陵起伏,小河纵横,一座座山头连绵不断,一直伸向远方。
  在丘陵之间则是一片片狭长的沟壑,大多呈东西向分布,小的沟壑只长一两里,而大的沟壑则长数十里,农田、村庄、城池都位于这种狭长盆地般的沟壑之中。
  由于沟壑大多呈东西向分布,所以南方方向的交通就变得十分艰难,需要翻山越岭,不过一些河流也冲刷出了不少南北向的河谷,这些河谷变成了南北向的天然通道。
  铜官道就是由无数条大大小小的河谷组成,这是由于这一带没有东面洛水和西面泾水那样的大河,形成不了一个完整的河谷,所以零散的数十条河谷无法贯通一气,只能上梁下坡,从一条河谷翻山去另一条河谷,骡马可以和人一起翻山越岭,但辎重大车肯定无法行走。
  铜官道的最北面修有一座关隘,叫做金锁关,在汉朝时修建,南北朝时又重新修筑,不过由于铜官道的地形不想秦岭和陇山那样高峻险要,而时一座座低缓的丘陵,这就注定金锁关不可能成为潼关和大散关那样的险关,军事作用不大,最初也是为防止商人们逃税而修建。
  这天下午,金锁关北方约十里外的一片树林内出现了一支隋军斥候,约百余名骑兵组成,为首军官便是萧延年,在他身旁跟着秦琼之子秦怀玉。
  两人一个冬天都呆在延安郡,听说南方战争打得波澜壮阔,让这两人羡慕之极,心中早憋足了一口气,现在终于等到了隋唐大战,两人跃跃欲试,一心想立战功。
  “萧大哥,你说我们隋军主力会不会走铜官道?”
  秦怀玉今年已经十六岁,长得高大魁梧,武艺也极为高强,称得上是少年将军中的佼佼者,而萧延年今年也是十八岁了,已经成了一个经验老道的斥候首领,按照他积累的功绩,只要他能再立一功,他就能晋升为郎将。
  萧延年向远方的关隘眺望片刻,淡淡笑道:“听说是殿下亲自指示探查铜官道的情报,我估计走铜官道可能性很大,不过是不是主力,我就不知道了。


卷二十 长风破浪会有时 第七十四章 隋唐大战(四)
  秦怀玉还想再问,萧延年却翻身下马,笑道:“走!山梁上看看去。”
  他回头又对士兵们喊道:“大家在树林里等我,我马上就回来!”
  他快步向山上奔去,秦怀玉也翻身下马,“校尉,等等我!”
  两人一前一后向山梁上奔去,隋唐时的黄土高原还并没有砍伐过度,随处可见片片茂密的树林,他们要去的山梁上也长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居高临下,可以更清晰地看见金锁关的情形。
  萧延年凝视片刻,回头对秦怀玉笑道:“你发现什么了吗?”
  秦怀玉眉头一皱,“好像关隘不大?”
  “关隘确实不大,最多也就只能容纳三千人,但问题不在这里。”
  萧延年一指紧靠金锁关一座弯曲如蛇的山岭道:“那座丘陵也就十几丈高,如果占领并它向下放箭,或者用巨石猛砸,火油焚烧,你说这座金锁关还守得住吗?”
  秦怀玉看了片刻,他发现山岭上也有木塔,便道:“好像山顶已经有人驻守了。”
  “那只是哨塔而已,不是真正的驻兵。”
  萧延年担心的是,一旦他们回去禀报后,唐军又向山岭上增加驻兵,使他的情报反而有误了,他想了想道:“留两个弟兄在这里看守,我们再分兵两路,一路回去禀报,一路翻过山岭,继续向南方探查情报。”
  说到这里,萧延年拍了拍秦怀玉的肩膀,“你带两人回去禀报,我带弟兄们继续向南探查情报。”
  秦怀玉咬了一下嘴唇,“我跟萧大哥一起去,让其他人回去报信。”
  萧延年摇摇头,“你总归要独立做事情,不能总跟着我,回去报信,然后再向殿下讨令,看殿下能给你什么任务。”
  “我明白了,这就回去。”
  秦怀玉躬身行一礼,向山下跑去,萧延年望着秦怀玉翻身上马,带着几人走了,萧延年心中总有那么一丝复杂的情绪,秦怀玉有高官父亲可以倚靠,前途无量,而自己却只能靠奋斗,没有一点依靠,唉!男儿当自强吧!
  萧延年振奋起精神,向更遥远的南方望去,不知自己能不能深入到关中腹地去。
  ……
  此时隋军十五万主力大营已经从延安郡肤施县南迁到上郡洛交县,军队部署在洛交县以南十里的一片原野里,位于洛水西岸,这里地势开阔,隋军哨塔可以眺望到二十里外,加上水源充足,非常适于扎营。
  隋军采用的是步步为营的战略,也就是每南下一段路程,就要正式筑营,采用板墙式结构,将一座大营构筑得如铜墙铁壁一般,十五万大军占地约四十里,大营气势宏大,一眼望不见边际。
  杨元庆是三天前赶到关内道大营,按照他的部署,他将担任这次决战的主帅,全面指挥四个方向对关中的进攻,同时他也是北线军主力的统帅,秦琼和罗士信为左右副将。
  此时隋军主营内已经运送来十二万石粮食和五十万只羊,粮食已经渐渐充足,但怎么打关中,还需要杨元庆的统一部署。
  在中军大帐内同样摆放着一只宽两丈、长三丈的巨大沙盘,几名从事已根据各处斥候送来的情报,将标注唐军数量的白旗插上沙盘。
  在沙盘旁,杨元庆正和十几名大将商议北线战役的进攻策略,他拿着木杆指向泾水道:“从目前掌握的情报来看,李世民的主力在北地郡浅水原以南,新平县以北,大约有五万人,是唐军最后的精锐,这五万人中还有两万骑兵,所以对付这支军队,我们也要用精锐,我将率八万精锐亲自和李世民对阵。”
  旁边秦琼眉头一皱道:“殿下,我们有十五万大军,殿下为何只用八万军去对阵李世民主力,是不是有点大意了。”
  杨元庆微微一笑,“兵法有云,实者虚之,虚者实之,我以统帅的名义率八万军去攻打唐军主力,看起来好像是主要战场,其实不然,真正的主战场应该在东面。”
  杨元庆用木杆一指潼关和蒲津关一带,“这一带唐军只有三万军防御,非常薄弱,他们唯一的依凭就是潼关和蒲津关之险,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破掉对方的优势,秦将军明白我的意思吗?”
  秦琼略一思索,似乎有点明白杨元庆的意思了,“殿下是说,我们也出一支军队,沿洛水南下,进入冯翊郡,杀到蒲津关和潼关之后吗?”
  杨元庆笑着点了点头,“正是此意,我之所以说东面才是主战场,就是我准备在东线投下十五万大军,以闪电之战击溃李神通的三万军,率先从东线突破,这样长安告急,李世民的北线也就无法和我对峙下去了,我们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
  “妙计!”
  罗士信击掌赞叹,“殿下是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唐军的最薄弱就在东线,从敌军最薄弱处突破,这才是决战的高明之处。”
  “你小子又乱拍马屁了。”
  杨元庆笑着用木杆敲了罗士信一下,又对众人道:“这其实就是唐军派系路线造成的恶果,关东一直是李建成的地盘,后面又被李神通接手,但李神通和李世民因为李神符之死而矛盾很深,李神通一直认为李世民不肯出兵援助会宁郡,导致李神符惨死。
  所以这次李世民部署军队时,他尽管派了两万军队去东线援助,但这两万军队并不是他的主力,而是去年我奇袭长安时临时招募的军队,训练了几个月,只能勉强成军,这样一来,东线的防御就变得很薄弱,只要我们突破东线,关中大局就定了。”
  说到这里,杨元庆目光转向了秦琼,秦琼明白他的意思,点了点头。
  “好!就由秦将军率五万军,走洛水道,进入冯翊郡,抄李神通的后路。”
  罗士信有些急了,“殿下,那还有两万军就交给我吧!我来打前锋,进攻浅水原。”
  杨元庆却笑了,“两万军我自有用处,不过你是要为先锋,浅水原那里有你最期待的对手。”
  罗士信明白了杨元庆的意思,他的眼睛陡然间亮了起来。
  ……
  夜幕降临,中军大帐内灯光明亮,杨元庆依旧站在沙盘前沉思不语,他是全局的统帅,他要考虑全局战役,在整个战局中,最后发动的是西线,西线的任务是堵住唐军西逃之路,防止唐军逃向河湟,所以是否拿下大散关,其实并不重要。
  南线也是一样,南线的军队也是要堵住唐军南逃巴蜀,真正进攻的兵力是东线和北线的二十五万大军。
  他给紫微阁的承诺,是在夏收开始之前结束战役,离现在还有一个半月,事实上,攻进关中并不难,也不会耗时太久,关键是攻克长安,这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
  正在沉思之时,一名亲兵在门口禀报:“启禀殿下,斥候秦怀玉回来送信。”
  杨元庆笑了起来,“让他进来!”
  杨元庆对秦怀玉有一点特殊的关照,不是因为他是秦琼的儿子,而是因为自己长女杨冰,她似乎有点喜欢这个少年将军,他曾经听出尘说过,冰儿绣了两只出征符,一只是给自己,另一只似乎就给了这个秦怀玉。
  其实杨元庆更看重萧延年,毕竟这是宇文成都托付给自己,他希望女儿关注萧延年,但女儿的心不是他能决定,十三岁的小姑娘正好是情窦初开的年龄,萧延年对她来说,似乎年纪大了一点,而十五岁的秦怀玉便正好。
  片刻,秦怀玉快步走进大帐,单膝跪下禀报:“斥候旅帅秦怀玉有铜官道的情报启禀殿下。”
  说完,他将一份情报双手呈上,尽管杨元庆对他有点特殊关照,但他却不表露出来,接过情报看了一遍,又问道:“萧将军呢?”
  “启禀殿下,萧将军绕过金锁关继续南下了,命卑职前来报信。”
  说完,秦怀玉又鼓足勇气道:“殿下能否再给卑职任务?”
  杨元庆微微一笑,“你父亲马上要沿洛水道南下,你就跟他一起去吧!”
  秦怀玉不想跟父亲作战,但他又不敢讨价还价,只得无奈地行一礼,退下去了。
  杨元庆又看了一遍情报,随即令道:“命秦琼和程咬金来见我。”
  不多时,秦琼和程咬金前后走进大帐,两人施一礼,杨元庆拾起木杆,指向铜官道的金锁关道:“我给你一万军队,你佯作五万军,全力攻打金锁关,记住,打下关隘后驻兵不前,但要大张旗鼓。”
  程咬金一咧嘴笑道:“殿下是要我虚张声势,扮作主力吗?”
  杨元庆笑着点点头,“正是此意!”
  他随即又对秦琼道:“秦将军,你率五万军队今晚就连夜出发,你要快,要隐蔽,杀进关中后,首先不要管蒲津关,先占领广通仓,阻止唐军转运粮食进长安。”
  秦琼点了点头,“卑职明白了,今晚就连夜出发!”
  ……
  当天晚上,秦琼便率领五万大军沿着洛水河谷向东南方向疾行南下,而第二天中午,隋军主力才拔营起兵,兵分两路,一路由程咬金率领一万军队,大张旗鼓,虚张声势,扮成五万大军,浩浩荡荡向铜官道上的金锁关杀去。
  而杨元庆则和罗士信率领八万隋军精锐缓缓向浅水原方向开去,贾润甫率一万军和十万民夫负责后勤运粮。


卷二十 长风破浪会有时 第七十五章 隋唐大战(五)
  长安太极宫,李建成和李元吉像往常一样来后宫养心殿探望父皇,如果说上一次李渊放弃军政权力多少还有一点不愿面对现实的因素,那么这一次病倒,就是他的病情已经严重到了危重时刻。
  兄弟二人在养心殿前不安地等待着,宦官已经去通报了,但去了近一刻钟,到现在还没有一点消息,令他们二人有些焦虑起来。
  从汉中逃回后,李元吉心中万分忐忑,他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罗艺,他是忠实地执行了父皇的密旨,至于发生内讧的原因,也是因为他发现罗艺里应外合,准备献城给隋军,被他阻止时发生了激战。
  从常理推断,李元吉的解释并没有一点漏洞,合情合理,罗艺确实是在内讧后投降了隋军,至于中间的那些微妙细节,除了李元吉的幕僚钱荣外,没有人能知道真相了,而这个幕僚钱荣也在城乱时不知所踪。
  正因为李渊愧疚于自己所下的密旨,所以他没有追究李元吉的责任,只是一句‘臣心难测’便将李元吉的所有责任轻描淡写地抹掉了。
  此时,李元吉也很害怕父皇出事,如果父皇有什么三长两短,秦王带兵入城,第一个就是要杀他。
  “皇兄,父皇不会有什么意外吧!”李元吉小声问道。
  “别胡说!”
  李建成瞪了兄弟一眼,“这种话以后不要再乱说。”
  李元吉吓得不敢再吭声,这时宫中的首席御医王俭华匆匆走来,躬身施一礼,“太子殿下,齐王殿下,微臣有话想谈一谈。”
  李建成心中有一种不妙的感觉,他点点头,一指不远处的房间,“去那边谈吧!”
  三人走到房间里坐下,王俭华叹了口气,心情有些沉重地说:“情况不妙,希望殿下做好最坏的打算。”
  李建成的心一下子揪紧了,他深深吸了口气,“父皇还能坚持多久?”
  王俭华低头沉吟半晌,才缓缓说道:“多则一个月,少则半个月,他已经毒入内腑,无药可救了。”
  “毒!”
  李元吉猛地跳起来,一把揪住王俭华的衣襟,眼睛瞪得溜圆,大吼道:“我父皇中了什么毒?”
  王俭华吓得浑身颤抖,急忙解释道:“这件事太子殿下知道的。”
  李元吉一回头,眼睛血红地瞪着兄长,李建成叹了口气,摆了摆手,“你放开王御医,和他无关。”
  李元吉狠狠推开王俭华,回头沉声问道:“皇兄,这是怎么回事?”
  “这是几个月前,宫里的一名药师所为,暗中对父皇下了一种慢性毒药,几个月后才会发作,但毒已进内腑,无法挽救了。”
  李元吉咬牙切齿道:“这个药师在哪里?我要将他千刀万剐。”
  “他已经自缢死了,妻子和几个儿子也不知失踪,几个月来找不到一点线索。”
  “哼!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李元吉脑海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震惊地望着李建成,“皇兄,难道是……”
  李建成不准他再说下去,“这件事谁也不知,别胡说了。”
  他站了起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