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枭雄 >

第520章

天下枭雄-第520章

小说: 天下枭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绪和温大雅对望一眼,皆暗暗叹了口气,他们棋输一着,杨元庆竟是用禁酒案来对付他们。
  两人只得在士兵们长刀的监视下向府外走去,走出府门,两名士兵给他们眼睛蒙上黑布,推上了一辆马车,马车在数百骑兵的严密护卫下,离开了王府。
  与此同时,柳玄茂、薛明义等人也被抓捕,押去了内卫军大牢。
  太原城内抓捕官员之事,像长了翅膀一般,片刻间便传遍了太原全城,引起满城轰动。
  所谓外行看热闹,禁酒案的发酵,让太原民众兴奋异常,家家都在讨论此事,有官员被抓是最让民众津津乐道之事,他们都在期盼着这件禁酒大案最后的定罪杀人。
  但内行却是看门道,被抓的人全部是王绪党羽,这显然是借禁酒案之题发挥,禁酒案不过是光面堂皇的借口,实际是杨元庆在清洗王党。
  但为什么清洗王党,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这次清洗本身就在杨元庆的计划之中,上一次仅仅只是罢黜贬值,不够狠,只是第一步而已,而事隔几个月,正好利用禁酒案继续第二步清洗,将王党一网打尽。
  而另一种说法却是王绪勾结唐朝,破坏中原战役,现在已案发,所以被全部清洗,这种说法有依据,唐朝大臣温大雅在王府中被抓。
  但不管是哪一种说法,杨元庆都不用解释了,他已经离开了太原,向延安郡方向进发。
  太原城外,五百精锐骑兵护卫杨元庆的马车,沿着官道向西疾驶,这时,一名亲兵飞奔至马上前,拱身道:“请总管吩咐!”
  杨元庆拉开车窗,将一张纸条递给了他,“速发鹰信给徐世绩!”
  “遵命!”
  亲兵接过纸条,转身向太原城疾奔而去。
  杨元庆关上了车窗,王绪等人等他回来再处理,现在他需要赶去关内道,不知他此行能否有收获。
  ……
  鹰飞一日千里,两天后,一只信鹰飞至颍川县,在县城上空盘旋两圈,缓缓落在鹰塔上,已经很久没有鹰信过来,一名鹰奴早看见了飞鹰,立刻飞奔上塔,从鹰腿上取下一只红色信筒。
  鹰奴吃了一惊,这竟然是楚王殿下发给徐将军的鹰信,他不敢怠慢,飞奔下塔,向军衙跑去。
  徐世绩被封为荥颍总管,统领数万大军镇守中原,此时中原战局已经平息,西面唐军高筑墙,严防守,采取了守势。
  王世充则开始军屯养兵,他手上只剩下两万军,所辖地域不过是河南和弘农两,民心厌战,很难招募到士兵,王世充只能先安抚民心,然后再想办法招兵。
  而东方依然在内战对峙之中,窦建德军队在灭掉了宋金刚部后,开始向南推进,要收编刘黑闼军,但驻守琅琊郡的刘黑闼不肯被收编,开始调兵遣将和窦建德军对阵,青州的战争依然在继续。
  而徐世绩的目光却对准了李密的梁郡,李密在迁都江都城后,已经渐渐从梁郡撤军,他撤军很规律,逐步撤离,看得出李密确实是准备放弃梁郡。
  正是因为看出了李密的计划,徐世绩便没有急于出兵梁郡,而是耐心地等待李密完全撤军。
  大帐内,徐世绩正在沙盘前考虑行动方案,他今天一早刚刚得到消息,最后一支魏军撤离了陈留县,陈留县已无兵驻守,那么隋军就要及时填补这个空白。
  徐世绩正和另一名大将牛进达商议着进军人数,忽然,帐外有士兵禀报:“启禀将军,太原有紧急情报,是总管手令!”
  徐世绩一怔,连忙令道:“把手令呈上来!”
  一名士兵进帐,单膝跪下,将一只红色信筒呈上,是封十万火急的情报,徐世绩迅速从信筒里取出了杨元庆手令,他匆匆看了一遍,回头对一脸好奇的牛进达苦笑道:“总管命我们立刻出兵,攻占南阳郡!”
  牛进达愣了一下,“南阳郡和淅阳郡不是缓冲地带,隋唐双方都不可驻兵吗?这还是总管本人的意思,怎么改变计划了?”
  徐世绩叹了口气,“我也不知道原因,但总管既然有令,我们忠实执行就知道了,陈留那边先出一千兵,控制住城池。”
  徐世绩又仔细看了一眼沙盘,南阳郡在南,淅阳郡在北,实际上只要占领南阳郡,淅阳郡便唾手可得。
  “实际上我们只需出兵一万,占领南阳郡即可,淅阳郡可暂时不用管。”
  牛进达慷慨抱拳道:“就让卑职率一万军前去夺取南阳郡,三天后能有捷报传来。”
  徐世绩沉思片刻,终于点了点头,“好吧!这次夺取南阳郡就交给你了。”


卷十九 励精图治正当时 第十八章 谏臣之死
  一万隋军兵不血刃占领了南阳郡和淅阳郡,这两个郡是联系长安和荆襄地区的走廊,对唐朝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由于李孝恭兵败颍川,已无力防护这两个郡,万般无奈之下,只得答应了杨元庆的要求,将这两个郡设为缓冲地带,双方皆不驻兵。
  尽管此时又有五万蜀兵增援荆襄,但这些兵力还是显得捉肘见襟,东面要防御萧铣军队,北面要防御隋军南下,根本无力承受两线防御压力。
  李孝恭只能寄希望于隋军守信,但隋军却让他失望了,在中原战役结束不到半个月,一万隋军便开进了南阳郡和淅阳郡,截断了上洛郡和襄阳郡的通道。
  这个消息令李孝恭暴跳如雷,但同时他又焦虑万分,他担心隋军即将发动荆襄攻势,外患严峻之下,李孝恭立刻送鹰信前往长安。
  长安城,李渊曾经信誓旦旦要严厉处罚中原之战中的乱象,也就是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权力斗争,但到最后,他却无法处置下去。
  一方面固然是家丑不可外扬,另一方面是双方势力已深,处罚非但不会减缓矛盾,反而会加深矛盾,导致内部矛盾激化。
  李渊投鼠忌器,一场中原之战的反思大会,变成了走形式,有人说是武器不精,有人说训练不足,有人说兵力不够,有人说后勤不力,但就没人敢说是战略布局有误,说战略布局有问题那就是李渊的责任。
  更没有人敢说这是因为太子和秦王的内讧导致,尽管很多人心里都明白一二,但拿不出证据,随口妄言,那便会引来杀身之祸。
  但还是有骨气的人,武德殿前的台阶上,谏臣赵黎明已经跪了一个上午,他声音已经嘶哑,但依然倔强地大喊:“陛下,中原兵败祸起天策上将之府,秦王可领兵但不可掌权,兵乃国之重器,非个人权柄,陛下,东宫天策两权并立之势一日不除,必将酿成大祸,危及涉及社稷,陛下,臣忠言逆耳,愿一死谏陛下醒悟。”
  没有人管他,他就孤零零一人跪在台阶上,这时,当值撰旨的内史侍郎封德彝走出来,劝他道:“赵使君何必这样犟直,让陛下为难,陛下不忍责你,你就给陛下一个面子不行吗?”
  赵黎明大怒,指着封德彝大骂:“你这个佞臣,只知道讨好圣上,全然不管国之将亡,圣上有过失,大臣将谏之,你却一味媚上,将来大唐必毁在你这等阿谀小人之手。”
  封德彝脸色铁青,恨恨道:“我好意劝你,你却辱我,好!你就跪下去,看是谁不得好死。”
  封德彝转身怒气冲冲回宫去了,他是奉李渊之命来劝赵黎明离去,但赵黎明的一番羞辱令他怒发冲冠,若不报复此人,他誓不姓封。
  御书房内,李渊眉头皱成一团,这个赵黎明居然还在外面,他心中也极为厌烦这个赵黎明,只是碍于名声,他不得不摆出一个谦虚受谏的姿态。
  封德彝心中怀恨赵黎明的羞辱,对李渊道:“陛下,这个赵黎明明显有私心,他知道陛下不会杀他,所以故作姿态拼死劝谏,劝谏成功是他的功劳,博得忠臣之名,劝谏不成他能谋取清誉,不畏圣怒,甚至他被杀了也能名垂青史,而把恶名留给陛下,这种沽名钓誉之辈最为可恨!”
  李渊虽然不喜欢听谏,但他并不糊涂,这个赵黎明为人刚正不阿,口碑极好,虽然得罪了很多人,但说他有私心,这就有点不靠谱。
  “封爱卿,这个赵黎明不懂人情世故,不过还不错,不至于有私心。”
  “陛下,知人知面就怕不知心,臣就不相信,难道大唐上下都是奸臣,都不来劝陛下,惟独他赵黎明一个人是忠臣,只有他一个人清醒吗?陛下,他口口声声说天策府是万恶之源,说什么兵权在秦王之手,简直就是混淆是非,一派胡言,天下之兵都在陛下手中,秦王之兵不过是替陛下代管,若陛下不给秦王领兵,秦王还敢抗旨不遵?其实满朝文武人人皆知,都不认为秦王掌兵和天策府有什么问题,惟独他赵黎明拿来说事,还说危及社稷,陛下,此人居心叵测啊!”
  李渊心里也明白,赵黎明所言其实也并不差,秦王权力确实过大,但秦王是他用来平衡太子的手段,和危及社稷没有关系。
  更重要是,这次中原之败,是战略决策失误,并非秦王权力过大,恰恰相反,就是因为秦王没有战略决策权,才导致最后失败,所以赵黎明的劝谏确实有点危言耸听。
  李渊已隐隐猜到赵黎明此人是受太子的指派,是太子在幕后暗中操纵,所有的劝谏都是为了太子的利益。
  李渊着实有些不满,虽然不至于杀他,但他也不能容忍赵黎明这样无休无止地闹下去。
  李渊随即令道:“把赵黎明赶出宫去,不准他再进宫胡闹!”
  侍卫们领令冲出武德殿,他们个个身材魁梧,膀大腰圆,将瘦小的赵黎明像拎小鸡一般架出了武德殿。
  赵黎明被拖走,回头嘶声大喊:“陛下,臣一片忠心,天地可鉴,陛下不听臣谏,大唐危矣!”
  赵黎明一直被拖出皇城朱雀门,扔了出去,这时,早有人奔去秦王府报告。
  赵黎明跪了一个上午,李世民在府中也提心吊胆了一个上午,他就害怕父皇听从劝谏,削减自己兵权。
  从潼关回来,李世民的心情一直不好,中原战役的失败,沉重打击了他的威望,尽管父皇并没有削减他的权力,但父皇却削减了李孝恭的权力,将巴蜀兵权夺走,交给了四弟元吉。
  如果说他得到关东的兵权是一种胜利,但大哥建成也并没有因此利益受损,他得到了汉中之权,罗艺被封为汉中总管。
  加上齐王元吉得到了巴蜀之权,实际上建成一系成为了这场中原之战的大赢家,而他李世民却成了最大的输家。
  心中虽然不满,但他也无话可说,毕竟在自己在中原之战中大败,引来满朝文武的抨击。
  李世民现在在考虑,怎样才能挽回他的声誉,他现在急需一场胜利,而在杨元庆身上捞不到什么便宜,只能打萧铣这个软柿子的主意,只要彻底剿灭萧铣,在南方开疆辟土,便可以挽回他的声望。
  这时,李世民的幕僚张公谨匆匆走进房间,躬身道:“殿下,朱雀门那边传来消息,赵黎明已被圣上赶出皇城。”
  张公谨原是王世充手下大将,文武双全,年初时逃到长安,投奔好友尉迟恭,被尉迟恭推荐给李世民,深得李世民的信赖,为天策府帐下幕僚。
  这个消息令李世民大喜过望,父皇没有接受赵黎明劝谏,让他一颗心略略放下,但同时他眼中闪过一道杀机,他不会再容赵黎明于世。
  “安排几个弟兄,把赵黎明处理了。”
  张公谨沉思一下道:“赵黎明此时心情低落,不如等半夜翻进他府去,让他自缢而亡。”
  李世民脸上没有半点表情,冷冷道:“可以,但要做得干净利落一点。”
  ……
  次日一早,李世民接到宫中紧急宣诏,宣他进宫面圣,李世民匆匆赶到武德殿御书房,只见五名相国和太子建成皆已经到了。
  李渊面沉如水,眼中怒火隐约可见,李世民心中一紧,难道是赵黎明之事?
  “秦王殿下觐见!”
  宦官一声高喝,使御书房所有大臣都回头望来,李建成狠狠地盯着李世民,眼中充满了刻骨仇恨,毫不掩饰。
  只有裴寂暗暗向他使了一个眼色,但李世民却不明白裴寂这眼色的含义。
  李渊见李世民进来,不等他见礼,便立刻站起身道:“皇儿随朕到里屋去。”
  李世民跟在李渊进了里屋,心中忐忑不安,这时,李渊停住了脚步,也不回头,冷冷问道:“你给父皇说实话,赵黎明之死和你有关吗?”
  赵黎明自缢而亡,李世民得到的报告是天衣无缝,尽管李世民完全可以否认与己无关,但他心念一转,父皇可是把他叫进内室问话,他若否认会失去父皇的信任。
  李世民双膝跪下,“父皇,赵黎明之死是儿臣所为。”
  “果然是你干的!”
  李渊蓦地转身,目光盯着李世民,但并不是恼怒,问道:“你为何要杀他?”
  “回禀父皇,赵黎明以谏臣自居,搬弄是非,颠倒黑白,破坏父子兄弟之情,破坏大唐稳定局面,此人绝不能容他。”
  李渊注视着李世民半晌,最后淡淡道:“朕只有一句话,以后要做这种事,必须先和朕商量。”
  李世民暗暗松一口气,这场赌局他押对,其实他之所以敢杀赵黎明,就是他知道父皇也不容赵黎明,只是父皇碍于仁君的面子不好动手,由自己动手最合他的心意。
  “儿臣知错,下次一定听从父皇的安排。”
  李渊并不想责怪李世民杀人,在他看来,李世民若连这点魄力都没有,还做什么天策上将,他在意的是李世民有没有事先向自己报告,没有没隐瞒自己。
  虽然李世民事先没有报告,不过还好,他没有隐瞒自己,这一点让李渊颇为满意,李渊喜欢这种能控制住儿子的感觉。
  他点点头,“到外面去说吧!刚刚得到消息,南阳郡发生了大事。”
  李世民这才知道,原来大臣聚集,父亲脸色铁青,和赵黎明之死无关。


卷十九 励精图治正当时 第十九章 赎买条件
  御书房里的气氛很压抑,很多事情都集中在一起,本来李渊打算在偏殿召开军国会议,偏偏发生赵黎明自缢身亡事件,他不想把这件事扩大,便改在御书房内。
  其实李渊也并非讨厌谏臣,他要树立一个明君的形象,所以表面上他要欢迎大臣劝谏,而且也摆出一副虚心听谏的姿态。
  但赵黎明的劝谏实在是在尖刻,目标对准了秦王,而且他的劝谏根本不可能办到,废除天策府、剥夺秦王军权,这种不切实际的劝谏令李渊极为恼火。
  秦王把他杀了,也解除了李渊一桩心病,而且秦王做得很漂亮,连赵黎明的家人都认为是自缢。
  不过就算是自杀,李渊也要做一点姿态,以安抚李建成的怒火。
  李渊坐了下来,他看了一眼众人,“关于赵黎明自缢一事,朕也深感悲痛,但事情已经发生,除了悲痛之外,我们还可以做点其他事情,传朕的旨意,厚葬赵黎明,赐爵武宁县公,谥号为‘直’,并荫其一子为官。”
  李建成本想追究赵黎明之死,虽然赵黎明的劝谏和他没有关系,并不是他的指使,但赵黎明这么耿直的官员死亡,对大唐来说是个巨大的损失。
  更重要是,李建成根本就不相信赵黎明是自杀,如果赵黎明真的想死,他会一头撞死在武德殿,博一个名垂青史的忠臣之誉,而绝不会无声无息死在家中。
  李建成几乎可以肯定,赵黎明就是秦王所杀,只是他没有证据,使他心中恨之入骨。
  李建成刚要再提追查赵黎明死因,李渊却警惕地看了他一眼,赵黎明自缢之事已经结束,他不容许李建成再翻案。
  “皇儿,说说南阳郡之事吧!朕想听听你的看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