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枭雄 >

第535章

天下枭雄-第535章

小说: 天下枭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万隋军主力在距离平壤约五里处登陆,涢水北岸,一队队的隋军列队整齐,这是隋军最精锐的三万大军,如果不是以占领为目的,那这支军队可以横扫高丽。
  五千骑兵、三千陌刀军、三千强弩军,一万五千长矛兵,三千刀盾军,一千斥候军。
  杨元庆头戴金盔,身着铁甲,手握战刀,目光森然而锐利,他在数十名将领的护卫下巡视长途跋涉而至的手下。
  一队队隋军士兵盔明甲亮,长矛如林,杀气腾腾,他们已经列队完毕,就等着出发的命令,杨元庆的目光转向东方,只见东北方向,一座巨大的城池矗立在平原之上。
  此时他的第一套偷袭方案已经无法实现,距离烽火点燃已过去两个多时辰,高丽军必然已经知道隋军来袭。
  其实速战速决的第二套方案也已经不太现实,就算高丽军还不能在短短两个多时辰内进行坚壁清野,但军队上城,动员民众协防还是能办得到。
  更重要是高丽军的库房内有大量的武器,加上高丽民间兵器盛行,动员七八万青壮民众披挂上阵,完全有可能。
  杨元庆也深知想夺取高丽人的都城并不是那样容易,想掠夺大量的物资,他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
  杨元庆抽出战刀纵马在军队前疾奔,他的声音在空中回荡,“这是雪耻之战,也是报仇雪恨之战,隋军的失败将在我们的铁蹄下成为厉声,让我们把大隋赤旗插上平壤城头!”
  三万隋军将士士气高涨,群情激动,纷纷振臂高喊:“必胜!大隋必胜!”
  杨元庆勒住战马,调头向士兵们,他厉声喝道:“我以大隋主帅的名义向三军将士承诺,第一个攻上城头者,赏白银五千两,官升三级,拿下平壤城,每人皆有厚赏,阵亡者,加倍抚恤!”
  重赏之下,隋军的士气开始高昂起来,杨元庆战刀向平壤一挥,“出发!”
  一队队隋军士兵开始列队向平壤进发,步兵在中间,骑兵护卫在两旁,队列整齐,刀矛在阳光下熠熠闪光,大战的序幕渐渐拉开,战争阴云笼罩在平壤城的上空。
  ……
  高丽王高建武站在城头之上,远远眺望着从江下平原开来的隋军士兵,一块块隋军方阵杀气腾腾,伴随着行军鼓声,阵容威武,声势浩大。
  在更远处,宽阔的涢江江面上,一艘艘战船宛如一条长长的城墙,一根根桅杆汇集成一片茂密的森林,遮天蔽日。
  高建武脸色苍白,两股间一阵阵战栗,尽管隋军只有三万人,但他们行军时表现出来的强大战斗力让登基不到一年的高建武心中开始害怕起来。
  他甚至想到了自己如果被隋军俘虏的命运,甚至想到了隋军杀进城后的惨状。
  但他毕竟是高丽之王,他不能失去王者的尊严,他不能因为自己的害怕而影响士气。
  他也对高丽守军大喊:“严守城池,我们的援军很快会到来!”
  他的高喊没有引来附和,并非是高丽军士气低迷,而是他的喊声太小,只有身边千余人听见,他的口号也没有煽动力,无法激起高丽守军的呼应。
  城头上的冷清使高建武愈加不安,这时,他的族弟、平壤城防大将军高建德上前劝道:“大王还是暂时回宫吧!这里不安全,若情况有变,卑职会立刻禀报。”
  高建武点点头,刚要下城,忽然,远处一名隋军骑兵疾奔而至,奔至城墙下,用高丽话大喊:“奉楚王殿下之命,送信给高丽王!”
  他张弓一箭,一支信箭射上了城头,一名士兵拾到,飞奔跑到高建武面前,跪下将信呈上。
  高建武接过箭信,将无头箭抽掉,信是用汉字所书,正面写着‘大隋摄政楚王杨元庆致高丽平原王殿下。’
  高建武刚才听到了骑兵的喊话,又望着眼前这封信,他心中愈加惊惶,原来竟是杨元庆亲征。
  他尽量克制着内心的紧张,防止被士兵看出他内心的惶恐和不安,但他的手还是在微微颤抖,他打开信,杨元庆在信中非常坦率,直接开出了三个条件:
  第一,高丽补偿粮食五十万石,黄金十万两,绢三十万匹,作为隋军撤军的先决条件。
  第二,高丽割让辽东半岛给隋朝。
  第三,高丽正式向大隋称臣,高丽王接受隋朝册封。
  答应这三个条件,隋军可以不进攻平壤,撤军返回中原,否则隋军攻破平壤,将血洗平壤城。
  在信的最下面,杨元庆的写下了最后期限,限两个时辰内答复。
  这个三个条件之苛刻,高建武一个都难以接受,他现在终于明白了,一定是隋朝内部出现了财力困难,隋军才打上高丽的主意,派远征军来洗劫高丽。
  他长长叹了口气,转身走下了城,生死由天吧!他已经不想管守城之事了。
  三万隋军分成十个方阵,先后抵达了平壤西城,在距离城池两里外排下了阵型。
  平壤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是一座城中之城,周长十二里,宫殿、官署、官仓和军营都集中在内城,另外官员府邸和很多高门巨富也住在内城。
  而在内城和外城之间则集中了大量平民,大业七年,来护儿之军攻破了外城,军纪涣散,士兵大肆抢掠民居,才被埋伏在内城的高丽军击败。
  所以对于隋军来说,攻破外城只是第一步,他们所需要的粮食物资都集中在内城,只有击破内城才能夺取战利品。
  杨元庆立马在一座低缓的高坡上眺望城池,从他多年的攻城守城经验来看,平壤城是一座雄城,整体十分坚固,几乎是浑然一体,很难有取巧的办法攻下它。
  护城河宽达两丈,每隔十丈建有一座凸出的马城,吊桥高启,城门坚固,用攻城槌难以奏效,唯一的办法便是攀城而上,用云梯强攻城池。
  关键是隋军只有三万军队,需要付出很大的伤亡才能攻下这座城池,但这些都是他的精锐之军,他不愿意伤亡过大。
  凝视观看了片刻,杨元庆一时无计可施,这时,亚将沈光上前禀报道:“总管,不妨晚上攻城,比白天攻城更有成效。”
  一句话倒提醒了杨元庆,他当时命令辽东军派出一支斥候小队混入平壤城内,不知这支斥候有没有成功,如果城内真有隋军斥候,那么他们会想办法和隋军取得联系。
  想到这里,杨元庆心中又有了一线希望,问沈光道:“当年你曾参与攻打辽东城,最后是怎么攻下辽东城?”
  沈光一直在绛郡出任地方守将,这次攻打高丽,杨元庆特地将他调来,就是因为沈光曾代表丰州军参加过高丽战役,在攻克辽东城时立下大功,他对高丽军的情况很熟悉。
  沈光叹了口气道:“高丽军最大的特点就是顽强,总管千万不要指望他们能投降,只有杀死他们,不要想着俘获,才是进攻正道,而且也决不能相信他们,他们所谓的投降都是虚假,一旦隋军上当,就前功尽弃,当年这个教训太深刻了。”
  杨元庆点了点头,当即下令道:“命令士兵在三里外扎营,就地休息!”
  隋军并没有急于攻城,而是在西城三里外扎下大营,一座座营帐拔地而起,士兵们埋锅做饭,养精蓄锐,等待夜间作战。
  ……
  夜战一直是隋军的传统强项,在中原人人皆知,为了应对隋军,唐军和李密魏军都纷纷效仿,展开了夜战训练,但高丽军未必知道,他们也未必能在夜间防御。
  所以第一场战役,杨元庆便选择在夜间。
  入夜,夜幕刚刚降临,平壤城下鼓声大作,‘咚!咚!咚!’巨大的鼓声震天动地,隋军投入了九千军队,其中四千攻城士兵,五千士兵用弓箭辅助防御,开始进行第一次试探性的进攻。
  四千刀盾兵一手执盾牌,一手握战刀,如潮水般涌上,在他们中间夹杂着十部攻城云梯,向西城墙进发。
  城上高丽守军不敢懈怠,他们一直在关注隋军动静,当隋军战鼓声敲响时,高丽军立刻投入了一万守军和两万临时武装起来的青壮,密集地布防在城头。
  攻城战终于爆发,城头上箭如疾雨,铺天盖地射向隋军,而隋军五千弓兵也发动反击,密集的箭雨射向城头,城上城下结成一张箭网,数百隋军前锋头顶着长达三丈的木板,冒着箭雨向城下飞奔。
  他们迅速用宽厚的木板在护城河上搭起了临时便桥,木板两头有巨大的铁钉,牢牢钉入泥土中。
  第一辆云梯被士兵们推动着缓缓靠近城墙,云梯臂转动,‘轰!’一声巨响,厚重的云梯搭上城头,数十名隋兵纵身而上,高举盾牌向城头冲去。


卷十九 励精图治正当时 第四十四章 血战平壤(中)
  攻城战在惨烈的进行着,箭如疾雨,木头石块如冰雹般砸下,不断有惨叫声在黑夜中传出,一个个黑影坠下城头,分不清是隋军还是高丽军。
  但一架云梯被高丽士兵用铁叉推离了城头,重重地向后方摔去,云梯上一串士兵发出绝望的惨叫声。
  不断有隋军士兵攻上城头,但不断又被杀死抛下城,城头上,隋军士兵的长矛刺透了高丽士兵的胸膛,将尸体高高挑下城去。
  对于攻城战而言,夜战的意义其实并不大,双方不用排兵布阵,也无须调兵遣将,只是一味地闷头攻杀。
  攻城一方抓住一切机会向上冲杀,而守城一方拼死守住城头,不准敌军攻上城头,他们只管盲目地向黑影处放箭。
  在黑夜中,死亡会悄然而至,没有任何征兆,这便给攻守双方士兵都带来巨大的压力,唯有拼死一战,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但杨元庆之所以选择夜战,还有另一个目的,那就是和城内的斥候联系上,夜晚攻城,便给城内斥候们带来了机会。
  五十名城内的隋军斥候都编入了协助守城的民夫队伍,但他们却被打散,校尉吴阶和另外十几名弟兄被投入到今晚的防御之中。
  城头的混乱使他们很快汇合在一起,吴阶躲在一座城垛后,注视着隋军的进攻,他发现隋军投入的兵力并不多,只是一种试探性进攻。
  沉思片刻,他对几名手下低声道:“得想办法派一个弟兄下城去。”
  “校尉,用绳子!”
  一名士兵发现前面不远处有一卷绳索,这是用来将箭矢吊上城头,足有六七丈长,吴阶飞奔上前,将绳索抱回。
  夜色中,城头一片混乱,这边没有隋军攻城,没有高丽军注意到他们几个的古怪举动。
  吴阶命一名身材瘦小灵活的斥候下城去报信,他将绳索捆在士兵腰间,再三叮嘱他,“告诉总管,明天晚上让大军进攻南城,我们在紧靠南城门吊桥的西面接应。”
  士兵点点头,翻身下了城头,士兵们拉着绳索,一点点向下放,离地面还有三尺时,报信士兵用匕首割断绳索,轻轻跳下地,见左右无人,他一头钻进了护城河中。
  ……
  一里外,杨元庆注视着隋军攻打平壤城,虽然夜色中看不清两军交战情况,但隋军显然没有攻上城头,他投入的兵力太少,无法突破高丽军密集的防守。
  杨元庆眉头皱成一团,这种中规中矩的攻城方式伤亡太大,有点得不偿失,还是必须想办法寻找突破的机会。
  这时,罗士信上前建议道:“总管,不如用陌刀军攻城试一试。”
  杨元庆摇了摇头,“城池太高,而陌刀军又过于笨重,除了不畏箭矢外,还不如普通士兵灵活,让他们攻城更加危险。”
  “那让卑职上吧!卑职有把握冲破高丽军防线,杀上城头。”罗士信急不可耐道。
  杨元庆想了想道:“可是可行,但今天只是试探进攻,正式进攻再说。”
  杨元庆当即下令,“传我的命令,停止进攻,军队撤回!”
  令下则行,隋军大营内立刻传来了‘当!当!’的钟响,这是鸣金收兵了,数千隋军如退潮一般地撤下,扛着受伤的士兵,只留下十架残破不全的云梯。
  城头上高丽士兵一片欢呼,欢庆隋军攻城失利,早有士兵向内城飞奔而去,向高建武汇报击败隋军的战况……
  大帐内,杨元庆正在听取牛进达的禀报,牛进达是今晚试探进攻的指挥者,今晚的进攻非常不顺利,令他心中十分惭愧。
  “回禀总管,今晚进攻弟兄们死伤了七百余人,其中阵亡大约四百三十人,其余都是伤者,十架云梯全部被毁坏,高丽军打得非常凶狠,弟兄们四次攻上城头,但四次都最后失败,一百多名弟兄因此阵亡,是卑职指挥不力,请总管责罚。”
  杨元庆摇了摇头,“今晚进攻并不是你的责任,我只投入了四千人,而守军足有两三万人,又有城池为依凭,你作战失利是情理之中,只是要好生安抚伤兵,阵亡士兵要想办法把尸首找回来。”
  “卑职明白了,多谢总管宽恕。”
  杨元庆又看了一眼众人,道:“大家集思广益吧!看看有没有什么奇兵攻破城池。”
  这时,程咬金举手道:“总管,我有一策。”
  程咬金在奇兵攻城方面,还是有一点水平,杨元庆对他的建议很是看重,便笑道:“程将军请说!”
  程咬金一向惜命如金,他是不会冒险主动请缨,但想想歪点子之类,他却很在行,他嘿嘿一笑道:“我们一路过来,见两岸都是村庄,人口密集,不如抓他娘的几千高丽妇孺来当肉盾攻城,我想高丽人不会连自己人也杀吧!”
  程咬金的建议遭到了在座众将的一片反对之声,“妇孺哪能打仗,倒时混乱起来,她们四散奔逃,把我们的军队也冲乱了,反而影响军心。”
  罗士信尤为不满,他怒斥程咬金道:“隋军向来军纪严明,作战不伤妇孺,军规里写得清清楚楚,你却让妇孺来打前锋,这个军规还有什么意义?”
  程咬金被众人说得满脸通红,他也怒道:“军规只是针对隋朝民众,高丽人是异族,赶尽杀绝最好,你这种妇人之仁要害死大家!”
  “好了!”
  杨元庆打断了他们的争论,其实杨元庆心中也觉得程咬金的计策不错,但众将反对得厉害,他也不再提了,他又问:“程将军的这个条策略先放一放,大家还有别的什么计策?”
  众人七嘴八舌,有人说挖地道入城,有人说效仿攻克太原城,从吊桥上打主意,有人说先撤军,然后派士兵跟着附近村民混进城内,里应外合攻城。
  正在议论时,一名士兵进帐禀报:“启禀总管,营外来了一名士兵,他说是辽东斥候,有重要情报禀报总管。”
  众人皆一愣,辽东斥候怎么跑到平壤来了,杨元庆却心里明白,顿时大喜道:“快带他进来!”
  很快,亲兵将从城内出来的斥候士兵带进大帐,他单膝在杨元庆面前跪下,将自己军牌高高举起,大声禀报道:“卑职是辽东斥候,叫做王小义,奉校尉之命,出城向总管禀报重要军情。”
  大帐内一片窃窃私语声,大家都听出来了,平壤城内竟然有辽东隋军斥候,令人深感意外。
  杨元庆笑着对众人解释道:“出兵之前,我便密令辽东总管侯莫陈乂派斥候潜入平壤,只是后来没有联系上,没想到真的成功了。”
  众人这才恍然,程咬金眉开眼笑说:“总管,这个办法好,让斥候混在守军之中,趁乱放下吊桥,我们就可以集中兵力攻城门。”
  程咬金这个方案却没有人叫骂了,众人皆觉得可行,杨元庆又问报信士兵:“你们一共有多少人,准备怎么接应大军?”
  “回禀总管,我们一共五十人,都被高丽人编为协守民夫,不过我们可以集中在一起,吴校尉的意思是,要在关键时候行动,帮助隋军攻城。”
  杨元庆点点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