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枭雄 >

第52章

天下枭雄-第52章

小说: 天下枭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男孩明显很害怕父亲,吓得不敢再搬杨元庆的长槊,男子走上前向杨元庆拱拱手歉然道:“犬子无礼,请这位将军见谅!”
  “无妨!”
  杨元庆拍了拍小男孩结实的小肩膀笑道:“令郎年纪虽小,却虎虎生威,我很是喜欢。”
  他又问男孩,“你师傅是谁?”
  “我师傅是长孙晟,你认识吗?”
  杨元庆恍然大悟,原来是长孙晟的徒弟,难怪能认识自己的马槊,他便笑着摘下长槊上的皮套,“你说得没错,这确实是一根马槊,不同一般的马槊。”
  那中年男子一眼看见长槊,不由一愣,又看了一眼杨元庆,迟疑着问:“你是……鱼俱罗将军的什么人?”
  这支长槊便是鱼俱罗送给自己,原来此人见过,杨元庆便起身行礼笑道:“他是我师傅,也是我顶头上司,请问阁下贵姓?”
  “我便是陇州刺史李渊,你师傅没给你说过吗?”
  ‘李渊!’
  杨元庆愣住了,他看了看身旁男孩子,男孩正目光清亮地仰头望他,难道,这个虎头虎脑的男孩子就是……


卷三 一入京城深似海 第十九章 李氏父子
  杨元庆蹲下,扶着男孩的肩膀笑道:“你叫李世民,对吧!”
  “你认识我吗?”
  男孩子瞪大了眼睛,惊讶地望着杨元庆,杨元庆站起身对李渊拱手笑道:“李刺史,我叫杨元庆,是杨太仆之孙。”
  “原来你就是元庆贤侄!”
  李渊捋须笑了起来,“我和你父玄感关系极好,我本人也已久闻贤侄大名,我儿世民也最为钦佩你,他说他也要十岁从军,为大隋建功立业。”
  虽然李渊说得很诚恳,但杨元庆总觉得这句话有点不是滋味,李世民也要效仿自己吗?
  不过李渊怎么会出现在这里?他是陇州刺史,去仁寿宫在岐州就该北上才对?
  “李刺史,我刚从仁寿宫来。”
  李渊脸上的笑容立刻消失,他向杨元庆一摆手,“杨将军,能否进来说话?”
  杨元庆欣然点头,拎起了马槊和马袋,走进了雅室。
  房间里济济一堂,两边各站三名丫鬟,中间一张长桌子旁几乎全坐着孩子,看样子李渊全家都在这里,正中间坐着一名三十余岁妇人,长得容貌秀丽,温柔可亲,这是李渊妻子窦氏。
  在她旁边坐着四个孩子,上首坐一个最大的孩子,年纪和杨元庆差不多,却比杨元庆矮半个头,穿一件儒袍,显得温文尔雅,长得也相貌端正,目光清澈,杨元庆立刻猜到他是谁,这应该是李建成,李建成刚刚成亲不到半年,格外的神采飞扬,右边便坐着他的新婚妻子,容貌秀丽,举行文静。
  在李建成妻子旁边是一个十岁左右的少女,相貌颇像她母亲,但眉眼间却有一种勃勃英气,她应该是李秀宁,她旁边的位子空着,那是李世民的位子,李世民一溜烟进来,吐了下舌头,坐在自己位子上。
  旁边一个稍小一点,也大概五六岁,长得也很瘦弱,脸色如黄纸,血色不足,这应该就是李玄霸,他母亲在刚生完李世民就怀上他,明显有点先天不足,和杨元庆想象中的李元霸完全不同。
  不过他也看出李玄霸已经开始筑基,杨元庆练武十年,他深知精妙的筑基完全可以改变人的体质,激发人的潜力,李玄霸虽然现在有点体弱多病,但他将来会不会成为天下第一条好汉,真的还很难说。
  最后一个约四五岁,长得却很高壮,皮肤黝黑,显得浑身有力气,这是李元吉,他体质很好,是个练武的良才。
  杨元庆发现一个有趣地现象,那就是李渊的妻子窦氏在生下李建成,沉寂了近十年后,忽然又一连串地生下三个孩子,就仿佛很长一段时间夫妻感情淡漠,忽然又变得无比亲密,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倒是有趣了。
  “贤侄,这位是贱内,这些是我的孩子,那是长子建成,长女秀宁、次子世民、三子玄霸、四子元吉。”
  李渊一一给杨元庆介绍家人,他又给妻子和建成介绍元庆,“这位是玄感之子元庆,你们应该知道的。”
  按照辈分,李渊和杨元庆父亲杨玄感一辈,杨元庆连忙给窦夫人施礼,“元庆参见夫人!”
  窦夫人微微笑了,“你母亲好吗?我和她有两个月未见了。”
  窦夫人所说的母亲自然是杨元庆的正房母亲郑夫人,她们私交很好,说起来他们之间还有一点点转弯末角的关系,李建成的新婚妻子郑氏便是郑夫人的侄女,这门婚事还是郑夫人牵的线。
  这个关系杨元庆却不知道,他苦笑一声,“我也有五年未见到她了。”
  “我们先不说家常!”
  李渊急道:“我刚从太原府而来,正准备去仁寿宫,请问圣上的情况怎么样了?”
  杨元庆沉吟一下,给李渊指了指门外,两人走出房间,杨元庆压低声音道:“李世叔往最坏的地方想吧!”
  李渊呆住了,“你……你是说,圣上已经……”
  杨元庆点了点头,微微叹息一声,“昨天下午,不幸驾崩!”
  李渊眼中涌出了泪水,他向西北方向跪倒,悲声痛哭:“臣未能最后送圣上一程,微臣有罪!”
  所有酒客都惊讶地望来,议论纷纷,这人头脑有问题吗?在酒楼里跪下哭泣,杨元庆连忙扶起李渊,“李世叔请节哀顺变,此事消息还被封锁,千万莫要传出去。”
  李渊点点头,擦去了泪水,又对杨元庆道:“贤侄,一起喝杯酒吧!”
  杨元庆摇摇头,“我还要赶回京城,以后有机会我再去拜访世叔!”
  李渊也不勉强他,其实他自己也没有心情了,便叹息一声道:“好吧!我就不留你了,我也要马上赶去仁寿宫,给圣上送殡。”
  杨元庆令伙计把他的饭菜打包带走,这时李建成牵着弟弟李世民走了出来。
  李建成比杨元庆大一岁,性格宽厚温良,深得他父亲的喜爱,他刚才在房间里听见父亲悲声,心中疑惑,便出来查看情况。
  “父亲,出什么事了吗?”
  李渊叹了口气,小声道:“圣上驾崩了。”
  “啊!”李建成大吃一惊,“这……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元庆说是昨天中午,唉!我们还是晚了一步,没有最后见圣上一面。”
  李渊心中不胜遗憾,脸上掩饰不住他的内心沮丧,他没有能最后见圣上一面,他未尽人臣之道,而且还可能会被御史弹劾,尽管一个月前圣上颁诏,不准天下刺史进京探病,其实也就是不准天下刺史来送葬,但他是陇州刺史,又是皇亲,圣上在离他治下不远的仁寿宫驾崩,他却不在场,这无论如何说不过去。
  旁边李建成心中也很失望,他已经得到举荐为官,现在圣上驾崩,新帝登基,一切又要推到重来,他举荐做官之事又变得遥遥无期了,他心中不由长叹一声。
  只有李世民不关心皇帝驾崩,相比皇帝,他更对眼前的杨元庆感兴趣,他的师傅长孙晟给他讲过杨元庆的故事,他很崇拜杨元庆。
  李世民牵住杨元庆的手,好奇地抬头问他:“元庆大哥,你真是十岁从军吗?”
  杨元庆蹲下,按住李世民的肩膀,眯起眼睛笑道:“快点长大,到丰州大利城去,我请你喝马奶酒,说不定我还能带领你和突厥人作战,你怕死吗?”
  李世民拍拍胸膛,“死在沙场,是我的荣耀,战士是没有怕死的。”
  李渊见杨元庆说得认真,便连忙拉过儿子,干笑一声道:“杨大哥是和你说着玩的,你还当真了!”
  杨元庆也笑了起来,他接过伙计的纸包,付了钱,便对李渊拱拱手道:“世叔,那我先走了。”
  李渊也向他拱手回礼,“贤侄,我们后会有期!”
  “杨大哥,再会!”李世民也向他招招手。
  “再会!”
  杨元庆摆摆手,又向李建成点点头,便拎着长槊和马袋下楼去了,看着杨元庆走远,李世民仰脸问父亲,“爹爹,你怎么不准我去大利城?”
  李渊最喜欢这个聪明无比的次子,他摸着李世民的脑瓜笑道:“等你长大后再说。”
  他觉得还是不够教育儿子,又蹲下来对他肃然道:“你要记住了,任何时候都不能把自己的性命交在别人手上,你记住了吗?”
  李世民点点头,“爹爹,我记住!”
  “走吧!我们吃饭去。”父子俩进屋去了。
  “夫人,元庆说他有事,先走一步。”
  ……
  在咸阳酒肆和李渊父子偶遇,使杨元庆已经开始意识到,人心并不是他想象中的那样简单,不是非黑即白,一切事情都是变化之中,所有人都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李渊对杨坚驾崩的悲伤痛哭是出于真心,此时此刻,李渊绝对没有想到,他有一天会亲手推翻他所痛哭的这个皇帝所建立的隋朝。
  李渊更不会想到,他儿子李世民会亲手杀死手足兄弟,再逼他退位。
  历史本来就是一笔糊涂帐,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杨元庆的心结终于豁然解开,其实他根本就不用去考虑杨广的阴毒狠辣,历朝历代,哪个帝王不阴毒狠辣?
  杨坚也是一样,如果他不毒辣阴狠,他又怎么可能篡位当上皇帝?登基后几乎杀绝北周皇室。
  杨广的狠毒也很正常,是一种正常的帝王品质,只要他不触犯杨广的底线,杨广又何必杀他,就像昨天一样,杨广不是也没有杀他吗?
  其实对于一个帝王,不用去考虑他的人性善恶,他的仁德道义?他杨元庆只要管好自己,只要顺其自然,他是杨素之孙,就应该支持杨广,这就是自然。
  既然他答应为大隋帝国之盾,他就应尽力所为,如果有一天,他无法阻止杨广覆灭,无法阻拦历史大潮,那他就该顺从潮流,接过杨广的大业之旗,继续捍卫新的大隋王朝,这并不违背他的誓言,这就是自然,就是天意。
  杨元庆猛抽一鞭战马,向京城疾驶而去。
  ……
  杨约在两天后便成功夺取了京城的兵力,控制整个京城,随即发布皇帝杨坚的死讯,并公布杨坚遗诏。
  “皇太子广,地居上嗣,仁孝著闻,以其行业,堪成朕志,但令内外群臣,同心戮力,以此共治天下,朕虽瞑目,何复所恨?”
  一时满城裹白举哀,皇帝杨坚的节俭自律早已深入人心,他在位二十余年,天下承平,社会安定,他的去世无疑使无数京城人俨如失去了父亲。
  五天后,隋帝杨坚的灵柩返回京城,数十万人自发去朱雀大街迎接灵柩的归来,人们为杨坚披麻戴孝,跪地号哭大恸,整个京城仿佛置身于一片凄风惨雨之中。
  在大兴殿前为隋帝杨坚出殡后,太子杨广在大兴殿接受百官朝贺,正式登基为大隋天子,他尊父皇杨坚的庙号为文帝,但暂时还没有更换年号,杨广初即帝位,他有太多的事情要做,他雄心万丈,要完成父皇未尽心愿,他要创造千秋功业,但此时此刻,杨广的帝位并不稳固,内战的阴影已经笼罩在大隋天空。


卷三 一入京城深似海 第二十章 紧急受命
  五更时分,杨元庆悄然起床,他从桌上拾起横刀,快步走出了房门。
  杨元庆现住在杨府东院,这里是杨府重要子孙的集中居住处,待遇要比原来的西外院好得多,每个子孙都有一座精致的小院,院门林木茂盛,鲜花竞放,一排平房约有五六间屋,按照杨府的惯例,每名嫡子孙还配有两名丫鬟伺候和一名贴身小厮。
  杨元庆的院子里种着桃、李、杏、柿各一株,枝繁叶茂,房屋有八成新,五间屋子,原是二叔杨玄奖的住处,玄奖成婚后便搬走,这座院子空了十几年,前年才刚刚翻新。
  这是杨府主管事杨玄挺的安排,不过杨元庆并没有要丫鬟和小厮伺候,他只是用探亲假回京,住不了多久就要返回大利城。
  杨元庆已经回京城近十天了,他开始有点思念草原的生活,思念他的战友和无边无际的草原,连那种酸涩的马奶酒,他怀念起来。
  杨元庆站在一棵茂盛的柿树下,缓缓拔出锋利的横刀,将刀鞘扔掉,凝视着闪烁着冷光的刀尖,霍地一刀劈出,刀势凌厉,霎时刀光四起,冷锋向四面八方劈去。
  他在三年前便已经体悟出了张须陀的十三式刀法,可以任意组合,使刀法千变万化,他也不再像第一次和鱼俱罗对阵时那样经验不足,露出破绽,沙场百战,丰富的经验使他的刀法已毫无破绽,使他已渐渐掌握远箭、长槊、短刀的三者配合作战。
  一片柿叶经不住凌厉的刀锋,从树上飘落,在杨元庆眼前飘落的一刹那,一道寒光劈过,战刀迅如奔雷,一一种无以伦比的力量将树叶卷入刀光,眼看这片树叶将被绞得粉碎,可就在这霎时间,仿佛天地万物倏然静止,连时间也凝固了,只有那片柔嫩的树叶擦着刀锋飘落而下,叶片完整无缺。
  杨元庆脸上露出了淡淡的笑容,突破滞固,进入破功期后,他已经窥到张须陀十三式刀法中的最精妙之处,那就是力量收发随心,可以从至刚到至柔的转变。
  此时他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孤独,刀法再高明也难以填平他内心的寂寞和失落,他虽然住在杨府,可他的心却感觉和杨府相隔千万里。
  这时,门口传来一阵奔跑的脚步声,“公子!”
  这是刘二叔的声音,杨元庆走到门口,见刘二叔老远奔来,“刘二叔,出什么事了?”
  “宫中来人了,在门口等你。”
  杨元庆一愣,现在才五更刚过一点,宫中有人找自己做什么?他点点头,快步向府门外走去。
  府门外站着两名宦官,见杨元庆出来,两名宦官立刻行礼道:“杨将军,陛下紧急召见,请将军立刻进宫面圣。”
  杨元庆知道祖父也一夜未归,估计是有军国大事发生了,他翻身上马,跟着宦官疾速向大兴宫驰去。
  ……
  此时正是天色已经有一点麻麻亮,东天空泛起鱼肚白,在太掖殿杨广的御书房内,依旧是灯火通明,杨广和几名重臣几乎一夜未眠,在商议紧急军情,已经有消息传来,汉王杨谅已经举旗造反了。
  如果说杨勇是杨广政治上的敌人,那么汉王杨谅便是杨广军事上的敌人,汉王杨谅是隋帝杨坚最小的儿子,受封于并州总管,他的封地极大,崤山以东皆为其所属,西起崤山,东至沧海,南至黄河,下辖五十二州,统领数十万军队,仅杨谅的王府亲兵便有五万人之众。
  当然,杨谅的辖地并不是独立王国,隶属于并州的各州县依然属于朝廷管辖,但军队则属于杨谅统帅。
  自从太子杨勇被废后,杨坚便着手削藩,他已先后削掉了蜀王杨秀和秦王杨俊之藩,将杨秀幽禁,而秦王杨俊则不幸病死,就在杨坚准备削汉王杨谅之藩时,却不幸病重,最后不得不把这件棘手之事交给杨广。
  杨广最初是想用计谋将杨谅骗回京城,在杨坚病重期间,他便假借杨坚的名义派屈突通赴相州召杨谅进京,不料杨坚驾崩的消息泄露,杨谅不肯返京,举旗造反已是必然,尽管现在杨谅还没有公开造反,但他们必须要及早准备,以免被杨谅杀得措手不及。
  御书房内,除了杨广外,还有杨素、宇文述、长孙晟等大臣,另外还有晋王杨昭和豫章王杨暕。
  他们协商一夜,都着实有点疲惫不堪了。
  重大事项都已经定下来,晋王杨昭极力推荐杨素为主帅,而豫章王杨暕则主张宇文述为主帅,一度让杨广有些为难。
  尽管宇文述和杨素一样,也是大隋王朝的百战之将,但杨广在再三考虑后,还是决定慎重起见,以更稳重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