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枭雄 >

第492章

天下枭雄-第492章

小说: 天下枭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眼看两千骑兵损失惨重,已露溃败之势,而越来越多手执巨盾长矛的隋军士兵开始登陆了。
  不得已,王怀文只得下令道:“全军撤退!”
  一千余骑兵和不到二千余弓弩手迅速撤离了战场。
  由于没有唐军主力的参战,这就注定了盟津渡的战斗只是一场骚扰式的小战役,它起到的作用只能是延缓隋军登陆时间,却无法阻止隋军主力登陆。
  随着越来多的隋军上岸,唐军大将王怀文见大势已去,便率领唐军迅速撤离了渡口,向南撤退而去。
  隋朝五万大军开始浩浩荡荡登陆,此时,三柱烽火在一里外的烽火台上点燃了,将隋军主力出现的情报迅速传向洛阳唐军大营。
  ……
  次日一早,王怀文率领撤退的唐军回到了洛阳大营,这两天唐军并没有进攻洛阳,而是准备拔营西撤。
  当李世民听到王世充去除帝号的消息,他便立刻意识到,隋军主力要出兵了,去除帝号必然是杨元庆开出的条件。
  随着隋军出兵,战局开始变得微妙起来,原本是唐强郑弱的局面顿时被扭转了,形势开始唐军不利。
  徐世绩率两万西路隋军在函谷关一带,而杨元庆率数万主力从偃师方向杀来,左右夹击,唐军缺乏战略纵深,这一战必败无疑。
  大帐内,李世民正和数十名大将听王怀文讲述盟津一战的细节,尤其是陌刀重甲步兵,所有人都听得全神贯注。
  “对方的重甲步兵只有五百人,但战斗力却相当强大,他们的拍刃要比我所知道的拍刃更细更长,似乎更加锋利,五百人顶住了骑兵的冲击,集体作战,将我们的两千骑兵杀得死伤惨重。”
  这时,一名士兵走进大帐,手中拿一把老式拍刃,实际上就是一把单尖两刃刀。
  王怀文接过这把三十斤重的拍刃,对众人继续道:“隋军的拍刃要比这把长三尺,其中刃就长两尺,细且轻巧,刀刃也薄,可感觉非常坚硬锋利,我没有看见实物,但我感觉到,打造一把隋军拍刃需要很好的铁质和工匠技术,我们的工匠或许打造不出来。”
  这时,又有一名亲兵进来,他手中也拿一把拍刃,却刚才的拍刃更细更长,和王怀文的描述完全一致,将领中很多人惊呼起来。
  王怀文的眼睛瞪大了,他慢慢接过这把长拍刃,挥舞两刀,兴奋地对众将道:“就是它,和隋军的拍刃一模一样,果然是好刀!”
  他忽然又疑惑起来,这把拍刃是从哪里来,他有些不解地问李世民,“这是殿下从隋军那里缴获吗?”
  李世民接过拍刃摇摇头道:“这把拍刃其实是我们军器监的刀匠上个月才打造出来。”
  大帐内一片惊呼,他们自己的工匠居然也能打造,王怀文异常兴奋,“殿下,那我们也可以组建一支和隋军一样的重甲步兵吗?”
  李世民苦笑了一下,微微叹息道:“我也是这样希望,但不现实,这把刀准确说并不叫拍刃,而是叫陌刀,无论对铁质还是对锻造技术都有极高的要求,早在一年多以前我们便开始留意这支隋军的重甲陌刀军,我特地将长安军器监最优秀的刀匠集中起来。”
  说到这,李世民有点泄气,他叹口气又道:“可惜我们没有样刀,更没有锻造技术,隋朝对它保密极严,唐风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一无所获,我们的情报也是和王将军一样,只知道它极长极细,极为坚硬锋利,别的便一无所知,所以我们的刀匠耗时一年多才终于打造出一把这样的陌刀,还有他们的重铠,我们也造出来了,但问题就在于我们没有时间和那么多优秀的工匠,要建一支三千人的重甲陌刀,至少要两年时间,耗尽大唐倾国之力,才有可能成功。”
  秦王的话让大家心中有些沉重,尉迟恭沉声问:“殿下,隋军的重甲陌刀军难道就所向无敌,没有克制的办法吗?”
  “不!隋军的重甲陌刀军也有天敌,在攻打窦建德大营时,窦建德军使用了床弩,听说射杀了数百名重甲陌刀军,或许有点夸张,但床弩铁箭确实能穿透重甲陌刀士兵的重铠,这就让我找到了对付重甲步兵的办法。”
  说到这,李世民微微一笑,“其实办法还有很多,比如我们挖大坑,他们掉下去就不出来,再用火油焚之,他们一样死绝,世间万物总是一物降一物,没有什么天下无敌的东西,隋军也不可能靠一支重甲步兵就能横扫天下,只要我们有警惕之心,就可以将伤亡损失压到最小。”
  军帐里的气氛又热烈起来,这时,一名士兵奔进来禀报:“启禀殿下,弘农郡有紧急情报!”
  李世民接过情报看了一遍,脸色一下凝重起来,对众将缓缓道:“徐世绩率军杀进弘农郡,去断我们的后路了。”
  李世民叹了口气,事到如今,不由他不撤军了,他立刻令道:“传我的命令,大军向弘农郡撤离!”
  ……
  由于杨元庆大军渡河,唐军意识到无法拿下洛阳,为了不被隋军断掉后路,李世民被迫下令撤军,七万唐朝大军向弘农郡方向撤离,将战场撤到弘农郡。
  唐军撤离洛阳,并不意味着他们放弃中原,保住对弘农郡的占领就成了唐军的重中之重,一场由杨元庆和李世民之间的大战,即将在弘农郡拉开序幕。


卷十八 西风残月冷沙场 第三十章 西路隋军
  从杨元庆在河阳郡大规模肃整军纪后,徐世绩便再也没有笑过,这是他从军生涯的最大耻辱,当然,这个耻辱并不是杨元庆给他,而是他对将士过于宽容而最后酿成的苦酒。
  在他管辖的军队中,竟然出现了豆子岗派和高鸡泊派两个派系,这是天下两大乱匪中心,更重要是,他对此居然一无所知,使他深深痛恨自己的无能。
  事实上,只要人群中地方就有派系,自古以来,任何一支军队中都会有派别,都会有利益争夺,或许不叫豆子岗派和高鸡泊派,但也会是别的名字,比如河东派和河北派等等。
  帮派中自有其规矩,当帮规和军纪发生冲突时,违纪事件自然而然就会发生,一般而言,只要不过分损害军纪,军中主将也会睁只眼闭只眼,不予过问。
  这种军中常识,从军近二十年的杨元庆焉能不知?他其实不过是借题发挥,用来整肃军纪,收敛士兵的骄慢之心。
  徐世绩多少也明白一点,只是他居然不知军中帮派的存在,再加上他是一个很较真的人,眼睛里揉不得半点沙子,杨元庆对违纪事件的严厉处罚,便使他感到深深的耻辱和自责。
  但杨元庆并不计较他的过错,依然任命他为西路军主将,使徐世绩心中极为感动。
  这次出兵弘农郡,杨元庆同样给了他临战自决的权力,徐世绩早憋足了一股气,他要在这次战役彻底翻身,洗刷他身上的耻辱。
  一支两万人的隋军在弘农郡北部的丘陵之间快速行军,远处是一望无际、高低起伏的丘陵山岗和大片茂密的森林,一座座村庄分布在丘陵之间的平原边缘,这一带也没有遭受太大的兵灾,人口还比较密集。
  小麦已经收割结束了,田地里长满了绿油油的水稻秧苗,不时可以看见在田地里忙碌耕作的农民,他们远远地抬起头,惊讶地望着这支向西疾行的队伍,眼中充满忧色,难道洛阳的战争要波及到弘农郡了吗?
  军队已经过了弘农县,正向三十里外的长渊县方向疾行,长渊县是唐军一处极为重要的后勤粮草重地,囤积有大量的粮草和军用物资。
  这时,副将高子开骑马飞奔而至,和徐世绩并驾同行,他担忧地问道:“徐将军,总管让我们扼守函谷关,挡住潼关的援军,现在我们离开函谷关,转道长渊县,会不会有潼关援军一路东进,造成我们有失职之罪?”
  徐世绩胸有成竹,淡淡道:“总管命我们守函谷关,其实并不是为了防御潼关东援之敌,总管实际上是在造势,逼李世民军队西撤,只要李世民军队西撤,那么李靖在荥阳的压力就会减小,没有后顾之忧,他就能从容南下和李孝恭部作战,实际上,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李世民军队吸引到弘农郡来,而不让他南撤襄城郡。”
  弘农郡和颍川郡之间相隔一个襄城郡,襄城郡位于洛阳正南方,如果李世民军队南撤襄城郡,就有可能和李孝恭之军互相支援,从而造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情况。
  反之,如果把李世民吸引到弘农郡,那么就会使李世民和李孝恭之间失去联系,他们各自作战,形势就会对隋军有利。
  高子开能理解徐世绩的意思,他眉头微微一皱,“难道李世民想不到吗?他身边还有那么多能人谋士,他们也想不到吗?”
  徐世绩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罕见的笑容,“李世民当然想得到,他的谋士,如房玄龄、长孙无忌之流也更想得到,只是有些事情他们也身不由己。”
  说到这,徐世绩指着远处的农夫又道:“前些日子正是双抢大忙,唐军征发的民夫都已经回家抢种水稻了,没有人替他们搬运粮草物资,他们又不敢强征弘农郡民夫,这会激起民变,那他们该怎么办?丢掉后勤军粮不管,直接去襄城郡吗?”
  高子开恍然,原来如此,他想了想又道:“但是他们可以分兵,比如两万军来长渊县守粮草,其余数万军去襄城郡,这样不可以吗?”
  徐世绩缓缓摇头,“这样更危险,倘若总管的隋军主力不理睬襄城郡之军,集中优势兵力歼灭长渊两万唐军,你认为李世民会这样做吗?”
  高子开张口结舌,他终于明白了,只要唐军的后勤辎重粮草在长渊县,李世民就不得不撤军回弘农郡。
  徐世绩微微一叹,“我觉得这是李唐的决策失误,不该分兵图中原,如果李孝恭大军一开始就来支援洛阳,洛阳早就被拿下了,他们合兵一处,有近二十万大军,拿下洛阳,再集中兵力防御隋军南渡,那时我们就被动了。”
  其实徐世绩的推测也不完全正确,因为一开始唐军并没有图中原的打算,只考虑夺取洛阳,只是因为李密暴露了东迁的意图,才使唐军临时起意,命李孝恭北上颍川郡。
  更关键是,隋军为后发制人,部署兵力极有针对性,也就制衡住了李孝恭和李世民合兵的可能。
  这时,一名本地士兵指着远处大喊:“徐将军,你看那边,那里就是杨家村!”
  徐世绩也看见了,在大约五里外有一处低缓的丘陵,丘陵上森林密布,沿着丘陵边缘,有一座约三百余户人家的大村庄,比起一般村庄,房屋修得整齐而有气派,不乏高宅大户。
  徐世绩颇为感概,原来这里就是总管的祖宅之地,当年权臣杨素就是从这里走出来,隋杨先祖杨忠也自诩为弘农杨氏,隋朝一代,烙上了这座杨家村的太多印记。
  高子开看了半晌,低声道:“将军,既然路过这里,我们要不要给杨氏祠堂上一炷香?”
  徐世绩摇了摇头,“总管未必愿意我们去杨氏宗族上香,算了,不要多事。”
  徐世绩调转马头继续前进,刚走没多久,前面有士兵来报,“徐将军,前面有几名乡人求见,为首者自称杨氏族长。”
  “请他们上前见面!”
  徐世绩翻身下马,他不敢怠慢,居然是杨氏族长亲自来了,这个面子他得给。
  片刻,士兵带着几名男子快步走来,为首是一名四十余岁的中年男子,长得方面大耳,行走从容,举手投足之间有几分威严之气,他便是弘农杨氏目前的族长杨文晋,他的从兄杨善会现在是隋朝相国。
  杨文晋上前拱手笑道:“听闻隋军到来,弘农杨氏特备一杯水酒为将军接风,以尽地主之谊。”
  徐世绩也连忙回礼道:“在下徐世绩,在楚王驾前为将,路过弘农,按理应该去拜祭祠堂,只是任务紧急,所以未能前去,望族长见谅!”
  “不妨!不妨!”
  杨文晋勉强笑道:“只要徐将军有这个心就行了,上不上香,其实也无所谓。”
  杨家村虽为杨元庆祖地,可事实上,杨元庆从小到大,一次也没有回来过,所以徐世绩就算去上香,也找不到杨元庆的踪迹,反而尴尬。
  有士兵在路边铺了一张席子,徐世绩和杨文晋坐下,一名家族子弟倒了一杯酒,杨文晋将酒端给徐世绩,“这杯酒请徐将军一定要喝下,算是杨家为隋军的接风之酒。”
  徐世绩有些为难,他是瓦岗出身,心思很机敏,这种来路不明的酒当然不能喝,他接过酒杯笑道:“军纪森严,战时滴酒不能沾,否则是死罪,临走前楚王殿下特地交代过,所以酒我心领了,反敬弘农杨氏。”
  说完,他将酒慢慢倒在地上,将酒杯还给杨文晋,“多谢家主!”
  杨文晋见他不肯饮酒,也没有办法,只得接过酒杯笑了笑道:“我没有猜错的话,将军是去攻打长渊县吧!”
  徐世绩心念一动,杨氏是弘农郡望,难道他们能给自己什么帮助吗?
  “在下正是去攻打长渊县,家主可有什么指教?”
  杨文晋呵呵一笑,“指教谈不上,不过可以略助将军一二。”
  他一招手,将身后一名年轻人叫上前,对徐世绩道:“此人叫张安,是我杨学中的才俊,只有十九岁,他父亲张弘邦,也是杨学子弟出身,现任长渊县丞,对唐军的后勤物资仓库了如指掌。”
  徐世绩顿时明白了,他心中大喜,连忙拱手谢道:“多谢家主相助。”
  “呵呵!不用客气。”
  杨文晋眼睛笑成一条缝,他自有打算,杨元庆至今还没有来过弘农杨氏,他希望杨元庆能回来看一看,就算不是正式祭祖,但私下回来一趟,对杨氏家族也将是极大的激励,对弘农杨氏的重振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今天他帮隋军一次,这位徐将军必然会告诉杨元庆,那杨元庆会不会承这个人情,来一趟杨家村呢?
  杨文晋心中有想法,便对年轻人张安道:“还不快给徐将军见礼?”
  张安连忙上前躬身施礼,“学生张安,早闻徐将军威名,愿为隋军效命!”
  徐世绩见他相貌俊朗,显得十分精明能干,心中也喜欢,连忙道:“张少郎不必多礼,这次还要烦请少郎帮助隋军。”
  “张安愿全力相助,请将军安排。”
  杨文晋告辞离去,徐世绩找来一名得力手下,写了一封信给他,嘱咐道:“你乔装随从,跟张少郎去长渊县见他父亲,替我把信交给他。”
  “卑职遵令!”
  手下带着张安走了,徐世绩又下令道:“全军停止前进,就地休息!”
  有了张安这条路子,徐世绩便有了新的计划。


卷十八 西风残月冷沙场 第三十一章 蝇头小利
  长渊县是弘农郡最东北的一个县,紧靠洛阳所在的河南郡,长渊县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正好位于弘农到洛阳的咽喉部位,在唐军进攻洛阳时,长渊县便被唐军安排成最大的粮草后勤重地。
  李世民极为重视粮草后勤的安全,命史大奈率一万军队驻守长渊县,唐军的物资大营位于长渊县城东三里外,是一座壁垒式营盘,占地数百亩,而一万军队,一半驻扎在县城内,一半在大营里。
  长渊县是一座中县,人口三千余户,县令姓蒋,洛阳人,县丞叫张弘邦,弘农郡本地人,他便是杨家介绍给徐世绩的内应。
  张弘邦年约四十岁,从小家境贫寒,但他聪明好学,二十五年前被杨家看中,便让他进杨学读书,刻意培养他。
  有杨家为后台,张弘邦便一步步走上仕途,先后任功曹、县令,大业元年被杨素推荐为弘农郡长史,后又出任司农寺少卿。
  大业九年,受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