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枭雄 >

第580章

天下枭雄-第580章

小说: 天下枭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消息令盛彦师吓了一跳,连忙吩咐左右亲兵,“速去把他带到我军衙,注意点,不要被太多人看见。”
  盛彦师心里有些暗暗埋怨,怎么大白天跑来,这被太子知道了,自己怎么解释,盛彦师当然还记得程咬金是谁,当年和自己是有点交往,那已经是十年前的事情了。
  不过盛彦师也知道,程咬金此次前来,恐怕是带着杨元庆的意思,他心中又是惶恐,又是担心,但同时又有那么一线希望,心情异常复杂,他加快马速向军衙奔去。
  不多时,士兵将程咬金领进了衙门,一进房间,程咬金便咧嘴大笑:“老盛啊!我是还你钱的,不好意思,拖了十年才还你。”


卷十九 励精图治正当时 第一百一十九章 引蛇入套
  程咬金笑眯眯地将一锭五十两的银子放在桌上,又打量一眼盛彦师,表情有些夸张地吓了一跳,关切道:“老盛,你比十年前老了嘛!”
  盛彦师瞥了一眼银子,摇了摇头,淡淡道:“你不用这么和我套近乎,我不会杀你。”
  程咬金被说中了心事,脸一红,嗫嚅道:“这个……我确实是关心将军。”
  盛彦师没有在意他的尴尬,摆了摆手,“程将军请坐下吧!”
  程咬金坐了下来,既然盛彦师承诺不杀他,那他也就不用这么提心吊胆。
  事实上,程咬金也是立功心切,他和盛彦师既不是亲友,也不是同乡,只是十年前有一面之缘,他确实也害怕盛彦师把他推出去斩了。
  “盛将军老母还在梁郡吧!”
  程咬金随口关心地问了一句,盛彦师却脸色一变,警惕地注视着他,“你这话什么意思?”
  程咬金一怔,随即反应过来,吓得连连摆手,“我只是随口问问,没有任何意思,盛将军千万别误会。”
  盛彦师注视他良久,见他确实不是威胁之言,方才脸色稍霁,勉强一笑道:“她老人家念故土,不肯来长安,程将军,我记得当年你是要给母亲治病,现在她怎么样?”
  “我老娘病好了,精神着呢?娘子给我生了一个女儿,叫程娇娘,最近娘子又怀了身孕,但愿这次老天给我一个儿子,官名都有了,叫程延嗣,小名铁牛。”
  盛彦师呵呵笑了起来,“你这么期盼,一定会心想事成。”
  程咬金刻意缓和两人间气氛,拉拢感情,他见盛彦师的笑容变得真诚,心中暗喜,又试探道:“盛将军知不知道,我们前些天攻破了长安城。”
  盛彦师默默点头,这件事已经传遍关中,几乎所有的士兵都知道了,造成士气严重低迷,人心浮动,居然连京城都被隋军攻破,唐王朝让人怎么对它有信心。
  盛彦师心情沉重,这次攻破京城还是隋军刚和突厥结束战役,正是隋军实力被大大削弱之时,一旦隋朝恢复了实力,唐朝堪忧啊!
  “程将军来会宁县,找我有什么事?”盛彦师不想再提长安被攻破之事。
  程咬金自有他的世情心术,他当说客,不会说什么高深的道理,举不出什么历史典故,但他会察言观色,尤其善于揣摩人心。
  他用长安被攻破来试探盛彦师,如果盛彦师对自己勃然大怒,那就说明他对唐朝忠心耿耿,那他就不能多嘴,送完信走人,先保住性命要紧。
  可如果盛彦师神情黯淡,那么这件事就有戏了,至少说明他对唐朝没有了信心。
  程咬金感觉到了盛彦师复杂的心态,他心中窃喜,便不露声色道:“其实呢!我只是信使,我家殿下有一封亲笔信给盛将军。”
  程咬金从怀中取出了杨元庆的信,递给了盛彦师。
  盛彦师一言不发地接过信,展开细细地看了一遍,着实让他吃了一惊,倒吸一口冷气,“这……”
  程咬金其实并不知道杨元庆开出了什么价码,但他从盛彦师的表情上便可猜到,一定是开出了高价。
  程咬金心里忽然有些不舒服,自己跟了杨元庆这么多年,拼命打仗才挣下一点家产,可这个盛彦师寸功未立,就是一次投降罢了,便收获暴利,这简直太不公平了。
  程咬金心中有些自怨自艾,不过他还没有忘记自己的任务,他又劝道:“盛将军,我家殿下开出的价码不低啊!你错过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了。”
  盛彦师半晌未语,最后他站起身,一摆手,“程将军,你回去吧!这件事我需要考虑,如果我能接受,我自然会表态,如果我不能接受,那我们两军就决一死战。”
  程咬金眨眨眼睛,就这么让自己走了吗?但他很清楚就算自己嘴皮子磨通,也比不上杨元庆的一句话,既然杨元庆已经有信了,那就不需要自己再多说什么,先保命要紧。
  程咬金也站起身,干笑一声,“那我就走了,期待盛将军的好消息。”
  盛彦师面无表情,上前开了门,对亲兵令道:“送程将将军出城!”
  程咬金拱拱手,“盛将军,后会有期。”
  他不敢久呆,匆匆走了,盛彦师关上们,慢慢坐了下来,又把杨元庆的信仔仔细细看了一遍,仔细揣摩信中的深意。
  杨元庆在信中给他开出了关内道总管的诱人价码,关内道总管,在唐朝只有宗室才有资格担任这样的高位,像李神通、李神符兄弟,像他盛彦师这样的小人物,最多也就是一州总管。
  盛彦师不得不佩服杨元庆的魄力,竟然敢把一道之地交给一个降将。
  盛彦师背着手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其实他很清楚天下大势的发展,唐朝在两次争夺中原失败后,几乎没有机会再问鼎北方,而且关中也快保不住了,一个连都城都被攻破的王朝,让别人怎么能对它有信心。
  和隋朝争夺北方已经不可能,如果能做到南北划江而治,那已经是唐朝最好的结局,可问题是隋朝可能和唐朝划江而治吗?就像当年杨坚,他会容忍陈朝在南方与大隋并立?
  盛彦师是梁郡人,他的母亲和兄弟都在梁郡老家,听说家乡已经开始分田,他站在窗前,眺望着东方,心中有些伤感,他开始有点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但让盛彦师一直有些犹豫的是,太子待不薄,一直很信赖他,如果这时背叛太子,他在感情上很难接受,一方面是他的前途,另一名方面是他的感情,盛彦师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之中。
  ……
  此时杨元庆率领一万隋军骑兵已经到了会宁县以南约十里的一片旷野里,在皑皑的雪原上,一万隋军骑兵列队而立,远远地眺望着远方的会宁县城,天气寒冷而晴朗,空气洁净,在蓝天白云下,会宁县城可以看得格外清晰。
  杨元庆凝视县城良久,回头问程咬金,“他没有告诉你,他需要考虑多久吗?”
  程咬金连忙道:“他没有说,他只是说,他只要决定了,自会和殿下联系,如果不肯,那两军就决一死战。”
  杨元庆鼻孔里轻轻哼了一声,盛彦师要摆个架子,这可以理解,但摆架子的时间不能超过一个时辰,如果超过一个时辰,那就是对他杨元庆的不敬,就算他那时再投降,自己也不会接受。
  杨元庆心里有数,他开出了关内道总管的价码,一般人是无法拒绝,如果盛彦师拒绝,这就说明盛彦师对大唐忠心耿耿,这样的人必须要杀死,绝不能留下为后患。
  “现在时辰了?”杨元庆看了看天色,回头问道。
  “回禀殿下,现在是午时两刻。”
  杨元庆点点头,取出令箭递给一名亲兵,吩咐他道:“你去通报裴总管,半个时辰后,如果唐军再不投降,可以同时发动进攻。”
  亲兵接过令箭,催马向北飞驰而去。
  时间一点点过去了,眼看半个时辰将到,程咬金的心悬了起来,他已看出杨元庆的脸色阴沉下来,他心中开始极度不安,心中暗骂:“这个盛彦师怎么如此不通世情,真是不想活了吗?”
  他打手帘,伸长脖子拼命向县城方向眺望,忽然他看见一队骑兵正向这边疾速奔来,他顿时激动万分,指着骑兵大喊大叫:“殿下,来了,他们来了!”
  杨元庆看了看日晷,离一个时辰只差一点点,他心中的不悦也消失了,还好,还在他的容忍范围之内。
  片刻,骑兵队飞驰而至,约五十余人,几乎都是军官,为首大将,正是盛彦师,他们奔至隋军面前,一齐翻身下马,盛彦师快步走了几步,在杨元庆面前单膝跪下,高高抱拳请罪,“罪臣盛彦师愿为楚王殿下效力!”
  五十余名将领也跟着单膝跪下,高声道:“愿为楚王殿下效力!”
  杨元庆大喜,他翻身下马,快步走上前,双手搀起盛彦师,“盛将军威名我闻之已久,今日得盛将军,元庆如虎添翼也!”
  盛彦师见杨元庆如此高看自己,他心中既是惭愧,但又有一种忍不住的得意,连忙低头道:“殿下过奖,彦师庸碌之辈,当不起殿下如此厚爱,愿竭心尽力,为殿下效力。”
  杨元庆微微一笑,又对投降众将道:“大家都是栋梁之才,将来大隋统一天下,各位都将是开国功臣,子孙后代共享富贵。”
  众人大喜,楚王既然这样表态,那么他们前途无虑了,众人纷纷表达自己的忠心。
  就这时,远处又奔来一队数百人的骑兵,为首之人正是丰州总管裴仁基,只听他老远大笑道:“殿下,老臣来迟了!”
  ……
  盛彦师的投降对关内战局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它从根本上扭转了隋唐军力对比,使杨元庆在关内道的兵力一下子增加至七万五千人,而唐军兵力锐减为三万。
  更重要是,会宁郡的银矿对唐朝也同样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救援盛彦师部,太子李建成恳求李渊派出最近的河西军队赶往会宁郡,为了保住战略银矿,李渊同意了李建成的请求,两天后,河西道行军元帅李神符亲率两万大军出武威郡,向黄河对岸的会宁郡疾速赶去。


卷十九 励精图治正当时 第一百二十章 绝妙好计
  尽管盛彦师已经率众投降了隋军,但这只是杨元庆关内棋局中的一步棋,也是一个关键的‘诱子’,用会宁郡的危机来引出河西唐军,这也是杨元庆为什么要先打会宁郡而不打延安郡的真正原因。
  既然是作为‘诱子’,那最要紧的就是两件事情,一是封锁消息,绝不允许盛彦师已投降的事情泄露出去。
  所以除了盛彦师带来的将领知道一点内幕外,其余所有士兵一概隐瞒,不仅如此,杨元庆又派出数百斥候在黄河沿岸巡视,严禁任何人过河西去。
  其次便是继续布局,隋军在会宁县摆出了包围之势,围而不攻,静候河西军上钩……
  城外隋军的中军大帐内,几名大将站在沙盘前商议作战方案,杨元庆一言不发,细心聆听着盛彦师的述说,他希望能从盛彦师的叙述中找到破敌之策。
  “就在殿下率军进会宁郡之时,我得到了哨兵的禀报,便立刻向太子……”
  盛彦师说到这,语气涩滞一下,迅速看了一眼杨元庆,杨元庆摆摆手,“叫太子无妨,继续说下去。”
  “是!”
  盛彦师又继续道:“卑职立刻发送鹰信向太子求援,因为太子临走前再三对卑职叮嘱过,会宁郡银矿事关大唐国运,无论如何不能失去,所以卑职知道,朝廷一定会出兵救援会宁郡。”
  “那盛将军怎么能肯定唐廷一定会从河西派兵?”杨元庆又问他。
  “回禀殿下,从距离上说,武威郡离会宁郡最近,过了黄河便到,最多两天路程,而武威郡有两万驻军,张掖郡有一万驻军,兵力上也足够支援会宁郡,弘化郡虽然距离会宁县和武威郡差不多,但弘化郡只有五千驻兵,兵力不足,另外,卑职知道太子其实也有一点私心……”
  杨元庆精神一振,心中充满了好奇,笑道:“说说看,太子有什么私心?”
  “这涉及到唐廷高层的权力斗争,本来关内道是李神通的地盘,后来因为柴绍被俘,李渊便把关内道的势力划给了太子,这使李神通对太子很不满,前段时间秦王推荐李神通为洛阳留守,就是因为李神通和秦王有靠近的迹象,所以太子便有了谋河西之意,这是因为河西是由李神通之弟李神符镇守,所以太子一定会极力主张李神符来救援会宁郡,让我趁机夺李神符的兵权。”
  盛彦师这番话虽然说得浅显,但程咬金和罗士信却听得面面相觑,连裴仁基也没有完全弄懂,杨元庆却了如于胸,这就是唐廷第四号军权人物李神通改投李世民而引发了内斗。
  可以利用这种唐廷内斗的复杂关系,设计引李神符上钩。
  同时,杨元庆也细心地发现盛彦师虽直呼李渊的大名,却依然称李建成为太子,足见他对李建成还是很有感情,这使杨元庆暗暗思忖,得防备李建成再把盛彦师拉回去。
  这时,裴仁基也补充道:“殿下,老臣也认为唐廷从河西出兵的可能性极大,弘化郡和安定郡的守军都是步兵,河西唐军却全部是骑兵,而且据我所知,黄河以西的数百里戈壁滩上并没有下雪,其实不用两日,只需一日一夜便可以赶到。”
  ‘一天一夜!’
  杨元庆默念了几遍,目光注视着沙盘沉思片刻,这才对众人缓缓道:“对付河西军的办法有很多,我们可以用一种代价最小的方式。”
  他见众人眼中都露出了极大的兴趣,便微微一笑道:“我这条计策就叫做请君入瓮。”
  ……
  从武威郡凉州城到会宁郡并不远,只有一百余里,事实上只要过了黄河便是武威郡的地界,武威郡也就是凉州,包括北面的甘州(张掖郡)、肃州(酒泉郡)、沙州(敦煌郡)等等,连成了一条著名的河西走廊,在旧隋时便是朝廷战略要地,大隋最高峰时曾在河西走廊上养马近百万匹。
  正是有了河西走廊上的战马,打造了大隋强悍的骑兵,才使得大隋在与强盛的突厥作战时屡战屡胜,继而开边拓土,疆域远至西域万里。
  目前唐廷接管了隋朝的牧场和战马,战马数量虽有下降,但依然有四十万匹之多。
  对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唐廷也格外重视,在灭掉西凉国后,李渊任命族弟李神符为河西行军元帅兼凉州总管,统帅除敦煌郡以外的河西三郡兵马,共计三万余人。
  危机笼罩在会宁郡上空,会宁郡银矿关系到隋唐两朝的国运,也成为了两朝争夺的焦点,在李建成的军队部署中,他也考虑到了杨元庆的一万骑兵很可能会北上会宁郡,便在会宁郡部署了两万军队。
  但李建成却没有想到裴仁基会率一万五千丰州军从灵武郡南下,形成了对唐军的南北夹击之势,当他意识到这个严重问题时,危机已经形成。
  在李建成的再三恳求下,李渊终于答应从河西派兵支援会宁郡,尽管李渊不想和杨元庆再战,但他也绝不愿意失去会宁银矿。
  ……
  在茫茫的戈壁滩上,一支浩浩荡荡的骑兵正沿着着戈壁滩上的宽阔驰道疾速向东奔行,旌旗铺天盖地,这是一支两万人的唐军骑兵,为首大将正是襄邑郡王李神符。
  李神符年约三十七八岁,长得酷似其兄李神通,一条通天鼻长得极为高挺,两眼炯炯有神,使一把六十斤重的雁翎长刀,弓马娴熟,武艺出众。
  河西道原本是李神通的势力范围,在李神通又接管了关内道南五郡后,他便推荐李神符主管河西军政。
  可谓每人各有心机,李建成是想趁机收回河西势力,而李神符也同样是想借这次机会接管会宁郡,重新控制关南五郡。
  所在他在接到李渊的飞鹰手谕后,便连夜率两万骑兵疾速赶往会宁郡,正如裴仁基的判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