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枭雄 >

第556章

天下枭雄-第556章

小说: 天下枭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外围,六千隋军骑兵护卫着十几万人东撤,他们以百人为一队,披甲戴盔,手执长矛战刀,目光十分警惕,在一座小山丘上,苏定方在数十亲兵的簇拥下,目光复杂地注视着浩浩荡荡的队伍。
  放弃伊吾郡是杨元庆的命令,由他来执行,苏定方的心中万分不情愿,对他来说,这不叫战略撤退,这就是败退,不管是什么原因,面对十万西突厥大军的虎视眈眈,他们没有迎战,而是撤离了。
  这个撤军的事实使苏定方心中充满了屈辱,他唯有沉默来应对,这时,有士兵指着西面奔来的几匹马,“将军,王太守来了!”
  片刻,几匹战马冲上小丘,马上为首之人年约三十岁出头,皮肤黝黑,长得文质彬彬,他便是伊吾郡太守王邯郸,原是敦煌县县令,去年被提升为伊吾郡太守。
  “苏将军,大伙儿走得这么慢,会不会被突厥军队追击?”王太守眼中充满了担忧之色。
  苏定方摇了摇头,“射匮暂时没有和我们开战的打算,我们是主动撤离,他没有必要再树新敌,毕竟他的头号敌人是东方突厥,说不定还可以和我们战略合作,共同对付漠北突厥。”
  “苏将军觉得我们和西突厥有合作的可能吗?”王太守又问道。
  苏定方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笑容,“殿下告诉过我,至少在西突厥眼中,我们和他们没有利益冲突,而漠北突厥是我们双方共同的敌人,有共同的敌人,我们就有合作的机会,从达头时代开始,重返漠北就是西突厥的梦想,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他们的故乡之梦从来就没有消失,而我们隋朝不会北占漠北,这就是我们双方合作的基础。”
  说到这里,苏定方目光向东望去,眼中若有所思,“我估计殿下派往西突厥的使者已经在路上了。”


卷十九 励精图治正当时 第七十九章 退让一步
  “相国,长安到了!”一名随从指着远处一段巍峨的城墙大声喊道。
  杨师道搭上手帘,遮住略略刺眼的阳光,透过一片枯枝向西望去,他也看见了,一段黑黝黝的城墙横亘在数里之外。
  “又回来了!”杨师道也长长叹息一声,他也记不得离开长安多久了,十年还是八年?
  望着这座他出生乃至长大的城池,杨师道心中无限感概,什么时候隋军能再攻下长安?
  这次杨师道奉命出使长安,就是为了安抚唐朝,向他们讲清楚隋朝发行银钱不会伤害到唐朝的利益。
  他身上带着一封杨元庆写给李渊的亲笔信,信中承诺将严禁银钱流向唐朝。
  这就是杨元庆的让步,或者叫示弱也可以,其实态度并不重要,重要是的要稳住唐朝。
  必须在解决突厥危机之前避免和唐朝交战,银钱会成为隋唐之争的导火线,杨师道出使的任务,就是掐掉这根导火线。
  众人又向前走了数里路,离长安春明门越来越近了,这时,一队骑兵从城内飞驰而出。
  队伍中,为首是一名年近四十岁的官员,长得方面大耳,目光沉静,颌下飘着一缕长须,气度不凡,他正是唐朝的礼部尚书杨恭仁,也是杨师道的大哥。
  他是奉李渊的旨意前来迎接杨师道一行,在他身边还有另一人,鹰鼻细眼,目光奸诈,他便是唐朝的内史侍郎封德彝。
  封德彝是主动请缨一同前来迎接隋使,这里面还藏着一丝深意,李渊其实并不是很相信杨恭仁。
  “大哥!”杨师道看见了杨恭仁,顿时惊喜地大喊一声,挥挥手,催马迎了上来。
  杨恭仁看见了兄弟,一直严肃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述的亲情,他们身边流着同样的血液,有着一种常人没有的默契。
  “三弟,一路辛苦了。”
  尽管心中有一种想和兄弟拥抱的冲动,但杨恭仁还是克制住了,他知道封德彝就在他身后。
  此人是个小人,他会把自己和兄弟见面的过程详细地告诉圣上,杨恭仁明白李渊的心思,他不想惹出不必要的麻烦,只拱拱手,淡淡地笑了笑。
  杨师道的目光越过兄长的肩膀,看见封德彝一脸奸诈的笑容,他忽然明白了兄长心中的苦衷,也克制住了自己的激动,拱手笑道:“大哥好像长胖了一点。”
  “那当然,养尊处优,也不像从前那样常骑马下乡探视民情,自然就胖了。”
  杨恭仁脸上带着笑容,又看了看杨师道的副使张亮,他却不认识,便笑问:“这位是?”
  “这是我此行的副使,张参军,任楚王记室参军。”杨师道笑着给他介绍道。
  杨恭仁肃然起敬,连忙施一礼,“原来是张参军,久闻大名了!”
  张亮见他居然知道自己,心中不免有些得意,连忙深施一礼道:“张亮位卑职小,不敢受杨尚书之礼,久闻杨尚书文武双全,是当世罕有儒将,请受张亮一礼。”
  杨恭仁是杨雄长子,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也熟读兵书,年轻时,一杆亮银枪在长安颇有名气,加之他是出了名的美男子,所以被称为‘银枪俏郎君’,倾慕他的美女不计其数。
  后来杨恭仁出任张掖太守,政绩卓著,又调入朝任户部侍郎,杨玄感造反时,杨广调了四路大军剿灭杨玄感,第一路宇文述,第二路屈突通,第三路来护儿,第四路便是杨恭仁,他带兵有方。
  从前他在隋军攻伐吐谷浑时也是胜多败少,被誉为儒将,在大隋极为有名。
  杨恭仁见张亮对自己恭敬有加,不由捋须一笑,“不浪费时间了,我们进长安吧!”
  ……
  武德殿御书房内,李渊阴沉着脸,一言不发地听着封德彝的禀报,他只关心两件事情,一是隋使到来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国事。
  但另一方面,他又想知道杨恭仁对杨师道的态度,这却是一种难以言述的心思。
  尽管李渊和杨恭仁从前的私交极好,可以说无话不谈,但那是同为大臣,双方地位平等时的交往,而现在角色变了,李渊变成了君主,心态自然也发生了变化。
  他也照顾过去的交情,重用杨恭仁,甚至任命他为礼部尚书,但另一方面李渊对杨恭仁也有一丝顾忌,始终不肯让他入相,而且李渊明知杨恭仁带兵有方,文武全才,却坚决不肯给他带兵。
  说到底,就是因为杨恭仁之弟杨师道在隋朝为相国,而且还有一个妹妹是杨元庆侧妃,想到这两个人,李渊心中就仿佛被刺了一下。
  表面上李渊是很宽容,他也尽量表现出了他的帝王心胸,似乎很宽容大量。
  但实际上,李渊却是一个眼睛里揉不得半点砂子之人,心胸极为狭窄,总会在不经意之时,流露出他内心阴暗的一面,比如这次,他让杨恭仁却接待杨师道。
  “他们是什么表现?”李渊冷冷淡淡问道。
  “陛下,可以用‘微妙’二字来形容他们今天的见面。”
  封德彝恭敬敬敬地站在御案前,他极善于揣摩李渊的心思,他最擅长之事,便是揣摩帝王之心。
  以前是讨好杨广,现在则是讨好李渊,因此他来唐朝的时间并不长,便成了李渊的心腹,李渊对他的信任,甚至超过了裴寂。
  封德彝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两面派,一方面他想给自己留条后路,因此暗中了投降杨元庆,在一些关键事情上他会帮助隋朝。
  而另一方面,他又要表现出对唐朝的忠心,所以他对杨元庆也不肯尽心,在两边左右摇摆,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
  封德彝很清楚李渊对杨恭仁的猜忌,他投李渊所好,按照李渊的想法去描述杨氏兄弟见面的情形。
  “陛下,看得出他们两人见面时很激动,但双方又似乎顾及什么,所以表现得很平淡,不过从一些细节上臣就看出来,他们肯定会私下见面。”
  “什么细节?”
  李渊坐直了身子,目光紧紧注视着封德彝,“快说!是什么细节?”
  封德彝想了想道:“应该是在进城门时,他们在前面,臣在后面,只听杨师道在问,长安有多少灾民?这时候他们正好出了城门洞,他们在明处,臣在暗处,臣清清楚楚看见杨恭仁向杨师道使了一个眼色,杨师道便不再问了。”
  李渊重重哼了一声,眼中露出一丝凶光,咬牙切齿道:“他若胆敢背叛朕,就休怪朕……”
  但这种无意中流露出的凶态在一瞬间便消失了,李渊也不愿意被封德彝看到他阴暗的一面,他的神情立刻变得平淡,又问:“这次杨师道出使是为了什么事?”
  “臣问他了,听他的意思,好像是特地来解释发行银钱一事。”
  封德彝话音刚落,一名宦官在门口禀报:“启禀陛下,杨尚书求见!”
  李渊也很急着想知道杨师道出使的目的,杨恭仁便来了,也是来得正好,便随即吩咐道:“宣他觐见!”
  “圣上有旨,宣礼部杨尚书觐见!”
  ……
  “圣上有旨,宣礼部杨尚书觐见!”
  宣召一声声传下去了,这时,封德彝连忙小声道:“臣在这里不妥,先回避吧!”
  李渊面无表情地点了点头,封德彝施一礼,连忙匆匆退下去了,片刻,杨恭仁快步走进御书房,躬身施一礼,“臣杨恭仁参见殿下!”
  “杨爱卿辛苦了。”
  李渊笑眯眯道:“兄弟见面,应该很高兴吧!”
  “回禀陛下,臣和兄弟有两年未见了,确实很高兴,感谢陛下对臣的信任。”
  “呵呵!这是人之常情嘛!杨爱卿尽管去和兄弟叙手足之情,只要别误了国事,朕不会把这点小事放在心上。”
  “多谢陛下!”
  既然李渊提到了国事,杨恭仁便取出了杨元庆的亲笔信,双手呈给李渊,“这是隋朝楚王给陛下的亲笔信,师道带来,让臣转给陛下!”
  李渊听说是杨元庆的亲笔信,立刻接过,匆匆取出信纸展开,果然是杨元庆的笔迹。
  信中用词和语调都很客气,表示隋发行银钱也只是少量,而且承诺却不让银钱流入唐朝境内,不会给唐朝造成损失。
  李渊眉头一皱,杨元庆怎么知道唐朝很在意银钱之事,是谁把消息泄露出去了?他眼皮微微一抬,目光锐利地看了一眼杨恭仁。
  随即他又不露声色把信交给了杨恭仁,笑道:“原来是为银钱之事,隋朝有点小题大作了,这样吧!这件事朕就交给你和太子,把这封信交给太子,你们自己商量一下,该如何应对。”
  “臣遵旨!”
  杨恭仁接过信,又躬身道:“启禀陛下,臣想设家宴招待师道,不知陛下是否同意?”
  李渊宽容地笑了起来,笑得就像一个宽厚的长者,“朕不是说过了吗?你和兄弟见面,这是人伦常情,手足之谊,朕怎么会不同意?你尽管去和兄弟叙旧,朕不会放在心上。”
  “谢陛下宽容,臣告辞!”
  “去吧!先做好国事。”
  杨恭仁施一礼退下去了,他刚退出御书房,李渊脸色立刻大变,眼中凶光迸射。
  “立刻宣秦王来见朕!!”


卷十九 励精图治正当时 第八十章 长孙之策
  约半个时辰后,李世民出现在李渊的御书房,他双膝跪下向父皇恭敬地磕一个头,“儿臣世民参见父皇,请父皇训示!”
  李世民每次来觐见父亲总是会行跪礼,虽然没有这个必要,但李世民一直坚持,最终感动了李渊。
  李渊一直为第五子李智云之死而对李世民耿耿于怀,但正是李世民一言一行所表现出的孝道,最终使李渊相信了裴寂大义灭亲的解释,李世民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名声而射死李智云。
  解开这个心结后,李渊对李世民开始愈加信任,甚至包括李世民在潼关夺权而不肯救援李元吉之事,也不了了之,更重要是李建成在一些小节却表现不太好,让李渊不喜。
  比如,李建成经常微服私访,替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农民在感激之下,会喊出太子万岁,李渊当然不会计较这种愚农之言,但他却对太子没有及时制止而不满。
  再比如,李建成在私生活上有点不太检点,经常和一些文人混迹在一起,而且招妓娱乐,席中酒色不忌,放荡形骸,被御史弹劾有失体统,这让李渊很是不满,但并没有说什么,也没有斥责太子。
  尽管李渊本人是极为好色,但他却希望儿子们能稳重收敛,在这一点上次子世民就做得很好,他从不和那些胡乱指点江山的文人墨客们混在一起,也不好色,和秦王妃情深意重,夫妻恩爱,加上皇后时时赞誉,这就让李渊很满意。
  历史竟是如此地相似,这种事情在隋朝时也同样发生过,李建成相当于杨勇,李世民相当于杨广,尽管有前车之鉴,但李渊并没有吸取杨坚的教训,或许这就是人性的弱点所在,有是历史的必然。
  由于李世民掌控唐风的缘故,一些军国大事,李渊也常常会把李世民叫来一起商议。
  “皇儿免礼平身!”
  李渊笑眯眯道:“坐下吧!”
  一名宦官连忙搬来一只坐枰,“谢父皇赐座!”李世民恭敬地施一礼,坐了下来。
  李渊沉吟一下,挥挥手,“你们都退下!”
  宦官们都退了下去,御书房内只剩下他们父子二人,李渊这才缓缓道:“安排唐风,要多注意杨恭仁的动向。”
  “是!儿臣记住了。”
  这一点也是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区别,如果是李建成,他一定会吃惊地问,为什么监视杨恭仁,知道实情后,他必定会劝父皇要相信杨恭仁。
  但李世民却不,他不会问原因,父皇怎么交代,他就怎么做,这自然就让李渊对他生出一种信任感,
  随口交代完杨恭仁之事,李渊又道:“这次杨元庆派遣杨师道来长安,是向我们解释发行银钱之事,他承诺少量发行银钱,会严禁银钱流入唐朝,你怎么看这件事?”
  李世民暗暗忖道:‘原来是杨师道来了,难怪要监视杨恭仁。’
  “父皇,银钱之事朝中已有定论,父皇不要被隋朝的花言巧语迷惑。”
  “皇儿的意思是说,隋朝只是在欺骗朕?”
  李世民叹了口气,“父皇,首先一个少量发行银钱就不可信,他若少量发行银钱,那发行银钱又有什么意义?他获得那么多银锭,怎么可能少量得起来,再说,他承诺严控银钱流入唐朝,这句话更是有漏洞,他可以说关中商人仿冒,甚至他不用银钱,而用银饼流入唐朝,这又该怎么办?父皇,我认为杨元庆其实没有一点诚意,他若真有诚意,就应该关掉矿山,这才是治本之策。”
  李渊背着手走了几步,他忽然回头问:“那批假银钱之事,做得如何了?”
  “回禀父皇,我们已经制作了一万余枚。”
  李渊眯着眼道:“把这一万枚银钱投入太原,朕想看看杨元庆的反应,他是否真的重视银钱,一试便知!”
  ……
  李世民匆匆回到了秦王府,一进大门便吩咐手下道:“速把长孙长史给我叫来。”
  他回到外书房,长孙无忌的声音随即在房门外响起,“殿下,长孙求见!”
  “进来!”
  门开了,长孙无忌匆匆走了进来,虽然房玄龄是李世民的第一谋主,但实际上长孙无忌也很厉害,只是他不善于言辞,风头被房玄龄所抢。
  不过长孙无忌更长于政务,他担任秦王府长史,虽然日理万机,却把政务整理得井井有条,还能抽出时间掌管唐风,能力远远超出一般人,也正是这样,他成为了李世民的第一心腹,连房玄龄也比不上他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
  “卑职参见殿下!”长孙无忌进门便深施一礼。
  李世民立刻吩咐道:“先做一件事,立刻派得力干将监视杨恭仁,最好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