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枭雄 >

第530章

天下枭雄-第530章

小说: 天下枭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裴矩叹息一声,取了一张小胡凳递给他,杨元庆在裴矩身边坐下,注视着水面道:“今年大旱,很多地方都断水了,祖父这座池塘还不错。”
  裴矩捋须摇头道:“已经缩小一半了,池塘下有泉眼,和你王府上的池塘是一脉水,白天几乎没有水源,只有晚上才有一点水补充,才不至于干涸,今年大旱啊!”
  “今年确实旱情严重,河东、河北、关中、中原、陇右都遭遇大旱,是大业六年来最严重的灾情,上午我视察了城外的农田,减产已成定局,如果抗旱得力,可保住一半的收成。”
  “那朝廷有多少存粮?”裴矩不露声色问道,他知道杨元庆是来向他求教,他也不客气,直奔关键点。
  “拿到唐朝约五十万石粮食的战争赔偿后,存粮可到一百万石。”
  “还不算少,但有没有考虑到青州六郡可能爆发的饥民潮?”
  裴矩不愧是十几年的老相国,目光老辣,一眼便看到了潜在的危机,令杨元庆不得不佩服,姜还是老的辣。
  “现在就是这个青州饥民问题,使得粮食不足,让人颇为头疼,所以我特地来请教祖父,有没有好的建议。”杨元庆有些无奈地叹口气。
  裴矩注视着水面的浮漂,缓缓道:“办法也不是没有,比如可以和草原进行贸易,用布匹轻货或者茶叶,换取突厥人的牛羊,不过这只能解决一时的粮食不足,若想获得大量的粮食,还得靠对外战争进行掠夺,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干的。”
  杨元庆精神一振,连忙道:“最近我也在考虑攻打唐朝,要么进攻关内,要么进攻荆襄,这次隋军夺回会宁郡,我发现隋军完全可以夺取关内,或者是河西。”
  “夺取河西?你是想断了唐军的战马来源吗?”裴矩问道。
  杨元庆点点头,“这次攻打会宁郡,一方面固然是想夺取矿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下一步夺取河西做准备,唐朝的战马,大部分来自河西,占领河西,也就截断了唐朝的战马之源。”
  裴矩叹息一声,“元庆,你最大的问题就是太顺利了,总以为唐朝是个软柿子,任凭你捏,可你想过没有,你的战线已从黄海之滨延续到河西走廊,你有多少军队来维持这么漫长的战线?再就是你的敌人,唐、窦建德、高丽、东西突厥,还有居心叵测的李密和王世充,可谓四面环敌,可你的眼睛只盯着唐军,难道别人家都会袖手旁观,等你收拾完唐朝再对付他们吗?”
  杨元庆沉默半晌,其实他夺取会宁郡,把战火燃到关内,紫微阁中已经有反对意见了,认为战线拉得太长,只是因为会宁郡有巨大的铜矿和银矿利益,才压制住了反对之声。
  但裴矩的警告,无异于一记警钟在他耳畔敲响,他沉默片刻又道:“可是祖父也说,发动战争是获取粮食的最快途径。”
  裴矩摇了摇头,“你误会我的意思了,对唐朝战争你能掠夺到多少粮食,还会造成更严重的灾荒,如果打青州,得到的就是一个巨大的包袱,得不偿失,我说的掠夺战争,是指对外。”
  “对外!”
  杨元庆忽然有些明白裴矩的意思了,“祖父是指高丽?”
  裴矩捋须笑了起来,杨元庆果然厉害,一眼便猜到了自己的想法,“其实我也在考虑解决粮食不足的解决办法,天下粮食就这么多,夺走唐朝的粮食,那么唐朝人就得饿死,发动内战不是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唯有对外,要么突厥,要么高丽,但突厥刚立新可汗,他们也需要一场战争来确立新可汗的权威,你打突厥,正中他们下怀,他们会倾力应对,一场战争下来,无论你输赢,你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最可怕是军队未归,但太原已失,所以我绝不赞成打突厥。”
  杨元庆默默点头,昨天他和崔君素也深谈过突厥,突厥已经灭了乌图部,颉利可汗登位,实力又逐渐强大起来,迟早会成为隋朝北方最大的威胁,这个时候,他们只能尽量维持和突厥的友好,一旦和突厥翻脸,形成南唐朝、北突厥的南北夹攻之势,大隋危矣。
  “我们讨论过和突厥的关系,现在和突厥开战不明智,按照祖父的意思,攻打高丽最有利,但杨广三征高丽,最后导致亡国,高丽并不是这么容易攻下。”
  裴矩眯眼笑了起来,“你并不是打算灭亡高丽,不是吗?你只是想要粮食,其实你只要得到一个人,夺取高丽的粮食,可谓易如反掌。”
  “是谁?”
  裴矩淡淡一笑,“此人现在在萧铣手中。”
  杨元庆忽然明白裴矩的意思了,不愧老谋深算,关键时刻,还是要靠老臣啊!


卷十九 励精图治正当时 第三十五章 被俘权相
  太原城西有一条叫做白元街的小巷,小巷里只有一座中宅,占地约有四五亩,旁边便是一座军营,驻扎着守卫西城门的三百士兵。
  但这就是这座中宅内却又另外驻扎着百余士兵,这座中宅实际上是一处监狱,在宅子深处的一间小院里软禁着一人,此人便是在辽东战役中被俘的高丽宰相渊太祚。
  从春天时被俘,一晃便过去了近半年,半年时间里,渊太祚便被囚禁在这间院子里,像只青蛙似的坐井观天,只有一个哑巴老仆每天给他做饭。
  唯一让渊太祚感到庆幸的是,他得到了十几本书,正是这十几本书陪伴他渡过这近半年的时光。
  渊太祚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被释放,但有一点他明白,他不会被关到老死,杨元庆之所以软禁他,是因为他有政治价值,在需要利用他价值的时候,他便会被放回国。
  只是这个时机什么时候才会来临,他也不知道,或许要等到隋朝统一天下后才会出现,因为只有那时候,隋朝才会腾出手来对付高丽。
  日子一天天过去,渊太祚也觉得自己在一天天变老,他的心也由期待变得麻木起来。
  他已经不再考虑几时能出去,已做好了客死他乡的心理准备,因为他忽然意识到,他的儿子盖苏文其实并不希望他回去。
  很多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当人已经绝望,不再有期盼时,机会却会悄悄来临。
  一早,正在树下看书的渊太祚被院子外一阵轻微的骚乱惊动了,半年来,院子外面寂静得可怕,从来没有任何声音,有的时候他忍不住大骂外面守军,以求得对方回骂,但外面守军从不理会他。
  长久的寂静使渊太祚对声音特别敏感,院外的一点动静都会使他感到惊愕,他一下子站了起来,不知外面发生了什么事。
  这时传来铁锁开启的声音,‘吱嘎!’一声,几乎要生锈的铁院门被拉开来,大群士兵涌了进来,个个持枪拿刀,杀气腾腾。
  在士兵们身后走进一名军官,身材魁梧高大,目光锐利,头戴一只金冠,渊太祚认出了此人,正是隋朝最高权王,楚王杨元庆,他一下子愣住了。
  杨元庆见他一脸惊愕,不由微微一笑,“渊相国不认识我了吗?”
  渊太祚向后退了一步,半年多的囚禁已经将他骨子里的傲慢磨掉过半,他微微躬身行一礼,“原来是楚王殿下!”
  杨元庆向院子里看了看,“院子里倒也干净,我们就在院子里谈谈吧!”
  士兵立刻将一张坐榻抬放在院子里,又在坐榻上摆放一张小桌子,杨元庆一摆手,“渊相国请吧!”
  渊太祚头脑里一片空白,他几乎是本能地随杨元庆坐下,一名亲兵上了两杯茶,杨元庆见他眼中依然是一片迷茫,便笑道:“渊相国是没有想到我来吗?”
  渊太祚这才有些回过神,他毕竟是高丽权相,有足够的深度,只是半年的囚禁使他变得有些迟钝,但只要他反应过来,他很快就会恢复相国应有的气度。
  渊太祚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目光中的茫然尽去,变得深邃起来,他放下茶杯淡淡道:“楚王殿下日理万机,怎么有时间来见我这个败军之将?”
  他抛出一句试探之语,杨元庆为什么要来见他,难道他又有某种价值了吗?
  杨元庆仿佛知道他要这样问,也不露声色道:“我确实很忙,若不是发生了一件事,我根本就想不起你,我也不瞒渊相国,我昨天接见了新罗国王派来的密使,他想和我做笔交易,你知道是什么吗?”
  渊太祚脸色大变,新罗是高丽的死对头,几十年来,死在他手中的新罗人不知有多少万人,他们来找杨元庆做交易,必然和自己有关。
  他有些紧张起来,不安地问道:“莫非新罗人想要我的人头?”
  杨元庆点了点头,“确实如此,他们准备出高价买你的人头,价格很诱人。”
  渊太祚低下了头,新罗人想杀他,在他的意料之中,只是杨元庆就这么把自己交给对方吗?居然还说价格很诱人。
  这时,杨元庆又继续道:“如果新罗国王在几个月前来和我做这笔交易,我未必答应,但现在……”
  杨元庆有些遗憾地摇了摇头,没有再说下去,但渊太祚明白杨元庆后面话的意思,因为现在他的儿子盖苏文掌握了大权,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了。
  “堂堂的大隋楚王,权倾天下的人物,难道还要为五斗米折腰吗?”渊太祚沉声道。
  杨元庆笑了起来,“这不是五斗米的问题,而是一笔交易,不过我来找渊相国,是想给相国一个机会。”
  渊太祚忽然明白杨元庆的意思了,正因为自己失去了政治价值,杨元庆才想用自己换一笔钱财,给新罗是换,给高丽也是换,他是想两边讨价还价,获得最大的利益。
  渊太祚顿时有些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颤抖着声音道:“我可以给楚王殿下赎金,换取我的自由。”
  杨元庆沉思了半响,缓缓说:“有句话我要说在前面,我把相国交给新罗,其实并不是为了什么钱财,而是为了和新罗结盟,所以你若想自由,就必须付出比新罗结盟还要大的代价,你是高丽权相,应该明白这个政治利益。”
  渊太祚默默点头,“我明白,殿下开价吧!”
  杨元庆取出一份文书,放在桌上推给他,“我要三十万石粮食,如果渊相答应,请在文书上签字画押,我会派人把文书送给令郎,一旦粮食送过辽河,我就会把相国放回去,这就是我们的交易。”
  隋朝三打高丽,丢下数百万石粮食和无数军械物资,这些都成了高丽人的战利品,高丽有粮食,三十万石粮食完全拿得出,就算是渊子太祚自己的府库里,也有足够的粮食。
  渊太祚伸手按住了文书,“殿下是一言九鼎之人,既然说出来,就不应该反悔,就这样,我们就一言为定。”
  ……
  高丽只是简称,它实际上叫做高句丽,是扶余国王子创建的一个少数民族国度,祖先是上古时期的古老民族秽貊人。
  无论血缘、人种,高句丽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朝鲜半岛国家,在语言及习俗方面,高句丽和新罗、百济都大不相同,有时使臣往来甚至还要用翻译,
  高句丽有自己的语言,但它却没有自己的文字,是借用汉字来记录历史,实际上无论高句丽、新罗还是百济,它们的贵族及上层社会,都是以说汉语为荣耀。
  高丽的都城是平壤,靠近西海岸的一座大城,位于贝水下游,平壤也是整个半岛最大的城池,周长三十里,人口二十余万,城内驻军约有三万人。
  高丽本是东北部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度,但经过隋朝三次东征以及半年前的辽东战役,高丽军事实力已大大被削弱,兵力也不过十余万人,主要分布在南面汉江边境,防御新罗,其次分布在北方辽河以东,防御隋朝。
  此时高丽国内部也不平静,高丽平原王高元于去年病逝,随即他的儿子高建武登基,称为荣留王,但高丽的军政大权却掌握在莫离支渊太祚的手中。
  渊太祚在春天的辽东之战中被隋军俘虏,他的儿子渊盖苏文迅速接管父亲的权力,掌握高丽军权。
  盖苏文的老巢并不在平壤,而是在北面鸭渌水畔的国内城,在国内城一带部署了七万重兵,另外在汉江北部也部署了五万重兵,这十二万大军都掌握在盖苏文手上。
  荣留王高建武则住在都城平壤,他手中多少也有一点军队,这便是镇守都城的近三万军队。
  正因为平壤是控制在高丽王手中,所以盖苏文几乎不呆在平壤,只每个月来一两天,处理一些公务,便迅速离开,防止自己被高建武暗害。
  连平壤小儿都知道,高丽君相之间有着极深的矛盾。
  这天上午,一支从北面来的商队进入了平壤城,商队约有两百余匹马组成,马背上托负着大量皮毛。
  商人有数十人,比较混杂,他们中有突厥人、契丹人,也有汉人和高丽人,为首商人是一名汉人,年约三十出头,古铜色皮肤,身材魁梧,身体十分健壮。
  他们牵马进了城,大街上熙熙攘攘,人流往来,格外热闹,看得出,平壤是一个商业比较发达的城池。
  他们一行人进城后大约走了两里路,来到一座旅舍前,也就是客栈,高丽人叫做旅舍,饭馆和住宿连在一起,占地面积很大,足有十亩地。
  为首商人看了一眼旅舍上方挂的牌匾,上面有一个汉字:‘雅’,他点点头,用汉语对众人道:“各位,就是这里了,今天先休息,明天再卖货。”
  一名伙计奔了出来,他见多识广,能说几句汉语,便热情地招呼众人道:“小店饭菜便宜,味道又好,住宿也很干净,几位远道客商就住我们小店吧!”
  首领点点头,带领众人牵马走进了这座雅旅舍。


卷十九 励精图治正当时 第三十六章 楚王亲书
  这家旅舍虽然宽大,但显得比较陈旧了,房子都是木制,整个旅舍呈现一种灰黑色的调子,令人心情有些不爽,所以旅舍的生意也不是太好,只稀稀疏疏住了一点客人。
  但这批商人住进后,立刻使旅舍热闹起来,众人安排了住宿,五六名伙计开始忙碌地准备晚饭。
  这时为首商人取出一面铜牌,无意在一名伙计面前晃了一下,伙计的脸色立刻变得严肃起来,低声道:“请跟我来!”
  竟是一口流利的汉语,这家旅舍实际上是隋朝安插在高丽的情报堂,正如高丽在隋朝搜集情报一样,隋朝同样在高丽也设置了情报点。
  这家雅旅舍便是隋朝内卫所开设,一共安插了二十几名军士,都是辽东人,能说一口流利的高丽语,他们冒充高丽人,于半年前买下了这座经营不善的旅舍。
  而这支商人其实也是隋军装扮,他们一共有三十五人,都是武艺高强的精锐斥候,乔装成商人进入平壤。
  首领姓吴,叫做吴阶,是辽东隋军中的一名斥候校尉,奉命来平壤,他跟随伙计穿过几处门,来到了一间院子里。
  “请随我来,我们掌柜就在这里。”
  他们走进院子,只见一名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从房间里走出来,此人便是客栈的掌柜,也是情报堂的负责人,姓李,真名叫什么大家都忘了,所有人都称呼他的李黑炭。
  李掌柜刚才已经见过吴阶,现在见他居然被领来后院,不由一怔,伙计上前对他附耳低语几句,李掌柜顿时一阵惊喜,他伸出手,“请把铜牌再给我看看。”
  吴阶取出铜牌递给他,李掌柜仔细看了一遍,顿时变得热情起来,“原来是自己人,快请进屋说话。”
  吴阶微微一笑,跟他走进了房间,两人坐了下来,李掌柜给他倒了一碗凉茶,笑问:“除了铜牌,应该还有信吧!”
  吴阶从怀里取出一封信,这是燕郡太守孙嘉延的信,他将信递给了李掌柜,“你想知道的事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