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枭雄 >

第641章

天下枭雄-第641章

小说: 天下枭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兆筠心中焦虑到了极点,他再次跪倒,再也克制不住情绪,失声痛哭起来。
  褚遂良连忙将李兆筠扶起,低声安慰他,使他情绪慢慢稳定下来,杨元庆一直等他平静了,这才问道:“你说碎叶国之民大多为汉人,有多少汉人,是怎么过去的?”
  李兆筠叹息一声道:“从很多渠道过去,一些是西域的汉人,一些是我们从突厥人手中买下的汉人奴隶,但大多数是前几年中原大乱时,举家逃去碎叶,大多是关陇人,从大业七年至今,陆陆续续逃去了三万余人,我们提供给他们路费粮食,现在碎叶的汉人大约有四万人,占了整个碎叶国人口的两成左右。”
  “那现在有多少突厥军队包围碎叶,西突厥牙帐又有多少军队,还有射匮可汗现在在哪里?”
  “回禀殿下,现在包围碎叶的西突厥军约有两万左右,兵力并不多,主要是我们兵甲不足,只能守城,难以和他们正面交锋,射匮可汗现在突厥汗庭,具体兵力不知,但不会超过三万人。”
  杨元庆背着手走了几步,他也意识到,这其实是一个机会,西突厥统治各地造反风潮汹涌,西突厥的二十万大军分布在从龟兹到西海的万里疆域内。
  如果苏定方能联合以契苾为首的铁勒诸国,共击西突厥,这必将是对西突厥的致命一击,而且碎叶居然有四万余汉人,张仲坚愿意归并大隋,这正是大隋势力西扩的良机。
  其实从一开始,杨元庆知道西突厥没有进攻伊吾郡的原因后,他便有了进攻西突厥想法,只是他打算在统一天下后再考虑。
  但现在碎叶求救,正是隋军出兵的契机,想到这,杨元庆毅然下定了决心,缓缓道:“我可以出兵救援碎叶!”


卷二十 长风破浪会有时 第六十七章 兵压汉中
  四万隋军沿着汉水河谷浩浩荡荡向西行军,一路上穿越崇山峻岭,逶迤西行,这支隋军由两万骑兵和两万步兵组成,最早是由刘武周和窦建德的降军整编。
  后来又几经打散重整,尤其在河内郡,经过杨元庆强力整顿军纪,历经大战,这支隋军便渐渐被打造成了一支精锐之军。
  四万隋军声势浩大,一路之上房陵郡和西城郡望风而降,最后大军在西城郡和汉川郡交界处的安康县以西驻扎下来。
  隋军驻地是一条长三十余里,宽十几余里的广阔山谷,汉水的一条支流月河流经山谷,河水很浅,最深也只齐人的腰际,清澈见底,四万大军就驻扎在月河两岸。
  时值中午,河谷内烈日炎炎,虽只是仲春时节,便已感到闷热难当,士兵们都躲在大帐内休息,养精蓄锐,等待出发的命令,在中军大帐内,徐世绩正和副将高子开,以及行军司马姚晋东一起商议军情。
  按照杨元庆给他们下达的命令,必须在四月二十日之前拿下汉中,截断巴蜀唐军北撤和关中唐军南撤,现在已是四月初三,还有半个多月的时间。
  时间虽然充裕,但徐世绩也不敢大意,他知道罗艺是一个善于带兵打战之将,兵力也有近两万人,在隋唐决战即将到来之际,一旦轻敌兵败,将会给整个战局带来严重的后果,那时不仅仅是他的国公拿不到,甚至连命都保不住。
  “这次我们拿下汉中,距离殿下规定的时间还有十七天,时间上还算充裕,但南郑县城池高大坚固,又有罗艺统帅两万军镇守,想攻下它也并非易事,我们合计一下,先把大方略定下来,这一战怎么个打法。”
  在徐世绩面前的桌子上摆放着一张地图,是整个汉中的地形图,他们没有沙盘,只能靠这张地形图部署打仗。
  旁边高子开眉头一皱道:“总管不是告诉过我吗?上兵伐谋,其下攻城,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既然如此,我觉得首先不要考虑攻城,我们没有重型攻城武器,如果强行攻城,肯定会死伤惨重,咱们耗费心血训练出来的骑兵,让他们去攻城,实在是太可惜了,不如想想别的法子,引唐军出城。”
  行军司马姚晋东也笑道:“高将军说得不错,上兵伐谋,其实还有第二句,叫做其次伐交,现在十分天下隋朝已得其九,唐朝大势已去,我想罗艺也不是认死理之人,不如我们派使者去劝说他投降,如果他不愿投降,我们便将他困死在城中,另一方面,隋军截断巴蜀北回之路,逼迫罗艺出城救援,总管以为如何?”
  “好计!”
  高子开大声赞许,姚晋东的逼唐军出城救援之计说到他心坎上了,他连忙补充道:“其实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和陈仓道等等,都是通往汉中南郑,我听说这些要隘路口都有唐军把守,我们就索性逐一把这些守军拔掉,换成我们的军队,还有南方的剑阁道、米仓道和洋巴道,我们也同样夺取,改由隋军把守,这样一来,南郑城实际上就失去了战略意义,罗艺就算不降,他也难以坚守孤城,必然会出城夺道,岂不正中我们的下怀。”
  徐世绩沉思不语,其实他听说齐王李元吉也在汉中,不知消息是否属实,如果消息属实,情况就会有变。
  就在这时,帐外传来亲兵的禀报,“启禀总管,南郑斥候归来,有紧急情报禀报。”
  徐世绩大喜,来得正巧,他连声令道:“速令斥候进来!”
  片刻,一名矮矮胖胖的货郎被领了进来,此人叫王济,就是汉中本地人,在江陵战役中投降了隋军,被挑选做斥候,此人身材又矮又胖,长一双灵活的小眼睛,看年纪也有四十岁了,再加上他是本地人,没有人会想到他是隋军斥候。
  这个名叫王济的斥候虽然长得矮胖,却十分精明,十足的货郎模样,他上前单膝跪下:“卑职拜见总管!”
  徐世绩摆手笑道:“有什么消息可以告诉我?”
  “回禀总管,唐军在南郑城内有一万七千驻兵,除了一万驻军是汉中本身的军队外,另外七千余人是从江陵败退回来。”
  “江陵败退?”
  徐世绩沉吟一下又问:“那柴绍是否在城内?”
  “启禀总管,柴绍不在南郑,已经回长安了,不过齐王李元吉却在南郑,抢夺了罗艺的军权。”
  果然李元吉在城内,徐世绩连忙问道:“为何用抢夺这个词,难道罗艺并不是心甘情愿交权?”
  王济躬身道:“卑职有个堂兄在罗艺手下做仓曹参军事,听他说,罗艺不肯交权,险些被齐王所杀,最后是被迫交权。”
  徐世绩和行军司马姚晋东对望一眼,两人同时有一种直觉,这里面蕴藏着机会。
  徐世绩又追问他:“那你的堂兄是否还在军中做参军?”
  “回禀总管,他还在军中为文官,齐王手中没有多少人,除了夺罗艺之权外,其他军官也只有十几个罗艺的心腹内撤换,其余都没有变化,我堂兄愿意为大隋效力。”
  “好!”
  徐世绩赞许地点了点头,“我派一名使者跟你去南郑,由你堂兄引见罗艺,事成之后,我保举你堂兄为汉川郡司马,也会给你重赏。”
  王济大喜,连忙道:“愿为总管效力。”
  徐世绩给姚晋东吩咐几句,让他去安排此事,姚晋东便将斥候王济领了下去,这时徐世绩又对高子开道:“你可率一万人,给我扫清南方的剑阁道、米仓道和洋巴道三条隘道的驻军,并占领这三条隘口。”
  “卑职遵令!”
  高子开迟疑一下又问道:“那北方的四条隘口唐军是否一并扫除?”
  徐世绩点点头,“所驻扎唐军可以扫除,但隋军不用驻兵,把北部道路让给唐军,我们只管南面的隘道。”
  “卑职明白了,立刻出兵。”
  高子开领令而去,当天下午,徐世绩率领其余三万隋军拔营起寨,向南郑浩浩荡荡杀去。
  ……
  罗艺当年决定投降唐朝,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想在唐朝重新拥兵自立,甚至可以参与争夺天下,为此他投靠了手中将领不足的太子李建成,成为李建成的左膀右臂,深得他的重用。
  罗艺最大的希望就是能率军镇守巴蜀,便可以据守巴蜀而自立,如果巴蜀不行,那么河湟和河西都是可以自立之地,但李渊对外臣防范极严,不给他半点镇守巴蜀的机会。
  而河湟和河西是李世民和李神通的势力范围,太子插不进去,最后罗艺被任命为潼关大帅,关中以东地区才是太子的势力范围。
  不料一场中原大战,李世民趁机在潼关夺取了他的兵权,好在太子发力,使他又得以率一万军镇守汉中,被封为汉中总管。
  不过太子李建成虽然重用他,但对他也有防范,把他的长子罗诚留在东宫做郎将,名义上是看重罗诚,可实际上就是人质。
  书房里,罗艺心事重重地来回踱步,从前天开始,他便被齐王李元吉以极为霸道的方式夺去了军权,在齐王的强压之下,他的手下没有人敢反抗,使罗艺不得不屈服,他只要稍微抗命,李元吉便会毫不犹豫将他杀死。
  此时罗艺的心中已乱成一团,隋军东至,齐王夺权,隋唐决战开战在即,他罗艺该何去何从?
  他对唐朝并没有什么忠诚,从降唐开始,他便有了拥兵自立之心,只是他一直没有这个机会,可当他得以拥兵汉中之时,天下大势便已渐渐明朗,他再想拥兵自立已经没有前途,反而是一条死路。
  随着南方局势越来越不利于唐朝,罗艺的用兵自立之心已完全消失,此时他他心中烦乱,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门开了,次子罗信走了进来,罗信今年只有二十四岁,在兄长罗诚入东宫为官后,他便一直跟随在父亲身边。
  罗信和兄长罗诚不同,他是一名文官,曾拜温彦博为师,后又入卢氏家学读书,学识渊博,目前是父亲帐下的记室参军,掌管文书机要,但随着李元吉夺权,他也丢了官。
  “父亲,可以说几句话吗?”
  罗艺点点头,“坐下吧!”
  罗信却不敢坐下,他等父亲坐下,这才垂手站在他身边,眉头紧皱道:“父亲,孩儿这两天一直在考虑,齐王夺父亲之权,是不是太子授意?”
  罗艺摇了摇头,“齐王不过是秦王李世民夺去了巴蜀军权,有他父皇的严旨,他不敢不从,只得放弃巴蜀军权返回长安,可他心又不甘,便夺我的军权,这应该和太子无关。”
  “可是明明父亲就是太子之人,李元吉还要夺父亲之权,这算什么?”
  罗艺冷笑一声,“李元吉此人就是随心所欲,没有什么道理可言,他闯的祸还少吗?在太原未战先逃,致使太原丢失,杨元庆得以在河东崛起,在潼关强抢大将之妾,导致唐军内部分裂,李孝恭惨败而归,此人就是天大的惹祸精,可圣上却再三包庇他,说什么虎毒不食子,其实大唐一半就是毁在他的手上。”
  罗信一咬牙道:“父亲,唐朝如此无情无义,我们为何还替它效力?不如顺势而为,投降隋朝!”


卷二十 长风破浪会有时 第六十八章 罗艺之虑
  其实罗艺很清楚次子来找自己的目的,不仅是他,好几名被李元吉夺权的心腹大将也来找过他,每个人都愤恨异常,要求投降隋朝,罗艺何尝不想,只是……
  罗艺叹了口气:“你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你有没有考虑过,若我们投降了隋朝,你大哥怎么办?”
  这就是罗艺最大的心病,他的长子在东宫为人质,一但他投降了隋军,李建成怎么可能饶过长子?
  “可是……上一次大哥不是来汉中送信吗?或者父亲就说病重,让大哥来探望父亲,李建成既然自诩孝道为先,那他就应该放大哥来汉中探病。”
  罗艺摇了摇头,“此一时,彼一时,现在局势危急,隋军已杀到汉中,李建成怎么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把你大哥放回来,而且我有没有生病,李元吉会不知道?李建成不傻,这种事瞒不过他,此时你大哥应该已被监视住了。”
  罗信还要再说,这时,门外传来亲兵的禀报:“启禀总管,仓曹参军王建在府外求见,说有重要事情禀报。”
  罗艺摆摆手,对罗信道:“你去替问问他有什么事,若有重要之事,可以领他来见我,若没什么重要事,你和他谈谈就行了,安抚他一下。”
  这两天,不断有手下来请求投降隋朝,罗艺已被扰得心烦意乱,他不想再见了,罗信点点头,转身离开了书房,向府门外走去。
  ……
  府门外站着两人,一个是仓曹参军事王建,四十余岁,身材中等,颇为精明能干,另一人便是隋军斥候王济,他已被升为校尉,司马姚晋东并没有另外派使者,直接就命他为使者,来给罗艺送一封徐世绩的亲笔信。
  王济有点紧张,他虽然为人很精明,从军前就是一个商人,谈生意,和人打交道,是他的擅长,但他毕竟没有做过这种使者之事,尤其和罗艺这样的高管交涉,他心中更是不安。
  “不用紧张,有我在,他不会把你怎么样,这个面子他得给我。”旁边的王建看出了堂弟的紧张,低声安慰他。
  王济点点头,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又低声道:“如果他不肯投降怎么办?”
  王建很了解罗艺的处境,笑了笑,“放心吧!很多事情他也身不由己,咱们别急,慢慢来,实在不行,就按我想到的特殊办法来做。”
  两人正说着话,这时,罗信从府内走了出来,他任记室参军,和王建很熟悉,一出门便拱手笑道:“听说王参军这两天很忙碌,怎么有空过来?”
  王建回礼道:“有大事要来禀报总管,再忙也得来。”
  罗信正要问什么事,一转眼却看见了王济,不由一愣,“这位是?”
  王建上前附耳低语几句,罗信吃了一惊,这竟然是隋军的使者,他连忙道:“快请进!”
  罗信请两人进府,安置他们在贵客房休息等候,他则匆匆赶来找父亲。
  “父亲,孩儿有大事禀报。”
  “进来再说。”
  罗信走进房间,躬身道:“父亲,王建带了隋军使者前来,要求见父亲。”
  罗艺眉头微皱,王建不过是仓曹参军,又是南郑本地人,他怎么会和隋军认识,罗艺有点担心这是李元吉设下害自己的陷阱。
  罗信明白父亲的担心,又道:“是王建的一名堂弟在隋军中为校尉,此人带了一封信前来,是徐世绩的亲笔信。”
  此时罗艺已经想通,其实以李元吉的为人,他若想害自己,就会直接杀了自己,然后随便安一个罪名,不会这么麻烦,这必然是隋军的使者,他点了点头,“带他们到我书房来。”
  罗信快步出去,不多时,他把王建和王济二人领到了父亲的书房里,王建上前深施一礼,“参见总管!”
  “王参军不必多礼。”
  罗艺的目光却盯住了他身后的王济,长得这么矮矮胖胖,这是隋朝的使者吗?他心念一转便明白了,应该是他和王建的关系,才被用作使者。
  王济也走上前,深深施一礼,“参见罗将军。”
  “贵使不必客气,听说你带有一封给我的信,现在可带来?”
  罗艺对这个使者不感兴趣,只对徐世绩的亲笔信感兴趣,王济连忙从怀里取出信,双手呈上,罗艺接过信,取出信看了一遍,和他想的一样,就是天下大势已定,请他认明形势,顺势而为,可保证他将来的前途。
  毕竟不是杨元庆的亲笔信,没有什么令人期待的地方,不过可以从中看出隋军的意图,并不打算攻城,而是想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果是杨元庆的亲笔信,罗艺或许会有所考虑,不过是徐世绩的信,罗艺的兴趣就不是很大了,他首先要考虑自己长子的安全。
  不过罗艺也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